第一課我們已經對Python有了一定的了解,那麼接下來再通過補充程序、改正程序、編寫程序,和學生一起明確變量、常量、表達式、數據類型、賦值語句、輸入輸出語句、數據類型轉換函數、算術運算符等基礎知識,溯本追源,正本清源。
一、教學目的
1、獨立完成「補充『長方形面積計算器』程序」任務,檢測反饋上節課學習情況;
2、通過小組內「你問我答」及小組展示活動,梳理Python基礎知識;
3、通過小組活動組織學生補充、修正、編寫程序加深對Python基礎知識的理解。
二、教學重點
數據類型及轉換函數
三、教學時間
40分鐘
四、教學過程
1、檢測反饋(5分鐘)
教師給出以下程序讓學生獨立補充完整,去掉了2個地方,一個是給變量b賦值,另一個是輸出的時候去掉了變量s。
2、基礎知識普及(20分鐘)
首先,教師根據學生反饋情況出示下圖給學生默讀2分鐘,溯本追源,對Python的基礎知識(變量、常量、表達式、數據類型、賦值、輸入、輸出、數據類型轉換函數)有一個整體認知。
接著,教師下發7個程序(分別是7個算術運算符的應用,讓學生了解這些運算符的作用),要求每個小組(6人/組)按順序每人認領一個程序,先自己調試運行並說一說該程序中的變量、表達式、輸入、輸出函數、數據類型轉換函數、算術運算符有哪些,再兩兩互說,最後教師採用搶答或隨機點名的方式,抽查學生對以上概念的掌握程度。
通過以上兩個活動,讓學生系統地認識了Python的基礎知識,為接下來的練習做準備。
3、鞏固練習(10分鐘)
設計三個分層練習,要求所有同學完成練習一,大部分同學完成練習二,學有餘力的同學完成練習三。
練習一:補充「圓的周長」的程序
練習二:修改「長方形周長計算」的程序
練習三:編寫「計算三角形面積」的程序,教師不給任務代碼提示,由學生獨立完成。
4、小結提升(5分鐘)
首先,小組長帶領組員組內分享,接著派代表上臺分享本節課的收穫與疑惑。最後老師點評本節課各組的表現,並預告下節課的內容。
以上是大陳教初中生學Python,入門體驗第二課的教學設計,請你提建議,我們評論區見。
我將4月26日上課,課後再給大家分享我的課堂實錄及反思。
想要本文中提到的所有Python程序原始碼嗎?關注並私信我,發送文字「入門體驗第二課」即可獲得大陳精心準備的教學案例原始碼和備課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