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娛樂圈都能整出四大天王風靡大中國,可見中國人似乎天生就喜歡排名和合輯。古人更是樂此不疲,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不僅民間,甚至連皇家也不例外,比如給打天下的功臣們排名。
關於功臣的排名列閣,大家最熟悉的應當是是唐太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然而實際上開創功臣排名的是漢宣帝。
當年漢宣帝成功降服匈奴之後,自覺功蓋宇內,追思為徵服匈奴的功臣們,畫「麒麟閣十一功臣」於未央宮,然而實際上,其中有大約五位都是因支持漢宣帝的佐命之功名列其中的。
緊隨其後的是東漢南宮的「雲臺二十八將」,漢明帝追其父光武帝劉秀開國之功,命人將隨劉秀開國的功臣28位對應天上的二十八星宿,位列其間的大多是武將,而且還排除了已經是外戚的馬援。
緊接著就是唐太宗了的「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了。難能可貴的是,那些在玄武門之變前後,並沒有明確支持自己的大唐開國功臣,唐太宗也能相對公正的將其名列凌煙閣中,比如李靖。除了大唐後來的盛世,這或許也是凌煙閣相對比其他名氣要大的原因。
當很多事進行到一定程度的時候,特別是經過了巔峰期,有了很大的名氣之後,就慢慢因為濫觴和不講原則,而被玩壞了。
一般被玩壞的有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大肆增加名單人數,導致排名本身含金量大大降低而毫無意義;第二種是排名本身就含金量低,比如本來就功業不顯,卻非要弄個功臣排名。
南宋的「昭勳閣24功臣」大約就是第二種情況的代表。與雲臺二十八將不同的是,昭勳閣內的大多是文臣,武將只有曹彬、韓世忠等寥寥數人,這也與宋的武功不顯是呼應的。而且立廟的時候已經是南宋末世宋理宗時代,緊接著就是蒙古人對南宋的全面壓制,因此這份名單大約是歷代功臣名單中存在感最弱的了。值得注意的是,連《宋史·理宗本紀》都沒有收錄這件事。
而濫觴則在清朝紫光閣表現得最為明顯。乾隆帝自詡十全老人,創造了大清帝國1300多萬的版圖,這樣的事情自然也不會錯過。比起前朝的功臣排名,乾隆帝的手筆可是大多了。新疆平定之後,乾隆帝直接以傅恆等一百人入紫光閣,後來又在大小金川之役後,又增加了100人進入紫光閣。
你以為這就完了?並沒有,整個乾隆朝大約有280多人進入了紫光閣,後來歷代皇帝還有所增加,以至於這份名單,到現在都沒有找齊。
而宋至清,另外一個實際上還有參考價值的功臣排名是是明代的雞鳴山功臣廟。明太祖朱元璋在1369年,在南京雞鳴山為功臣二十一人立廟,死者塑像,生者虛位以待。
其中開國六國公居中,左右兩側15人。然而,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劉伯溫沒有名列其中,還是因為沒有立在皇宮內,雞鳴山功臣廟的存在感不是一般的低。
文/子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