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只是純粹為了強身健體而跑步,10公裡完全足夠用,不需要更大的跑量,但人生追求的不僅僅只是健康,還有更高的追求目標。
如果想減脂,在做完器械鍛鍊或徒手鍛鍊之後,再做中等強度有氧運動,鍛鍊時間都是至少30分鐘,一般45-60分鐘,突破減脂平臺期時,有氧運動時間可以超過60分鐘。有氧運動時心率達到最大心率的64-76%,最大心率是220減去年齡,也可以用MAF180心率。
以提高耐力健身目的,要做一定的器械鍛鍊,有氧運動鍛鍊時間也是至少30分鐘以上,一般1小時左右,有氧運動強度比減脂時做的有氧運動強度高,是最大心率的76-96%。
從減脂、提高心肺功能、提高耐力、提高免疫力的目的來說,跑步1小時,每周鍛鍊3次以上,每周至少休息1次,就能達到以上要求。
剛開始鍛鍊時肌肉力量、耐力都比較差,1小時很難跑10公裡,隨著鍛鍊經驗的增加,肌肉力量和耐力會逐步提高,心率則會隨著鍛鍊經驗的增加緩慢下降一點,這時候1小時跑10公裡就比較輕鬆,甚至超過10公裡。
但是人生不止追求健康。能跑10公裡以後,有一部分人感覺一點都不累,就會慢慢增加跑量,加著加著,就能跑15公裡,20公裡了,然後就開始嘗試半馬,甚至全馬。這時候追求的不僅是健康,還是在挑戰自我,追求更高的目標。
當一個人具備一定實力以後,就會追求更高的目標,這是人性,是很正常的事情。就像一個人擁有了一百萬,就會想怎麼掙一千萬,有了一千萬,還會想怎麼掙到一個億,實現小目標。
按照馬斯洛的需求層次力量,人的需要可分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五個等級構成。
跑步應該也算是生理需求之一,古人打獵、躲避猛獸襲擊,都需要跑步,現代社會這些需求明顯降低。但是眾多跑者集合在一起的時候,喜歡跑步的人就有了歸屬感,這叫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當突破自我極限的時候,實現的就是更高層次的人生需求。
馬拉松是極限運動,與半馬完全不是一個概念,會面臨很多需要自我突破的問題。帶來的成就感也是沒跑過全馬的人無法理解的。
跑全馬的人也是什麼人都有,並不都是有錢有嫌的人,很多都是普通人,也不是什麼貴族運動,也不需要多少錢,只要喜歡跑步就行。運動裝備幾乎是所有運動裝備中最便宜的,一雙適合的跑鞋兩三百,到兩千多都可以。衣服只要速幹就行,幾十元到上千元都可以。
去參加馬拉松賽事,選擇周邊城市即可,也不一定非要跑北馬、上馬、廈馬之類的國內頂級賽事,更不用去東京、倫敦、柏林、波士頓跑馬。
換個說法,有的人沉迷於打麻將,有的人沉迷於各種娛樂,那些沉迷於跑馬的人和這些人也沒什麼本質區別,只是一個個人愛好而已,沒什麼奇怪的。
圖片中的這位老者叫陳金鐘,在11月8日剛跑完西安國際馬拉松,用時用時6小時14分,今年81歲。作為年齡比他小的年輕人,我非常佩服,我只能跑半馬,不敢嘗試全馬,主要是因為我非常擔心膝蓋受傷。我的膝蓋從小就疼,跑半馬的時候也是擔驚受怕的,幸虧沒出問題。全馬對我來說可能永遠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
跑步本來就是一個愛好,喜歡就好,跑10公裡也好,跑全馬也好,只要自己喜歡,保證健康,不受傷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