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可以非常肯定且負責任地說:「中國的孩子絕對可以踢好足球!」
首先,中國孩子很聰明。大家都知道,足球雖然是用腳踢的,但很多時候想要贏得比賽,關鍵就看誰的腦子更聰明。一個按部就班的球員,是踢不贏會舉一反三的球員的。
其次,中國孩子身體素質並不差。足球對身體素質要求很高,素質好的球員,更容易在對抗中佔優。身體要夠健實,這點我相信亞洲天王孫興慜能做到,我們中國人也能做到;身體要靈活、敏捷,我相信這些絕對是我們中國孩子的優勢;速度快,包括奔跑速度和反應速度,這些我們中國的孩子同樣能夠做得好,其中反應快是我們的優勢,至於奔跑速度劉翔和蘇炳添已經為我們證明啦。
再者,我們的技術也不差。我們中國的孩子傳、控、盤帶等等都可以做得很好,有很多孩子隨便就可以顛球過百,甚至過千,證明我們技術並不差。什麼馬賽迴旋啊,彩虹過人啊同樣能做得出來。
現在要搞清楚的是也必須要搞清楚的是,足球圈內從幼兒到成年究竟是哪些人在踢球?據我觀察,大部分人甚至90%以上基本上都是有錢的家庭,或者是有錢的人在踢球,特別是幼兒進入足球學校學習足球更是具備相當的經濟實力,工薪族,窮人是絕對搞不起的,想都不敢想。當下社會,學校又沒有充沛練球,踢球的自然環境,有了一點場所,「請勿入內」就將玩耍的孩子拒絕門外……收費的也風毛凌角,孩子如每天付費去練球不僅搞不起,也更不現實。所以,一些吃苦的,有天賦的孩子無以發現就夭折了,足球部門就只有去足球學校「擇優選用」了。
中國的足球在怪圈中循環,「中國是有錢人在踢球,外國是窮人在踢球」。兩相比較,徑謂分明!試問,一個在蜜罐中長大的小孩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他吃苦耐勞,勵精圖治,奮勇拼搏的頑強精神從何而來?長而久之,踢球的動力又能來自何處?現在,場上的一些球員技術不缺,能力也行,就是缺乏一種拼搏的精神,「拼命」的血性!
反觀南美,歐洲有很多著名球員,他們都是通過踢「街球」,三五成群的玩耍之中脫穎而出,像巴西的羅納爾迪尼奧,卡卡,他們小時候都是貧民窟的孩子,買不起鞋子打赤腳踢。
這裡,就很清楚了,不是中國的孩子踢不好足球,而是國家,社會,學校,沒有給孩子們創造一個自由展示,普及足球運動的平臺與空間!現在中國足球決策層又在」病急亂投醫」,搞什麼「歸化」,這只能是「壇花一現」的死胡同,如果不徹底改變足球體制,國家重予以重視,創造普及平臺,免費開放一些練球場所,孩子們能自由玩耍,「玩球」,中國的足球運動沒有未來!
最後,就是足球戰術。因為我們中國的孩子聰明,學習能力和領悟能力強,教練只要能把先進的戰術理念灌輸給孩子,我相信他們肯定能夠熟練掌握,運用自如。
我們的最大的問題就是整個社會足球運動氛圍不足,沒有形成踢足球的氛圍,踢足球的人口太少,形不成像歐洲,南美那樣踢足球的文化,中國人口太多,體育運動項目太多,僅僅能實現體育文化的項目,只有武術,深入到中國骨髓中,其它的競技體育項目,也只有桌球,羽毛球等,受場地限制較小的項目,群眾中比較普及的項目。
現在的孩子,學習任務繁重,作業量大,睡眠都不足,因而沒有時間進行體育鍛鍊,更何談活動量極大的足球運動。而作為學校和體育部門難以發掘和培養具有足球天賦的孩子。
高水平的足球教練,在中國是極稀缺的資源,不要說學校和各地體委等基層部門,就連各省和國家,在足球訓練和運動員的培養上不得不藉助於外援。可是,請來的外援到中國往往是水土不服,因為現在的中國足球運動員,或許從孩子時開始並不是真正的熱愛足球這項運動,而只是作為謀生掙錢的一份職業,具有功利目的,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這項運動裡。什麼時候,中國足球能像中國女排那樣,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向排球強國學習,奮勇拼博,為國家、為集體、為自己的榮譽而戰,並培養出了一大批高水平的運動員,同時也培養出了像郎平這樣高水平的本土教練人員,那中國足球就會衝出國門而強大起來。
總之,大體有以上幾個方面的原因,阻礙著中國足球運動項目的發展。我們總說:「足球要從孩子抓起」。這句話是正確的,但是如果沒有推進足球運動的普及,沒有對足球運動深入骨髓的的熱愛,沒有改革足球管理體制和培養體制的決心,並形成在群眾中有深厚基礎的足球文化,那關於中國足球運動的強大都會成為空談。
所以,我可以非常的肯定而且負責任地說:「中國的孩子絕對可以踢好足球! 」 我們U14以下的梯隊,經常能夠跟世界強隊進行對抗,就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
當然啦,要踢好足球還取決於其它方面,比如教練能力,訓練方法和相關政策等等,希望大家能夠給予我們中國的孩子們大力支持,不要埋沒了他們的天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