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07 08:0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原創 楚超 保健時報
《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20年)》顯示:
我國超半數成年人超重或肥胖
保健時報記者 楚超
12月23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了《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20年)》(以下簡稱《報告》)有關情況。《報告》顯示,我國居民營養狀況持續改善,但超重或肥胖問題仍然凸顯。專家認為,高油高糖食物攝入過多,蔬菜、水果、豆及豆製品攝入不足,主食精細化,加之現代的工作方式以及電子產品的普及使身體活動減少,這一切共同導致了國人的超重或肥胖。
近5年居民營養狀況現三大可喜變化
《報告》顯示,我國居民營養狀況持續改善主要表現在3個方面,即居民的平均身高持續增長、營養不足的問題得到持續改善以及人群微量營養素缺乏症得到持續改善。
具體說來,首先,我國18~44歲的男性和女性平均身高分別為169.7釐米和158釐米,與2015年相比分別增加1.2釐米和0.8釐米。6~17歲的男孩和女孩平均身高分別增加1.6釐米和1釐米。其次,6歲以下兒童生長遲緩率降至7%以下,低體重率降至5%以下。特別是農村6歲以下兒童生長遲緩率由2015年的11.3%降至5.8%,6~17歲兒童青少年生長遲緩率從4.7%降至2.2%。第三,微量營養素缺乏症方面,以貧血為例,我國18歲及以上居民貧血率與2015年發布的結果相比均有顯著下降。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我國居民健康意識在逐步增強。國家衛生健康委副主任李斌表示,近年來,吸菸率、二手菸暴露率和經常飲酒率均有所下降。人均每日烹調用鹽9.3克,與2015年相比下降了1.2克。居民對自己健康的關注程度也在不斷提高,定期測量體重、血壓、血糖、血脂等健康指標的人群比例顯著增加。
我國居民超重肥胖問題仍然凸顯
雖然近5年我國居民營養狀況出現三大可喜變化,但是有喜也有憂。據李斌介紹,《報告》基於對全國31個省(區、市)近6億人的監測結果而完成。監測發現,我國居民超重肥胖問題不斷凸顯,慢性病發病仍呈上升趨勢。
具體來說,城鄉各年齡組居民超重肥胖率繼續上升,有超過50%的成年居民超重或肥胖,6~17歲(中小學生)、6歲以下(學齡前兒童)人群超重肥胖率分別達到19%和10.4%。
高血壓、糖尿病、高膽固醇血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病率和癌症發病率與2015年相比有所上升。因慢性病死亡的比例也持續增加,2019年我國因慢性病導致的死亡佔總死亡88.5%,其中心腦血管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統疾病死亡比例為80.7%。
吃得太油、太甜、太精細,身體活動太少
造成國人超重肥胖問題的原因是什麼呢?中國疾控中心營養學首席專家趙文華分析認為,一方面,我國居民膳食結構不合理,脂肪供能比持續增加,高油高糖、能量密度高、營養素密度低的食物攝入較多,蔬菜、水果、豆及豆製品攝入不足,主食精細化等,導致個體能量攝入增加。
另一方面,各個年齡人群的職業勞動程度普遍降低,出行越來越方便,電子產品普及導致了居民靜態生活時間普遍增加,也導致了能量消耗的減少,能量攝入和能量支出的不平衡,是導致個體超重肥胖的直接原因。
「超重肥胖的控制必須堅持預防為主,貫穿全生命周期,要從女性備孕和孕期開始,並從兒童青少年時期抓起。」趙文華強調說。
每天食物≥12種,每周運動≥150分鐘
「世界衛生組織統計顯示,60%的慢性病發生與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關。改善生活方式,要有健康方面的知識和技能。」國家衛生健康委疾控局局長常繼樂表示,現在人們都比較關注健康知識的獲取,但有些書籍或網絡上的知識不一定科學,所以一定要確保知識來源的權威性。
飲食方面,每天至少要吃夠12種以上的食物,包括主食、副食、水果、堅果等;每周攝入食物應該不少於25種。
運動方面,目前監測發現,年輕人身體活動尤為不足,或許與生活工作壓力大、沒有時間有關。其實運動不一定非要安排在一定的時間,而是可以把零散的時間利用起來,每周運動150分鐘以上,或者每周3次,每次超過30分鐘。
過了30歲要監測身體各項指標
「到了一定年齡段,血壓、血糖和血脂要定期監測。」常繼樂說,30歲以上,每個人要知道自己血壓、血糖和血脂情況;40歲以上,每個人要知道自己的肺活量或肺功能狀態,要了解自己的骨密度情況,這些至少每年要測1次。這樣做有助於慢性病早發現、早治療、早幹預。
常繼樂告訴人們,慢病是可治的,但一定要規範治療。對於有些疾病,斷斷續續吃藥危害更大,比如說高血壓和糖尿病。如果每天堅持規範、規律用藥,血壓、血糖或血脂能穩定在正常水平,就能夠把對身體的損害和對生活質量的影響降到最低。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
原標題:《我國超半數成年人超重或肥胖!過了30歲,這幾項指標要定期監測!》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湃客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