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潘攻愚】
北京時間6月26日凌晨,國際奧委會(IOC)全會一致通過了一項臨時草案,其中包括將霹靂舞列入2024年巴黎奧運會項目,和霹靂舞一起的還有另外三個項目,分別是滑板、衝浪和競技攀巖。
由於滑板和競技攀巖已經確定要在明年的東京奧運會首秀,所以這次通過的草案即便還要等到2020年12月才能由IOC執委會最終確認,基本上也只是「例行公事」,但其背後代表的風向,卻頗耐人尋味。
尤其對整個國際舞蹈屆來說,霹靂舞入奧的新聞哪怕不算是「晴天霹靂」,也有一顆深埋的地雷被引爆的感覺。
有趣的是,消息公布的時候恰逢歌唱舞蹈界的天皇麥可傑克遜逝世十周年,有一種巧合般向他致敬的感覺。
在西方流行音樂史上麥可傑克遜是個無論如何也要佔一章的人物。如果讀者有興趣閱讀他的個人傳記,就會發現各個版本雖然對他的生平記載會略有差異,但基本都會有這樣的語句:「他開創了歌手的MTV邊唱邊舞的時代……」
當年傑克遜的moonwalk現在變成了霹靂舞的基本功
毋庸置疑,在傑克遜之後,霹靂舞進入了一個新時代。他幾乎重新定義了地板旋轉(floor spin)和柔式快踢(fast footwork),把小腿的運用發展到了極致,進而把這個在美國西海岸黑人社區流行的野生田園霹靂舞(原本融合了大量小混混用來鬥毆的中國武術動作)提純,放到了流行音樂的舞臺上。
然而時過境遷,今天的霹靂舞和90年代初相比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其差異不亞於宋代的蹴鞠和現代足球的分別,比如搖滾步(Toprock)、大地板(Power-move)、定點(Freeze)和翻滾(Flip)在90年代初尚未真正成型。
霹靂舞這個舞種,說實話對中國的90後和00後已經稍顯陌生了,但是對生在70年代中期出生的那一批來說,霹靂舞卻有著獨特的意義,他們是第一批生理意義上的青春期和改革開放大潮相重疊的人群,八零年代的青春記憶往往和很多西風東吹的新生事物緊密相關,相比飲食衣著,霹靂舞給當時的年輕一代的娛樂生活注入的活力,更有資格讓當時的50甚至60後宣告老去。
80年代的霹靂舞熱潮
也就在那個時候,一個在北方很潮的歇後語變得更加流行:歇了虎子吃了菸袋油子。說的是壁虎吃了菸袋油渾身抽搐的感覺,就是當時的老一輩嘲諷小青年跳霹靂舞的感覺。
於是哈爾濱舞王孫紅雷相時應運而生,從流傳的視頻來看,他的動作編排和音樂節拍的掌控,吊打現在的某些流量網紅也不成大問題。
那麼,80年代紅遍大江南北的霹靂舞為何說對現在的90後有些陌生了呢?主要是它的舞蹈形態發生了改變,繼而引起了概念上的「白馬非馬」般的變化,取而代之的是近十幾年興起的「街舞」,以及其廣義上的延伸,如爵士舞、雷鬼、嘻哈等等。
所以你要問霹靂舞和街舞有什麼區別?查各種xx百科是沒有什麼用的,現實情況就是兩者不再有什麼統屬關係,逐漸趨同化,內涵區隔也模糊了,基本也就同義了。
以上海徐匯、長寧和黃浦三區各大舞蹈會所來看,他們開設的課程和訓練科目中,原來的「霹靂舞」在課程表上已經消失了,代之以街舞和爵士舞。
上海長寧區某舞蹈會所的課程調整
如果穿越到80年代,告訴那時正在熱舞的你,說霹靂舞要在三十多年後成為奧運比賽項目,你肯定覺得不可思議,但現實卻正在趨近這個看似不可能的「玩笑」。
霹靂舞的資格審查
眾所周知,奧林匹克的格言是更快、更高、更強,是一個把競技屬性和民族主義情緒高度結合的大型體育盛會。拋開滑板、衝浪和攀巖不說,霹靂舞這種市井氣十足,且看起來競技性比較弱(筆者認為,霹靂舞比一個有爭議的「體育」項目電子競技的比賽屬性還要低得多)的運動形式何德何能可以成為正式的奧運比賽項目?
查閱最官方的奧運項目入選標準,莫過於《奧運憲章》,這個在我國的奧運官方網站上有權威的翻譯,如下:
運動大項、運動分項要列入夏季奧運會比賽項目必須有公認的國際基礎,至少在75個國家和4大洲的男子中以及至少在40個國家和3大洲女子中廣泛開展的運動項目才可以列入夏季奧運會比賽項目。運動小項要列入夏季奧運會比賽項目,也要求必須有公認的國際基礎,至少在50個國家和3大洲男子以及至少在35個國家和3大洲的女子中開展的,而且至少兩次被世界錦標賽或洲錦標賽列入比賽項目的小項,才可以列入夏季奧運會比賽項目。
但我們看到這二十多年來各屆新增的奧運項目(包括後來又被踢掉)的,其實距離這個標準還有距離,尤其是「廣泛開展」的表述主觀性很強。所以說,一個憲章(charter)的原則性表述(in principle)只能說是一個綱領性意見,所以到底多少個國家多少人在玩某個運動項目,具體操作的彈性就很大了,全憑遊說集團的一張嘴。
但寬泛的標準不代表完全沒有門檻。
2016年,福布斯雜誌採訪了紐約揚基隊的法律總顧問基什納(Irwin Kishner),他的解釋頗有意思。他認為某項運動在成為奧運候選項目之前,除了必要的「意向觀眾」(哪怕是網絡視頻平臺的點擊量,也是遊說集團的重要論據),其基本的門檻必須要有一個正兒八經的國際性的協會;這項運動能否連帶著撬動轉播商和贊助商,也是入圍奧運項目極為關鍵的因素。
除此之外,那就是「政治」因素了,即所謂的東道主紅利。比如下一屆奧運會,日本作為東道主,讓空手道這個項目破天荒成了奧運項目,這無疑就是組委會送給東京的禮物運動。
相比之下,2008年北京奧運會雖然增加了男女桌球的團體項目,但取消了男雙和女雙,桌球項目的總數量沒有變化,而且武術只是作為表演項目登上舞臺,我國並沒有在項目設置上享有東道主的特殊福利。
空手道入奧是日本的東道主紅利(@中新網)
奧組委(IOC)目前給出的官方解釋是「越來越傾向於更受年輕人喜愛的項目」,聯繫到其他諸如滑板、攀巖等,好像確實說得通,在受眾範圍這個理念逐漸虛化之後,我們不得不說,奧運項目確實正在朝著「網紅化」的方向發展,以往看似不能登廟堂的坊間鄉野的逗趣性戶外活動,有機會和遊泳、田徑、射擊等老牌的嚴肅高規格的體育大項並肩成為奧林匹克精神昭示的平臺,也許老齡化極其嚴重的IOC內心卻未必沒有一個鮮活年輕的心。
即便如此,具體到霹靂舞,正式成為眾多奧運項目中的一員,質疑聲就沒有道理了嗎?
反對聲未必沒有道理
前文已經提到,奧運和足球世界盃這兩大極為廣受關注的大型體育盛會,除了競技層面的比拼之外,還承擔者繁重的「民族主義」情緒的表達,奧運會開幕和閉幕的重頭戲除了表演之外,便是運動員代表手舉國旗按照字母排序繞場,而且比賽全程將升起近1000面國旗,唱響330多次國歌。
霹靂舞這種帶有強烈年輕人街頭嘉年華性質的助興運動,一時間也要升國旗奏國歌,未免有些儀式上的違和感。
霹靂舞帶有強力的街頭嘻哈風(@olympic.org)
另外一點,霹靂舞在競技層面上是否已經形成一套成熟有序的比賽規則,動作編排、背景音樂、選手服裝、比賽時間等等也將極大考驗組委會的賽事承辦標準是否完善且周延。
比如按照ESPN的報導,霹靂舞的遊說集團曾說這個項目的一大優勢是無需藥檢,因為之前在世界各地舉辦的青少年比賽中,從來都沒有給參賽的運動員藥檢過,是一個非常乾淨的運動(drug-free),但這一點入奧之後這個理由就顯得很荒唐,畢竟抽查飛行藥檢是一視同仁的。
當然,支持者的一個重要論據就是霹靂舞已經有過大賽入圍經歷,各種比賽細則也在完善之中,尤其是去年在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舉辦的青少年奧運中,霹靂舞比賽沒有出什麼紕漏,算是辦得比較成功。
舞蹈類的比賽是沒有對抗性的,當然全憑裁判打分(其實其他一些項目如花樣滑冰等本質就是舞蹈),筆者查到比賽規則如下:
裁判打分分兩個大項,一個是表現力(performance),一個是技術性(skill),各佔50%。表現力包括創造力(10分),舞臺空間感(10分),自信心和緊張度(10分),著裝個性(10分)以及現場觀眾的回應(10分)。
2018年青年奧運會霹靂舞決賽,日本的Shigekix vs 俄羅斯的Bumblebee
技術方面包括動作的花樣程度、難度,對音樂節拍的契合度等等。
通篇看下來,筆者對某些打分標準產生了一些疑惑,比如著裝要求(attire)要符合霹靂舞的街頭文化,這個要求看起來很模糊而且難以量化。
全世界是否有普世的街頭文化?日本街頭和墨西哥街頭的風味肯定不同,著裝又如何打分呢?至於現場觀眾的回應作為打分標準更是滑稽,即便是他們是隨即抽出全世界海選的觀眾,如何保證他們有較為專業的觀賞水平?我只能理解,這就好比兩對相聲演員比誰說的好,要看現場觀眾誰「噫……」的聲音大。
當然了,對於新生事物,奧組委會告誡我們要寬容,畢竟哪怕是100米短跑這樣的上百年的傳統田徑項目,比賽規則也是慢慢才完善的。
然而,霹靂舞入奧依然無法迴避另一個質疑:眾多舞種,為何是霹靂舞?為何不是十個大項的國標舞或者爵士舞和肚皮舞?
其他舞種別有一番滋味
而且,IOC的理由「趨近年輕人喜歡的項目」這個理由,筆者個人認為,至少無法說服14億中國人。
前文中已經提到,霹靂舞這個概念泡沫化之後逐漸消失了,在上海的城市白領中,街舞(或者霹靂舞)的受眾,完全看不出對其他舞種有什麼受眾優勢。
另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由於霹靂舞屬於「無根」的舞蹈,即它沒有體育院校的產供銷一條龍的支持,只能像遊魂一樣飄蕩在北上廣深的舞蹈會所中,所以舞蹈老師的資質總體層次不齊,業界口碑難以保證,相對之下,國標舞因為是眾多體育院校的開設課程,所以教學可以旱澇保收,學員的盤面也基本說是穩中有升。
6月23日在南京舉行的世界霹靂舞錦標賽上,中國選手的成績比較差,只有一個人進了第二輪
更別說,在競技層面霹靂舞在國標舞面前完全不是一個層次的較量。
國標舞顧名思義,是有一套國際標準,而且半個多世紀以來,十個舞種的比賽套路編排,打分規則以及所有賽場配套設施的配備都已經極為完善,每年數不清的各種巡迴賽和大獎賽,誕生的眾多舞蹈明星,培育除了成熟的粉絲文化,從賽事轉播到贊助商的聚攏都不成問題,無論從各種意義上,霹靂舞入奧,對於三十年來同樣有入奧意願的國標舞來說,別有一番滋味。
前文也提到,某項目入奧的前提是要有一個國際性的組織(哪怕是掛靠),具體到霹靂舞,筆者也是最近才注意到,原來它居然隸屬於WDSF(world dancesports federation 世界體育舞蹈協會),和國標舞算是師出同門了,前者的歷史雖然只有20多年,但這次能壓國標舞這個「大姐」一頭,背後或許有更深層次的原因。
WDSF官方網站對霹靂舞入奧的介紹
首先國標舞兩大分支中的摩登舞,其社交屬性因為社區文化的關係逐漸喪失,已經在大城市中淪為了老年人休閒娛樂的手段,和IOC的年輕化取向確實不相容;另外一點,由於東歐尤其是俄羅斯是國標舞發展的重鎮,俄式訓練法風靡全世界,且俄羅斯在國標舞中的地位,和桌球水平之於中國的地位差不多(可以理解為何花樣滑冰和水上芭蕾項目,俄羅斯都是統治級的),這又和最近十幾年來奧組委內部散發出的「厭俄」情緒相牴觸。
總之,霹靂舞以一種面向未來的姿態,被列入奧運候選,即便在下下屆奧運之後不能成為固定的比賽項目,也能揭示目前全球體育文化的變化風向,哪怕是這種變化摻雜了太多地緣政治的因素,畢竟,奧運賽場上的體育早已變得不那麼純粹。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