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智庫(CCG)和聯合國移民署(IOM)聯合發布《世界移民報告2020》,報告指出,中國是2019年全球第三大國際移民來源國,居住在中國以外的移民人數達到1070萬。
這一數量龐大的群體,有著獨屬於他們的稱謂:華人華僑。那麼,這一稱謂是如何得來的呢,華人、華僑又有什麼區別呢?讓我們來一探究竟!
華人、華僑的稱呼怎麼來的?
「華僑」一詞的由來
中國人民移居國外的歷史,源遠流長。在不同的朝代,人們對這些移民的稱謂也有所不同。
秦朝時期從秦朝開始,陸續有中國人移居日本,到南北朝時期,移居日本的人數逐漸增加,從而日本稱他們為秦人。
晉朝時期這一時期移居國外的人被稱為漢人或僑人。《隋書·食貨志》記載:「晉自中原喪亂,元帝寓居江左,百姓之自拔南奔者,並謂之僑人」。
唐宋時期由於唐宋經濟文化的繁榮,對外貿易的擴大,「唐」成了東南海外諸國對中國的代稱,移居國外的人多被居住國的人民稱為「唐人」。而中國之物品也多掛上「唐」字,唐舶、唐服、唐衫、唐山、唐文、唐人街等等。
至於華僑聚居的地方,則是大名鼎鼎,舉世皆知的「唐人街」了。
清朝時期
清代,這時有「漢人」、「閩粵人」、「中華人」等稱呼,到清末以後,又有了「華民」、「華工」、「華商」、「華人」等稱謂。
1878年清駐美使臣陳蘭彬在奏章中就把中國寓居國外的人稱為「僑民」。「僑民」便成為一種專稱。
1883年鄭觀應在給李鴻章的奏章中使用了「華僑」一詞。「華」與「僑」,就其單詞的含義來說是非常明確的。「華」是中國的古稱,「僑」是寄居、客居之意。從此,「華僑」一詞成為寄居海外的中國人的一種專稱。
「華人」一詞的由來
「華人」一詞有廣義及狹義之分。
廣義的"華人"指所有中華民族的人,包含中國境內各大小民族,以及這些民族在海外的後裔。所以廣義的"華人"就是具有華夏民族血統的人,與國籍無關。
狹義的"華人"指擁有外國國籍的中國人(中國政府不允許其公民有雙重國籍,所以"華人"不具有中國國籍),狹義的"華人"含義與"華僑"相對。
1909年以前,晚清政府雖沒有制訂國籍法,但實際上它是將在外國居住謀生的中國移民當作中國公民。
1909年清政府正式頒布《大清國籍條例》和1912年中華民國政府頒布《中華民國國籍法》,都明確宣布實行血統主義的國籍原則,凡具有中華民族血統者,均具有中國國籍,所有具有中國血統的中國移民,即使已加入外國國籍,也都認為是中國公民。這實際上是承認華僑擁有雙重國籍。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政府明確表示反對雙重國籍原則。堅持公民在取得一國國籍後即自動喪失另一國國籍的原則立場。
因此,對於自願加入或取得外國國籍的,即自動喪失中國國籍的人,通常是稱他們為華人或者外籍華人。
華人、華僑和華裔的區別?
1
華僑
華僑指定居外國的中國公民。雖長期居住在外國,但仍然保留中國國籍,屬於中國公民。
需要注意的是,國人在海外留學,或因公務出國,在外工作期間,都不被視為華僑。
2
華人
狹義的"華人",雖然血統上還是中國人,但是他們已經加入外國國籍,脫離中國國籍了,所以他們不屬於中國公民。
3
華裔
「裔」,指後代,一般是指那些長期定居國外的華人或華僑在他國生下來的下一代,根據他國法律,獲得他國國籍。
雖然在血統上依然是屬於中國人,但擁有他國國籍,也不屬於中國公民。
我們簡單的用國籍區分了華僑、華人和華裔,但對於他們而言,更多的是「洋裝雖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國心,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了中國印」,他們對祖國有著極深的眷念。
拳拳赤子心,悠悠報國情。海外赤子雖然長期漂泊海外或僑居異國他鄉,卻心繫祖國。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他們都以不同的方式支持和關注著祖國的建設和發展,華僑華人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