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軍的一次巷戰攻防演習中,出現了96A主戰坦克與步兵進行城市協同作戰的畫面,而在此次演習中,96A坦克的車體側面卻是沒有安裝側裙板的「裸奔」狀態。這也引發了一些人的好奇,為什麼我們演習中經常不加掛裙板?
首先,什麼是側裙板?我們不難給出一個定義:懸掛在坦克車體側面用於防禦的裝甲板。因為其安裝方式大多像女生的裙子一樣「掛」在坦克車體兩側。很多人提到側裙甲,會下意識的想到「防禦金屬射流,提前引爆破甲彈」這些作用。但是在最早的時候,側裙甲其實是用來防禦動能彈的。
早在一戰前,部分地區在使用裝甲汽車時出於保護輪胎的目的,就通過附加裝甲罩住輪胎的上半部分以避免輪胎被子彈擊中。不過這種設計有一個問題,那就是汽車轉向時前輪往往會伸出車體。為了避免裝甲幹涉前輪轉向,因此大多數裝甲汽車並未給前輪配備防。也有少部分動力充沛的裝甲汽車,為前輪製作了有足夠轉動空間的裝甲盒來實現全面防禦。
不過由於這些裙甲嚴重影響了機動,因此在二戰中德軍的輪式裝甲車中反倒是不多見了。而在坦克發展的早期,由於這適合的「多鉚蒸鋼」大多為過頂式履帶的設計,車體是延伸到了與履帶最外側等寬的位置(例如邱吉爾),也就無從談起側裙甲設計。法國人的AMX40(小鴨子)倒是別出心裁,除了圓弧型的避彈設計,也在設計時將厚重的側裙甲作為了標配。
二戰時期,最喜愛側裙板設計的莫過於德國人了,其中附加寬大側裙甲的四號H更是廣泛出現在各類電影與遊戲中。但其實這時期德國人的側裙甲也不是用來對抗破甲彈的——蘇聯廣泛配發了14.5毫米口徑的反坦克槍和45毫米反坦克炮,因此德軍坦克在對戰壕的突破中,其早期型羸弱的側甲(三號與四號的早期型側面均為15mm裝甲)非常容易被蘇軍使用的PTRD-41等14.5毫米口徑反坦克槍擊穿。為了加強防護,德軍為三號、四號配備了8毫米鋼板的間隔裝甲作為防禦,豹式也後來在側面懸掛了5毫米厚的裝甲板用來防禦蘇軍各式小口徑反坦克武器的襲擊。
在二戰中後期,破甲彈的飛速發展使得在西線戰場,各類「巴祖卡」取代了反坦克槍成為了單兵反坦克的主要手段。這種威脅在坦克的戰地改造中得到了直觀的體現——各類奇奇怪怪並不能擋子彈的玩意被掛上了坦克。這是由於破甲彈獨特的原理所致,簡單來說,只要能讓破甲彈提前引爆就能有效的提升坦克的生存概率,在這種情況下,部分西線德軍的四號坦克改用了金屬網作為側裙甲。
美軍在二戰中同樣使用了側裙甲,不過與德軍的制式裝備不同,美軍的側裙板主要是戰地現場改造。如果說東線德軍遭遇的是密集的反坦克槍和反坦克炮,西線德軍遭遇的是巴祖卡,那麼美軍在太平洋戰場遇上的則是不要命的特攻。為了應對日軍99型磁性反坦克雷和往履帶裡塞炸藥包,美軍的謝爾曼大多緊急進行了戰地改造,不過這些裙甲主要是防止日軍對履帶的破壞或者日軍的攀爬。
二戰中英國的不少坦克也有著側裙甲,例如十字軍。不過這些「齊履帶小短裙」的主要目的不是防禦破甲彈或者反坦克槍,而是在沙漠環境中減少履帶的揚塵,這樣可以提升車隊中後續車輛的可見性,也能縮短被部隊被發現的距離。
在二戰後,隨著單兵反坦克武器,特別是反坦克飛彈的發展,坦克對側裙甲有了新的需求——對單兵反坦克武器進行防禦。人們認識到了間隔裝甲對破甲彈有著非常出色的防禦效果,而側裙甲由於與車體中間正好有一個履帶的間隙,可以說天然的適合用來加強對破甲彈的防禦。由於引爆破甲彈並不需要過厚的裝甲,因此這一時期的側裙甲往往是複合材料(例如橡膠),不但能有效防禦破片和雜物,還能提前引爆破甲彈來削弱金屬射流。
同時,側裙甲對這一時期廣泛流行的碎甲彈也有很好的防禦效果,這是由於碎甲彈本身是一種特殊的榴彈,其作用原理是塑性炸藥貼合在裝甲板上,通過爆炸產生的震動波在裝甲板背面產生崩壞的碎片。而側裙甲會提前引爆碎甲彈或者破壞碎甲彈的外形,從而起到對坦克本身的保護作用。
由於化學彈發揮作用需要苛刻條件,側裙甲成了一種事半功倍的提升坦克側向防禦的神器。各國設計師在防禦化學能彈藥時也紛紛表示「我有一個大但的想法」。例如瑞典的Strv 103坦克乾脆將油桶串成一排掛起來,在攜帶更多油箱時方便成員對受損裝甲進行模塊化修補(指對被打爛的油桶直接更換)。
蘇聯人則推出可以自己張開一定角度的側裙甲。這種設計是側裙板像正前方張開一定角度,有更好的迎彈角度並加大了裙板與車體間的間隔從而獲得更好的防禦效果,這一設計在70年代的蘇聯坦克中,特別是T-72早期型號中得到了大量的應用。儘管魚鰓式側裙甲能有效的削弱破甲彈傷害,但使用中證明了這種結構非常脆弱,很容易被樹枝損壞,並且一旦與來襲的反坦克飛彈夾角超出35度,反而會暴露出車體造成防禦空缺。因此在後續的生產中,這種結構也被更可靠和傳統的橡膠屏蔽裙板所替代。
那就有人要問了,既然裙甲對化學能彈藥這麼好,為什麼我軍不大量裝備呢?這和裙甲自身有著諸多局限性和缺點有關。首先是側裙板對坦克機動能力的影響,雖然側裙板有防雜物甚至防鐵絲網捲入的效果,但是在較為泥濘的地方,擋泥板往往就會變成泥巴的「窩彈區」,過於泥濘的泥土會附著在履帶上,並在主動輪附近堆積,倘若側裙板設計時將這處擋住了,就可能導致泥土越堆越多,輕則擠爛側裙板,重則履帶脫出。
鋼製的側裙甲,雖然防禦比橡膠要好,但是在實際使用過程中相對橡膠裙甲容易在植被較多的地方脫落。同時鋼製的側裙甲也意味著履帶裡的泥土不容易排出,這在百夫長坦克的服役經歷上得到了充分的體現:韓國和越南人抱怨該死的側裙板,而在越南的澳大利亞人乾脆直接拆掉了百夫長的裙板。另一方面,過於厚重的裙甲也會妨礙坦克兵對坦克進行日常檢修,因此在通常情況下,目前絕大多數國家的坦克並不會在日常訓練中配備重裙甲。
同時,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認識到了某些時候薄弱的裙甲不但不能保命,還會催命。據一份1991年的射流流體力學的論文顯示,100mm的標準空心裝藥在60cm的炸高處達到了最大的穿深,在120cm時仍然有著400mm的穿深。而一般情況下坦克側裙板與車體之間只有不到40cm的履帶寬度,也就是說反而為老式坦克炮的破甲彈提供了優良的炸高。當然也不是沒有簡單的解決辦法,例如蘇聯的魚鰓式裙板就能將30度來襲的破甲彈炸高提升到接近3米。
因此,現代的側裙板開始走向了兩條道路,一條是傳統的橡膠金屬複合的側裙板,主要作用是降低揚塵提升部隊的隱蔽性,同時兼顧對低端單兵反坦克武器的防護,便宜耐用而且還能提供一些核條件下的防輻射保護,缺點則是基本不能指望他們有什麼像樣的防禦能力。
另一條路則是在重裙甲。例如美國的M1系列,在車體前側的裙甲安裝了65毫米的複合裝甲來對駕駛員與戰鬥室起到保護作用。爆反對破甲彈有著極為優異的防禦效果,特別是新一代的例如K-5之流的反應裝甲還有著對動能彈出色的防禦能力,雖然這種超重型的裙甲妨礙了坦克的通過能力,但是在現階段也不失為一種應對激烈衝突的解決方案。因此大多出現在各類「城市戰」改裝套件中,因為只有在這種情況下,坦克自身的機動力才會讓位於全向防禦,也不用擔心泥土的淤積問題。重型步兵戰車也因此常常搭配重裙甲出現。也有人擔心爆反是一次性裝甲,被反覆命中同一點怎麼辦?這也不用擔心研究表明在200米距離上,類似古斯塔夫這樣的單兵反坦克武器對靜止的坦克只有50%的命中率,因此在所謂的「紅隼」面前,爆反裙甲的防禦效果還是可以接受的。
在看回國內訓練,國內的坦克時常出現「裸奔」情況,也是由於多方面因素。首先,隨著串聯破甲彈的發展,在面對大國之間衝突時,薄弱的側裙甲不但不能保命,反而可能催命,因此有沒有裙甲對假想敵是野外坦克對決的部隊來說,沒有多大意義,更多的是抑制揚塵的作用。而另一方面,我國國土面積遼闊,有相當一部分部隊的訓練場地位於南方溼潤地區或者是丘陵地帶,在這種情況下鋼製側裙甲反而會妨礙履帶排出汙泥,造成履帶脫落的惡性事故。
如果我們細心觀察,演習中出現不附加裙甲的畫面也往往出現在南方或者丘陵地帶,特別是在春夏雨水充沛溼潤的時候。相比之下,在高原與夏季北部較為乾旱地區的演習中,側裙甲往往就是標配,這也恰好與側裙甲抑制揚塵的優點與弱於泥濘的缺點相對應。
但也有人說了,國內沒有看見裝備過重裙甲,那就是沒有。稍微想一想我們也能知道,對於一個坦克強國來說,重型側裙甲並沒有太多的技術難度。對我們而言這只不過是坦克研發中的一個小小的DLC,在外銷坦克中以選配品中出現,例如VT-5坦克,其在珠海航展與在國內的電視節目重都展示了配套的重裙甲結構,不僅配備了先進的國產爆反,更是在裙甲的下半部分與後部安裝了柵欄裝甲。
總的來說,目前國內陸軍裝甲兵進行演習時偶爾不帶側裙甲,也並非是放鬆了對防禦的要求,而是出於控制訓練成本和減少流程的方便之舉。畢竟一支部隊一年的訓練經費就那麼多,多買點油、多買點彈藥,總比花在裙板的損耗上強得多。側裙甲特別是帶有爆反的厚裙甲,在目前的環境下是只適合城市作戰的專用工具,等需要時再大量配發也不會有多大影響。當有朝一日我們的96A掛載重爆反進行城鎮攻防演練時,想來也是「萬裡驚濤把路開」的那天為時不遠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