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這個縣是炎帝故裡,境內保存諸多古老文化遺蹟,國內罕見

2021-02-07 且行且聽風

在山西省廣袤的土地上,曾經誕生過燦爛奪目的文明,並保存了大量的文化遺蹟,雖然歷經歲月滄桑,但是在這裡依舊可以尋覓當初的輝煌。

在晉東南的晉城市,有這樣一座縣級行政單位,這裡曾經是人文始祖炎帝的故鄉,更是保存了諸多的文化遺蹟,其炎帝文化遺蹟的完整豐富,國內罕見。

這座縣城就是晉城市下轄的高平市(縣級市),高平市位於山西省東南部,澤州盆地北部,位於太行山的西南邊緣,其東與陵川縣接壤,西與沁水縣為鄰,南與澤州縣毗連,北與長治市上黨區、長子縣相接,是名副其實的晉城的北大門,由於高平市四面群山環繞,中部地形相對平坦,而得名「高平市」。

高平炎帝陵

炎帝,是人文始祖,也是中華文明傳承的重要人物,傳說,炎帝生前曾活躍在今山西東南部一代,他率領部族「嘗百穀,制耒耜,教民農耕」,實現了中華文明的巨大跨越,相傳,炎帝還是農業和醫藥的發明者,後來因嘗百草而中毒身亡,炎帝死後安葬於今高平市神農鎮莊裡村。在高平境內,就有神農鎮這一文化古鎮,這裡保存了許多關於炎帝的傳說和遺存,構成了一個文物繁密、種類齊全、內容豐富、品質極高的炎帝文化區。

炎帝的故事太過於遙遠,從而導致其變成了傳說性質,關於炎帝文化也是遍布全國多處,不過高平作為其中著名的一處,保留了許多文化的傳承,而即便經過歷史風雨變遷,這裡依舊完整保存了諸多的歷史遺蹟,訴說這位人文始祖的偉大事跡。

羊頭山遺蹟

在高平市下轄的神農鎮,保留有羊頭山炎帝文化旅遊區,這裡保留了諸多的文化遺蹟,這些文化遺蹟歷經千年歲月,一直矗立於此。羊頭山又名首陽山,位於澤、潞二州交界處,橫跨高平市與長子縣、長治縣,因山頂北魏四面造像塔基的巨石似羊頭而得名,羊頭山為炎帝神農傳說中心之一,山頂舊有神農城,山下有神農井和五穀畦,北魏時還在山頂留下了造型精美、內容豐富的石窟與造像塔。山頂四面造像塔建於北魏初期,距今已1500餘年則我國現存最古老的石塔之一。石塔四面造像,均刻一佛二菩薩,塔身之上為四坡水式塔頂,基座為罕見的羊頭狀。

五穀廟

神農城位於羊頭山西山巔,雖然其具體建造年代已經無從考證,但是從歷史資料記載來看,其至少存在千年以上,現存的建築僅有石柱、石階、石質井架等。除此之外,高平市神農鎮莊裡村還設有五穀廟,莊裡村原名裝殮村,因傳說炎帝死後在這裡裝殮而得名,後以諧音改稱莊裡,莊裡五穀廟分上下兩院,其建造年代已經不可考證,但是廟內古柏的生長年代卻有兩三千年,因此,可以推斷,五穀廟的年代可能更早,現存五穀廟多為明代建築,而且五穀廟也會定期舉辦廟會,以紀念炎帝。

炎帝行宮

在高平市的炎帝文化遺蹟中,還保留有炎帝陵、故關炎帝行宮、高平清化寺、高平炎帝廟等諸多文化遺蹟,從而形成了全國最為豐富的炎帝文化遺蹟圈,其炎帝文化的傳承與保存,遺蹟數量的豐富,在國內也屬罕見,雖然炎帝的相關資料還存在巨大的爭議,不過其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卻在高平得以傳承數千年,實在可以說是我們巨大的文化財富。

相關焦點

  • 炎帝故裡在高平 臺胞尋根到山西——你可知「神農大帝宮」遍布全臺灣?
    惟我始祖,神農炎帝;肇啟農耕,澤被八荒。始作耒耜,教民耕作;種植五穀,治麻為裳。摶土作陶,器具齊備;遍嘗百草,祛疾療傷……炎黃子孫,同宗同祖;海峽兩岸,骨肉情長。問祖炎帝,尋根高平;頂禮膜拜,誠上心香。同心戮力,振興中華;再創偉業,共鑄輝煌。念茲在茲,伏惟尚饗!」爾後,來自臺灣和山西高平的學生代表還在大殿前放飛了和平鴿及氣球,嘉賓依次進入炎帝大殿瞻仰聖像,領悟神農炎帝文化。
  • 從谷歌地圖看中華歷史,用現代技術,挖掘炎帝故裡
    從距今180萬年的史前舊石器時代發端,到新石期時代的女媧造人、伏羲畫卦、精衛填海、炎黃大戰等傳說,歷經堯舜禹和夏商周數千年的演進,到晉國和三晉時期已經形成有別於其他地域文化的顯著特徵。秦漢以來,山西歷史文化更加多姿多彩,更加燦爛輝煌。
  • 【炎帝文化】羊頭山——炎帝及其部族活動的重要區域
    神農城遺址        羊頭山,亦名首陽山,位於高平市城東北17公裡處神農鎮境內,因山巔有石狀如羊頭而得名,海拔1297米,是古代澤州和潞州兩郡的分界線,山的東北面是長洽縣,西北面是長子縣,正南面是高平市(縣),有
  • 山西農耕文化:千年文明的守望與傳承
    回來後,在朋友圈裡分享了一大堆出遊體會,層窯疊院、祠堂、黃土嶺、石板路、吊橋院……學歷史專業的小餘出遊喜歡選擇遊覽名勝古蹟,她覺得古老文化從不同的側面反映了各個歷史時期人類的社會活動、社會關係和當時的生態環境,是人類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等特殊時期過去,我要遊遍山西的名勝古蹟。」小餘憧憬道。 五千年中國文明看山西。
  • 河北這個縣以山西簡稱為名,面積僅619平方公裡,為魏徵故裡
    河北省歷史悠久,為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華夏先民自古於此繁衍生息,春秋屬晉、燕,戰國時期境內大部屬燕趙兩國,多慷慨之士。悠久的歷史造就了河北省燦爛的文化,其中河北有一千年古縣就以山西簡稱「晉」為名,是唐朝名相魏徵故裡。
  • 山東一區,古屬琅琊國,是王羲之故裡,境內出土失傳千年孫臏兵法
    前221年秦統一全國後,析齊東部沿海地區置琅邪郡,轄琅琊、不其、即墨、黔陬等縣,郡治琅邪。琅琊王是琅琊國最高統治者,最早始於西漢皇族劉澤,不久被廢。東漢劉京為琅琊王,三國兩晉至隋唐又有多位琅琊王,最為有名的當屬東晉元帝司馬睿。現山東臨沂尚存琅琊王墓等諸多古琅琊國文化遺蹟。
  • 河南一縣,是炎帝朱襄氏故裡,盛產柘絲,被譽辣椒之鄉和鑽石之都
    文/史間一壺酒炎帝,是中國上古時期姜姓部落首領尊稱,號神農氏,別號朱襄。相傳牛首人身,他親嘗百草,發展用草藥治病;他發明刀耕火種,教民墾荒種植糧食作物;他還領導部落人民製造出了飲食用的陶器和炊具,被華人共同尊奉為中華民族人文初祖。
  • 山西以南,就屬這個小縣最美了,遍地是風景!
    它只是處在山西與河南交界處的一個小縣,卻把山西的美揮灑的淋漓盡致。攝影/凱德印象在剛剛出爐的2017中國全域旅遊魅力指數排行榜區縣級TOP20中,它就榜上有名,可以說是一個風景如畫的好地方了。陽城也有丹霞地貌,色彩搭配的超養眼紅沙嶺位於山西陽城橫河鎮境內,那裡紅色的沙礫塑就了山巒和谷塹的奇觀。在紅沙嶺,北有高聳入雲的小尖山,東有析城山聖王坪,西有日日霧罩的雲蒙山,南有賽過天高的鰲背山,每個方向都是世界級風景。
  • 羊頭山的主人——淺述高平炎帝信仰
    炎帝神農氏信仰是以我市高平羊頭山為中心形成並發展,遍及上黨地區的地域性特色鮮明的民間文化信仰。程立勝攝炎帝神農氏是華夏始祖,上古帝王之—,也是遠古先進文化的締造者。諸多先秦文獻已經出現了相關記載,這些文獻中的炎帝和神農氏是分別記述的兩個人物。《國語•晉語》曰:「昔少典氏娶於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
  • 山西大地多歷史,這個低調的小城,發生了歷史上首場百萬人戰役
    「外國崇拜」雖然不是很好的詞彙,但確實就在身邊,對不起,我是一個大學同學,日本的面積是中國的十倍以上,說起歐美,是我們的10倍,我每次都想和其他室友一起罵他,但是這個商品還是我行我素,語言消失了。中國歷史悠久,但最古老的傳承地還是中原地區,現在的山西省曾經是三晉大地,早在夏商周時期是國家經濟文化中心,春秋戰國時期更是晉國、魏國等在此立國,並成功地在某個時期稱霸天下,是為什麼?因為此時的晉地不是後來的黃土高原,而是水草豐富、人口繁盛的寶地。
  • 仰望炎帝 尋根隨州
    這一哲學性問題,在這個有些浮躁的年代,已少有人提及。     六月1日,便是農曆四月二十六,炎帝的誕辰日。一年一度的世界華人炎帝故裡尋根節,將在隨州市舉行。      炎帝是誰?何以成為華夏始祖?作為炎黃子孫,當你站在炎帝大像前仰望,心中會升騰起怎樣的情懷?
  • 伏羲、炎帝、有熊氏與考古文化對應關係
    青帝的青本表示第一的意思,因為青在四色中排位第一。第四,《國語晉語》言黃帝炎帝是黃帝在先炎帝在後。第五,黃帝尚黃為五行學家的觀點與事實不符。按五德終始說,太昊伏羲氏繼天而王,為木德,色尚青;炎帝神農氏以火德王,色尚赤(朱);黃帝以土德王,色尚黃。在五行說提出以先,在四象體系中無黃*色的位置,天文四宮接替南宮朱雀的是西宮白虎。由此,代替炎帝而王的當為白帝。
  • 山西這個寺院 建於半空之中 是罕見的奇觀 很著名
    山西這個寺院 建於半空之中 是罕見的奇觀 很著名大同懸空寺 巧奪天工 三教合一 雕塑有特色到山西大同懸空寺是多年前的一次採風旅行,跟旅行團,走訪了山西諸多知名景點,為期八天。中國古代的蜀道有棧道,看上去驚險無比,而懸空寺則是在懸崖絕壁上憑空建造一座空中樓閣,這個奇特的設計和想法,來源於北魏的一位國師,因為他的影響力和權威,弟子們開始了懸空寺的修建。在亂世裡,這個建築也寄託了許多理想和期待,使得我想起了外國的巴別塔,人類想建造一座通天塔,但是被上帝和神阻止。
  • 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發現地,玄奘故裡
    導讀:中國歷史悠久,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早在5000多年前,我們的祖先炎帝和黃帝,已經建立了起了最早的華夏文明,所以中國人統稱為炎黃子孫。華夏文明與中國的傳統文化也一直吸引著國內外學者們的探索與外邦國家的學習,雖然歷經了5000多年,我們依舊保留著許多薪火相傳的良好傳統,這就是偉大的中華民族。
  • 重走晉商萬裡茶路|晉城:太行陘探尋茶道遺蹟 炎帝陵體味華夏文明
    目前,僅有約2公裡長的古羊腸坂保存完好。古羊腸坂,也叫「太行陘」,是太行古八陘之一。原來,山西境內的多條河流切穿了太行山,隨之形成數條穿越太行山的峽谷。其中東西走向的峽谷有8條,即古晉冀豫三省往來太行山的8條咽喉通道。由晉商開闢的「萬裡茶路」,選擇的就是其中的蜿蜒在崇山峻岭間的「太行陘」,是連接晉豫兩省的必經要道。
  • 東非不再是人類唯一起源地,看看中國這個地方,夠你驕傲一整年
    泥河灣是河北省陽原縣境內的一個普普通通不足百戶人家的小村莊,始建於清代,因村莊位於桑乾河的河灣處,故得名:泥河灣,這裡是早期人類的活動地之一,在世界人類起源史上佔有重要地位。近年來由於一系列的重大發現,泥河灣這三個字轟動了全世界,成為舉世矚目的焦點,也成為人們尋根訪祖的旅遊目的地。
  • 王凱劉濤扶貧的山西平順石匣村,有一座氣派而罕見的雕花門樓
    一座氣派而罕見的門樓,一副氣吞山河的對聯,一位恢復縣治的功臣,一味譽滿華夏的中藥材,一群星光熠熠的藝人,將這一切聯繫起來的是一個深藏太行山腹地的小山村——石匣村。石匣村內的碾子。首先是從基座往上三分之二的建材是用鍛造平滑的青石壘砌,這十分罕見。其次是門樓上部的鬥拱、門楣等雕花裝飾十分精美,且保存完整。唯一遺憾的是兩側的墀頭磚雕遺失不見。第三,也是最搶眼的、最彰顯唯一性特點的就是石雕的對聯和對聯裝飾。
  • 楊家將歷史文化遺址遺蹟概述
    縱觀我國古代的歷史,像楊信、楊業、楊延昭、楊文廣祖孫四代,為保衛中原地區先進的經濟、文化和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英勇奮戰,前僕後繼,做出了巨大貢獻,是極為罕見的。楊家將家族群體表現出的中華民族的英雄品格、民族氣節和愛國主義精神,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形成了積澱深厚的楊家將歷史文化。
  • 安徽這個縣深入江西境內,孤懸長江以南,江西省環繞另外三面
    東至縣在全國,雖然東至縣不出名,也不是百強縣市,但是在這個縣誕生過不少名人,比如鼎鼎大名的陶淵明。而悠久的歷史,也讓這個縣流傳這一些美麗的傳說,傳說結合景點,遺址,吸引了不少遊客前往旅遊。歷山也因此成為了很多遊客必去的景點,歷山的特色是堯舜遺蹟、大量古寺廟構成的佛教文化、巖溶景觀三者合一。
  • 爭搶「牛郎故裡」,牽強附會的美夢何時醒
    何勇海「織女只有一個丈夫,哪裡冒出來這麼多『牛郎故裡』呢?」近日,有網友發帖稱,國內多地均宣傳其是七夕文化的發源地,乃至稱當地就是「牛郎故裡」(8月26日《北京青年報》)。「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