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一區,古屬琅琊國,是王羲之故裡,境內出土失傳千年孫臏兵法

2020-12-26 史間一壺酒

文/史間一壺酒

琅琊,古作琅邪。春秋戰國時期,琅邪是齊國主要城邑和港口。周元王三年(前473)越國遷都琅邪。前221年秦統一全國後,析齊東部沿海地區置琅邪郡,轄琅琊、不其、即墨、黔陬等縣,郡治琅邪。

琅琊王是琅琊國最高統治者,最早始於西漢皇族劉澤,不久被廢。東漢劉京為琅琊王,三國兩晉至隋唐又有多位琅琊王,最為有名的當屬東晉元帝司馬睿。現山東臨沂尚存琅琊王墓等諸多古琅琊國文化遺蹟。

如今的臨沂市蘭山區是古琅琊的重要組成部分,區內交通發達,是魯南、蘇北重要的交通樞紐,也是連接長三角、環渤海經濟圈的新歐亞大陸橋東橋頭堡樞紐,自古就有"齊魯噤喉"的稱號。

除了琅琊王,在蘭山區最有名的當屬王羲之。眾所周知,他是中國古代傑出的書法藝術家。他承續鍾繇、張芝,變革古法,創立今體,並把今體書法推向文人書美的極致,被後世尊為一代「書聖」。

如今,蘭山區在當地建立了王羲之故居,位於臨沂老城區洗硯池街東段,北至蘭山路,東至書院街,西至普照寺巷,總體規劃佔地面積80餘畝,主要建有洗硯池、曬書臺、琅琊書院、碑廊等景點。

洗硯池又名澤筆池。幼年王羲之澤筆洗硯之池塘,池色如黑墨,傳為王羲之澤筆洗硯所染,故有"池水盡墨"之千古美談。

從2003年9月開始,臨沂開始舉辦首屆書聖文化節,向全國乃至世界推出了"書聖故裡"的文化品牌,自此以後,臨沂書文化節每年9月舉行一次。

說起來,臨沂是個出書法家的地方,除了王羲之,顏真卿的祖籍也在這裡,這位唐代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也是繼鍾繇、王羲之以後出現的又一個偉大的書法家。

蘭山區境內有大小山頭10餘座,均為沂蒙山脈之餘脈。其中有金雀山、銀雀山,位於臨沂城南隅。山體由石灰巖、紫色頁巖構成,海拔只有88米。兩山崗東西對峙,因盛開金黃色、銀白色兩種草花得名。

銀雀山和金雀山的地下有規模較大的漢代墓群,以西漢墓葬為主,兼有戰國至唐、宋、元、明、清歷代的墓葬群。1964年被發現,1972年至1986年先後發掘一百餘座墓葬,大多是西漢前期墓葬。

銀雀山漢墓竹簡博物館位於蘭山區銀雀山西南麓,也是全國第一座漢墓竹簡博物館。如今這裡館藏著7500餘枚以先秦兵書為主要內容的竹簡,特別是《孫子兵法》與失傳了1700多年的《孫臏兵法》同墓出土,轟動了海內外,被列入20世紀100年100項考古大發現名錄。

另外,蘭山區還是至孝王祥的故裡。王祥,三國時曹魏及西晉時大臣,書聖王羲之的曾祖父。王祥侍奉後母極孝,為二十四孝之一「臥冰求鯉」的主人翁。其故裡位於城北白沙埠鎮的孝友村,村名原叫王家雙湖,明萬曆年間為紀念王祥、王覽兄弟,易名孝友村。

參考資料:《蘭山區志》等。喜歡文章,請點關注、收藏或轉發。

相關焦點

  • 《孫臏兵法》與孫子兵法的區別?它們是怎麼流傳的
    這也是後人把孫武與孫臏誤作一人的主要原因。成書於秦統一六國前的《呂氏春·秋·不二》篇說:「老聃貴柔,孔子責仁,墨翟貴廉,關尹貴清,子列子貴虛,陽生貴己,孫臏貴勢。」這些雖然不是對《孫臏兵法》的直接著錄,但至少可以說明孫臏確實「名顯天下」,並有兵法傳世。
  • 簡述孫武與孫臏源流
    關於孫子,《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和《漢書·藝文志》記載,春秋戰國時期有兩個「孫子」,一個是春秋後期吳國的將軍孫武,即吳孫子,歷史上稱之為孫子;一個是戰國中期齊國的軍師孫臏即齊孫子,他們各有兵法傳世。1972年在山東臨沂銀雀山發掘西漢墓葬,出土了大批竹簡,包括《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
  • 【兵書戰策】身殘志堅的孫臏與竹簡《孫臏兵法》
  • 戰國 057 孫臏兵法
    孫臏運籌帷幄,略施小計就讓田忌贏得了比賽。齊王知道了非常高興,連忙召見,孫臏於是被招到田嬰齊那裡接受面試,這個田嬰齊,也就是後來的齊威王。在這裡我們提醒一下,在接下來的孫臏與田嬰齊的對話,基本來自於上個世紀在山東出土的《孫臏兵法》的竹簡。
  • 孫武的重重孫子輩孫臏,是怎樣在苦難和實戰中寫出孫臏兵法的?
    孫臏是兵聖孫武的後世孫子,晚於孫武時代大約一百多年,具體算時間的話,應該是從孫武與伍子胥,率吳軍攻破楚國首都郢,到孫臏率齊軍,在馬陵道上射殺龐渭,總共有166年,按25年一代人計算,孫武大約是孫臏的太太爺爺了。《越絕書》中說,孫武墓在江蘇的吳縣,雖然孫武是齊國人,主要地盤在山東,但他後來定居在了江蘇。
  • 《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是同一本書嗎
    《孫子兵法》的作者是孫武,孫武是春秋晚期的齊國樂安人,生卒年(約前545年-約前470年),因作《孫子兵法》13章,被譽為兵家至聖。孫武本是齊國貴族,其祖上是陳國公子完,齊桓公時,陳國發生內亂,陳立公之子完跑到齊國。
  • 中國影像方志| 鄄城:商羊舞祈福曠世兵法傳千古 磚塑寄託美好魯錦編織夢想
    強渡過程中,鄄城縣群眾拆下自家的門板支援解放軍渡河,共有2000餘名水手、120餘艘渡船參加戰鬥,在解放戰爭史上寫下了軍民融合、團結戰鬥的光輝一頁。這是1972年從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出土的竹簡,一面世便引起轟動,因為它記載著失傳已久的《孫臏兵法》。孫臏出生於戰國時期,少年時與龐涓同為鬼谷子的門人。
  • 楊明齋:把孫臏拳傳播於大江南北的陽穀人
    另有一說法:據淄博人民政府網公布,《孫臏拳》以形傳、口授之法傳承,清末山東臨清艾寨人張友春將《孫臏拳》傳與山東陽穀縣人楊明齋後,《孫臏拳》逐步在山東傳播。後人尊張友春為第一代傳人,楊明齋為第二代傳人,楊明齋再傳高作霖等第三代傳人,高作霖再傳高峰、高慶厚、韓克峰等第四代傳人。2011年5月23日,孫臏拳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孫臏被挖膝蓋骨很可憐?山東出土一竹簡,或許他比你想像的更殘忍
    孫臏和龐涓亦是如此。哪怕是如今提起他們之間的故事,都耳熟能詳,不過大多數人仍會替孫臏喊冤。的確,龐涓因嫉妒而陷害孫臏,致使孫臏落下終身殘疾,著實招人恨,但山東出土的一系列竹簡,曝光了孫臏也絕非什麼白蓮花。其實孫臏二字能夠傳世,得益於龐涓對他的臏刑。他原來的名字並不叫這個,而是叫孫伯靈,是孫武的後代,之所以改名為孫臏,也是因為那次刑罰。
  • 孫臏被挖掉膝蓋骨太冤?1964年臨沂出土一竹簡,真相終於揭開
    孫臏是鬼谷子的得意弟子,也是戰國時期的著名軍事家,也是兵聖孫武的子孫,其實除了這些之外,孫臏還有一個身份,那就是一個著名的復仇者,他與龐涓的恩怨情仇至今都被人津津樂道。眾所周知,孫臏的真實姓名已經失傳,現在人們之所以叫他孫臏是因為曾經龐涓對孫臏實行的是殘忍的臏刑。龐涓和孫臏都是出自同門,那麼為什麼會對孫臏如此的殘忍呢?
  • 山東出土古書,終結孫武千年爭議,孫武或是紙上談兵第一人?
    上世紀七十年代,山東出土一批古書,終結了關於孫武是否存在的千年爭議,證實歷史上確有孫武其人。既然如此,孫武實戰指揮能力又如何呢?看一看他的最後二場戰爭,結果卻讓人不敢相信!日本學者齋藤拙堂、近代國學大師錢穆和學者李敖,都認為孫臏和孫武是同一個人,錢穆認為「世遂莫能辨,而史公(司馬遷)亦誤分以為二人也」,指出司馬遷搞錯了,《孫子兵法》是漢朝之後的偽作。
  • 山東挖出一竹簡,解開龐涓殘害孫臏真相:孫臏被挖掉膝蓋骨真不冤
    在龐涓當了將軍,成為魏王身邊重要的將領之後,他就給魏王引薦了自己的師弟,也就是孫臏。 本以為龐涓是想讓孫臏和自己一起共謀大業,來享榮華富貴的。但是,沒想到龐涓是想把孫臏給引來,然後好殘害他。 最終我們都知道孫臏的膝蓋骨被龐涓給挖了,若不是齊國的使者把孫臏給救走,說不定孫臏就被害死了。
  • 擁有傳奇經歷的孫臏,所著兵法卻無人問津,為何會有這樣的反差?
    直到1974年,《孫臏兵法》的簡牘在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出土,孫臏的真實性才得到明確的證實。今天我們想探討一下,為何《孫子兵法》為何聲譽海外,而《孫臏兵法》卻幾乎湮沒在歷史長河中。出土《孫臏兵法》孫武與孫臏,平凡與傳奇孫武履歷春秋戰國時期,史書文獻上沒有孫武的記載,《史記》只記錄了兩件事:一是孫武獻兵書,二是孫武練兵。
  • 山東臨沂的臨沂怎麼讀拼音 臨沂簡介城市發展概況介紹
    臨沂lin(二聲)yi(二聲),地處山東東南,東近黃海,南鄰江蘇連雲港、徐州,東接港城日照,西接棗莊、濟寧、泰安,北靠淄博、濰坊。   臨沂古稱琅琊,中華文明的源頭之一,東夷文明和鳳凰文化的重要發祥地,擁有數千年優秀文化積澱,是著名的文化名城,即有齊魯積澱,又存楚越遺風,有「少昊故國、琅琊故郡、書法聖城、三聖之鄉」之稱。   被譽為「鍾靈毓秀之地,文韜武略之鄉」,因其擁有大量歷史文化古籍和深厚的文化底蘊,也被作稱「書城」。
  • 孫臏為什麼被挖去膝蓋骨?山東出土竹簡,他做的事比挖骨更殘忍
    戰國時期齊國著名軍事家孫臏的名字家喻戶曉,如今提起依舊如雷貫耳。但其實,「孫臏」並不是真名,他的本名叫孫伯靈,這在山東孫氏族譜上是可查的。他之所以被稱為「孫臏」,是因為遭受了古代一種極為殘忍的酷刑:臏罰。《素問》載:「刺膝臏為液,為跛。」
  • 孫武和孫臏到底是不是一個人?這座古墓挖掘後,才得到答案
    另外還有一種說法非常有意思,說《孫子兵法》確實是「孫子」所作,但這個「孫子」不是春秋時的吳國孫武,而是戰國時的齊國孫臏。 有一位日本學者叫齋藤拙堂,他就認為歷史上的孫武和孫臏是同一個人,《孫子兵法》就是孫臏寫的。
  • 孫臏兵法兵失廿二原文及白話文-荀卿庠讀書會整理
    《孫臏兵法》是中國古代的最著名中原軍事著作之一,也是《孫子兵法》後「孫子學派」的又一力作,是反映戰國時期兵家思想的代表作之一。《孫臏兵法》古稱《齊孫子》,作者為孫臏,先秦天下十豪之一。在戰國時期生於齊國阿、鄄之間(今山東省菏澤市鄄城北),曾和龐涓一塊兒學習兵法。出土在臨沂。
  • 山東這三件"寶貝"將亮相央視《國家寶藏》第二季!來看背後故事
    ▲銀雀山《孫子兵法》、《孫臏兵法》竹簡這件寶貝頗具齊魯風韻,即使被埋葬千年,但它智慧的光芒仍衝破了一切藩籬,璀璨奪目,它就是銀雀山《孫子兵法》《孫臏兵法》這是於1972年在山東臨沂銀雀山一號漢墓出土的竹簡,其中包括了《孫子兵法》、《孫臏兵法》。銀雀山漢墓出土的竹簡不但解決了歷史上關於孫武和孫臏是否為同一人的千古懸案,也是我國古代傑出的軍事理論著作,具有重大的考古價值。說起來,這個千古懸案非常有意思。現存《孫子兵法》的作者究竟是誰?
  • 中國發現的主要竹簡帛書匯總:其出土文獻足以改寫古代歷史!
    然而經過了秦始皇「焚書坑儒」、項羽焼鹹陽宮、永嘉之亂、靖康之變等事件,導致中國很多古文獻失傳了。不過十分幸運的是中國早期的許多文獻都是以竹簡的形式存在,能夠在南方許多墓中保存很多年。因此,我們能夠通過戰國、秦漢時代的竹簡看到許多失傳的文獻。小編就在此列舉一些中國發現的非常重要的竹簡和帛書,以供各位文化和歷史愛好者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