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韓國舉國上下是一片歡騰,電影《寄生蟲》在摘下坎城金棕櫚獎和金球獎最佳外語片的殊榮後,終於又在奧斯卡的領獎臺上風光了一把,直接包攬了最佳導演、最佳影片和最佳原創劇本三項極具分量的重要大獎。
因此,為了鼓勵《寄生蟲》劇組為韓國電影作出的突出貢獻,20號,韓總統文在寅夫婦特地在青瓦臺設宴款待了電影導演、主演以及工作人員等主創團隊。文在寅總統早先在慶祝《寄生蟲》獲獎的推文中也曾表示:「今後政府將進一步為廣大電影人提供盡情發揮想像力並放心大膽製作電影的氛圍。」
對於隔壁鄰居這樣寬鬆、自由的電影環境,中國網友表示,真的是實名羨慕了。但其實很多人並不知道,韓國從開始電影分級制度至今,也不過區區20來年的時間。
究竟是什麼樣的創作環境,才孕育出進步如此迅速、如此成熟的韓國電影。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下周邊幾個國家和地區的電影制度及其發展歷程。
韓國
最先要聊的肯定是韓國。早在20世紀20、30年代,韓國(彼時為朝鮮)電影就曾經迎來過屬於自己的第一個黃金時期。1910年,日本人佔領朝鮮半島,朝鮮淪為日本殖民地。但是不屈不撓的朝鮮人民始終沒有放棄過抗爭。電影就是表達不滿和訴求的有力途徑。如1926年的《阿里郎》、1932年的《沒有主人的渡船》等影片,都明顯表達了朝鮮電影人的反抗意識。
為此,當時的日本殖民者頒布了一系列限制電影內容的規則和法令,妄圖從思想和文化上對朝鮮實施壓迫和奴役。韓國(朝鮮)電影的發展,受到了第一波較大的打擊。
戰後,樸正熙(樸槿惠的父親)上臺,開始正式對本土電影進行審查和控制。1962年,韓國最早的「電影法」頒布,電影製作嚴格按照計劃進行,「政治正確」成了第一要務。
最有趣的是,這部法律,是在日佔期間,殖民者頒布的相關電影法令的基礎上修改而來的,可想而知,當時韓國電影的製作氛圍有多麼的惡劣。
1979年,樸正熙遇刺,可韓國國內的電影審查卻一刻也沒有鬆懈。甚至到了環境相對寬鬆的80、90年代,審核制度都在大行其道。只不過,當時為了應對群眾的呼聲,象徵性地換了個名字、改了套說辭。
於是,在90年代初,韓國本土電影在市場上的佔有率跌破了20%,進口片完全處於壟斷狀態。這不但使得電影人格外焦慮,就連普通民眾都是怨聲載道。於是,文化工作者們開始做出反擊。
90年代中期,韓國電影人不斷提出訴訟請求,表示電影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其創作的自由理應受到法律的保護。相似的案件不斷積累,相關部門終於給出了肯定的判決。
而一直到2000年,韓國才正式通過修改「電影法」,廢除持續了數十年的電影審查制度,開啟了等級制度的序幕。
現在,韓國的電影分為5個等級:全民皆宜、適合12歲以上觀眾觀看、適合15歲以上觀眾觀看、適合18歲以上觀眾觀看、限制放映。
自此,韓國電影終於擺脫了制約和拘束,開啟了自由創作、自由表達的大門。電影質量也隨著電影人的努力,傲視亞洲,走向世界。
印度
中國人眼裡,印度是一個神奇的國度,印度電影更是開掛般的存在。在印度影片中,沒有什麼問題是一場歌舞解決不了的,如果有,那就再來一場。這種說法雖然充滿了戲謔和調侃,但是也從側面說明,電影在印度實現了極為成功的本土轉化。
印度人甚至將自己的電影工業基地命名為「寶萊塢」,這聽起來雖然有些自大,但很少有人知道,印度確實是名副其實的電影強國。
無論是每年發行的電影數量還是國內的觀影人數,印度都位列全球頭把交椅。尤為值得一提的是,印度是世界上唯一一座好萊塢無法攻陷的「堡壘」。
因為印度人對本國的電影具有無比的熱情和喜愛,每年的觀影人次超過人口總數數倍之多,國產電影始終穩佔95%以上的市場份額,所謂的好萊塢大片在這裡根本不吃香。所以不得不承認,印度實在是全球電影市場上的一朵奇葩(褒義)。
同樣奇葩的還有印度的電影審核制度。最初,印度電影的創作環境十分寬鬆,官方並未對電影行業進行過多的幹預。反倒是人民群眾自發乾起了這份差事。
在進口電影剛剛敲開印度大門的時候,保守的印度人一時難以接受西方電影中的暴力、色情內容,觀眾牴觸心理明顯。
於是,許多電影院自覺做起了電影的分類和審查工作,對於那些不適合本地人價值觀的內容進行篩選和刪減,以迎合群眾需求,賺取更多收益。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印度不但對電影做了分級,對電影院也採取分級管理。在印度,廣大農民群體是觀影的主力軍,每年的觀影人次佔到總數的70%。於是,印度根據城市、集鎮、農村的不同需求,把影院分為三個等級,票價依次遞減。每一個影院放映的所有電影票價一律相同。新上映的影片如果想收穫高票房,就只能在排片場次和觀眾口碑上下功夫。這樣的政策,也促進了印度電影的良性競爭。
中國臺灣
臺灣和香港一樣,在電影制度上相對寬鬆。而與上文提到的兩者不同的是,臺灣最具特色的,是其實行的電影輔導金政策。
90年代初,隨著好萊塢電影在全世界掀起的觀影熱潮,許多國家和地區都出臺了政策去保護本土的電影產業。一直頗具文化自信的臺灣也推出了電影輔導金政策。落實這樣一個舉措,當地政府確實是下了很大的決心和血本。因為輔導金政策是真金白銀地在往電影行業裡砸錢。
輔導金補助的種類可謂是五花八門。首先是電影製作。只要按照相關規定進行申請,不論是藝術片、商業片,甚至是實驗片,都有機會獲得補貼,其上限可以達到3000萬元新臺幣(約700萬元人民幣)。就連剛出道的新人導演,都有可能獲得最高1500萬新臺幣(約350萬人民幣)的額度。
然後是電影拍攝過程中的設施設備補助。申請人提前一年報備需要購置的設備金額,就可以報銷高達30%的份額。
同時,相關部門每年還對優秀的劇本、獲獎影片進行相應的獎勵,劇本的獎勵額度在10-30萬元(2.3-7萬人民幣)。而在國際上獲獎的電影,光翻譯、字幕製作、活動公關費用的補貼最多就有150萬元(35萬人民幣)。
當然,針對電影項目的減稅、貸款等優惠政策也應有盡有。
在臺灣電影人看來,本土電影應該呈現金字塔的結構方式,頂層是藝術性較高的文藝電影,代表了臺灣電影的最高水平。底層則是容易被市場接納的商業電影,保證了行業的生命力。
但實際上,近年來臺灣電影市場越來越不景氣,想要為影片掙得投資實在是困難重重。只有具備了相當財力和名氣的電影人才能獲得支持。新人要想出頭,幾乎無路無門。所以輔導金政策,不失為臺灣電影人的一條出路。
但事實上,施行了20來年的輔導金政策,一直伴隨著廣泛的爭議。
支持者認為,輔導金解決了從業者們面臨的最大難題,可以幫助更多的文藝工作者心無旁騖地投入到電影藝術的創作中去,也催生了諸多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優質影片。這對本土電影的發展顯然是有一定促進作用的。
但是,也有人認為,輔導金的申請、審批過程不夠透明,涉及金額又較大,難免出現暗箱操作、勾連腐敗的情況。曾經獲補的影片中,也確實出現過質量不盡如人意,或者宣發工作敷衍了事的情況。
還有人直接指出,輔導金政策就像是臺灣電影的溫室,許多電影人對其產生了依賴心理,把補貼作為規避風險、投機取巧、賺取個人名聲的手段。
臺灣電影的輔導金政策推行的20年來,確實為本土電影的發展做出了貢獻,但是在全球影迷觀影習慣普遍被好萊塢商業電影影響的大背景下,臺灣要想找到電影業的真正出路,可能還是要在商業片上下狠功夫,因為只有「金字塔」的根基穩固了,整個行業才能得到更好的發展。
電影,作為一種年輕的藝術形式,在發展過程中必然要經歷曲折和反覆,所以,不論施行何種電影制度,只要能夠產出優秀的作品,令觀眾滿意,電影產業的生命活力就會始終旺盛。
參考文獻:[1]張璐.韓國電影審查制度及政策的演變[2]付筱菌、董瀟伊、曾豔霓. 印度電影產業經驗——大眾定位、集群運營、制度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