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裝素裹嶽麓山
長沙城裡鼓譟了一冬的雪終究是落下來了。
而這,對來自西北的我而言卻歡喜不起來。
一者,這雪小而少,非但不過癮,還非常麻煩。北方的雪乾爽,這裡的溼、黏,雨雪夾雜,不是冰凍就是泥濘。除了發朋友圈那一刻的享受,剩下的都是各種不便。
二來,正所謂「胡馬依北風」,我在雪帶來凜冽裡,嗅到年的味道,還有爹娘催促遊子歸鄉的訊息。而我,還有一堆亂糟糟的事情無處安放。
現在全社會都來重視讀書。早上到辦公室,落實上級指示:春節期間文化活動要書香味。暗自思忖,隆冬臘月,大雪封城,忙亂的年關,誰會靜心讀書哩?
領導說:全民閱讀一直在路上……汝不聞「三餘」乎?何時非散帙之會?何處當掩卷之場?無使叔夜之懶託為口實也!
董遇,字季直。性質訥而好學。採穭負販,而常挾持經書,投間習讀。其兄笑之而遇不改。遇善治老子,為老子作訓注。又善左氏傳,更為作朱墨別異。人有從學者,遇不肯教,而雲"必當先讀百遍"。言"讀書百遍而義自見"。從學者雲:"苦渴無日。"遇言"當以三餘"。或問三餘之意,遇言"冬者歲之餘,夜者日之餘,陰雨者時之餘也。
——《魏略•儒宗傳》
好罷!過年不能耽誤讀書,但是讀什麼呢?
俗話說「啥季節吃啥水果」,古人講究什麼時候讀什麼書。
清人張潮的《幽夢影》有云:「讀經宜冬,其神專也;讀史宜夏,其時久也;讀諸子宜秋,其致別也;讀諸集宜春,其機暢也。」
明朝吳從先在《賞心樂事》裡說的更細緻:「讀史宜映雪,以瑩玄鑑;讀子宜伴月,以寄遠神」,非但如此,讀什麼書在何地,需何物,配何人,都有講究:「讀佛書宜對美人,以挽墮空;讀《山海經》《水經》、叢書、小史,宜倚疏花瘦竹、冷石寒苔,以收無垠之遊而約縹緲之論;讀忠烈傳宜吹笙鼓瑟以揚芳;讀奸佞論宜擊劍捉酒以銷憤;讀《騷》宜空山悲號,可以驚壑;讀賦宜縱水狂呼,可以旋風;讀詩詞宜歌童按拍;讀神鬼雜靈宜燒燭破幽。」
封建士大夫這一套真是矯情,腐朽得很!
竊以為,春節讀書就應該聚焦學習十九大精神,學懂弄通,鼓足幹勁,甫一開春就可以大幹快上搶抓落實。近來,各大書店黨的十九大精神學習輔導圖書熱銷,這才是新時代的新氣象!
轉眼到中午肚子餓了,開始走神:
什麼時候開始,過年的味道中,書香開始替代肉香了?
雖然古人有「飢讀以當肉,寒讀以當裘」的志氣,但是像孫康映雪,實因家貧,不得已而為之。
以前即便是讀書人在年關最關心的也是豬肉。
正好收到成都圖書館的第41期《喜閱》,肖平副館長《李劼人晚年生活小史》就提到「殺豬過年」這一節,照錄如下:
「1959年所養之豬最肥,殺後得淨肉170斤。」
「1960年所養之豬最瘦,殺後得淨肉才90斤。」
「1961年所養之豬為中等,殺後得淨肉151斤。豬頭特大,重十九斤,板油八斤,腳油七斤。此十五斤豬油,將準備敷衍一年之用。」
肉的分配記述非常詳盡:裝香腸30多節,但因沒有紅米、豆腐乳和料酒,估計味道很差。另外,「要肉吃的人太多」不能普遍應酬,本著「君子周貧不濟富」之義,只送了三斤給曹三姑,「寫兩次信來要,確實太窮了」。二斤許與湯萬宇,託張為炯轉要,也太窮了。三斤許與魏家,此外,不擬送人。自1961年1月4日請人殺豬以來,連天大吃豬裡物,大家歡喜。
送了三斤肉的魏家,是與李劼人私人關係特別好的魏時珍,川大教授,留德數學博士,國內介紹愛因斯坦相對論第一人。1月5日收到三斤肉,1月6日魏時珍寫了一封信,表達感激之情:「劼人老兄!惠賜鮮肉,已奉到。感謝之至。諸葛武侯有云:君子之交,溫不增華,寒不改葉,古今能有幾人?如兄者,可以常之矣。」
1月14日,魏時珍將肉醃起,掛在簷下曬太陽,越看越覺得肥膩可口,便有寫一封信給李劼人:「所賜鮮肉,今尚未吃,已醃起,醃好再吃!今日曬出,見其膘甚厚,不禁雀躍。未吃如此肥肉已久故也!」
李劼人1891年生於四川成都,祖籍湖北黃陂,中國現代具有世界影響的文學大師之一,也是中國現代重要的法國文學翻譯家,知名社會活動家、實業家,建國後曾任成都市副市長。代表作有《死水微瀾》《暴風雨前》和《大波》。另外發表各種著譯作品幾百萬字。1962去世後,所藏古籍線裝書2萬餘冊悉數贈與四川省圖書館。
我的家鄉不流行醃臘肉,逢年過節最勾魂的只有肉臊子!
不論教書的還是殺豬的,過了臘八都要思考前槽還是後丘,裡脊或是五花的命題。
與別處不同,對待年豬肉西府人沒有處理方法上的糾結。熘炒燴燉全不用,肉臊子只有一種獨特的做法:燷(Lan)。只有硬柴支在灶下,臊子燣在鍋裡,年的味道才醇正。
總而言之,言而總之,下雪可以讀書,過年必須殺豬。
但是讀書用功不必非在下雪過年,容易耽誤了殺豬吃肉。
一代偉人毛澤東青年時期在長沙求學時曾寫過一幅自勉聯:「貴有恆,何必三更起五更眠;最無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教育我們讀書貴在平時。何況讀書境界有高下之分,點燈熬油式樣最足的不一定就是「學懂、弄通、做實」最好的。
張潮這個人放在現在就是個「裝逼犯」,他還有一句談讀書的句子流傳很廣:「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中年讀書,如庭中望月;老年讀書,如臺上玩月」。他自己刻書印書,是個出版商,要是那時有朋友圈,肯定也是雞湯高手。
吳從先好點。書上說他畢生博覽群書,醉心著述。他的朋友吳逵雲說他「重視一諾,輕揮千金,世以俠名之;而不善視生產,不屑爭便徑,不解作深機,世又以痴目之。」(《小窗清紀·序》)此等人的書可以讀,不在過年時候讀。
左宗棠有副廣為人知的述志對聯:「身無半畝,心憂天下;讀破萬卷,神交古人。」非常符合經邦濟世、平定陝甘、收復新疆、中興名臣的軍事家、政治家人設。但是我覺得長沙市博物館收藏他的另一副對聯似乎更接近這位「太子太保一等恪靖伯加一等輕車都尉」的內心:「一室莊嚴妻子佛;四時經濟米鹽花。」
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文襄公以一介布衣興辦楚軍,肅清東南、平定西北,出將入相,學問事功自不待言。但是年關將至的隆冬時節,關心應該不是「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也得勞神扯幾尺花布,給老婆孩子縫件新衣,買幾斤豬肉,該燻得燻,該醃的醃,花生瓜子菜米油鹽各色年貨都得備上幾樣,丈母娘小舅子都是要走動走動的……
天氣預報說雪還得下幾天,我準備去買回家的票了!
來源 | 長沙圖書館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文字 | 龍大
編輯 | 原子蛋
本號由湖南金州律師事務所提供常年法律顧問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