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快報訊「我願意把我們公司近6萬平米的寫字樓拿出來,給政府做方艙醫院或者隔離點。」武漢市民李浩川告訴現代快報記者。
當下,除了國家力量,企業、志願者、個人等各方面的社會力量正在對武漢和湖北進行積極援助,受到感召,這位本土企業家也想儘自己的一份心。
△武漢三川大廈,前後兩棟建築面積共計5.8萬平米
"適合建方艙或者隔離點」
李浩川所說的寫字樓,位於蔡甸區江城大道與濱湖西路交叉口東的三川大廈,由2棟辦公寫字樓構成,第一棟24層,每層1680平方米,第二棟5層,每層3600平方米,整座大廈共計5.8萬平方米。
「這樓改造成火神山這樣的醫院可能不行,但是由於交通便利,而且在工業區,我們認為適合建方艙醫院或者隔離點。」李浩川說。
現代快報記者獲悉,為了有效抗擊疫情,武漢正在緊張地對四類人群進行集中隔離收治,其中確診輕類症狀患者由方艙醫院進行集中,而對於疑似患者和密切接觸者,武漢正在加快徵用賓館、培訓中心以及黨校、高校宿舍等作為集中收治隔離場所,初步將省委黨校新校區和武漢市屬 4 所高校江漢大學、武漢商學院、武漢軟體工程職業學院、武漢城市職業學院改造為定點醫療點,這幾家學校可提供 1 萬多張床位。
「三川大廈建築所有權屬於我們武漢山川印務有限公司。」李浩川說,他是公司總經理,同公司股東商量後,疫情期間,願意把整座大樓讓渡給政府建設方艙或者集中隔離點。
2019年3月,李浩川公司拿到房屋不動產權證後,整座大樓一直都未曾使用,但是水電都已經安裝齊備,玻璃幕牆,條件不差。
「國在前,家在後,我只是想盡一份心」
李浩川看到解放軍、各省醫護人員紛紛馳援武漢,「眼淚忍不住地流。」
「我就是想盡一份心意,年紀大了,不能去一線做志願者,就以我力所能及的方式出點力。」李浩川說。
他今年60歲,說自己趕上改革開放潮流,1978年高考考上大學,90年代末擁抱市場經濟,2000年下海做生意,逐漸把企業做大最強。
「做企業的,雖然看重利益,但現在武漢疫情嚴峻,什麼事得分個輕重緩急,大樓看能否先讓政府用著,用來抗擊疫情,讓建築發揮更大作用。」李浩川說。
據悉,公司股東都已同意這一方案,並已經和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的政府部門溝通,提出拿出來供政府建設方艙醫院和隔離點的意願,當前的回覆是經討論研究後,如有需要使用再聯繫。
「國在前,家在後,國家遇到危難,我們企業家更應該挺身而出。」李浩川說。
現代快報+/ZAKER南京特派記者 熊平平
(受訪者供圖 編輯 陳海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