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9月,我軍實行軍銜制,到1965年軍銜製取消,全軍共授予或晉升元帥10人,大將10人,上將57人,中將177人,少將1360人,合計1614人。他們被尊稱為「開國將帥」。
1988年9月,我軍恢復實行軍銜制,中斷了23年的軍銜授予與晉升機製得到恢復。當月14日,軍委為17名上將授予軍銜。當時,全軍共授予17名上將,146名中將和1289人被授予少將軍銜。
在1988年恢復實行軍銜制時,我軍17位上將中有12人曾經是「開國將帥」之一,佔比近70%。其中有開國上將1人,開國中將2人,開國少將9人。
下面,筆者就來盤點一下他們的情況:
上篇已經介紹了5位開國上將(1人)、中將(2人)和少將(2人),這是下篇,介紹晉升上將的其他7位開國少將。
郭林祥,1914年9月出生於江西永豐。1930年9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3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紅軍團政委、八路軍軍分區政治部主任,解放軍第六十一軍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參加了蘇區歷次反「圍剿」、長徵、百團大戰、中原突圍、淮陰、漣水、鹽城、魯南、萊蕪、孟良崮、臨汾、晉中、太原等重大戰役。
新中國成立後,他任西南軍區公安部隊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併兼任西南軍區第三聯防剿匪指揮部總指揮,組織指揮了川北、川東、黑水、蘆花、雪山草地剿匪戰鬥,參加領導了涼山、康定、川西北平息叛亂作戰。他是這12人中少有的未參加抗美援朝的將軍(另一位是劉華清,他當時在海軍任職,弱小的人民海軍也幾乎未參與這一戰事),但承擔的作戰任務卻一點也不簡單。
1955年9月,時任成都軍區兼四川省軍區第二副政委的他被授予少將軍銜,並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此後,他長期在成都軍區任職,曾任第二政委、第三政委、政委。1973年8月任總後勤部政委。1975年8月任新疆軍區政委。1980年1月任南京軍區第一政委。1988年9月,時任軍委紀委書記兼總政治部副主任的他成為17位上將之一,排名第8位,時年74歲。算是比較年長的上將了,僅比洪學智小一歲。1990年4月離休。2010年4月2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6歲。
尤太忠,1918年12月出生於河南光山。1931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4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曾任紅軍營教導員、八路軍129師團長、二野12軍34師師長。先後參加了鄂豫皖革命根據地歷次反「圍剿」、長徵、百團大戰、挺進大別山和淮海、渡江、成都等重大戰役。1951年參加抗美援朝,任志願軍3兵團12軍34師師長,在著名戰將王近山的直接領導下,參加了第五次戰役、金城防禦作戰和上甘嶺戰役。
回國後任12軍副軍長,27軍副軍長、軍長,北京軍區副司令員,成都軍區司令員,廣州軍區司令員,軍委紀委第二書記。1990年4月離休。他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1988年9月被授予上將軍銜,時年70歲。1998年7月24日在廣州逝世,享年80歲。他有一個兒子尤海濤後來成為陸軍副司令員,擁有中將軍銜。
王誠漢,1917年12月出生於湖北紅安。1930年12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3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他曾任紅軍團長、八路軍129師留守炮兵營副營長,太行軍區新編第1旅1團團長,第十八兵團第六十一軍一八一師師長、志願軍60軍副軍長、軍長,西藏軍區副司令員,成都軍區副司令員、司令員,軍事參加了蘇區反「圍剿」、長徵、反「掃蕩」、萊蕪、孟良崮、膠東、臨汾、晉中、太原等重大戰役,參加了解放大西南作戰、抗美援朝和保衛祖國邊疆的戰鬥。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
1985年,裁軍100萬時,11大軍區調整為七大軍區,時任成都軍區司令員的王誠漢自知年齡偏大(時年已經68歲),已經做好了離休的準備。卻不料卻意外地調任軍事科學院政委,又幹了5年,直到1990年4月73歲時才離休。這使得他意外地趕上了1988年9月的那次大授銜,成為被授予上將軍銜的17名上將之一,排名第10位。2009年11月2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2歲。
李德生,1916年4月生於河南新縣。1930年2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2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紅軍指導員、八路軍129師團長、二野3兵團12軍35師師長。參加了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反「圍剿」、長徵、夜襲陽明堡、響堂鋪、百團大戰、隴海、定陶、滑縣、豫北、魯西南、千裡躍進大別山、襄樊、淮海、渡江作戰、千裡追擊和進軍大西南,參與組織指揮了西南剿匪等重大戰役戰鬥。
新中國成立後,1951年3月參加抗美援朝,任志願軍3兵團12軍35師師長、12軍副軍長、第一副軍長兼參謀長,在著名戰將王近山的直接領導下,率部參加了第五次戰役、金城以南地區防禦作戰和上甘嶺戰役。1954年回國後任12軍代軍長。1955年9月,時任12軍軍長的李德生被授予少將軍銜,並榮獲三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在軍長任上,他發現了享譽全軍的郭興福,主持總結「郭興福教學法」,後被推廣到全軍。
1968年9月起任南京軍區副司令員、安徽省軍區司令員,軍委委員,總政治部主任,北京軍區司令員,瀋陽軍區司令員。1988年9月,時任國防大學政委的他被授予上將軍銜,成為首批被授予上將軍銜的17名上將之一,排名第12位,時年72歲。1990年4月離休。2011年5月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6歲。
劉振華,1921年7月出生於山東泰安。1938年4月參加八路軍,同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他也是抗日戰爭時期入伍的老將軍,和徐信、李耀文一樣。但李耀文進步更快,在1955年就是開國少將了,他們倆是開國大校,1964年最後一批晉升少將。雖然參軍較晚,但劉振華進步並不慢,抗戰時期就是團政委了。解放戰爭時期,則升任四野40軍118師政治部主任,參加了遼瀋、平津、渡江、湘贛、衡寶等戰役。新中國成立後,他參加了有極端重要意義的解放海南島戰役,是首批上島的師級指揮員。
1950年10月首批參加抗美援朝,任志願軍40軍118師政治部主任、副師長、120師師長、118師師長。率部參加了第一、二、三、四、五次戰役,曾3次打過「三八」線,圍殲韓國李承晚軍第8師於橫城。
回國後,他升任40軍副軍長、軍參謀長、副政委、政委,瀋陽軍區副政委。1971年,他又再次轉型,出任中國駐阿爾巴尼亞大使,後又任外交部副部長。1979年再次回歸軍隊,任瀋陽軍區副政委、政委,北京軍區政委。1990年4月離休。他40年的革命生涯中,先後換過多個崗位,既幹過政工,也當過軍事主官,還從事過外交工作,算是軍政兼優、內政外交才幹兼具的難得將才、通才。
1955年9月被授予大校軍銜,榮獲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1964年4月晉升少將軍銜。1988年9月被授予上將軍銜,成為首批被授予上將軍銜的17名上將之一,排名第13位。2018年7月1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7歲。
向守志,1917年11月出生於四川宣漢。1934年6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6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紅軍副排長,八路軍129師團長、二野15軍44師師長兼政委。參加了長徵,參加了黃崖底、神頭嶺、響堂鋪、凌石屯、百團大戰、巨鹿、新河、磁武涉林、林南、元獲和太行區1945年攻勢作戰等戰役戰鬥,參加了邯鄲、豫東、定陶、洛陽、鄭州、淮海、渡江等戰役戰鬥。
1951年3月參加抗美援朝,歷任志願軍4兵團15軍44師師長、15軍參謀長。在著名戰將王近山、秦基偉的直接領導下,參加了第五次戰役和西方山防禦作戰、上甘嶺戰役的指揮工作。
1954年回國後任15軍副軍長兼參謀長、軍長,西安炮兵專科學校校長,西安炮兵技術學院院長,軍委炮兵副司令員。1967年7月至1968年9月、1975年4月至1977年9月兩度出任第二炮兵司令員,是二炮首任司令員,也是二炮唯一一位曾兩次擔任司令員的將軍。1977年9月後歷任南京軍區副司令員、司令員。1990年5月離休。
他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三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1988年9月被授予上將軍銜,成為首批被授予上將軍銜的17名上將之一,排名第14位。2017年9月2日在南京逝世,享年100歲。
李耀文,1918年5月出生於山東榮成。1937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38年參加八路軍。
曾任八路軍軍分區副政委兼警備旅政委、三野26軍政治部主任。率部參加了臨朐、魯南、萊蕪、豫東、孟良崮、淮海、渡江、上海等戰役戰鬥。1950年11月參加抗美援朝,任志願軍26軍政委,參加了第二、四、五次戰役和1951年夏秋防禦戰役。1952年6月回國,後任山東省軍區政治部主任,濟南軍區政治部主任,濟南軍區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1970年4月任外交部軍代表,1971年7月任外交部副部長。1972年4月任中國駐坦尚尼亞大使(還曾兼任兼任中國駐馬達加斯加大使)。1976年2月調任中國駐蘇聯大使(因故未到任)。1977年4月,離開軍隊近7年的他再次調回軍隊,出任國防科委政委,後又出任中央軍委委員。1980年10月任海軍政委,期間參與指揮了1988年3月南沙海戰。1990年4月離休。
和劉振華一樣,李耀文也曾經在軍隊和外交系統多個重要崗位工作過,也算得上是難得的通才。
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將軍銜,並榮獲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88年9月被授予海軍上將軍銜。成為首批被授予上將軍銜的17名上將之一,排名第16位,也是首批17人中唯一的海軍上將。2018年4月1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0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