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死嫡承到父子共治,古埃及君主如何確保王權能順利交接的?

2021-01-19 那樣的歷史挺有趣

在古代社會生活當中,曾經出現過很多君王,這些君主在臨終之前都會選擇一個繼承人來繼承自己的王位,由於古代君王有很多的子嗣,所以關於由誰來繼承這個王位,極其容易出現兄弟「相爭」的局面,最終導致兄弟相殘、兩敗俱傷 使國家陷入群龍無首的混亂局面,而且即使指定了繼承人,也容易出現爭位大戰,因為君王指定的繼承人並不定符合群臣和一些王宮貴族的意願,還有一部分容易出現異性篡權或者同宗篡權的事件,這些事件在歷史的舞臺上都很多,比如在雍正時期就出現了九子奪嫡,除了勝出者其他都以慘敗收場,可是在古埃及時期,出現了一種「父子共治」的政治現象,父子共治有效地避免的因為爭奪王位而自相殘殺的局面。

一、君王為了確保傳位以及權利交接的順利進行,改變「父死嫡承」的繼位原則,選擇「父子共治」,「父子共治」成為當時時代最主要的共治方式

「共治」即共同統治,是古埃及時經常出現的一種政治現象,甚至可以來說「共治」成為了古埃及王位傳承的一種傳統,而「父子共治」是當時時代最主要的共治方式,父子共治的根本原因是君王需要確保傳位的順利進行,以代替父死子承的傳統方式,這樣的傳位方式更有利於維護王位的權威和社會安定。

共治這種現象並非只有埃及才有,在古代斯巴達中也曾把「雙王統治」作為一種傳統制度貫徹執行,中國歷史上太上皇的「坐簾聽政」與皇帝的關係與埃及的父子共治現象還有古代斯巴達雙王統治都屬於同一類型,但是在整個歷史舞臺上,這種共治、雙王統治、坐簾聽政現象並非社會的普遍現象。

在古埃及的傳位順序當中,一般也遵循「父死嫡承」的繼位原則,一般比較長壽的君王都不會貿然的去選立繼承人,而是更傾向於在早前時期去冊立太子,「太子」這一職位的選定比起君王去選定繼承人更加保險,只能說「太子」可能是未來的 繼承人,沒有一定的確定性因素在裡面,所以一般君王在冊立太子時期 ,都會通過一些事件的處理和德才來判定他是否以後會是一個好君王,是否適合擔任這個職位承擔起這個責任,但是也會有一些君王迫於群臣勢力的壓迫和形式需要,不得不以同時共治的方式來進行權利的交接。

古埃及人對「共治」這種現象的產生可能還並沒有意識到它不同於「一人獨治」在古埃及文獻和官方史書中還並沒有見到 他們對於「共治」留下專門的觀察與思考,關於「共治」是在什麼時期出現在古埃及的,現在還難以考證,但是有相關的學者證實,早在古王國時期可能就有過父子共治,大約有九分之一的時間古埃及都處於共治統治之下,這是埃及父子共治最集中的時代,在後來的王朝時代發展中,託勒密王朝中後期的君主想要以其他形式來統治時,不僅沒有成功,反而爆發了數次內鬥,加快了其王朝的滅亡。

二、在上古時期古埃及以父子共治為主要形式,在託勒密王朝中期共治的形式和性質發生了巨大的改變

如今的人們在判定古埃及哪任君王有無共治經歷時,主要依靠還是一些考古資料,這些考古資料主要分為石碑、雕像、浮雕、還有一些其他瓷器器物,考古人員主要根據石碑上面的共治年號和人名或者肖像來判定是否出現過「父子共治」可是由於年代久遠,只有少量的史料文書和建築可以證明出現過共治或者與共治有關,約公元前2055年第十二王朝在埃及各地留下大量的同時兩位君王同時共治的史料,為研究當時共治的年代問題提供了充足的證據。

在古埃及共治時代中,共治的形式和性質在託勒密王朝中期發生了巨大的改變 在此前時期,在共治長期中,古埃及以父子共治為主要形式,君王對於是否開始共治與誰共治擁有一定的決定權,在此後的時代發展中,共治主要改為了夫妻、母子或者婦女等形式,女性開始在政壇上面活躍起來,由於共治在此時已經成為社會常態,有些君王在位期間有時候迫於壓力經常被動的接受其為共治對象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對於處理政務的不同意見,導致雙方開始出現了矛盾,隨著矛盾的長期積累最終雙方開始兵刃相見,同時也加快了古埃及王朝的滅亡。

「父子共治」在古埃及時期實行過多次,在託勒密王朝中最為興盛,然而,後來的君王並沒有將父子共治定為一種不可違犯的制度,父子共治一般都是在雙方即將將權利轉接時開始執行,其根本原因主要還是為了確保家族和王權的延續,其本質是一種傳位方式,可以說這種形式也是一種父子子繼的代替模式,並且還彌補了傳統父死子繼制度的不足。

其實古埃及也遵循君主從嫡、從長的繼位原則,查閱歷史史料可以發現,在古埃及,嫡出或者長子君主佔大多數。偶爾也有些庶出者,但是基本上是因為沒有嫡兄或者其他原因才得以繼位,這與中國的「嫡長子繼承權」不約而和。

從長原則並非顯而易見,但是幼子或者庶出者繼位往往是兄長過世才被選為王位繼承人,暫時還沒有史料可以 證明這種「遞補」是自動發生的還是君主命令,另外由於早前就有因為爭寵奪嫡、搶奪王位而誘使的相互殘殺事件發生,所以後來的君王以引為戒,古埃及給幼子以及一般的王子從不委以重任和實權,也不進行分封,就是為了預防爭奪王權的情況出現,在某種程度上這種行為避免了後來可能出現兄弟爭奪王權事件的發生,對人民的的安穩和政局安定有一定的有利影響。

三、在以往歷次共治當中,老國王將重要事務全部交給新共治者處理,由於容易與新共治者產生矛盾,間接導致王朝滅亡,父子共治在一定時代基礎上能有效保證君位的和平交接

其實父子共治的初衷在為了可以順利傳位,而非顛覆原有的傳統方式,所以在繼承儀式和規矩上面並沒有太多的規定說傳位時必須要怎麼樣,對於父子共治時的登基儀式,拉美西斯做了幾種相關表述

父親出現在眾人面前,而我便是他懷中那個小孩,他說「立他為王,讓我在 有生之年看到了他的美好。眾臣們上前將王冠戴在我的頭上,讓我管理這片土地.......

在十二王朝的歷次共治當中 ,一些老國王實際上已經退居幕後,老國王將一些重要事務全部交給新共治者處理,鑑於軍事和外交的特殊性,其仍交給經驗豐富的老國王去負責一些外交事務,兩位共治國王分別領導著各自的行政隊伍,但是相不往來,直到老國王去世才將其行政隊伍撤銷,但是其人員卻不會被納入到另一支行政隊伍當中去,從新王國時代開始,共治大部分都是 一種暫時的安排,持續事件都很短,差不多都只持續了一兩年、兩三年,可能老國王感覺現在已經有了新的共治者出現了,不想再去投入過多的精力去處理政事了,因此只負責出謀劃策。

總體而言,相較於父子共治,父死子繼最大的缺陷就是在於一旦君王不能很好的控制傳位過程,不能確保下一任繼承人就是自己所選定的話,就很容易導致繼承者不能如自己所願,可能還會存在被外姓者所繼承,在上古時期,一些登基較早壽命比較短的君主臨終前往往還會面對死後無嗣的局面,從而導致不得不將君王之位拱手相讓,由於上古時期人類平均壽命都比較短,所以以上情況的出現概率大量增加。

根據史料記載,古埃及可能出現以下幾種傳位方式,即父子共治、父死嫡繼、幼年君主繼位,手足之間強行奪位以及異性奪位,前三種都能順利繼位,後面幾種繼位時可能會伴隨一定的戰爭來進行,在古代時期,凡是兄弟爭奪王位以及異性爭奪王位都會出現宮廷內戰,但凡出現戰爭,都會造成人民生活動蕩不安、四處逃生,對於國家和社會的和平都會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由於年代久遠,可能還會有一些宮廷內鬥不被世人所知。

從共治實施的過程來看,共治者大部分都為平輩 ,難分大小和主從,所以遇到矛盾的時候就不肯輕易讓步,是矛盾更加升級,所以共治的長期化是共治不穩定的首要原因 ,因為共治持續時間一長難免會發生矛盾,此外,由於託勒密對王室的清洗再加上君主壽命短,導致後來的王室人丁稀少,只能勉強延續血脈,一般為父者在共事前都能自助決定共事人選,減少與共治者發生矛盾概率,在共事時候能憑藉其長輩的身份和王室地位居於主導地位,壓制矛盾的產生以及出現。

古埃及的父子共治無論從持續時間長久來看還是從頻度上來看都不是主流,因為所謂的父子共治其實是君王為保證傳位的順利進行而採取的權宜之計,而且父子共治多半是在王朝建立之初,王朝還尚未穩定的時候,待王朝統治穩定之後,一些長壽的君主還是會選擇選立太子,不與其共治,將權利全權交給下一任君主 ,在託勒密王朝後期,共治的形式和性質發生根本上的變化 ,共治者的激烈矛盾導致了其王朝的快速滅亡,與之比較,父子共治在一定時代基礎上更能有效保證君位的和平交接,造福於整個人民以及社會。

參考文獻

《古埃及文明》

《古代埃及史》

《探索.古埃及》

相關焦點

  • 古埃及簡史
    這是古埃及歷史一個重要時間節點,在此之前的埃及歷史統稱「前王朝時期(Predynastic period)」,而美尼斯建立的這個統一王朝則稱作埃及歷史上的「第一王朝」。像中國一樣,古埃及改朝換代也很頻繁。從公元前3150年美尼斯統一上下埃及建立統一的埃及王國,到公元前2181年,這期間埃及共經歷了以孟斐斯為首都的六個王朝,史稱第一到第六王朝。
  • 確保管護不斷檔 重慶建立河長工作交接制度
    重慶日報記者1月14日從市河長辦了解到,我市在推進河長履職過程中不斷創新方式,日前建立起河長工作交接制度,確保河流管護不因河長工作調整出現斷檔。河長工作交接制度明確要求河長進行工作交接。其中,移交河長職責的河長負責梳理涉河遺留問題,形成交接相關資料,移交給新任河長。
  • 堅持不懈智治推進 確保治水工作走在前列
    邢志宏在巡河調研治水工作時強調| 堅持不懈智治推進 確保治水工作走在前列 邢志宏在巡河調研治水工作時強調|
  • 內憂外患下,戴克里先為什麼要採用「四帝共治」制度?
    如何讓蘿蔔恢復乾淨,免不了進行清洗。但用中央集權這一把水龍頭,根本衝不乾淨蘿蔔上的泥。當時,單一的中央集權面臨著治理廣袤地域空間的困境,也抵禦不了1萬公裡邊境時常來犯的入侵者。為了幫助羅馬渡過危機,為了鞏固自己的絕對地位,戴克里先採取了分而治之的政策,就是歷史上的「四帝共治」制度。
  • 中國援塔吉克斯坦物資順利交接 塔方感謝「雪中送炭」
    (抗擊新冠肺炎)中國援塔吉克斯坦物資順利交接 塔方感謝「雪中送炭」中新社努爾蘇丹3月31日電 杜尚別消息:由中國政府援助塔吉克斯坦的抗疫物資當地時間30日在中塔邊境實現順利交接。中塔雙方30日在兩國邊境卡拉蘇口岸順利交接。中國駐塔大使劉彬指出,在中國人民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最困難時刻,塔吉克斯坦曾第一時間向中方提供了寶貴政治支持和醫療物資援助。中方對此高度評價。劉彬表示,中方讚賞塔吉克斯坦政府採取果斷措施防範疫情,中方正同塔方開展抗疫合作並在力所能及範圍內向塔方提供援助。
  • 【古埃及君王譜】古埃及前王朝時期:上埃及(下)
    4、卡卡(古埃及語:Ka或Sekhen,生卒年不詳)是古埃及前王朝時期上埃及的一位君主。關於「卡」名稱的由來,也不是很確定。在古代埃及,「卡」被理解為氣質、靈魂,而埃及古文物學家和寫作專家傾向於認為其本義為「王的胳膊」。
  • 古埃及史之「古埃及的拿破崙」圖特摩斯三世
    古埃及的新王國時代,是一段「輝煌燦爛」的不朽傳奇,又是誕生著諸多在世界歷史上具有傳奇色彩的政治家、軍事家與外交家的偉大時代。古埃及新王國時期(BC1567-BC1085),它是由第18王朝、第19王朝和第20王朝三個國力較為強盛的奴隸制王朝所構成。
  • 洛陽白馬寺鎮:新老河長交接「治水接力棒」,確保巡河工作不斷檔
    中國經濟周刊-經濟網訊  有水的地方就要有人管,有汙染的地方就要有人治。1月14日上午,白馬寺鎮舉辦河長工作制培訓會暨新老河長交接儀式。2021年1月5日全鎮支部換屆圓滿結束後,共有7名新河長履職,目前交接工作全面完成,確保巡河工作不斷檔。 (郭振華  張伊清  王進保)
  • 古埃及或屬於中國?《山海經》中大禹治的水,不是黃河而是尼羅河
    古埃及人的「披麻戴孝」古埃及文明和中華文明有許多相似之處,比如華夏和古埃及人民在人死之後都會披麻戴孝。至於相關的證據,可以參考古埃及墳墓中出土的壁畫,上面詳細地畫出了古埃及人民披麻戴孝的全過程。這一切的一切似乎都在表明古埃及文明可能就是源於華夏文明,儘管很多東西是沒有被證實的。畢竟現在所了解的現代世界也只有冰山一角,更別說說古代世界!古埃及文明形成於至今6000多年前,那時候尚屬於人類文明的早期,發展形態落後,還沒有城鎮形態的萌芽,人們多以群落居住分布。
  • 盛極一時的古埃及文明是如何逐漸消亡的?
    對於古埃及這樣曾經發達的文明,它的消亡不會是一瞬間的事情,而是經歷了一個較為漫長的過程。數千年的歲月間,法老的國度究竟是如何從輝煌的走向黃沙之下的呢?公元前525年,波斯帝國君主岡比西斯二世在穩定了帝國新徵服的兩河地區後揮師南下,徵服了處在動蕩之中的埃及第二十六王朝,埃及就此成為波斯帝國的一部分。直到公元前332年波斯帝國退出埃及,除了當地貴族曾成功短暫復闢外,埃及全境都處于波斯帝國的統治之下。
  • 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其實是他
    還有一個知名的長壽君主必須要提,那就是英國溫莎王朝第四位君主,女王伊莉莎白二世。然而女王登基較晚,26歲那年才即位,到現在剛滿68年,是英國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考慮到伊莉莎白身子骨依然硬朗,再過四年超過路易十四也未可知。不過英國早已實行君主立憲制,所謂國王只「在位」不「執政」,是有名無實,並非傳統意義上的君主,從這個意義上說恐怕也不能取代路易十四的位置,畢竟路易是實打實的主權君主。
  • 作為四大文明古國,古埃及到底是什麼樣的,你知道嗎?
    總之,古埃及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最悠久的文明之一,也始終保留了它的民族連續性。古埃及文明自公元前4000年左右一直持續到公元7世紀,大約有4000-5000年左右的歷史。儘管古埃及文明屢屢受到外民族的入侵,但埃及始終保持了古埃及的文明傳統,並積極吸收外族的優秀文化、兼收並蓄。公元641年,阿拉伯人徵服了埃及。但阿拉伯人與古埃及人完全不同。阿拉伯人創造了伊斯蘭文明,並逐步同化並代替了古埃及文明。
  • 古埃及文明史上的「女船長」與「女首相們」
    這位女性的使命是將珍貴的食物順利送達目的地, 可以想像的是,她需要用個性和才華讓其他船員「臣服」。 壁畫中,一位船員向女船長走去,遞給她一塊麵包,象形文字記載了她的話:「不要 擋住我的視線,我正在靠岸!」作為經常遇到這種情況的過來人,我可以肯定地說,操控船隻通常是格外精細的工 作,女船長的確需要集中精神,而不被無足輕重的人分散注意力。這位女船長完全具備令 人尊敬的權威。
  • 姜曉萍:社會治理須堅持共建共治共享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提出:「堅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保持社會穩定、維護國家安全」。共建共治共享從主體、路徑、目標三個維度體現我國社會治理制度的內在邏輯和要素構成,對於實現社會治理理念科學化、結構合理化、方式精細化,彰顯我國社會治理制度的優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 古埃及文明照耀之下的法老文明剖析
    英國考古學家皮特裡認為,這一安排的含義不容置疑:梅奈斯是第一王朝第四位君主、首位女法老,無論從國家、立法還是社會角度來說,這樣安排都不容置疑。梅奈斯法老的兩座陵墓與王朝其他君主的陵墓相比毫不遜色,阿拜多斯的那一座陵 墓甚至可以說是宏偉、壯觀的陵墓之一。墓室深置於一口井下,上有磚牆覆蓋的拱壁。
  • 古埃及「神秘寶藏」展出 現存最完整木乃伊登鷺
    ­  晨報訊(記者 白若雪 通訊員 殷冷媛 何金麟)木乃伊、埃及神像、拉美西斯二世浮雕石柱……喜歡古埃及「神秘寶藏」的市民朋友現在有眼福啦。昨日,93組247件古埃及雕塑雕刻和裝置藝術作品順利辦結各項通關手續,運抵國際郵輪城廈門綜合文化保稅平臺藝術空間。8月13日至10月25日,這批古埃及文物將在廈門國際郵輪城商業中心一樓博樂德藝術空間與廣大廈門市民見面。據悉,這是廈門空港口岸最大規模的古文物入境。­  這些展品的來頭可不小!
  • 世界歷史:古埃及的經濟文明與法老制度
    古埃及統治者為了彰顯法老神權的至高無上,興古埃及的建築藝術興盛建在發生錦的建築, 在19 世紀的巴黎鐵塔還本建成之物。第四王朝的大金字場曾是世界最高建築,有著"古代世界奇觀"的美譽。另外,古埃及人在其他方面也成績顯著,如天文、藝術、數學和醫學等。在天文方面,古埃及的太陽曆是現行公曆最初的範本。在數學方面,古埃及人能精確算出等腰三角形、方形、梯形和圓形的面積,並算出圓周率的近似值為3.16在醫學方面,古埃及人製作的木乃伊,充分反映了他們豐富的人體解剖知識。
  • 鄖陽區水土共治 保清水北送
    月亮湖草莓園草莓俏銷,得益於鄖陽區近年來大力開展的「水土共治」對農產品品質的改善。  「我們可是花了大價錢,2800多畝坡地累計施用有機肥近萬噸。」袁智國說,每年每畝坡地施用有機肥約1噸,通過近3年持續施用有機肥,大片土地由板結變鬆散,肥力大大提高。  水土共治,治水先治土。
  • 關注 | 臺商苦思接班 科技業已掀起「共治」潮
    ,「共治」模式可讓接班人們互相學習、成為通才,更能掌舵公司未來營運走向。 不過,不同科技企業的目標不盡相同,臺積電的共治是讓總經理暨共同執行長互相學習,聯發科則是為了禮遇蔡力行,研華則是培育意味相當濃厚。 研華董事長劉克振表示,共治的制度在日本、韓國相當普遍,像是三星、Panasonic都有類似的布局。
  • 【執行攻堅】黃山區法院:廠房騰空順利交接 助力企業復工復產
    【執行攻堅】黃山區法院:廠房騰空順利交接 助力企業復工復產 2020-07-06 17:2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