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林下風氣」謝道韞到女天文學家王貞儀
悠悠千年,詩書江蘇才女多
王貞儀 彭連熙繪
李清照 顧炳鑫繪
「始信鬚眉等巾幗,誰言兒女不英雄」,這是清代女天文學家王貞儀在南京寫下的詩句,道出了女子和男子一樣,同樣能夠取得傑出成就。從六朝的謝道韞到明清蘇州的才女群體,江蘇歷史上曾湧現出很多傑出的女詩人、女詞人、女天文學家、女科學家。今天是「三八婦女節」,本期文脈為你梳理江蘇歷史上這些傑出的女性。
「詠絮」為何形容為女子多才
《紅樓夢》第五回《賈寶玉神遊太虛境 警幻仙曲演紅樓夢》中有這樣一段判詞:「可嘆停機德,堪憐詠絮才。玉帶林中掛,金簪雪裡埋」,寫的是才貌雙絕的薛寶釵,句中的「詠絮」是中國文學史上的著名典故,亦可寫作「詠絮之才」,用於形容女子文學才華出眾。
「詠絮」出自《世說新語》,是一個發生在江蘇南京的才女故事。《世說新語言語》載,一個寒冷的雪天,東晉名相謝安召集家人聚會,和晚輩子侄們談論詩文。室外的雪下得越來越大,謝安對孩子們說:「你們看,紛紛揚揚的大雪像什麼呢?」侄子胡兒說:「漫天大雪,好像把鹽撒在空中。」謝安侄女謝道韞則說:「還不如比作漫天飛舞的柳絮更為恰當。」謝安高興地笑了起來,對謝道韞的回答非常滿意。謝道韞的父親是謝安的長兄、安西將軍謝奕,謝道韞後來成為大書法家王羲之的二子、左將軍王凝之的妻子。
「蔡文姬,能辨琴。謝道韞,能詠吟」,《三字經》中的這句話將蔡文姬和謝道韞列為古代才女代表。謝道韞的故事散見於《世說新語》《晉書》等書中。謝安很喜歡謝道韞,早早就為她的婚事操心。謝安最初為謝道韞挑選的夫婿是王羲之第五個兒子王徽之,但王徽之為人任性放縱,不拘小節,曾有「雪夜訪戴」的掌故,因此謝安將謝道韞許配給了王凝之。但這位會稽內史王凝之是個庸才,且非常迷信,謝道韞婚後生活並不幸福。王徽之死於孫恩盧循起義後,謝道韞隱居會稽,杜門不出,閒暇時寫詩著文。《隋書經籍志》載有其詩集兩卷,惜已亡佚。《藝文類聚》保存其《登山》和《擬嵇中散詠松》兩首詩,《全晉文》收錄其《論語贊》。
除了「詠絮之才」,謝道韞還留下一個經典成語「林下風氣」。《世說新語賢媛》載,謝道韞弟弟謝玄對姐姐很是推崇,同郡張玄的妹妹也很出眾,嫁給了名門顧家。張玄常誇讚妹妹,將她與謝道韞相媲美。有一個尼姑「濟尼」對張、謝兩家都很熟悉,有人請她比較謝道韞與張玄的妹妹,濟尼答道:「王夫人神情散朗,故有林下風氣。顧家婦清心玉映,自是閨房之秀。」也就是說,謝道韞神情灑脫,有竹林七賢一類名士的風度。這段話產生了一個「林下風氣」的成語,用來形容婦女們閒雅飄逸、從容大方的風度。
蘇州「母子才女」皆有詩集留存
在江蘇文化史上,「詠絮」才女層出不窮,尤其在明清兩代。
南朝時徐州女子劉令嫻是文學家劉孝綽的三妹,嫁給了東海徐悱,世人稱她為劉三娘。徐悱死後,劉令嫻寫祭文,「辭甚悽愴,為世傳誦」,感情誠摯動人。徐悱的父親徐勉是當時著名的文學家,想為兒子寫一篇祭文,看了兒媳寫的祭文,竟自嘆不如,為之擱筆。唐代徐州女子關盼盼是一代名伎,美妙絕倫,工詩善畫,嫁給了徐州守帥張愔。關盼盼是白居易的「粉絲」,能流利背誦《長恨歌》。一次,白居易遠遊路過徐州,張愔特地邀請他來府中做客。白居易目睹關盼盼的舞姿,欣賞了關盼盼的詩文,寫下「醉嬌勝不得,風嫋牡丹花」的名句。清代徐州才女倪瑞璇寫下大量詩文,可惜30歲就早逝。彌留之際,倪瑞璇將自己的大部分詩稿付之一炬。去世後,她的丈夫徐起泰又在篋中找到倪瑞璇部分殘稿,整理後,輯成詩集《篋存詩稿》。沈德潛《清詩別裁》云:「倪瑞璇詩,識見英卓,關係倫理。」
江南人文淵藪,文脈悠長,思想開明,官宦人家的女孩從小就接受教育,湧現的才女亦數不勝數。蘇州女子柳如是、董小宛、徐燦、曹貞秀、沈宜修、吳瓊仙、葉小鸞、馮思慧、薛素素、汪玉軫、席佩蘭、陶菱卿、翁春孫等都是才華橫溢的女詩人、女詞人、女畫家。柳如是、徐燦、沈宜修、葉小鸞、曹貞秀、席佩蘭等均有詩文集存世。
生活在明末清初的蘇州女子徐燦是著名女詞人、女詩人,著有《拙政園詩餘》三卷,存詩二百四十六首。她的丈夫陳之遴也是著名詩人,但在明亡清興後出仕為官。徐燦對故國有深厚的感情,對丈夫降清不能認同,但她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無法直面抗爭,因而寫下《滿江紅有感》《滿江紅將至京寄素庵》,對丈夫進行勸誡和責怪,抒發國讎家恨。
蘇州才女中的沈宜修、葉小鸞是一對母女。詩論家葉燮則是沈宜修幼子。沈宜修著有詩集《鸝吹集》,收詩800餘首。葉小鸞自幼擅長寫詩作畫,三四歲時就能背誦《萬首唐人絕句》,可惜的是,葉小鸞十七歲時就未嫁而亡。母親沈宜修撰《季女瓊章傳》,回憶愛女,讀來令人唏噓。葉小鸞有《返生香》集,收詩103首、偈1首、詞90首。陳廷焯《白雨齋詞話》曰:「葉小鸞詞筆哀豔,不減朱淑真。求諸明代作者,尤不易見也。」
李清照在江蘇寫下悽絕的《聲聲慢》
另一座江南名城無錫歷史上也出現過眾多女詩人、女詞人。顧翎、顧貞立、楊芸、鄒佩蘭、杜敬、侯碧漪是其中傑出代表。清代顧翎居所名為「綠梅影樓」,她的詩和詞多抒寫閨愁,柔麗綿邈,而較少哀怨,有《綠梅影樓詩詞存》二卷存世。清末女詩人杜敬擅詩文,工音韻,為詩多雄傑之氣,不隨流俗,對世態炎涼頗有諷刺。
常州乾嘉大儒孫星衍的妻子王採薇,才華不輸於夫君。她工小楷,善畫,喜吟詠詩賦。王採薇雖然24歲就早逝,與孫星衍一起生活的時間並不長,但她對孫星衍的學術成就卻產生重要影響。後世論者認為,孫星衍王採薇夫妻詩詞風格相近,「所營造的意境清雅。多有超脫世俗的高韻雅致,具有天然超曠的清韻」。王採薇詩「鄰舟嫋嫋歌入煙,明月已讓星懸天。來風吹衣恐仙去,白道還疑翠微路」(《香草河舟晩》,洋溢著生動自然的藝術魅力,體現了女性較男性更為淳樸自然的個性。
南京文學史上的女詩人多集中在六朝和明朝。南朝劉宋文學家鮑照的妹妹鮑令暉就是一位女詩人。鮑令暉「有才思,亞於明遠」(明遠,即鮑照),她的詩多為戀歌,傾吐相思之情,如《題書後寄行人》:「桂吐兩三枝。蘭開四五葉。是時君不歸。春風徒笑妾」。鍾嶸評論她的詩「往往嶄絕清巧,擬古尤勝」。
生活在明末清初的南京女詩人紀映淮(小名紀阿男)才華橫溢,詩作清麗典雅,一首《詠秋柳》:「棲鴉流水點秋光,愛此蕭疏樹幾行。不與行人綰離別,賦成謝女雪飛香」,曾風靡整個南京城。清初大文學家王士禛一次因公事來南京,讀了《詠秋柳》後大為讚賞,寫下「十裡清淮水蔚藍,板橋斜日柳毿毿。棲鴉流水空蕭瑟,不見題詩紀阿男」,表達傾慕之情。
一些外省籍的女性文學家也在江蘇留下足跡,最著名的當屬北宋女詞人李清照(山東人)。建炎元年(1127)七月,李清照之夫趙明誠調任江寧(南京)知府。趙明誠提前趕往江寧,李清照帶著15車的書籍隨後前來,於次年二月到達,夫妻團聚。建炎三年八月,趙明誠在南京病故,李清照悲痛萬分,寫下悽絕千古的《聲聲慢尋尋覓覓》。李清照在南京還作有《臨江仙庭院深深深幾許》,其中名句「春歸秣陵樹,人老建康城」傳誦至今。
足行萬裡書萬卷,嘗擬雄心勝丈夫
古代江蘇女子多才多藝,在不同領域展現自己的才華,除了女詩人、女詞人、女文學家,清代江蘇還出現過一位傑出的女天文學家、女數學家王貞儀。
王貞儀,原籍安徽天長,祖父王者輔遷居江寧(南京),王貞儀就是在六朝古都長大。她不僅擅長作詩繪畫,還對天文、氣象、地理、數學、醫學有濃厚的興趣。她認為女子並不比男子差,曾寫詩自勉:「足行萬裡書萬卷,嘗擬雄心勝丈夫」。
王貞儀出自書香門第,家中藏書萬卷,祖父王者輔對她從事科學研究產生了重大影響。王貞儀後來回憶:「貞儀幼侍大父惺齋公,公細訓以諸算法。即長,學歷算,復讀家藏諸歷算善本十餘種,潛心稽究十餘年。」王貞儀雖然只活了30歲,但人生的大部分時間都用來從事數學、天文、氣象等方面的研究,著有《西洋籌算增刪》《星象圖釋》《象數窺餘》《籌算易知》等科學著作。
短暫的一生中,王貞儀日以繼夜地觀察天上形成的運動規律,還在家中自己製造天文儀器,以燈為太陽,以鏡子為月亮,以圓桌為地球,模擬三者之間的關係。她宣傳闡釋哥白尼的「日心說」,認為地球處於四周都是天空的空間之中,在宇宙中沒有絕對的上下左右之分。她還撰寫了《月食解》一文,闡釋月食發生的原理。在氣象學方面,她能根據云彩的變化,預測短期的天氣陰晴雨霧的變化;通過對旱澇晴雨的分析,估計農業生產的豐歉。
在當時來說,要從事科學研究,特別是天文研究,必定會遭到封建迷信勢力的阻撓,更何況王貞儀還是個「閨閣女子」。但她卻沒有絲毫退縮,不屈不撓研究她熱愛的天文學、數學和氣象學。「始信鬚眉等巾幗,誰言兒女不英雄」,王貞儀在很多詩文中表達了婦女也可以和男人一樣有所作為,發出了爭取婦女地位的吶喊。
本報記者 於 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