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學歷「倖存者偏差」?很多人頗感無奈!

2021-01-19 中公教育自考

倖存者偏差:是一種常見的邏輯謬誤(「謬誤」而不是「偏差」)。指的是只能看到經過某種篩選而產生的結果,而沒有意識到篩選的過程,因此忽略了被篩選掉的關鍵信息。在日常生活中,很多時候都會涉及倖存者偏差。

1倖存者偏差與學歷有什麼關係?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一個這樣的認知,全日制本科的學生就是比自考等其他繼續教育學歷出身的人能力強,被得到認可,甚至很多屬於成人學歷的考生考研,都會覺得比別人低人一等。這種現象在人們的認知中特別家常便飯,見怪不怪,似乎就是這樣。

那麼倖存者偏差與學歷有什麼關係?上面舉的這種例子其實也是一種倖存者偏差。為什麼我要這樣說呢?請看一個案例如下:

1941年,「空軍」是一個很重要的兵種,當時盟軍的戰機在戰爭中損失慘重。於是盟軍總部秘密召集了一批物理學家、數學家來專門研究 「如何減少空軍被擊落概率」 ,當時軍方統計了所有返回飛機的中彈位置,發現機翼部分中彈比較密集,機身和機尾的中彈比較稀疏,因此當時軍方的建議是——加強機翼部分的防護。 這個建議被研究組裡的一位統計學家沃德給否決了,他提出了一個完全相反的觀點:加強機身和機尾部分的防護。沃德教授是這樣說的: 「所有的樣本都是成功返航的飛機,也就是可能正是因為機翼遭到攻擊,機身和機尾沒有遭到密集的攻擊,才使得這些飛機能夠成功返航。」

最後經過實驗論證,統計學家的觀點是正確的,並且加強了飛機尾翼的防護,成功降低了飛機被擊落的概論。

這個事實說明了一個什麼道理?那就是不能只是相信一方面的人群,而需要對另外一個事實的本質進行考究,才能做出另外一個結論。

在現實生活中,「學歷倖存者偏差」現象非常之多,這之中存在一個謬誤,那就是聽見的主觀觀點比較容易影響考生對學歷的認知和判斷,特別體現在學歷提升的途徑方面。這個謬誤主要體現為無論是自考、成考、遠程、電大等等任何一種學歷出身,上了研究生比同級別研究生低一個等級,考生公務員比別人低一個等級。除了上面這種認知還有一個很大的誤區,現在大學擴招,大學生已經遍地都是,沒有一個全日制學歷,根本沒有出路,考了和不考都沒有區別。除了這方面的謬誤還有一個方面謬誤就是全日制都是好學生,其他途徑提升學歷的學生基本沒有和全日制本科生競爭的能力。

2辨證看待學歷倖存者偏差?

通常情況下我們對能力的判斷一般會從學歷開始,社會發展到今天,簡歷就是第一印象,人未到簡歷先行,如何從一張紙上看出一個人的好壞,沒有的別的辦法,只能以學歷作為指標。然而學歷的指標則是成績,成績對應的來源則是知識。知識本沒有爭議,最大的爭議則在成績這個環節,100分能對應無數個知識,哪一個才是有用的?基本都是有用的。什麼知識和知識的多少才是我們需工作要用到的就成為關鍵。

我們上面已經可以了解到,人未到簡歷先行,就是通過建立判斷學歷。為了節約招聘成本和提高效率,我們自然而然只能相信高分對應高能力,而忽略了對過程的檢驗。我們不管全日制過程中經歷如何,也不管自考生的經歷過程,只是對結果分析,所以學歷倖存者偏差現象普遍存在,這個我們並沒有辦法去改變人的固有思維,從而改變認知,所以實實在在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提高自身工作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特別是提高自身素養,更是能從內到外折射出榜樣的氣質。

逆向思維,學歷倖存者偏差的根源就是大眾所認為的,恰恰就是全日制分數在工作能力上的正相關關係,雖然這沒有具體的數據統計和數學模型作為考量依據,但是以點具象全面是每個人都客觀存在的思維。我們需要做的就是端正心態,扎紮實實去努力改變現狀,如果選擇將就,有句話叫「浮沉不拂,真珠難露」。道理大家都懂,但是行動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做到的。如果努力不下去不防看看這個故事:落戶遭遇「卡文憑」,70後大叔竟同大學生一同奔赴自考考場!別人家的大叔,雖然只是為了文憑落戶,但是至少人家選擇的是有難度的自考,而不是成考、遠程、和電大。

相關焦點

  • 什麼叫倖存者偏差?
    但我們大多數人會忽略,其中失敗的1023人,於是照著成功者的經驗去做,最終大概率成為了1023個失敗者中的一員。當我們看全局才會知道,倖存下來的的人提供的經驗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一部分「真相」而已。這就叫倖存者偏差。
  • 投資應警惕倖存者偏差
    來源:中歐基金倖存者偏差是指僅看到篩選後的結果,以偏概全,從有偏向的子集中得出面向全集的結論。比如,人們看到很多藝人收入豐厚,得出演藝圈收入很高的結論,卻忽略了大部分演員可能就是跑跑龍套、賺個辛苦錢;看到許多沒考上大學的人當了老闆,就認為學歷不重要,卻不知道高學歷人群中的成功比例遠高於低學歷人群。
  • 什麼是「倖存者偏差」
    指的是取得數據的渠道,僅來自於倖存者時,此數據可能會與實際情況存在偏差。西塞羅是無神論者,有人就跟他說要拜神,他質疑說:「為什麼要拜神呢?」西塞羅的朋友回答說,因為拜過神出海的人都活著回來了。於是西塞羅就說那你把那些沒有活著的人叫回來,我問問他們有沒有拜過神。因此,西塞羅也就成了第一個提出「倖存者偏差」的人。因為只有活著的人才可以說話,死人是開不了口的,每當活著的人回來之後說:「因為我是拜過神的,所以我就活下來了。」
  • 「倖存者偏差」不是教你狡辯的,因為例子都是倖存者
    不要迷信倖存者pian'cha今天和大家聊聊傳說中的「倖存者偏差」,相信很多人都只是聽過,卻並不理解。這個詞聽上去很高大上,但其實簡單來說就是所謂的「兼聽則明,偏聽則暗」。所謂的倖存者偏差就是只針對被選擇出來的倖存者,或者說成功者進行研究,而忽略不去研究那些沒有被選擇出來的情況,這樣往往會得到一些非常扯淡的結果。
  • 統計學中的「倖存者偏差」,如何影響著你和我?
    倖存者偏差因此而得名,它在生活和工作中也經常可以用到,當然,更多的時候是被忽略了。生活中的很多偏理都可以用「倖存者偏差」反駁「讀了那麼多年書,還沒人家小學沒畢業的混的好」——《讀書無用論》說讀書無用的人基本都是只看見了少數「低學歷精英」和「高學歷頹廢者」,在他們眼裡,看不見那些大多數「低學歷的低價勞動力」和「高學歷的真正精英」。
  • 倖存者偏差:被忽視的大多數,才最致命
    明明跟著成功的人,卻還是不能成功?這就是倖存者偏差。倖存者偏差這個概念,是從戰爭中的一個故事來的。在二戰期間,空軍是每個國家最重要的戰鬥力之一,為了減少戰鬥機的損耗,各國都派了大量的專家來研究如何保護戰鬥機,在保證戰鬥力的同時還能減少戰損率。
  • 開車的「倖存者偏差」
    【 倖存者偏差 】「倖存者偏差」的其實是在統計概率分布時一個典型的錯誤。錯誤在於對統計過程中對於基數的錯誤估計。如果上面這兩句話你看起來很難理解,那我就舉個簡單的例子:A吃了一個偏方治好了某種病,於是說這個偏方可以治好這種病。
  • 騙子密碼:倖存者偏差
    他們只看到了一部分倖存者,卻沒意識到這些倖存者只是極個別的數據。以北京地鐵為例,很多人在早高峰和晚高峰的時候,都會在前胸貼後背的沙丁魚罐頭型地鐵裡,感受城市海量人口。每天擠這樣的地鐵,很多人肯定會認為車票讓地鐵公司賺大發了。
  •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有一種失敗叫「倖存者偏差」!
    很多人似乎都會覺得,做銷售很賺錢,那些買房子買保險的提成不要太好,但是我也見過那些一個月沒有業績每個月只拿死工資的失敗者,每個月收入2兩三千的人比比皆是,那些所謂的月入過萬也只不過是「倖存者偏差」而已。
  • 倖存者偏差,看不到的真相最致命
    很多人開始忘記病毒存在,按捺不住躁動的心,那些人山人海的去處,處處危機。每個人都不要低估疫情的風險,不要因為「倖存者偏差」,讓取之不易的勝利又付諸東流。那什麼是「倖存者偏差」?1什麼是「倖存者偏差」倖存者偏差是2000多年前古羅馬一名叫做西塞羅的政治家提出。
  • 倖存者偏差你真的理解了嗎?
    什麼是倖存者偏差?倖存者偏差,指的是在做統計分析時,我們只專注於那些成功的例子,從而得出以偏概全的錯誤結論。簡單來講,成功的例子往往只屬於少數,如果我們只看成功的倖存者,而忽略那些大部分的「失敗者」,那麼就會得出很多不符合常理的荒唐結論。我們先來看下倖存者偏差的故事來源。二戰期間,為了加強戰鬥機的防護,英美軍方調查了作戰後倖存飛機上彈痕的分布,決定哪裡彈痕多就加強哪裡。
  • 疫情之下,倖存者偏差
    銳眼觀天下,毒舌鑑是非 ——倖存者偏差——執筆:賈也編輯:門人1你我皆倖存者疫情是一面照妖鏡,將人間的魑魅魍魎照出了原形。我們有些人的表現,還是一而貫之,一如既往的,百年乃至千年不變——要麼他人遇難是幸災樂禍;要麼習慣思維是甩鍋轉嫁。
  • 倖存者偏差:小飛的第一本書
    為了實現這個夢想,他不約會,不約飯,不打遊戲,也從不找人閒聊。圖書館,自習室,從來都是一個人來一個人去。為了更好地理解別人怎麼寫作,他從圖書館借來大量關於寫作的書籍,另外,他還花錢報寫作培訓班。之後他遵循寫作老師、前輩的建議進行寫作。確實,在這過程中,他得到了很多很多自己意想不到的收穫。
  • 股市中的倖存者偏差
    來源:雪球倖存者偏差,指的是當取得資訊的渠道,僅來自於倖存者時(因為死人不會說話),此資訊可能會存在與實際情況不同的偏差。倖存者偏差,是由優勝劣汰之後自然選擇出的一個道理:死人不會說話。人們只看到經過某種篩選而產生的結果,而沒有意識到篩選的過程,因此忽略了被篩選掉的關鍵信息。
  • 別讓倖存者偏差的錯覺毀了你
    這句話來自豆瓣上新成立的一個小組,而這個組的名字你肯定想像不到,他們管自己叫做「985廢物引進計劃」,似乎將自己985的學歷貶低的一無是處。剛開始看到這個詞時,讓我略感驚訝。在我的印象中,一般稱呼為某某家的人都是比較厲害的,比如科學家、文學家等等。
  • 都是倖存者偏差惹的禍
    十幾年前就曾看過這個段子,可是如今在網上依然有很多人傳播。更有甚者,在每年高考之際,都會有人說,考上大學的四年畢業後去給沒考上大學的同學打工。讀書無用論會給很多未經世事的孩子一種錯覺,辛辛苦苦讀書不如早點出來在社會上打拼,學歷不如經歷有用,可能會嚴重影響他們的價值觀,其實這種說法只要稍微認真理性的思考一下,就會發現很明顯站不住腳,可是為什麼一直會流傳不息呢?
  • 倖存者偏差理論
    行情弱勢,盤面也無聊想不出寫什麼,這裡給大家講一個倖存者偏差理論。就比如說和你一起上過學的某某,半路輟學,早早踏入社會,但是後面機緣巧合,獲得了成功,成為了你們學校走入社會的領軍人物,這時可能部分人的觀點就會出現,讀書無用論,覺得讀書有什麼用,某某沒上完學,現在一樣過得很好啊。
  • 91思維模型:倖存者偏差
    這種邏輯謬誤在統計心理學上有一個專業術語叫做「倖存者偏差」。一、什麼是倖存者偏差倖存者偏差是一種常見的邏輯謬誤。通過只統計來自倖存者的數據,只能看到經過特定的篩選而產生的結果,而沒有意識到篩選的過程,因此忽略了被篩選掉的關鍵信息(沉默的數據)。
  • 2018重慶高考零分作文:倖存者偏差
    倖存者偏差,也叫做「生存者偏差」或「存活者偏差」「沉默的數據」「死人不會說話」等。  俗話說得好,一葉障目不見泰山,說的也是這個意思。因為被體現出來的表現往往把真相掩蓋了,我們特別容易被大多數迷住而忽略了只屬於少數的真理。那些安靜的,沉默的,往往隱藏著最接近事物本來面目的屬性。
  • 網際網路人必須要懂的 「倖存者偏差」
    用上述記者調查買火車票的案例來代入解釋為:A 為全體想買火車票的人,A1 為已經在火車上的人,A2 為想買但沒買到的人,特徵 X 為買到票,特徵 Y 為未買到票,即倖存者偏差將一小部分顯性樣本代替了隨機樣本,從而導致了統計的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