倖存者偏差:是一種常見的邏輯謬誤(「謬誤」而不是「偏差」)。指的是只能看到經過某種篩選而產生的結果,而沒有意識到篩選的過程,因此忽略了被篩選掉的關鍵信息。在日常生活中,很多時候都會涉及倖存者偏差。
1倖存者偏差與學歷有什麼關係?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一個這樣的認知,全日制本科的學生就是比自考等其他繼續教育學歷出身的人能力強,被得到認可,甚至很多屬於成人學歷的考生考研,都會覺得比別人低人一等。這種現象在人們的認知中特別家常便飯,見怪不怪,似乎就是這樣。
那麼倖存者偏差與學歷有什麼關係?上面舉的這種例子其實也是一種倖存者偏差。為什麼我要這樣說呢?請看一個案例如下:
1941年,「空軍」是一個很重要的兵種,當時盟軍的戰機在戰爭中損失慘重。於是盟軍總部秘密召集了一批物理學家、數學家來專門研究 「如何減少空軍被擊落概率」 ,當時軍方統計了所有返回飛機的中彈位置,發現機翼部分中彈比較密集,機身和機尾的中彈比較稀疏,因此當時軍方的建議是——加強機翼部分的防護。 這個建議被研究組裡的一位統計學家沃德給否決了,他提出了一個完全相反的觀點:加強機身和機尾部分的防護。沃德教授是這樣說的: 「所有的樣本都是成功返航的飛機,也就是可能正是因為機翼遭到攻擊,機身和機尾沒有遭到密集的攻擊,才使得這些飛機能夠成功返航。」
最後經過實驗論證,統計學家的觀點是正確的,並且加強了飛機尾翼的防護,成功降低了飛機被擊落的概論。
這個事實說明了一個什麼道理?那就是不能只是相信一方面的人群,而需要對另外一個事實的本質進行考究,才能做出另外一個結論。
在現實生活中,「學歷倖存者偏差」現象非常之多,這之中存在一個謬誤,那就是聽見的主觀觀點比較容易影響考生對學歷的認知和判斷,特別體現在學歷提升的途徑方面。這個謬誤主要體現為無論是自考、成考、遠程、電大等等任何一種學歷出身,上了研究生比同級別研究生低一個等級,考生公務員比別人低一個等級。除了上面這種認知還有一個很大的誤區,現在大學擴招,大學生已經遍地都是,沒有一個全日制學歷,根本沒有出路,考了和不考都沒有區別。除了這方面的謬誤還有一個方面謬誤就是全日制都是好學生,其他途徑提升學歷的學生基本沒有和全日制本科生競爭的能力。
2辨證看待學歷倖存者偏差?
通常情況下我們對能力的判斷一般會從學歷開始,社會發展到今天,簡歷就是第一印象,人未到簡歷先行,如何從一張紙上看出一個人的好壞,沒有的別的辦法,只能以學歷作為指標。然而學歷的指標則是成績,成績對應的來源則是知識。知識本沒有爭議,最大的爭議則在成績這個環節,100分能對應無數個知識,哪一個才是有用的?基本都是有用的。什麼知識和知識的多少才是我們需工作要用到的就成為關鍵。
我們上面已經可以了解到,人未到簡歷先行,就是通過建立判斷學歷。為了節約招聘成本和提高效率,我們自然而然只能相信高分對應高能力,而忽略了對過程的檢驗。我們不管全日制過程中經歷如何,也不管自考生的經歷過程,只是對結果分析,所以學歷倖存者偏差現象普遍存在,這個我們並沒有辦法去改變人的固有思維,從而改變認知,所以實實在在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提高自身工作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特別是提高自身素養,更是能從內到外折射出榜樣的氣質。
逆向思維,學歷倖存者偏差的根源就是大眾所認為的,恰恰就是全日制分數在工作能力上的正相關關係,雖然這沒有具體的數據統計和數學模型作為考量依據,但是以點具象全面是每個人都客觀存在的思維。我們需要做的就是端正心態,扎紮實實去努力改變現狀,如果選擇將就,有句話叫「浮沉不拂,真珠難露」。道理大家都懂,但是行動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做到的。如果努力不下去不防看看這個故事:落戶遭遇「卡文憑」,70後大叔竟同大學生一同奔赴自考考場!別人家的大叔,雖然只是為了文憑落戶,但是至少人家選擇的是有難度的自考,而不是成考、遠程、和電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