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比亞迪、長城汽車、吉利集團、上汽集團、長安汽車等,還是特斯拉、大眾、戴姆勒、本田、通用、大眾等,全球越來越多的車企開始通過自建或合資的方式入局動力電池領域,而動力電池市場龍頭企業又將如何接招呢?擴張突圍儼然成為關鍵詞。
車市整體低迷疊加疫情衝擊,今年一季度動力電池裝機量腰斬,但國家接連出臺政策力挺新能源汽車消費,隨著新能源汽車補貼新政公布,新能源汽車及動力電池遠期需求樂觀。
近日,EVTank聯合伊維經濟研究院預測,到2025年,全球新能源乘用車銷量將增長到1200萬輛,年均複合增長率將達到32.6%;全球新能源汽車對動力電池的需求量將達到823.2GWh。
動力電池作為電動汽車核心部件,優質產能問題一直備受車企關注。松下電池供應不足,限制了特斯拉Model 3的產量;LG化學動力電池供應不足,奧迪下調e-tron車型產量,並推遲e-tron Sportback版量產時間;LG化學歐洲工廠無法正常供應電池,捷豹計劃關閉I-PACE電動SUV相關生產線一周;LG化學暫停中國工廠的生產工作,影響沃爾沃電動化布局……動力電池減產儼然成為目前制約新能源車企產能的主要因素。
現階段,新能源汽車與動力電池產業已進入快速成長期,車企及電池廠正在通過不同方式獲取這場戰爭「入場券」,分與合不斷上演:一是車企補短板自建或與電池企業合資建動力電池工廠;二是動力電池巨頭保地位擴張突圍,以期進入更多車企供應鏈。
車企集體自產動力電池
談起國內新能源車企自研自產電池,首先要提到比亞迪。比亞迪自身起家就在於電池,而後涉足汽車界,2018年開始,比亞迪嘗試開放電池給外部企業來重奪動力電池市場地位。早在2019年比亞迪就表示,預計在2022年前後,把動力電池業務整個分拆出去並獨立上市。2020年初公司亮出「殺手鐧」,3月29日向全球正式推出「刀片電池」,在業界引發強烈反響。
除比亞迪外,從長城汽車動力電池事業部獨立出來的蜂巢能源也在加速市場擴張,在2019年的產品及戰略發布會上高調發布高速疊片電池、無鈷電池和四元電池三款產品,公司還規劃將於2025年在全球實現約100GWh電池產能布局,包括中國三地工廠共76GWh、歐洲製造工廠的24GWh。與此同時,蜂巢能源還醞釀在北美建設一個產能為20GWh的工廠。今年2月份,行業人士傳出消息,蜂巢能源已獲得歐洲某大型汽車集團動力電池產品的採購定點,用以匹配旗下全球版的純電動平臺,項目生命全周期全球合同量預計超過7GWh。蜂巢能源總經理楊紅新曾對外透露,公司計劃到2022年下半年申報科創板。
另外,吉利集團也在通過收購、合建等方式搭建屬于吉利動力電池供應體系。早在2014年,吉利就通過收購洪橋集團股權從而間接獲得兩家動力電池工廠的股份,開展電池生產業務;2017年4月,吉利全資收購LG南京工廠所有生產設備和製造技術智慧財產權的使用權。2019年6月12日,吉利汽車宣布,其控股99%的子公司上海華普國潤將與LG化學成立合資公司,從事動力電池相關業務。
國內自主車企強勢布局動力電池市場,國際車企也未例外。特斯拉正一步步擴大在動力電池領域的布局,投資專注鋰電技術產業化的傑夫·戴恩研究團隊;收購擅長乾電極技術與超級電容技術的電池技術公司Maxwell及加拿大電池生產設備商Hibar,完成從電池技術研發、樣品驗證到大規模量產的全面布局。日前,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表示特斯拉「電池日」或將推遲到5月份,公司將在「電池日」上主推Maxwell的乾電極技術。
德國三大車企之一戴姆勒也早在2008年就開展動力電池規劃,2017年10月,外媒曝出,戴姆勒計劃2019年之前在歐美亞三大洲建設5座電池工廠;2018年初,戴姆勒明確提出要在全球投資100億歐元打造梅賽德斯-奔馳電動汽車生產網絡,並投資超過10億歐元在其中建立一個全球動力電池生產網絡。截止到目前,戴姆勒已經規劃了9大電池工廠。
為了提升電動汽車量產級別,大眾也在採取一些措施來保障動力電池來源穩定。2019年6月大眾汽車集團投資9億歐元與Noorthvolt達成合作,在德國薩克森州建立一個動力電池工廠,計劃於今年開工,2023年底或2024年初建成投產。另外,為穩定動力電池的供應支撐,公司先後與韓國SKI、三星SDI、LG化學、寧德時代達成戰略合作,籤署了供應協議。
不管是比亞迪、長城汽車、吉利集團、上汽集團、長安汽車等,還是特斯拉、大眾、戴姆勒、本田、通用、大眾等,全球越來越多的車企開始通過自建或合資的方式入局動力電池領域,而動力電池市場龍頭企業又將如何接招呢?擴張突圍儼然成為關鍵詞。
動力電池巨頭擴產突圍
此前,電池網(微號:mybattery)從上市公司公告及公開報導中,統計匯總了2019年新能源電池產業鏈投資擴產項目情況,統計在內的項目總計108個,其中,鋰電池投資項目37個,35個公布了投資金額,投資總額近2484.26億元。
進入2020年,雖然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新能源市場活力,但動力電池企業擴產並未停歇,為守住龍頭地位,動力電池龍頭企業開啟擴張突圍之路。
1月18日,國軒高科(002074)與柳州市人民政府、柳州市柳東新區管理委員會籤署了《國軒柳州年產10GWh動力電池生產基地項目投資協議書》。公告顯示,國軒柳州年產10GWh動力電池生產基地選址柳州市柳東新區北環高速以北,項目分兩期實施,項目一期用地200畝,達產後可形成5GWh鋰離子動力電池系統產能;二期用地200畝,新增5GWh產能,累計實現10GWh鋰離子動力電池系統產能。
2月26日晚間,寧德時代(300750)發布公告,宣布公司擬投資不超過100億元人民幣建設寧德車裡灣鋰離子電池生產基地項目,該項目規劃建設動力及儲能鋰電池生產線,用地面積約1300畝,預計建設周期為兩年,新增鋰離子電池年產能約16GWh。
同日,寧德時代還披露公司非公開發行股票方案的詳情,擬非公開發行股票的發行對象不超過35個特定投資者,募集資金總額不超過200億,主要用於代湖西鋰離子電池擴建項目、江蘇時代動力及儲能鋰離子電池研發與生產項目(三期)、四川時代動力電池項目一期、電化學儲能前沿技術儲備研發項目和補充流動資金。
3月25日,欣旺達(300207)發布對外投資公告,公司與浙江省蘭谿市人民政府共同出資新建浙江欣旺達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暫定名,最終註冊情況以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核准為準,以下簡稱「浙江欣旺達新能源」),浙江欣旺達新能源註冊資本金計劃10億元,其中欣旺達擬以自有資金出資6億元,擁有60%的股權成為浙江欣旺達新能源控股股東。據了解,浙江欣旺達鋰離子電池項目計劃總投入人民幣52億元,項目達產後可形成80萬隻/天鋰離子電池的產能。
3月31日,荊門市舉行2020年一季度項目集中開工活動,49個億元項目總投資為166.3億元。其中,億緯鋰能高性能鋰離子動力電池項目計劃總投資25億元,佔地310畝,是湖北億緯動力的擴規擴能項目,也是億緯鋰能在荊門布局的第四個廠區、第六期新能源動力電池項目。項目建成後,將成為國際知名品牌的動力電池和儲能電池生產基地,屆時湖北億緯動力年產能可達21.5GWh以上,年產值將超過150億元,成為華中地區最大的鋰電池研發生產基地。
3月31日,孚能科技科創板成功過會,招股說明書顯示,孚能科技擬公開發行普通股不超過2.14億股(不含採用超額配售選擇權發行的股票數量),實際募集資金扣除發行等費用後,擬募集不超過34.37億元,主要用於年產8GWh鋰離子動力電池項目(孚能鎮江三期工程)和補充運營資金項目。
結語
動力電池行業變局叢生,新能源車企「攪局」動力電池市場,電池頭部企業為應對「闖入者」強勢擴張,「剩者為王」,動力電池格局有望被重塑。中關村新型電池技術創新聯盟秘書長、電池百人會理事長於清教表示,「對於眾多二三線品牌來說,2020年並不是一個好年頭,巨頭擴張加速,優質客戶被搶位,應收款不斷增加,現金流極度緊張,動力電池龍頭們不斷下探客戶渠道,通吃照單全收現象明顯。實際上,我們宣稱的產能和實際產能利用率差別巨大,隨著補貼政策細則明朗和公布實施,三星SDI、LG化學、松下等電池跨國公司的國內裝機再次被暫停,在一系列利好因素的影響下,真正的機會屬於那些有準備有實力並付諸行動的企業。2020年開始的競爭將更加激烈,希望價格戰的硝煙漸褪,開啟價值戰才能贏得現在和未來!」
(文章來源:我愛電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