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時事、風俗文化、美食娛樂、打折促銷
加小編 微信:binfen-DD | QQ:512020647
何良順興五金簡介
二十世紀初期,隨著西方工業革命的發展,西方工業文化逐漸影響到我國城鄉的各個領域,活躍在當時揭陽縣城打銅街的「何良順興」,不失時機地搭上了時代的快車,憑著五金商人自身的聰明才智和勤勞的雙手,開創了五金打制業的新天地。
二十世紀40年代,「何良順興」掌握了精湛的五金鍛造技術,在揭陽城區手工業佔有一席之地。
二十世紀5、60年代,「何良順興」曾是國營五金廠的經銷點。這個品牌為世人所熟悉,凡是到「何良順興」店鋪購買五金產品的人都知曉這個品牌的五金質量好。
1989年,「何良順興」傳人何澤波先生成立廣東順興不鏽鋼製品廠有限公司。
在榕城打銅街,「何良順興」號的字跡依舊。這個歷經四代人的「打銅人家」成為打銅街歷史變遷的一個縮影。
打銅街是榕城最古老的商業街之一,以經營生產銅器皿而得名,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便已有打銅街之稱。舊時從思賢路,到新溪橋,再到石獅橋、元鼎路附近,都有許多打銅鋪。時至今日,仍有一條叫打銅街的92米街巷,承載著當年揭陽五金打制業的歷史。
「何良順興」號依然在這條街上,這個歷經四代人的「打銅人家」成為打銅街歷史變遷的一個縮影。何良順興五金的傳人何澤深依然堅守著這「一錘一鋸一齒」的手藝。他說,這是老社會的手工業,在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凡是到「何良順興」店鋪購買五金產品的人都知曉,這個品牌好,質量佳,物美價廉。當時這裡的五金生意比現在好做多了,許多農民都會到打銅街來買鋤頭、鐵鏟等耕作農具,一些罕見的五金產品,也都能在這裡找到。
一錘一鋸一齒
五金建築器材多出自何氏之手
早在二十世紀初期,隨著西方工業革命的發展,西方工業文化逐漸影響到我國城鄉的各個領域。當時,活躍在老揭陽縣城打銅街的五金商人們,不失時機地搭上了時代的快車,憑著自身的聰明才智和勤勞的雙手,開創了五金打制業的天地。
儘管已歷經80多年的風雨,前後住過四代人,但從小在打銅街長大的何澤深老伯仍和妻子堅守著打銅街40號「何良順興」老字號鋪子。「聽我的父親說,他9歲時家人就開始在打銅街開店了。現在的店有90年,機械也已經有 70多年的歷史了。」
提起往昔,何伯的心中五味雜陳,「一錘一鋸一齒」是何家先輩的創舉,從解放前就率先在打銅街打鐵營生的何家,解放後曾是國營五金廠的經銷點。「順興」產品流通於當時揭陽轄區內的各地,就連潮州、汕頭、普寧、惠來、揭西等地的五金建築器材多出自何氏之手。
現在的店裡,依然經營著方形鋸和圓形鋸,給鋸片銼鋸齒是何澤深老伴黃姨經常做的事情,在離店不遠處,拐過小道就可以到達黃姨家租用的一個小房子,房子像是倉庫,裡面放著好多東西;又像是工廠,放置有簡單的機器。鋸子以前都是用銼刀手工製造,現在有了機器,買來車刀就可以固定形狀。記者觀察一會兒,60釐米長、刀劍似的鋸片不到3分鐘就在黃姨的手中完成了鋸齒的切割,顯得特別均勻、鋒利。購買鋸片後要裝上木製把手才算完整。黃姨跟我們介紹,現在的鋸子仍然被木匠用於處理較精細的活,雖然有許多不同類型的鋸子,但主要區別在於鋸齒的大小和齒數的多少。齒數較少的大齒適合做活,而細齒鋸則應用於較為平滑和光潔的切割。
鐵抹子
上世紀80年代賣斷貨
何澤深自小就開始跟著父輩一起打銅,如今的何澤深特別感慨,「以前還有打鐵鏟、鋤頭等耕作農具,現在就只剩下『花勺』還在繼續做。」
何伯口中所說的「花勺」就是水泥工人人手一把的鐵抹子。在何伯家,抹子有厚薄之分,厚的水泥工人拿著可以劈磚砌牆、薄的可以用來和水泥、沙土。「千錘方成器、百載有餘溫」,在捶捶打打之中,繼續傳承下來的這把鐵抹子不但承載了打銅者的汗水,更是記錄著一代一代的歷史足跡。
80年代初,頂負盛名的「何良順興」是很多水泥工人必到之地,來買的人趕著用抹子卻遇上店裡賣斷貨,就直接在店裡等著,何家老人一錘一錘地打,幾杯茶下肚後,抹子也做好了。特別是年末歲初之時,外出建築工人都會到店裡來訂購抹子,通常要求要在年初四拿貨。因此何家經常是年初一過完,年初二就要開始趕工,準備好抹子給顧客。
新材料出現
逐漸替代銅在人們生活中地位
黃姨嫁到何家已經30多年,她回憶起剛開始學習打鐵的過程,仍記憶猶新。「手工活就是要一錘一錘地敲,剛開始不熟練、姿勢不對,一敲空就會砸到手,那時候,左手經常紅腫、疼痛不已。」
說起以前打銅街,黃姨說,路就2米寬,後來常修常闊,現在路差不多有5米寬左右。
路是寬敞了些,但傳統的五金打制業卻出現發展瓶頸。如今許多新型的金屬開始慢慢替代了銅在人們生活中的地位,比如鋁和不鏽鋼,又輕巧,成本又低,而且隨著資源短缺,銅價越來越貴,用銅器的人就越來越少了。
如今的打銅街,現已變成五金店、服飾一條街,間中還有寥若晨星的幾間樂器行、日雜店。林林總總的商鋪正在逐漸消磨著這條特色老街的底蘊,一切現代的演變似乎與這條老街格格不入。從進賢門經過思賢路,再走進打銅街,已難覓昔日如雨打芭蕉般密集的打銅聲,倒是有些尋訪者,專程到這來聽老者講述「打銅人家」的往事。
後記
1989年,「何良順興」傳人何澤波先生成立廣東順興不鏽鋼製品廠有限公司,但記者多方尋找,始終聯繫不到何澤波。百度介紹該公司:廣東順興不鏽鋼製品廠有限公司是由40年代掌握有精湛五金鍛造技術的「何良順興號」發展而來的。
何良順興五金傳承人何澤深依然堅守著這「一錘一鋸一齒」的何家手藝。
在捶捶打打中,繼續傳承下來的鐵抹子依然是何良順興五金的主打產品。
工藝流程
用車刀切割鋸齒。
給鋸片銼鋸齒。
以鋸片為例,其工藝流程為:
1.火鋸片:成型的火鋸片在錘子和鑽子的一敲一釘下,約25cm長、10cm寬的火鋸片就切制而成。
2.打洞、鍛捶火鋸片:切制完成的火鋸片放在兩頭突起的鐵砧(生牛)上,打下鐵柄預製的洞後,在反覆的捶打中漸漸亮堂。
3.鍍鐵柄:買好的鐵柄直接鍍在火鋸片上,這時鐵抹子就已經成型。
4.切角:用粉筆在火鋸片上勾勒出形狀,同樣在錘子和鑽子的一敲一釘下,菱角漸顯,抹子的頂端呈現出菱形、梯形、方形三種形狀。
5.打磨:去掉工件的毛刺。
何良順興號的由來
「何良順興」號的產生有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
自何澤深先生的高祖母林順興進入何府家門後,何家財丁興旺,諸事順利。高祖母辭世後,何澤深的曾祖一代為緬懷她的美德,遂以「順興」為號,以至「何良順興」成為遠近聞名的五金品牌。
樹大分枝,家大分業。當是時,以「何良順」號在城裡經營糖、油、豆的曾祖叔,生意紅火,財源廣進。與此同時,曾祖父的五金業也如日中天,正為起字號一事發愁。「何良順」已被胞弟用去了,我該起什麼字號呢?媽不是叫「順興」嗎,我們就起「何良順興」號吧!這樣既有兄弟情,又有懷母心。於是,曾祖父與家人商討後,終於把「何良順興」號掛上了打銅街的五金店上。
記者手記
短短的小街 長長的記憶
打銅街是榕城最古老的商業街之一。92米長的短街,記者採訪老字號「何良順興」時走過無數遍,這裡除了臨街老樹、騎樓舊鋪、斷字殘匾……還有依然堅守著店鋪、飽經歲月滄桑的打銅匠們,一遍一遍地訴說著屬於他們記憶裡的「打銅人家」的故事。
五金產業作為揭陽老字號,無疑是一個閃亮的品牌,古老的打銅技藝堪稱民間瑰寶,但這些並沒有讓打銅匠們繼續固守傳統,延續這門古老的手工活。作為「何良順興」號第四代傳人,何澤深夫婦從年輕到現在,都一直堅守著、經營著,跟他們聊天,何伯總會不時地隨口說出很多歷史的「四字詩」,也有隱藏著老街發展的「打油詩」;黃姨習慣性的總會搓手,似乎是自己打磨著手上那歲月殘留的硬繭。他們表示,如今年輕人都不願意繼承打銅這一門手藝,下一代是否願意繼續經營這家小店,就看他們自己的意願。而他們兩公婆會一直守護這家店,直到終老。
我相信,一個城市的繁榮,不會再寄托在一條短短的小街上,那是特定時期商業發展的縮影,但打銅街所蘊含的歷史和所承載的記憶都深深印在老榕城人的心裡。而且現如今,榕城區政府也充分考慮到打銅街對歷史商業文化的傳承和恰當的商業貿易定位,把打銅街作為「五金街」來打造;再進一步講,中德金屬生態城則是面向未來,把揭陽傳統的金屬產業推到轉型升級的大改革中,這將使揭陽的五金產業重新煥發出光彩。
相關連結
打銅街五金歷史
揭陽市坐落於廣東省東南部潮汕平原,追溯起她的五金歷史,就要從一條歷史老街——「打銅街」說起。揭陽人現在用本地方言叫舀湯的、舀稀飯的勺子為「銅勺」,聽老人們說,以前有錢人家舀湯的這個勺子都是到打銅街買的正宗大銅勺,窮人買不起銅勺,才用瓢瓜切半來用,但是稱呼就都跟隨著大戶人家也叫「銅勺」。
打銅街位於揭陽古城中心,南銜新溪橋,北接石獅橋,延伸至思賢路,水陸交匯,交通便捷。這條街道在古城的城樓內,距離古城北門、南門、西門都差不多一樣的距離,可以說從位置上來說可是得天獨厚了。據有證可考的就要從宋代的「土爐煉錫」到明朝中葉,揭陽冶煉已甚興盛。據乾隆二十六年(1761)《潮州府志》記載,當時揭陽之冶煉「工競巧利,所制銅、錫遍行天下。」到了清代,打銅街已非常鼎盛,成為打造銅錫器的集中場地,熔銅、打鐵等五金產品的加工和銷售都頗具規模。
來源:揭陽日報
策劃:曾楚雄 餘映濤
撰稿:李桂瑩 林怡然 林漫玲
攝影:鄭楚藩
親,我是你的揭陽生活小秘書,»點這裡 «帶我回家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