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不是所有的90後青年不想結婚,而是認為婚內消耗太嚴重,從而導致生活的質量下降。
朋友們反應過:「我相信愛情,但這不是我結婚的理由。」
結婚不難,一男一女花個幾塊錢就可以拿到結婚證,但是要如何面對未來的一生。也許上一輩的老人會牽扯到家庭傳承的觀念,可是匆忙的婚姻往往讓大家難以面對沒有感情的人渡過漫長的一生。
現代社會是一面反映客觀現實的鏡子,現在人們的生活質量是不在提高。正所謂飽足思淫慾,為溫飽掙扎的日子已經過去,溫飽不再是90後青年的首要思考問題,質量的提高也意味著花錢的地方更多、花的更細、更頻繁。
01
時代背景的變化
母系社會到父系社會以及到農業時代,對女性的束縛重來沒有放鬆。在沒有技術發展的流傳,勞動力往往是男性,女性的單獨生活能力隨著年齡增大而難以生存。婚姻,則是當時女性的選擇。為了更好的生活環境,寧願遵從三從四德等一系列不公平的待遇,只為能有一個良好的生存環境。
男性也需要婚姻,受到家族傳承觀念的影響。農民家庭對於子女的觀念則是越多越好,人多意味著勞動力多、收入也能增加;大家庭當中,子女越多意味著爭權爭產,爭取經濟支配勸。
2020年,思想開放的當今,女性也能擁有自己的資產,不再需要依靠男性生存。但是結婚的標配基礎是有房有車,還要同時兼顧兩個家庭的經濟問題,孩子出生後的各種費用、醫療費用以及日常的生活開銷等等。
生育孩子的觀念不像從前,現在的孩子養育成本在提高,經濟收益在20年內很少能提高;這都是90後適齡青年的壓力,金錢、父母、家庭和孩子都積壓在他們身上。
結婚正面的刺激越來越小,離婚反面的刺激越來越大。
02
雙方的思想觀念不同
多少女性結婚之後從職場回歸家庭,照顧父母和孩子;男性在職場拼搏,為了提高家庭的生活品質。女性不甘被家庭束縛,也想為做更大的努力;男性寧願在外奔波,很少願意被家庭的瑣事絆住。
身邊的朋友談戀愛的越來越少,理想的結婚年齡基本都在30歲以後。基本在25歲左右,父母就開始為自己的婚姻操心,安排的相親事情永遠是最積極。
大部分適齡青年認為剛才學校出來,沒有玩夠,不像受到家庭的束縛。雖說相親是婚姻的渠道之一,但是大部分人的擇偶標準都存在,父母一味的催促,使之產生逆反心理。
主觀意識很強的人,不會在意社會的輿論,所給予的意見會自己判斷和吸收,提取適合自己的價值信息。生活的安穩取決於對欲望的大小,欲望越大,生活越難以安穩。
03
舉個身邊常見的例子
結婚前的費用可以先不計,婚後妻子懷孕最少一年半以內的生活壓力在男性身上。
嚴剛的工資是6K,沒結婚前只用寄2k回家給父母。結婚之後工資除去父母的2k生活費,3k交給妻子用在生活開銷,自己的能用的費用一再壓縮。身上的房貸車貸也是和妻子一起分擔,緊湊的生活讓他不得不在空閒時間找兼職賺點孩子的奶粉錢。
一人吃飽,全家不愁;有了家庭,入不敷出。錢鍾書說:「婚姻是一座圍城,但婚姻還是一種修行」。
為什麼現今社會都說婚姻是愛情的墳墓,現在的人也越來越不想結婚,認為婚姻是枷鎖,是負擔,晚婚晚育似乎也已經成為常態。既然如此,為什麼還要結婚?難道,我們真的不再那麼渴望且需要婚姻了嗎?問問身邊結婚的朋友:「結婚快樂嗎?」
有的人只喜歡生活不被人闖入,不希望生活被指指點點,養養寵物、外出旅遊,不願被事情絆住理想的腳步。
然而在大家心裡,都有自己的界限,認為符合自己結婚的年齡在30~40歲之間。到時工作穩定,資金充足,能夠給家庭穩定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