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馬來西亞當地,人們可謂口福不淺,身處任何地方,皆可飽嘗馬來族、華族以及印度族三大種族的饕餮美味,更可暢享鐫刻著民族融合烙印的娘惹料理。馬來西亞是一個融匯了多元種族基因的國家,其美食風格呈現出多元化的特色,同時也承載著其各自某種特殊的文化和歷史淵源。因此,品嘗馬來西亞美食,品的不僅是美食本身,更多地或許是一種地域文化烘託下的異國情結。
去過馬來西亞的人們,幾乎都會造訪吉隆坡的阿羅街(Jalan Alor),或是檳城的關仔角(Gurney Drive),因為這是全馬來西亞最為有名、菜式最為齊全的兩大美食匯聚地。而在中國,從黃浦江畔海納百川的上海,到京杭古運河濱的古城無錫,揚子江岸六朝古都南京,乃至海河之濱的天津,一家頗為有名的融合馬來西亞餐廳,則成為了馬來西亞美食的微縮景觀。其呈現的200多道令人嘆為觀止的馬來西亞美食,足以讓人們不出國門也可真材實料的吃遍馬來西亞。
多民族文化融合可見一斑 三味鱸魚
三味鱸魚,東南亞一道久負盛名的美饌,與中國的糖醋魚有著神似之處,也有著異曲之妙。
雖說魚都是高火炸到外焦裡嫩的火候,但在這道菜中,酸味並非來自於醋,而是青檸的酸汁;依附在酸甜味道的深處,還有一種洋蔥熗出的紅椒辣感。裝盤是三味鱸魚的點睛之筆——拌上紅椒的洋蔥圈在酸甜醬汁中經過爆炒,最終實現了酸甜辣的三味合一,然後直接澆在酥脆的魚上。此時,熱騰騰、厚掂掂的洋蔥圈烘附著魚身,豐足的三味醬汁滲入魚肉每處的罅隙。正是這些獨特的用料和手法,讓傳統糖醋魚的潛質,在此煥發出東南亞美食與眾不同的異國風味。
酸中帶著甜,甜中透著辣,辣中散著魚香。魚露增鮮,清新、暢爽——這就是舌尖上的三味鱸魚。
暢快淋漓的咖喱辣味經典 咖喱雞
咖喱,最早起源於印度。據說印度人喜食羶味極濃羊肉,單一香料無法去除這種羶味,因此就以薑黃為主料,另加丁香、小茴香子、胡荽子、芥末子等十幾種幹香料粉末混合而成的複合調味料來烹調,沒想到效果出奇地好。這種調味料便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咖喱」。
在東南亞許多國家中,咖喱是必備的重要調料。而咖喱與馬來西亞美食,似乎兩者天生就有一種形影不離的情愫。馬來西亞咖喱一般會加入芭蕉葉、椰絲及椰漿等當地特產,從而塑造出一道道馬來西亞舌尖上的辣味經典。
咖喱雞,顧名思義,一道主要以雞肉為食材、以咖喱、椰漿為調料燉製的美食。在雞肉選材上,通常使用雞翅中或翅根,而非其他部位的雞肉。除此外,土豆大塊和椰漿是必不可少的。土豆不僅可以通過內在的澱粉增加咖喱湯汁的粘稠度,更可以平衡雞肉的油膩感。烹調恰倒好處的咖喱雞,雞肉酥軟而不散,土豆塊大卻入口即化,而咖喱汁厚而不膩,辣而不激,並帶有濃鬱的椰香氣息。
洋溢著馬來娘惹風韻的麵食 咖喱叻沙
在馬來西亞美食文化裡,中馬混血式的娘惹菜雖帶著十足的異國情調,但中華料理的身影卻隱約其中,散透著中國和馬來飲食文化交融之下的風韻。娘惹菜,以甜辣、偏酸為主,醬汁偏溼,醬料偏濃,其喜用濃墨重彩的馬來香料,但也不乏用到一些輕盈怡人中式食材,這正是在華裔飲食文化薰陶下,所實現的重而不惡的味覺平衡。
咖喱叻沙,是馬來西亞具有代表性的峇峇娘惹美食,故亦稱「娘惹叻沙」。
正宗的咖喱叻沙,麵條須使用粗米粉,而在烹飪過程中,咖喱湯汁裡還需調入足量的椰漿,缺少這一配角,咖喱叻沙也就成了四不像。與此同時,椰漿裡還需加入鮮蝦以及其他多味天然香料,諸如黑豉油、馬拉盞、斑蘭葉、香茅、南姜及辣椒油等熬成醬汁,讓滋味充分進入粗米粉。其口感重在講究椰漿的香鬱味、鮮蝦的甜味以及咖喱的辛辣味。
叻沙賣相稍顯遜色,但其口味卻十分鮮明且帶著複雜的香料氣息。或許其中的面是用來飽腹,而濃香四溢的椰漿咖喱湯汁,正是食客尋找舌尖上快感的利器.
飛出來的美食藝術絕技 印度飛餅
有人說,沒有魚翅和熊掌的「滿漢全席」不是真正的滿漢全席,而沒有青檸和飛餅的「印度美食」則算不上真正的印度美食。無論是第一次光臨融合,還是融合的老食客,融合印度菜系的必點小吃,非「印度飛餅」莫屬。
印度飛餅,起源於印度首都新德裡孟加拉灣大山脈,其以筋面、椰漿、黃油、煉乳等材料製成,是一道享譽東南亞的名小吃。
飛餅離不開「飛」的絕技,經過廚師將一塊富有彈性麵團,在空中飛旋拋擲而形成的離心力,讓其形成了薄如蟬翼且厚度均勻的圓面片,隨後將面片折成長方形,而在摺疊過程中,還可夾入諸如雞蛋、香蕉、榴槤等不同的餡料。最後,再經過一番平板煎炸,就形成了外層金黃酥脆,內層柔軟白嫩、吹彈即破、風味獨特的「印度飛餅」。嚼在嘴裡,層次豐富,一軟一脆,口感對比強烈,嚼過之後,齒頰留芳,妙不可言。印度飛餅的獨特製作工藝,使得整個製作過程頗具觀賞性以及視覺衝擊力,它將指尖上藝術化作了舌尖上的快感,讓愛美食的行家無不為之叫好!
吃印度飛餅,要吃的地道,吃出地道的口感,絕不可隨心所欲。不加任何餡料或添加雞蛋的印度飛餅,通常配搭咖喱汁。香脆加咖辣,那是一種讓味蕾經歷一番洗禮的暢快。香蕉飛餅,常配以香草或榴槤口味的冰激淋。溫柔和小清新,無論如何也擺脫不掉心曠神怡的愉悅。而榴槤飛餅,因為有了馬來西亞D24「水果之王」的介入,咬上一口,朵碩的榴槤立刻傾溢而出,若再配搭任何輔料,都會雜生畫蛇添足、過猶不及的味覺。如果您在吃飛餅的同時,再加一杯飲料,「印度拉茶」則為上乘之選。試想,印度飛餅配印度拉茶,那是何等的欲罷不能?
中華博大精深的文化傳揚 佛缽飄香
佛缽飄香,一道充滿了吉祥、溫馨和美好祝願的經典「素齋"菜品。
相傳,杭州靈隱寺當年特聘上海名剎玉佛寺年近古稀的齋菜大師,特為乾隆皇帝製作了素齋十菜一湯,其中頭一道就是佛缽飄香,此外還有炒蟹粉、羅漢齋、金缽肉鬆、功德金腿、八珍和合、鸚鵡啣珠、佛手冬筍、海參排翅、檀香烤麩和三彩素丸湯。
這道素齋名吃以山芋泥為主料,其中拌入五香粉調味,並做成佛缽狀,炸至焦脆金黃。在"缽」裡,舊時只是盛滿了稠滑鮮甜厚汁的多種菌菇,但為了迎合人們的飲食口感,這道菜演變至今,已不再是純粹的素食,其中又添加了雞肉和蝦仁,並點綴上炸好的腰果,增加口味的香度。
在吃法上,這道菜在順序上也頗為講究。先嘗外酥內糯的「芋」體佛缽,然後伴著口中濃鬱的五味芋香,再品澆上了厚汁的蝦仁、雞肉和菌菇,口感瞬間由糯變滑,如同行雲流水,最後嚼上一顆腰果,讓一氣呵成的味蕾感受,又平添了滿口堅果香溢迴腸的華彩。
這道源於上海玉佛寺,興於杭州靈隱寺的名齋,在馬來西亞華人社會流傳已久,幾乎是家喻戶曉。在農曆新年等一些華人重大節日裡,這道菜更是人們餐桌上必不可少的吉祥美饌。由於山芋泥中改用了味道更為濃鬱的馬來五香粉,連當地的馬來人和印度人也都為之叫好!
令果類望塵莫及的王者 大馬貓山王榴槤
一頓美餐,要有菜有湯,還應葷素搭配,而在其後,需讓吃喝進行式再來一段華彩的尾聲,可享精緻甜品,亦可配特色水果。
榴槤,馬來西亞水果特產之首選,而馬來西亞榴槤,則是世界公認的頂級品種之故鄉。無論是溫柔清新的D24,還是奢華霸氣的貓山王,享用一次,就會讓味蕾的記憶長久難以抹去,甚至味覺神經還會撩撥著人們的心,總對其留有念想。
在馬來西亞的美食詞典中,榴槤自然不可缺少。在融合,餐後點上一份冷鮮的貓山王,當精緻的果盤呈到桌前,那鵝蛋狀的顆顆金黃頗有穿透力的送來了陣陣沁香,而果肉外表附著蟬翼般的質膜,嬌嫩所至又讓人不忍心去觸碰,怕驚擾了其內心的芳華。輕輕拾起一顆,隨著榴香最後一次掠過鼻間,綿糯卻不失柔韌的絲絹質感,情不自禁地化作了清醇卻蕩漾的溪流,戛然滑進了幽深的另一個世界。
倘若你招架不住榴槤這種奔放的熱情,卻還想斯文清靜地與之接觸,那麼,融合特色榴槤衍生美味,則是讓榴槤有了「濃妝淡抹總相宜」的歸宿。從風靡大上海的榴槤蛋糕,到玲瓏小巧的榴槤泡芙,從回味深長的榴槤咖啡冰沙,到香氣怡人的榴槤奶昔,或是溫馨感動的榴槤米粥,馬來西亞榴槤這個被冠以「水果之王」的另類,在融合大廚的手中演繹出了一改往常的口感與質地,讓榴槤誘惑始終成為人們欲罷卻永無停止的熱門話題……
大紅大綠的天然國民甜品 紅豆刨冰
紅豆刨冰,馬來語AisKacang,意為「豆冰」,而因又叫Ais Batu Campur,所以也可簡稱為ABC冰。
檳城紅豆冰是新馬一種廣受歡迎的刨冰甜品,其更被馬來西亞官方譽為「國民甜品」。正宗的檳城紅豆冰底部會放滿棕櫚籽、花生碎、紅豆、甜玉米、涼粉、大菜糕以及珍多等多種配料,中間是刨冰,刨冰表面會再淋上煉奶。有些廚師還會在刨冰上加放豆蔻、玫瑰糖油果凍、香蘭葉果凍、水果、蘆薈、榴槤或雪糕等,形成了底料香鬱饒舌,表面色彩絢麗的檳城紅豆冰。儘管其顏色豐富,但卻是天然作物的本色。
在烈日當頭的夏季,來一碗檳城紅豆冰,感受的不僅是冰的愜意,更是一覽大千世界萬色奇葩的嘆為觀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