飯圈集資為偶像「購買」成功?粉絲為愛發電為了什麼?

2020-12-15 中國經濟網

兩檔女團選秀節目 《青春有你2》《創造營2020》漸次落下帷幕,而另外一檔以女團模式呈現「30+」女性的《乘風破浪的姐姐》則正在熱播中。一時間,全民選秀的潮頭湧動。

以2018年為界標,《偶像練習生》《創造101》等節目直接推動了養成類偶像選拔模式大規模出圈。經過兩年的反覆發酵,這一模式的國民化程度越來越高,觀眾的輻射面、參與度遠非往日能及。在娛樂產業中,高關注意味著高回報。雖然上述節目各有巧思,但在基本架構與商業策略上可謂一脈相承,其中的關鍵之一,便是引入競爭淘汰機制,極力鼓動各位選手的粉絲群體出資,支持自家偶像成功出道,也就出現了飯圈集資的熱潮。所謂飯圈集資,是指粉絲個人或粉絲組織通過集資的方式為偶像投票,購買廣告位、代言產品、專輯、生日禮物或是從事公益活動等。其實質,相當於以「眾籌」的方式為偶像「購買」成功。

對於粉絲群體以外的人來說,集資的舉動是瘋狂且難解的。但對局內人來說,卻有著強勁的內在動力,從中體驗到難得的參與感與成就感。值得追問的是,這樣的情感投入是如何發生的,又產生了什麼影響?「集資」之舉不僅關聯著節目組、冠名商的商業變現、偶像的商業價值,更牽動著無數粉絲的「真情實感」。就這樣,情感與資本互為表裡,難以分割,也為我們提供了剖析當代文化的重要視角。

偶像與粉絲的「共同體」:

實則是一條從生產到消費的完整產業鏈

在現代娛樂產業體系下,偶像的生產,業已成為一條流水線,特定的人格形象成為了流水線上的商品。更準確地說,娛樂工業中的「偶像」專指形象陽光健康,在歌唱、表演或綜藝等方面有一定專長的藝人。他們的職業性,體現在能夠維持充滿魅力的人設,進而贏得粉絲的喜愛。而粉絲也經常將自己的偶像稱為「愛豆」。

目前已為國內觀眾熟知的練習生制度、選秀模式等,乃是日韓娛樂工業的舶來品。這套體系與傳統明星制度的核心區別之一,在於「養成」的概念。與高高在上的明星相比,偶像與普通人一樣,都離不開刻苦練習的成長過程。因此,偶像與粉絲之間的距離感被大幅縮減,其中最具代表的便是SNH48的「握手見面會」。通過「握手」這樣的特權,粉絲獲得了專屬的親密體驗。親密感與參與感,是偶像經濟的重要環節。回顧國內流行的幾檔綜藝選秀節目,它們分別這樣稱呼觀眾:「全民製作人」(《偶像練習生》,2018)、「女團創始人」(《創造101》,2018)、「青春製作人」(《青春有你2》,2020)等,無不在強調觀眾的主導地位。獲取主導權的具體途徑,便是通過充值平臺會員、購買產品等為選手投票,比如《青春有你2》的設置中,需要通過購買冠名商的牛奶來換取奶卡,參與投票。實際上,投票過程的信息公開度是極不透明的,因此會有一些節目組被質疑有「做票」的嫌疑,但這並未太過妨礙粉絲參與其間的快感。

正如網絡文化研究著作《破壁書》中說的那樣:「粉絲與愛豆之間的關係相當密切,且多數抱有『愛豆的造神過程有我們一份』的想法,而愛豆也多被教導『粉絲即上帝』的理念,違逆粉絲就意味著『背叛』這一愛豆與粉絲組成的情感共同體。」情感共同體,實則是一條從生產到消費的完整產業鏈。偶像被當作一件標準產品生產和包裝,而粉絲也被吸納其中,以其消費能力驅動偶像經濟的運轉。

這裡的吸納,是自發的、強烈的以及全身心的。粉絲在這個「共同體」中移情與共情,或是在偶像身上看到與自己的相同之處,或是看到自己所缺失的部分,或是在偶像的成功中獲得熱血感與欣慰……這樣的吸納往往也是封閉的,而且被加入了太多的主觀想像,無異於自我建造的「烏託邦」。局外人的不解甚至鄙視,都不會影響他們對自家愛豆的喜愛,反而是激發他們持續「助力」的動力所在。

情感驅動:

資本的逐利之旅,被包裹上溫情脈脈的面紗

法國哲學家鮑德裡亞認為,我們生活的每個地方,都處在審美光環之下,日常消費品總是與奢侈、奇異、美、浪漫等美好的詞彙聯繫在一起,而它們原本的用途或功能反倒不甚重要。消費活動日漸審美化,人們已經相當厭煩電視廣告誇張、露骨的推銷方式,卻對審美化的、作用於情感、欲望與無意識的營銷方式難以抗拒。

近年來的選秀綜藝,無不以情感營銷作為重點。粉圈內部圍繞集資而展開的競賽,正是資本所樂見的情感動員方式。它們的核心概念是「夢想」「青春」「獨立」「自由」「不懈努力」等等。形形色色的靚男俊女,各種各樣的人格類型,與人形版的「迪士尼」並沒有區別。《創造營2020》一開場,便是夢幻的城堡與遊樂場。妹妹們的夢想,在想像之境起飛。

偶像與粉絲之間不斷互虐,才可以刺激投資行為,拉動消費增長,比如在選秀節目中,刻意呈現選手如何努力,卻又遭遇到各種坎坷,就可以成功地刺激粉絲為他/她拉票、投資。

選秀節目中的妹妹們,在鏡頭濾鏡下猶如初生嫩芽,惹人垂憐。她們淚眼纏綿地訴說著渴望——渴望被更多的人看到,而被打動的人們心甘情願地掏出自己的腰包。

今時今日,資本比任何時候都期待「情感的神聖發作」,一旦「動情」,便是獲利的契機,而且從未如此「體面」而又隱蔽。事實上,在資本運作的後臺,依舊寫著大大的「不許入內」。

集資熱潮正是情感與資本雙向驅動的典型。一個有趣的例證是,曾與虞書欣合作過的演員劉奕暢在其微博發布了為她購買的冠名商牛奶照片,照片中成箱的牛奶如同彩色城牆一般。劉奕暢所配的文字是:「做朋友最重要的就是講義氣。」朋友義氣,唯有以經濟行為表現,而粉絲與愛豆的「情感共同體」也只能以集資打投來維繫。資本搭臺,情感作戲,資本的逐利之旅,就這樣再次戴上了溫情脈脈的面紗,盡力吸納更多路人「轉粉」,加入到這場盛大的造夢遊戲中。

流量景觀與數據民工:

以「愛」為名,卻一次次觸碰道德底線

在人們的觀感中,明星與愛豆的區別在於是否擁有過硬的實力與作品。與前者充實飽滿的「個性」相比,後者更接近於討人喜愛的「符號」,其價值體現為粉絲的數量、黏性與購買力。而這一切都可以體現在數據上:無論是選秀節目的票數、粉絲集資榜的金額數,還是微博超話榜的排名、代言產品的銷量,全部都可以被標註為精確的數字。數字,意味著全部的價值。明星觀念與偶像觀念的衝突,最為激烈地體現在2019年周杰倫與蔡徐坤兩家粉絲在微博超話打榜,爭奪榜單第一的事件中。該事件發生的動因便在於人們對於畸形造星體制下數據假象的不滿。數據漂亮與實力優越,「面子」與「裡子」,日漸分道揚鑣。

為了打造傲人的數據景觀與良好的偶像「表現」,粉絲們化身為勤勤懇懇的數據民工,每日按照瑣碎繁雜的程序開展打榜投票等各種活動。顯而易見的是,單打獨鬥的勞動效率很低,於是「集資」這樣的形式應運而生,以便更明確地預估體量,更穩妥地為偶像換取成功。粉絲個人基於信任關係,將資金匯集到後援會或「粉頭」手中,由他們來運籌帷幄(這其中隱藏著缺乏監管的灰色地帶)。粉絲個人在這一「依附」行為中也收穫了一定的歸屬感。

在數據至上的邏輯下,很難避免 「作弊」可能性的發生。比如在選秀比賽中,如果某位練習生的粉絲群體購買力特別強,就可以一人投多票,即便該練習生的實力較弱、「德不配位」,也完全可以順利出道。比如某選手就曾在節目中公開回應過排名質疑:「我粉絲給我投的,我就坐在那兒。」在以「變現」為目標的選秀場上,沒有人會拒絕這樣的粉絲效應。一些爭議也隨之出現,比如,從《青春有你2》成團出道的「THE 9」,節目中劉雨昕的票數最高,因而是該團體的C位,但是在成團後的亮相中,卻被粉絲質疑鏡頭不夠多,對不起他們的「出錢出力」。還有粉絲質疑別人「偷換」了她的劇本,贏得了過多的曝光度。總之,如果衡量標準只有數據、鏡頭數、表演時長,各家粉絲群體為此的「集資競賽」也就屢見不鮮了,甚至經常出現人身攻擊、網絡暴力等情況,對青少年粉絲的影響尤其負面。以「愛」為名,卻難逃負面情緒的侵擾、難以平衡的勝負欲與各種觸碰道德底線的行為,這無疑是當下急需應對的現實問題。

(作者為文學博士、中國藝術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來源:文匯報

相關焦點

  • 失控的飯圈①:集資千萬應援,幾年間粉絲話語權何以暴漲
    後被用於飯圈,指為偶像花錢);到控評(即用統一文案控制評論畫風和方向)廝殺,一言不合就「激情開麥(指在社交平臺公開發文談論某偶像/某事件)」……飯圈文化正在消費持續增長的市場中,掌控大局,也徹底失控著——他們不再被團隊控制,不再受偶像制約,他們急於建立自身話語權,以「愛豆只有我們」的一己之力守護所謂的立場。
  • 花錢為偶像應援不能變成非法集資
    原標題:粉絲集資不能變成糊塗帳最近,《青春有你2》《創造營2020》《少年之名》先後引發熱潮。為了送喜歡的偶像成團,粉絲們卯足幹勁,除了投票助力,還花錢「氪金」。在某飯圈交易平臺上,偶像選秀的粉絲集資已呈霸屏之勢。
  • 飯圈95後:因愛發電,隱形甲方
    飯圈的行動大多不由偶像指派,而是粉絲「從下到上」自發自願的行為。他們的行為動力不是從上到下的分配任務,而是出自內心的愛與理想,用愛發電,靠愛發光。筆者就曾經在時裝周期間,在米蘭馬爾彭薩機場,見到一群95後年輕人為tfboys 買下大屏應援廣告。權利反噬隨著飯圈經濟壯大而來的,是產業與飯圈之間權利關係的變化。在上世紀,粉絲們只能通過電視、報紙、電臺等傳統媒體「中介」,遠距離觀看偶像,粉絲的支持不能轉化為支持偶像的具體力量,既不能增加其曝光度,也不能讓其獲得經濟利益。
  • 飯圈氪金背後:打榜平臺刺激粉絲互相PK 後援會煽動粉絲集資從中牟利
    瘋狂用錢發電:為了一個獎項,兩家愛豆粉絲一次各砸出了一千萬 「前兩年選秀愛豆H的粉絲和選秀愛豆L的粉絲就battle過,由於兩家都覺得7月必須『搬家』,所以集資、做數據、互相內涵、辱罵都非常嚴重。」可可透露,「最後兩家僅『送花』分別就花了六七百萬。」
  • 粉絲集資愈演愈烈,數千萬應援款項誰來監管?
    該選秀來到我國後——《創造101》、《偶像練習生》、《青春有你》等,也是同樣的模式。由於每個帳號每天的投票數是受限制的,為了支持自己喜歡的選手,粉絲只能通過購買贊助商產品或視頻網站的定製卡等方式額外花錢。以《青你2》為例,買一瓶牛奶,可以投三票,一箱十瓶,就可以投30票。
  • 分析完977個明星粉絲後援會,我們發現了真實的內娛飯圈
    飯圈文化作為舶來品,與中國的偶像產業共同發展,如今已成為粉絲經濟中舉足輕重的一環。不過,近年來由於粉圈撕逼、未成年人過度消費/集體抵制代言、彈幕辱罵明星、豆瓣惡意打低分等飯圈亂象行為,也不時陷入輿論爭議。
  • 2020飯圈深度解析:早已不能飯圈事飯圈畢
    早年間明星的線下飯圈是一個小圈子的自娛自樂,貼吧時代可以匿名發帖暢所欲言,追星行為本身都是一種比較自由的為愛發電,但在「流量」概念出現後,來自飯圈的爆炸性力量可以變現,追星行為已經有了更加明確的商業目的。 就職於某MCN機構的小雅透露,如今網紅的粉絲群也是按照流量明星的飯圈結構在打造。
  • 飯圈App能向Cameo學習什麼?
    反觀飯圈App,偶像在榜單排名上的風吹草動,足以讓粉絲好好作一番遣兵布陣。「拒絕白嫖」已成共識,它如同細密的針線,編織著飯圈App的帝國。你是小白?沒關係,不過你得先搞明白「gkd」、「jz」這些拼音縮寫意味著什麼。
  • 飯圈打投:一場以愛為名的戰爭
    飯圈打投,涉及偶像、後援會、集資平臺等多方利益,並且接受民間粉絲自發組織的監督,在一次次的「捲款跑路」中慢慢發展,已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產業路子。 作為選秀節目的粉絲,最重要的一個工作就是投票。以《青春有你2》為例,除了在愛奇藝頁面和它旗下的愛奇藝泡泡app上投票,粉絲們最喜歡的投票方式是買奶,也就是購買某奶製品贊助商的牛奶,來獲取額外的票數。 雖然在今年二月份,監管部門頒布新規定,禁止選秀節目設置「花錢買投票」的環節。
  • 何炅收禮引出的飯圈應援文化,已被歪風邪氣浸染成何種模樣?
    最近那場星光大賞,明星偶像坐在一塊兒你好我好,粉絲卻在場外互毆,還有比這更諷刺的事兒嗎?飯圈應援有沒有存在的必要?《烏合之眾》中寫道:構成這個群體的人,不管他是誰,不管他的生活方式有多大區別,不管他的職業是什麼,不管他是男是女,也不管他的智商是高還是低,只要它是一個群體,那麼他們就擁有一個共同的心理,集體心理。這其實是飯圈文化的真實寫照。
  • 微博對話肖戰工作室,粉絲行為偶像買單,飯圈文化到底有多可怕!
    飯圈作為一個獨特的圈子:有高捲入性、高區隔性,高生產性三個特性。一旦你進入這個圈子,會有人組織你進行一些應援活動,如幫助明星打榜、官方產品的售賣、應援捆綁,不僅需要購買海報、專輯、刷作品瀏覽量,購買代言產品也成為應援活動中的一種。
  • 人人都在罵飯圈,人人卻又都是飯圈
    隨著偶像經濟的不斷發展,飯圈的功能不斷擴大,飯圈粉絲不僅能為偶像購買周邊產品,拉動銷量,也可以做數據,打投各種榜單,吸引金主投資,更能戰鬥維權嚴格遵守反黑組的反黑條例,為自己粉的明星留下好的社會形象。)⑤財務(監督帳目、對集資款項進行管理)在偶像練習生和創造101大火後,飯圈體系還多了一個更重要的使命,送自己喜愛的偶像出道。
  • 必威體育 人人都在罵飯圈,人人卻又都是飯圈
    隨著偶像經濟的不斷發展,飯圈的功能不斷擴大,飯圈粉絲不僅能為偶像購買周邊產品,拉動銷量,也可以做數據,打投各種榜單嚴格遵守反黑組的反黑條例,為自己粉的明星留下好的社會形象。)⑤財務(監督帳目、對集資款項進行管理)在偶像練習生和創造101大火後,飯圈體系還多了一個更重要的使命,送自己喜愛的偶像出道。
  • 粉絲數百萬集資屢見不鮮,第三方應援平臺如何應對?
    事實上,自從2018年「偶像選秀元年」以來,粉絲應援正在加速商業化。「偶像類藝人通過節目形成流量大爆發,原先的粉絲應援力量已經不足以匹配其現在的流量,粉絲們會主動尋求外援協助項目落地。」鄭明貴向數娛君介紹,「桃叭作為粉絲平臺,希望解決的就是這類痛點。」但這幾年,粉絲應援集資數額越來越大,百萬、千萬級別金額的經費不在少數,因為應援集資出現矛盾的情況時有發生。
  • 粉絲應援:「走心」之舉變味為「氪金」遊戲
    這一句流傳於粉絲圈的話語,常被粉絲用來「自我調侃」。可不知從何時起,「氪金」成為了粉絲為偶像選擇的應援方式。在過去,可能「應援」行為僅限於購買偶像所出的專輯、看偶像出演的電影,或者購買偶像代言的產品等。但在當下,為偶像集資做食物應援、物品應援、廣告應援等已是常見的現象。在近日登上熱搜的話題中,揭開了為偶像參加節目的主持人、導演、燈光攝像等準備高價禮物,在粉絲圈內似乎已成為了一種「風氣」這一現象。
  • 韓娛飯圈花樣多:買專輯卻不運回,幾百塊錢就為買一張塑料卡片?
    在飯圈,中國愛豆的粉絲和外國愛豆的粉絲是有很大的差別的,由於近水樓臺,中國內地的愛豆,他們的粉絲幾乎都是選擇用買雜誌,支持代言產品和看演唱會等方式進行追星和應援,在愛豆過生日的事情,更是大張旗鼓地集資為愛豆應援,給愛豆買廣告牌,或者以愛豆的名義做公益。
  • 能捐建小學還能上新聞聯播,飯圈女孩請進來挨誇!
    儘管劇已經播完,熱度卻仍在發散,8月21日,肖戰和王一博的雙擔粉「限時狂想」發博表示,已經通過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以兩位偶像的名義捐建了一所希望小學,並且取名為「博肖希望小學」,希望能給孩子未來更多的色彩與希望。 我們常常看到因為明星即將過生日、或者有重大事件宣布時,粉絲會集資進行公益項目的捐款。但像「限時狂想」這樣的粉絲個人自發捐贈,卻並不多見。
  • 飯圈文化是如何形成的?
    隨著網絡發展及連接方式的簡單化,群體集聚和聯絡行為越來越頻繁和便利,粉絲為偶像打榜、購買代言產品、為偶像控評、瘋狂製造偶像話題等行為日趨常態化。吳亦凡粉絲刷榜及近期肖戰事件,均凸顯了飯圈文化的盛行。飯圈是一個群體,是具有特定的目標和共同歸屬感、存在互動關係的複數個人集合體。當前特指通過某娛樂明星以網絡社交為基礎所形成的粉絲集合體。
  • 教師帶頭追星背後,飯圈中的應援團到底有多瘋狂?
    偶像背後那些形形色色的應援團 經濟觀察報曾採訪過一位特殊的飯圈女孩,這位化名為祁予的女生告訴記者,首都國際機場是許多飯圈女孩們線下應援的聚集地,許多明星都會在國際機場出入,只要掐準愛豆(偶像)的下機時間,粉絲們就可以「零距離」一覽偶像風採。
  • 站姐拍圖是為愛發電?別傻了,10張圖就能賣2萬
    最開始的時候,站姐幾乎都是為愛發電的,把自己拍到的好看的圖片發布在網上,久而久之就變成了站子,但是每一個明星都會有無數個小站子,想要把一個站子開的大,變得路人皆知,就需要看站姐的能力如何。目前某個當紅明星,經過某知名站姐拍攝的圖片到了2萬塊錢10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