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處人間仙境,地處中國南北氣候分界線,冷暖氣候交匯處,被稱為「南方的北方、北方的南方」,它就是光霧山。
光霧山旅遊景區位於華夏版圖腹心、米倉山腹地、川陝交界處,地處西安、成都、重慶三大城市幾何中心,距成都396公裡、重慶300公裡、西安295公裡。光霧山於2014年批准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2018年4月批准為世界地質公園。
目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已將南江光霧山列入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預備名錄。光霧山旅遊景區面積235平方公裡,目前,主要開發了焦家河、燕子巖、寒溪河、太極天坑(環線)等片區。景區地處中國南北氣候分界線,獨特的地理氣候和特殊的大地構造背景造就了秀麗的自然風光和最佳宜居環境。光霧山以奇特的巖溶嶺脊峰叢地貌,古樸的原生態植被、迷人的峽谷風光為景觀特色,是國內資源稟賦極高的自然山水景區。
光霧山旅遊境內峰林高聳突兀,絕壁陡峭凌空,幽谷狹長逶迤,溪河瀑潭相依,植被原始豐茂,四季特色鮮明;空間緊湊而具變幻,氣勢宏偉而富秀雅;不僅給人以美的享受,而且極具科考價值。光霧山不僅自然風光秀麗,也是一座文史寶庫,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民俗文化異彩紛呈,紅軍文化悲壯感人,生態文化博大深邃,為景區注入了活的靈魂。
光霧山旅遊景區地處米倉山構造帶,屬於揚子準地臺北緣邊緣沉降帶—龍門山—大巴山邊緣沉降帶的一部分,北靠陝西漢中,南臨四川盆地,東依大巴山主脈,西接龍門山。米倉山主脈呈東西走向,它猶如一「巨人」,頭枕大巴山構造帶,腳抵龍門山構造帶,成為大巴山與龍門山的紐。景區地質景觀尤為突出,自元古代至新生代的地層均有出露,碳酸鹽巖出露面積尤為廣泛,在漫長的地質歷史時期中,形成了許多典型的以巖溶地貌為主體的地質遺蹟景觀,為國內罕見。
光霧山所處的米倉山系在三疊紀時期,海水退出,隆起為陸。但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大部分地區仍在水面下,處在湖泊環境中。喜山運動使亞歐板塊快速抬升,光霧山地區也因此迅速隆起並接受侵蝕。億萬年來含有二氧化碳的雨水溶蝕、衝刷、切割,把石灰巖地表雕塑成高聳的尖峰、奇異的洞穴和幽深的峽谷,便形成了「有山必穴,無峰不奇」的巖溶地貌。光霧山巖溶地貌發育完整、系統,出露了巖溶地貌幾乎所有的類型,完整地反映了巖溶地貌形成的全過程,是中國南北巖溶地貌過渡區最典型的代表;是一個立體的「天然巖溶博物館」,在中國巖溶地貌中具有無可替代的地位。
光霧山旅遊景區是光和霧神奇變幻的精品,奇山霧裡藏,日出霧生光;人在霧中走,心飛霧也翔。有一首山歌是這樣形容的:「人間仙境光霧山,山在雲霧縹緲間,光照霧隱碧峰露,霧湧群山雲中埋。哥在山中抓把霧,輕輕捏出數滴水,妹在山中唱支歌,震得漫山細雨飛」。光和霧終年和諧共生,在光和霧的錯綜交替中幻化出濃霧湧朝陽、雲海生明月,朝霞噴金光鋪灑大地,霧靄填萬壑淹沒群山的壯麗景色。來光霧山旅遊,一定能夠讓你心曠神怡,留下永久的記憶。
01地理氣候
光霧山旅遊景區地處南北氣候分界線,是南方的北方,北方的南方。西北冷空氣咆哮南下,經秦嶺阻擋後,其勢銳減,再經漢中平原來到光霧山地區,已是強駑之末,不得不停頓下來,南方溫柔的暖流北上到此,被北方的冷空氣阻擋也被停滯下來,為此形成了南北冷暖氣流的交匯帶,造就出原始秀美的自然景觀和最佳的宜居環境。
光霧山旅遊景區氣候宜人,年均氣溫13℃,7月均溫20℃,1月均溫-2.5℃,極端高溫30℃,極端低溫-17℃。年日照時數1570h,年總積溫<4700℃,≥10℃的活動積溫<3900℃。無霜期200天,初霜最早10月10日,終霜最晚3月20日。年均降雨量1350mm。降雪期一般為11月至翌年2月,常年積雪厚度平均為20cm,最厚約1m。區內四季分明,空氣清新,春天氣候暖和,夏天清爽愜意,秋天氣爽不燥,冬天有冰雪而不乾冷。空氣品質達到國家一級標準,每立方釐米負氧離子含量達3萬個以上,噪音質量、地表水質量均達到國家一類標準。光霧山原始秀美的自然風光尤如人間仙境,最佳的宜居環境實為養生福地。
02動植物資源
光霧山旅遊景區地處南北氣流交匯帶,孕育出原始豐茂的原生態景觀,富有生物多樣性特點,是我國重要的生物基因庫。區內維管束植物有2104種,包括蕨類植物 32 科 68 屬 152 種,裸子植物6科 17 屬 30 種,被子植物 139 科795屬 1922 種。其中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有紅豆杉,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有臺灣水青岡、巴山榧樹、連香樹、厚樸、水青樹、紅豆樹、黃皮樹、鵝掌楸等11種,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的有47種,均為蘭科植物。
光霧山具有完整的暖溫帶中山植被生態系統,有優勢的巴山特有植物種群。其中,巴山水青槓是保存最完整的水青岡種群,是「冰川時期的植物活化石」。水青槓在全世界有11個品種,在中國有7個品種,而光霧山就有4個品種,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種類最多、保存最完整、分布最集中的巴山水青槓原生地。曾有十多個國家的專家學者先後來此考察和研究,對景區的生態環境、自然景觀和科研價值都給予了高度評價,被中外專家譽為「四川盆地北部山區重要的生物基因庫」。
景區內野生動物有27目,88科,213屬,332種。其中獸類7目,25科,59屬,74種;鳥類15目,49科,124屬,215種;爬行類2目,6科,12屬,15種;兩棲類2目,7科,10屬,20種。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有金雕、林麝、牛羚、雲豹、豹等5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有獼猴、藏酋猴、黑熊、水獺、金貓、紅腹角雉、紅翅綠鳩、大鯢等32種。我國特有動物有秦嶺刺蝟、復齒鼯鼠、白冠長尾雉、秦巴北鯢等48種,其中南江角蟾和光霧臭蛙僅在保護區一帶有分布。已鑑定的大型真菌有205種,分屬於2個亞門,5個綱,12個目,37個科。從而成為具有世界性的重要生物多樣性關鍵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