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最資深的(指資歷不是指年紀)烘豆師最近要回鄉開店了。當然眾位客戶們請勿慌張,交接與訓練在過去快一年的時間裡她都順利完成了。
這裡不是要細數她有多優秀,烘的咖啡多好喝(這些會等到她開張時再拿出來講)。這裡要說的,有兩件事情。
第一,一個烘豆師的養成要多久?大致的軌跡是如何?
以她為例,在我這裡工作四年多,大約三年後,從全然的業外人,到如今全然可以獨立選生豆,烘焙度選擇,到沖煮測試修正烘焙曲線,到現在準備開自烘店。這其中她做事情的態度是最重要的關鍵。比如烘焙紀錄,從第一次烘焙開始寫紀錄開始,之後所有的烘焙都有詳盡的紀錄與杯測的結論。
你可以不會,可以不聰明,可以無法即時問出對的問題。但是不能做事不確實。更何況她這樣確實努力的做,從實作中梳理出對理論的問題,再經由對理論的了解去修正實作的策略。這讓她有著紮實的自我成長的能力,也可以成為團隊裡技術策略的核心。
這期間,她還額外去店面學習一般經營服務的內容,也學著沖煮技術。這讓她補強了現場的能力。而這也是與一般人在產業中較為不同的發展策略。大多人是從進咖啡店的外場或是輕食吧開始,然後是沖煮吧檯,然後是烘焙,最後是採購。但是大家都知道產業鏈的垂直整合很重要,個人很少能精通全部,但也需要瞭解各層面的內容,如此在本職工作中才能有換位思考的角度。
第二,若是自己想做個烘豆師該怎麼辦?
記得以前看過一個影片,片中主人翁自稱在拆過機,成功複製他人曲線之後,他就是個烘豆師了。在大家心目中,烘豆師的定義是什麼?是會烘豆子的人(會這個字又值得探究了)?是以烘咖啡為主要收入來源?還是說,讓不會烘豆的商人以市場商業操作角度來決定誰是烘豆師?
不管別人怎麼看你,你該關注的,其實只有你跟豆子之間。我自己定義只有當我覺得我的所有作為沒有辜負每一顆生豆,沒有辜負農民,那我就覺得我是烘豆師了(當然每人辜負的標準不同,道德程度不一,這就是各憑天良)。
所以為了不辜負,我從保存生豆秤生豆開始了解豆子。我不會在沒有規劃之下烘豆子,我不會在機器不在良好狀況下烘豆子。我會仔細紀錄每一鍋的狀態,我會杯測每一鍋的風味。我會探究所有跟烘焙相關的理論與資料。我會思考自己想問的問題,再去嘗試找答案。我會苦惱,會生氣,會高興,會一再反覆這些情緒,因為,面對農產品,你不會每次都成功,你只能堅持心態,努力讓所有的豆子都能化為好喝的咖啡被喝掉。
有人說,就多喝多烘,自然就會。我是不同意的,沒有謀定而後動的多烘只是多糟蹋。我丟過不少鍋烘失敗的,直到最近也還有,我們的其他烘豆師也有丟過。雖然這是無可避免的,但我在每次這樣丟豆子時,還是會找地方躲起來檢討自己的錯。說到底,不管別人怎麼說,就只有自己跟豆子。你對它夠不夠好?你做的對不對?豆子都會誠實跟你講,只看你聽不聽它說。
平常不烘的時候(可惜,這種時候對我越來越多),我可能在吃飯,可能在教學,可能在評審,可能在同業處喝咖啡(可惜,這種時候很少),可能躺著休息。我沒有停止想烘焙的時候。我看著聽著喝著吃著讀著都是。因為,烘焙這樣難,怎麼能夠分心呢?有對每一鍋足夠的思考,三四年下來數千鍋的經驗,真的有很好的機會讓自己認可自己是個烘豆師了。而你自己認不認可自己,又看不看得清自己,與我無關的。
九月有新豆,有新豆,有新豆~~~~
如還有想加入我們Nomad活動的小夥伴們或是想知道九月還有那些新豆的小夥伴,請與我們的微信號:饕選咖啡聯繫喲!
長按二維碼加入我們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