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1月6日,中國傳媒大學本科教育大會成功召開,這是我校在「十四五」開局之年、啟動之月舉辦的首場重要大會。本次大會籌備歷時兩年,制定了覆蓋本科人才培養各環節的系統性改革方案,順應了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時代要求,吹響了建設高質量本科教育的新號角。
黨委書記、校長廖祥忠在大會上發表講話,圍繞如何貫徹落實黨中央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決策和教育部黨組的各項要求,堅持「以本為本」,推進思政課程建設,創新「課程思政」,全面提高本科人才培養質量,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進行了系統部署。廖書記在講話中深刻闡述這次本科教育大會的重大意義,科學分析面向智能媒體時代本科教育的新形勢、新要求,新挑戰、新機遇,全面梳理本科教育改革的重點、亮點和特色舉措,並提出了具體要求。現將講話全文刊發如下。
各位領導和老師,來賓朋友們:
大家好!
首先,我要感謝教育部高教司徐青森副司長和北京市教委劉霄處長,感謝智鋒校長、郝戎校長,你們在百忙之中蒞臨中國傳媒大學,對我們的本科教育工作進行現場指導,我們心存感激。
此次本科教育大會的召開,對奮進中的中國傳媒大學而言,意義重大。
今天的大會,是開啟未來的啟動會,是我校在「十四五」開局之年、啟動之月舉辦的首場重要大會。
當前,我們正處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與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智能傳媒日新月異,文化重構、文明互鑑的新紀元正在開啟。十四五期間,黨和國家的教育事業進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傳媒教育正面臨全面轉型升級。面向新時代、順應新形勢、瞄準新目標,我們全面啟動本科教育改革,吹響建設高質量傳媒本科教育的衝鋒號。
今天的大會,是全面貫徹黨中央和教育部各項方針政策的落實會。
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教育部寶生部長在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堅持「以本為本」,推進「四個回歸」,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十九屆五中全會,第一次明確提出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我國高等教育邁向發展的新徵程。
2018年以來,中國傳媒大學全面落實全國教育大會和新時代全國本科教育工作會議精神,始終堅持以問題為導向,以目標為引領,積極探索一流本科教育改革。歷時兩年,經反覆推敲,制定覆蓋本科人才培養各環節的系統性改革方案,周密籌備本科教育大會,以實際行動,積極響應教育部系列改革號召,全面貫徹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時代要求。
今天的大會,是推動傳媒教育從傳統媒體全面挺進網際網路主戰場,推進本科教育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部署會。新形勢下,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刻不容緩。研究生改革是塊硬骨頭,本科教育改革也是塊硬骨頭。2020年,我們全面啟動了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推出系列舉措,開全國之先河,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2021年,我們再接再厲,在學校第三次黨代會即將召開之際舉辦本科教育大會,就是要面向未來,系統部署,全面推進傳媒教育高質量發展,為做強一流本科教育打牢基礎。
這次改革籌備了近兩年時間,圍繞本科人才培養過程中的痛點、難點和突破點,進行了系統性設計。教務處在曉紅處長的帶領下,不辭辛勞,走訪了所有學院,製作並發放調查問卷,問計一線教師,最終擬定了十三項重要計劃,成立了多個改革工作專班,制定了十七項改革方案,全面覆蓋本科教育的各個環節,為如何建設高質量本科教育體系進行了全面探索。
今天的會也是表彰會、總結會。三寸粉筆,三尺講臺系國運;一顆丹心,一生秉燭鑄民魂。剛剛高曉虹老師的發言令人動容。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我們在此次大會上設立校長獎、教學優秀獎,就是為了表彰長期堅守教學一線的優秀教師,向他們致敬!
我們評選教學青年拔尖人才,就是要激勵青年教師專心投身教學,把那些潛心教學、用心教學、善於教學的教師留在三尺講臺,精心建設新時代的優秀教師隊伍。
我們評選教學管理優秀獎,就是要表彰那些長年在教學管理一線,兢兢業業、恪盡職守、默默奉獻的教學管理人員!你們的付出,學校看在眼裡!
我們成立設計思維學院,是為了孕育、培養資訊時代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十年前,我專程前往德國問道于波茨坦大學,和我的好朋友烏裡·溫伯格先生首次把設計思維教學帶到國內,引發廣泛反響。設計思維學院將與陽明書院、修辭學堂並立,成為我校通識教育體系建設的重要支柱。
我們建設中國傳媒與藝術教育資源庫,是為了建設教育強國、文化強國匯聚優質教育資源,推進合作共享,惠及更多學子,為國家文化和藝術事業的發展注入新動能。
王曉紅同志剛才全面介紹了我們的本科教育行動計劃,下面,我再梳理一下此次改革的重點和亮點。
一、緊緊抓住人才培養這個中心,全方位優化傳媒人才培養模式
實施一流生源拔萃計劃。2018年以來,我們率先實施了藝術類招生改革,贏得了社會的一致好評。接下來就是進一步優化招生選拔機制,建立課程預修制,長期開放提交作品窗口,提前發現、鎖定人才;依託中傳APP建設招生宣傳體系,消除公眾對我校只有藝術類專業的認知偏差;在教務處設立拔尖人才培養科,建立全流程招生—培養機制。
實施通識教育厚基計劃。以通識教育中心為抓手,以陽明書院、修辭學堂、設計思維學院為支撐,重點打造特色課程,建設以讀書周、通識講堂、遊學活動、思維訓練、寫作訓練為核心的通識教育體系,打造文化為體、課程為用,具有中傳特色的通識教育體系。
實施國際教育拓展計劃。以全英文課程建設為核心,推進「雙一流」學科和小語種特色的國際化專業建設,融通北京-海南兩地中外合作辦學平臺,探索聯合培養、學生互換、學程學分互認、本碩貫通等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打造中傳國際化教育品牌。
▲ 北京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韓巍講授中國通史
實施卓越人才培養計劃。建立虛體的文化傳播學院、數字融創學院、未來媒體技術學院,構建交叉融合的特色育人新平臺,實施本科導師制,構建拔尖人才培養體系,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需求。
改革推免保研工作。推動推免中的破五唯,建立多元評價體系,以德為先、五育並舉;設置六類推免類別,分別設置重點考查指標,實現分類選拔導向;適度擴大準入範圍,將更多有潛力的學生納入推免遴選範圍。
二、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瞄準智能傳媒發展方向,全面改革人才培養體系
實施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推進計劃。思政課程方面,以一人一策的教師培育、一綱多版的課程教案、集體備課的教學研討為支撐,提升基礎課的授課質量;加強名師精品課引領示範作用,深入推進專業與思政融合的「雙師課」建設,創新對話課新形式。
課程思政方面,構建大課程思政教育體系,推動形成「課堂思政+實踐思政+作品思政+活動思政」的系統性思政育人模式。著力打造作品思政,創作一批批傳播主流文化的優秀作品,培養善講中國故事的優秀人才。
實施一流專業建設計劃。繼續深化關停並轉一批、升級改造一批、規劃設計一批、重點建設一批的「四個一批」專業建設,建立交叉、融合、創新的專業發展機制,重點解決專業細分割裂等問題,推進文工藝管交叉融合的新文科、新工科專業群建設。
實施課程質量深耕計劃。明確課程地圖,深耕課程質量,豐富課程資源,以慕課、混合式教學為抓手,創新教學模式。吳巖司長指出,教學改革改到深處是課程。課程建設是本科教學的核心問題,下午我們還要召開以課程為主題的研討會,專門深入探討課程改革問題。
實施教材建設新高計劃。以「一體化、系列化、立體化」為原則,建立教材建設保障機制,確立教材編寫的學術地位,激發教師積極性,面向未來媒體領域,著力建設新型教材、國際化教材、通識教材。
實施實踐創新託舉計劃。以資源開放共享,解決實驗設備等生產資料的合理配置問題;以中傳融媒體中心為牽引,打通校內外教學資源;試點積分—學分制,充分發揮實踐教學的五育功能;以特色項目託舉,推動產教融合。
在創新創業教育方面,通過建設課程體系與協同發展平臺,打造創意、創新、創業、創作、創造、創見「六位一體」的教育生態;整合國內外高校、創新創業孵化平臺、創投基金等資源,打造特色型創新創業大賽,提升創新創業成果。
三、緊緊落實教師為本,全面建設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與教學管理隊伍
實施教師賦能發展計劃。建立教師發展數字檔案,精準繪製教師畫像;從教師評獎評優、託舉項目、興趣愛好、特點優勢等方面建構教師培養機制,建立智媒時代的個性化教師發展體系。
實施教務管理質量提升計劃。本科不牢,地動山搖,教學管理不牢,本科地動山搖。教學管理好不好,教秘隊伍是關鍵,要切實解決教學秘書隊伍問題,提待遇、助發展、嚴管理。設置崗位津貼,全面提升待遇;評選優秀教務員,調動工作積極性;改革職稱評審辦法,打通上升空間;支持教務員進修提升學歷;嚴格管理考核,提高準入門檻,形成淘汰機制,建設一支專業、精幹、穩定的管理隊伍,切實保證教學管理質量。
四、緊緊圍繞高質量發展核心,全面健全傳媒人才培養支撐體系
實施本科質量保障計劃。聚焦學生學習成長的關鍵環節,推進課程質量與效能評價,推進過程評價,實行本科論文抽檢制度,形成科學合理的質量保障體系。
實施智慧教育建設計劃。建設智慧教學的物理空間、網絡空間,創新智慧教學方式,以精準化教學評價、即時化教學反饋、智能化預測預警為要素,建立精細化、智能型教學治理體系。
總體來看,此次改革以高質量發展為目標,緊扣學校「三個跨越」發展戰略,全方位布局,系統性設計,以問題為導向,全面覆蓋了本科教育的各個環節,推出了實質性系統舉措,制定了可實施的具體方案,達到了預期目標。
下一步,要紮實做好十七項改革方案的落地工作。改革關鍵在落實,無法落地的方案只能是紙上談兵。為確保十七項改革方案落地執行,我們將配套相關實施辦法或細則,制定相應的任務清單,為下一步工作畫好路線圖,以期可執行、可量化、可考核,確保方案的可操作性。
同志們,本科人才培養是我們的立校之本,是基礎中的基礎,核心中的核心,關鍵中的關鍵。我們這次改革,是全面落實黨中央及教育部黨組的各項要求而進行的系統性創新設計。學校將以這次大會為新起點,繼續創新,積極求變,為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加快建成教育強國貢獻中傳力量!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