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畢業生不容易。2020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學生數量為874萬人,相比2019年增加了40萬人。據智聯招聘發布的《2020秋季大學生就業報告》,受疫情影響,不少企業在春招求職季緊縮甚至取消了招聘名額,近六成的應屆生「深感就業壓力」。
隨著全球疫情的不斷發酵,學生出國留學、公司對外貿易的處境更為艱難,愈發加劇了應屆大學生就業市場的供需不平衡。在這種難就業、強競爭的現實背景下,一些學生選擇「間隔年」的方式進行過渡。
間隔年,是指學生在正式進入社會工作之前,用旅行的方式體驗不同的文化習俗與生活方式,增長見識、充實人生。
「間隔年」在國外很常見,不少人正是通過這一年的體驗與經歷,才決定了人生的方向。影星本尼迪克·康伯巴奇用了五個月的時間在印度僧院志願教導英文,「他們教會我很多關於人性的東西」,在印度的幾個月中他找到了旨趣與熱愛,回國後決定進入大學學習戲劇。
在國內,每每提起「間隔年」,不少人持否定的態度。不少人把「間隔年」當成學生想要逃避社會、好逸惡勞、不求上進的藉口,不認可「間隔年」存在的合理性——
「『間隔年』就是沒長大的表現;父母供你上學的錢不是你去旅遊的經費……」諸如此類的道德綁架在網絡留言中隨處可見。
目前對「間隔年」的曲解與妖魔化,主要受社會「過分」看重大學生就業率的影響。大學渴求「就業率」;「就業率」成了家長、學生擇校時重要的評判標準,甚至成了衡量大學優劣的必需參考。
隨手打開大學招生官網,不少網站都在顯眼處滾動著「本校就業率突破新高」的新聞。但是,98%、99%這些就業率,數字背後是一個個活生生的畢業生,而不僅僅是冷冰冰的數字。就業率的背後,不僅應有求職者的心滿意足的笑臉,還應當有畢業生對未來的躊躇滿志。
瀏覽各省市引進人才戰略與各企業招聘簡章,「應屆生」這個硬性標準難倒了不少人。對招收「應屆生」企業給予一定優惠政策本是一樁好事,卻也無形中造成部分企業歧視非應屆畢業生的事實。受應屆生才能更好就業的政策影響,不少學生也不敢選擇「間隔年」的方式,讓人生的路走得不那麼急促,有更多時間思考未來的方向了。
正如笛卡爾所說的「我思,故我在」,每個人對於自我價值的尋找與認同、對於人生的方向的抉擇與選定來自思考。「思」才能讓大學生不再囿於現狀,有著更為廣闊、更為多樣、也更為本真的人生選擇,讓「擇業而非就業」理念深入人心。
就業不要「趕鴨子上架」,不是把大學生像「燙手的山芋」般丟上自己毫無興趣的就業崗位就算完事,而是通過思考與實踐,讓他們去擇一個能夠實現其價值、長久堅持和熱愛的「業」。希望社會不必急於否定「間隔年」的意義,尊重學生們的選擇和嘗試。(張思雨)
[責任編輯:何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