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胡亂華時期冉閔是後趙武帝石虎的養孫,他的父親冉良是後趙明帝石勒的養子,冉良也並不是一般人,他的祖先做過漢朝黎陽騎都督,世代處武將擔任牙門將,冉良繼承了家族的優良基因作戰勇猛被封為西華侯。
石虎把冉閔當做親孫子看待,對他悉心栽培,長大後的冉閔比起父親更加驍勇善戰,成就比他的父親還要大。在昌黎之戰中石虎的軍隊大敗於敵軍,在敵人的追殺之下差點性命不保,只有冉閔帶領的隊伍沒有遭到大的創傷,在這場戰鬥中保存了實力,自此冉閔在軍中威名更盛。
那個時期居住在中原周圍的少數民族侵犯中華大地,抓住漢人除了屠殺就是奴役,手段極其殘忍,漢民族第一次面臨著亡族的危險。冉閔以清掃中原胡人為號令,要把胡人殺得退出中原,因為他知道胡人對於漢人很仇視,沒有和解的可能,不殺光胡人的話,這些胡人就會把漢人統統殺光,這就是著名的殺胡令的由來。
冉閔的這條命令一出現,一天之內後數萬胡人被殺,後來他還親自率領軍隊「誅諸胡羯」,不論男女老少殺死了二十餘萬人,屍體堆積在城外,被野狗豺狼都吃了。據統計殺胡令出現以後胡人死了近一半。殺胡令直接導致歷史抹殺了羯人的存在。當時冉閔的做法是出於報復,但是後世有人認為這種滅絕種族的行為,是對人道主義的挑戰。
真的是這樣嗎?我們先來看看他所殺的胡人中的「羯人」是什麼,事實上羯族嚴格意義上來講並不是一個真正的民族,它當時只是匈奴的一個分支,或者說部落,在羯族正式進入長江以南地區之前,它隸屬於匈奴。至於其種族到底來自於哪裡,史料上並無確切的記載,不過大多數人傾向於他們的祖先來自於漢朝時期被匈奴所俘的「高鼻多須者」。
從這點上來說,羯族每一次登上歷史舞臺都是以侵略者的身份出現。讓人奇怪的是他們有足夠放牧的土地,生活上富足安樂,有自己的語言文字和宗教,可是他們不在自己的土地上生存卻老是跑到中原大地做燒殺搶掠的強盜,這種行為實在是難以理解。要說起原因,倒是和匈奴有關。
羯族人不願意歸順匈奴,被匈奴報復,打劫他們的牛羊馬匹和草場,佔領他們的家園,他們打不過匈奴的軍隊,為了生存就把目光投到中原來。當然這並不是我們原諒羯族的理由,他們自己的生存遭受到了侵略和危險,把氣撒到中原大地上來,有失公允。但是直到匈奴滅亡,他們的處境也沒有好多少,因為當時的中原王朝開始了買賣羯族奴隸的行為。
應該看到的是因為中原的漢人被殘殺,導致中華文明在五胡亂華時期出現了斷層,中華禮法長期被侵害,約束力消失,導致了買賣奴隸的事情發生,壓迫之下羯族人最終對中原進行反抗,站在羯族人的立場上這本是正義之舉,但是他們在獲得自由以後,並沒有和中原的漢人和諧共處,又用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做法,把漢人看做牛馬牲畜,當時漢人遭遇的境況比被販賣的羯人奴隸還悲慘。
如果那個時期漢人不起來反抗,整個漢民族將會失去生存空間,漢文化遇到了形成以來最大的危機。漢族人民反過來推翻羯族政權的行為,從我們的文化認同和情感認同上來說是正義的,因為在漢族人眼裡,羯族的人不遠萬裡跑來中原大地的行為,威脅到了了漢人的生存,他們是真正的侵略者,如果沒有他們的侵略,漢人也不會奴役他們。
現在看來五胡亂華時期中原傳統的價值觀淪喪,漢人受到了遊牧民族價值觀的影響,禮教崩壞,羯族的滅絕是悲劇,也是歷史的必然。如果一定要給這段歷史定罪,那麼罪魁禍首就是以匈奴為主的侵略中原的遊牧民族,在這場悲劇裡,漢人被奴役被侵略,他們的行為屬於正當防衛,敵人都打到家門口了我們沒有袖手旁觀的道理。
縱觀古代歷史,漢民族從來沒有靠掠奪少數民族得到發展的例子,「正當防衛」和「主動侵略」是兩個概念,如果混為一談就是在剝奪自衛者生存的權利。直到今日,還有為「給羯族伸冤」的人在唱高調,這種蔑視生命價值的觀念和千百年前羯族的理念有什麼區別?想要杜絕這種歪曲事實的觀念,就需要時刻保持華夏民族的向心力,各民族和諧發展才能安居樂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