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故宮景祺閣的西側,有這樣一口水井。井口大約10寸左右,不像其他水井那樣,要麼被華美的小亭子覆蓋,防落灰塵;要麼被精雕的玉石欄杆圍起來,防止跌入。它就只是用一圈鐵柵欄圍起來,寂寥地佇立在那裡,夜晚有風吹過,仿佛還能聽見一百多年前,那位叫珍妃的妙齡女子如泣如訴的悲啼。
珍妃是光緒皇帝的妃子,本應風光無限,富貴一生,為何最後落得井下孤魂的收場?
據史料記載,珍妃是被慈禧太后,也就是光緒皇帝的養母,丟入井中處死的。這口井在後來成為了有名的"珍妃井"。"珍妃井"井口只有10寸,珍妃是如何被丟進去的?珍妃做錯了何事,被慈禧處死?
珍妃是滿族鑲黃旗,父親是戶部右四郎,天資聰穎,才貌雙全。光緒15年,光緒皇帝在慈禧太后的的淫威下,被迫將13歲的珍妃和她的姐姐瑾妃一同納作嬪。
珍妃讀過中西方各種書籍,又接觸過維新變法運動,早年同叔父在廣州有機會接觸到西方思想,也結識過很多有思想、有抱負的文人墨客。因此,珍妃思想十分跳脫開放,不拘一格。光緒皇帝當時看到國家軟弱不堪,每日鬱鬱寡歡,想要變法維新,卻處處遭到慈禧的阻撓。誰知珍妃聽到他的想法,竟十分支持,光緒皇帝覺得自己遇到了知音,對本就姿色過人的珍妃愈加喜愛,兩人時常待在一起,珍妃將自己的主張告訴光緒,並對光緒的想法提出建議,卻不知暗處一雙眼睛,早就盯上了他們的一舉一動。
五年後,珍妃和姐姐在慈禧太后的60歲大壽之日,雙雙被晉封為妃,卻在一年後,被降為"貴人",這中間,發生了什麼事呢?
1885年,後宮花銷大大縮減,處處苛扣,珍妃自小養尊處優,花錢向來大手大腳,這麼突然一縮減,哪裡能習慣?於是,後宮的虧空越來越大,珍妃也有些急了,這時候,她的堂兄志銳給了她一個建議,這成為了珍妃落入慈禧手中的一個重大把柄,也是釀成她人生悲劇的導火線。
原來,當時朝堂上已經漸漸形成一種"買賣官職"的風尚,堂兄志銳就是這個方面的行家,有許多靠譜的「老客戶」。於是,珍妃負責去光緒面前吹"枕邊風",光緒對珍妃向來有求必應;志銳則負責給珍妃找"買家",兩人裡應外合,很快"生意"便做的風生水起,慢慢在宮裡富裕了起來。沒想到珍妃人不可貌相,竟還是個"賣官高手"。
俗話說得好,"若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此事被裕隆皇后抓了個正著,裕隆皇后善妒,自珍妃進宮,日夜陪伴光緒左右,就恨上了她,見此破綻,哪裡能放過?於是,慈禧很快得知了此事,又從珍妃寢宮中搜出了一本記錄買賣官職的小冊子,人贓俱獲,珍妃命運就此隕落。
慈禧先是將珍妃降為"貴人",接著又命人對她施以酷刑,又將後宮數十名太監處死或杖斃。珍妃被幽禁在鍾粹宮的北三所裡,屋內常年不見陽光,又殘破不堪,珍妃仿佛從此被人遺忘。直到義和團運動鬧到了北京,慈禧想帶著光緒逃跑,又想起珍妃這個眼中釘,下定決心一舉除去她,於是珍妃被二總管崔玉貴連拉帶拽推入了一口八寶琉璃井,並蓋上了蓋子,"珍妃井"由此得名。至於為什麼現在看到的枯井井口只有10寸,其實是因為後人重新修繕了井口,以防有人跌落。
其實珍妃剛入宮時,慈禧十分喜愛她;而且當時宮中買賣官職現象十分普遍,慈禧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為什麼只針對珍妃呢?那是因為慈禧一直討厭變法,珍妃處處維護光緒的主張,讓慈禧太后對她深惡痛絕,早就想除去她了。
一年後,慈禧回到宮中,才命人將珍妃屍體打撈上來,葬於西直門外的恩濟莊,只留下貞順門內那一口枯井,時至今日,怨氣仍不消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