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帝汶獨立18年,為何還沒有加入東南亞國家協會?
東南亞國家協會聯盟,也就是東協,大約是中國人最熟悉的國際組織之一。畢竟,東協和中國建設了自貿區,如今很多中國企業出海,第一站就是東南亞。真是東南亞的一些企業,也在國內進行投資,做出了一定的成就。
東協有多少個國家,很多人第十時間反應到十個國家,五個大陸國家五個海島國家。大陸國家是越南、寮國、柬埔寨、泰國和緬甸,海島國家是馬來西亞、汶萊、印尼、菲律賓、新加坡。
其實,在東南亞地理範圍內,還有一個國家——東帝汶,始終沒能加入東協,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就從東帝汶本身來看,特別想加入某個國際組織,尤其是東協這樣內部相對平等的綜合性區域聯盟,對東帝汶發展特別有好處。
東帝汶位於包括帝汶島東部和西部北海岸的歐庫西地區以及附近的阿陶羅島和東端的雅庫島。印尼和東帝汶分享帝汶島,是東帝汶唯一的陸上鄰國。
東帝汶是東南亞最年輕的國家。曾經是葡萄牙殖民地,1975年爆發內戰,後來被印尼吞併,1999年東帝汶公投脫離印尼,2002年正式獨立。
雖然政治上獨立了,可是東帝汶日子並不好過,東帝汶面積1.4萬平方公裡,人口100多萬,算起來就相當於我國內地的一個地級市。比如我所在的呂梁市,面積2萬平方公裡,人口389萬,比東帝汶還有大不少。
國家規模小就算了,畢竟,東帝汶比新加坡還大多了。新加坡國土面積僅有700平方公裡,是東帝汶的20分之一。
東帝汶的問題是,太窮了。東帝汶當前GDP僅有25億美元,而前面提到的比東帝汶稍大的山西省呂梁市,GDP卻有1500億人民幣,相當於200億美元,是東帝汶的8倍。
東帝汶政治上獨立了18年,經濟上卻始終無法自立。目前,東帝汶大部分物資需要國外援助,農業上更是在熱帶雨林裡面刀耕火種,相當不發達。
不過,東帝汶也並非沒有優勢,近海地區發現了石油和天然氣,可以通過管道直接輸送到南面的澳大利亞,也算是窮人家唯一的一點收入了。
了解清楚東帝汶的實際情況,大家基本上就能知道東協為何不想要東帝汶了。
歸納一下,主要原因有三:
1,東帝汶太不發達,無法與東協主要成員國平起平坐。
東協和歐盟不一樣,歐盟明顯已經成了德國完成歐洲一體化的工具,可是東協卻是在互利互惠平等互助的前提下進行合作的國際組織,領土最大的印尼、經濟最發達的新加坡、在國際上影響力巨大的越南、大馬都無法主導東協。而東協長期以來對各個新加入成員國的審核都非常嚴格,東帝汶目前還無法讓東協接受。
東協的創始成員國是印尼、大馬、菲律賓、新加坡和泰國,後來先後吸收了汶萊(1984年)、越南(1995年)、寮國(1997年)、緬甸(1997年)和柬埔寨(1999年)5國。很明顯,中南半島上的越南、寮國、緬甸、柬埔寨這些窮國家,在加入過程中廢了不少勁。而東帝汶,不管是國家規模還是經濟規模,都遠遠比不上前面幾個國家,想要加入東協,東帝汶還需要很長的路。
不過更慘的是巴布亞紐幾內亞,地理上處於大洋洲上的人口領土大國,與印尼分享紐幾內亞島。自從1976年東協成立時巴新就是觀察員國,觀察了40多年,還是沒被請進門。
2,東帝汶位置太邊緣,不能起到關鍵性作用。
東帝汶處在印尼與澳洲的過渡地帶,戰略位置並不重要。所以,東協多數國家,實在是有些瞧不起東帝汶。看地圖會發現,東協十個國家,除緬甸和寮國之外,都是圍在中國南海一大圈的,而東帝汶所處的位置,不管是對印尼還是澳大利亞來說,都是地廣人稀、經濟不發達地帶,實在是沒什麼地位。
試想一下,如果東帝汶能夠邀請美軍建設一個軍事基地,別說解決當地就業增加當地收入,東協國家可能第一時間都攆著來與東帝汶結盟。這些國家,說難聽點,都是勢利眼。
3,東帝汶如果加入東協,有可能需要更多援助。
東帝汶如果加入歐盟,對於東協來說,有可能是一個負擔。東協和歐盟不一樣,東協沒有公認的盟主,如德國那樣,經濟本身比較發達,急需東歐地區的便宜人力和資源,拓寬市場,所以就會有不斷東擴的目標。可是東南亞經濟比較發達的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等國,並沒有拓展市場尋找韭菜的衝動,畢竟,他們本身也是國際分工中的韭菜而已。
如果東帝汶加入東協,實在是沒有嫁妝可帶,這就悲劇了。
世界上有很多向東帝汶這樣的小國,自己經濟發展不起來,想要找幾個大哥拜拜門也沒人搭理,自己手裡沒資源沒人才,那才叫一個慘。
不過,如果看看新加坡,當年被大馬一腳踢開的時候,那叫一個慘,如今,你看看大馬還能高攀得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