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疫」,備豫不虞則從容

2020-12-22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

戰「疫」,備豫不虞則從容

來源:中國國防報作者:張順亮責任編輯:喬楠楠2020-04-03 09:08

「備豫不虞,為國常道。」

中華民族歷史上經歷過許多磨難,但從來沒有被壓垮過,而是愈挫愈勇,不斷在磨難中成長、從磨難中奮起。

亂雲飛渡,何以從容?

其中一條重要的治理智慧,就是習主席多次強調的:「凡事從壞處準備,努力爭取最好的結果,這樣才能有備無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動權。」

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堅持底線思維,增強憂患意識,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基本經驗,也是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的重要保證。

(一)

德國著名社會學家貝克認為,在後工業化時代,人類正在步入一個「風險社會」。這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無疑是一次極大的「風險」。

庚子新春,億萬中國人民面臨一場近乎極限的壓力測試:病毒來勢洶洶,致病率極高,傳染性極強,傳播範圍極廣,防控難度極大……這是一次大戰,也是一次大考。

如何應戰?如何應考?歷史將答案濃縮於這場戰「疫」之中。尤其是,底線思維、憂患意識等「硬核」思想力量,以更加客觀且直觀的方式展現出來。

一方面,從「最壞處」著眼:寧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萬一,把困難想得更充分些,把形勢估計得更嚴峻些,把措施定得更周密些,不獲全勝決不輕言成功。

一方面,向「最好處」努力: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各項工作,鞏固和拓展來之不易的良好勢頭,精準有序推動復工復產,把疫情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限度。

兩個多月的抗疫實踐證明,從最壞處打算,「世事紛繁多元應」,就不會出現最壞的局面;向最好處努力,「越是艱險越向前」,就能爭取到最好的結果。目前,中國國內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生產生活秩序加快恢復,但我們仍然絲毫不能放鬆警惕。越是這個時候,越要牢牢守住底線,咬緊牙關、善作善成,將戰「疫」進行到底。否則,不做最壞的打算,麻痺鬆懈、僥倖厭戰,就可能「帶來嚴重後果,甚至前功盡棄」。

(二)

早在兩年前,習主席在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就列舉了8個方面16個具體風險,其中之一是:「像非典那樣的重大傳染性疾病,也要時刻保持警惕、嚴密防範」。

這場猝不及防的疫情,再次驗證了習主席關於底線思維理論的科學性、預見性和前瞻性,也充分體現了我們黨一以貫之的治國理政原則:「堅持底線思維、增強憂患意識,提高防控能力,著力防範化解重大風險」。

我們黨在內憂外患中誕生,在磨難挫折中成長,在攻堅克難中壯大。無論遇到多麼嚴峻的困難挑戰,都始終保持如履薄冰的謹慎、見葉知秋的敏銳和居安思危的憂患,一次次沉著冷靜、有效應對,一次次扭轉危局、贏得勝利。

中共七大召開時,面對「光明」已現、勝利「將至」的大好前景,毛澤東一口氣講了「十七條困難」:「外國大罵」「國內大罵」「準備被他們佔去幾大塊根據地」「被他們消滅若干萬軍隊」……同時指出,全軍要「準備吃虧」,做好「對付非常的困難,對付非常的不利情況」的「精神準備」。

正是「在最壞的可能性上建立我們的政策」,「把工作放在最壞的基礎上來設想」,我們雖然在解放戰爭初期丟掉了一些根據地和大城市,但始終信念堅定、信心滿懷,運籌帷幄、佔據主動,最終實現「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建立了新中國。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應變局、平風波、戰洪水、防非典、抗地震、化危機的實踐都表明,在出現重大風險之前「圖之於未萌,慮之於未有」,既「想一萬」,又「想萬一」,「壞處」才能全力避免,「好處」才能盡力贏得。

「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敢以此規。」這是一條亙古不變的真理。

(三)

《左傳·成公十年》記載:「君子曰:『恃陋而不備,罪之大者也。備豫不虞,善之大者也。』莒恃其陋而不修城郭,決辰之間而楚克其三都,無備也。」

莒國之敗,在於「無備」。這也警示後人:「一國的國防,就是那個國家的自存之道」。軍隊不僅是國家安全的保底線,也是國家富強、人民幸福、民族振興的生命線。備戰打仗這條「底線」,什麼時候都必須守住守好守牢。

這場戰「疫」,不見硝煙,卻驚心動魄;沒有戰火,卻排山倒海。生命重於泰山,打贏事關安危。人民軍隊始終堅持底線思維,做到「兩手抓」「兩手硬」:既在疫情防控戰場上打勝仗,更在練兵備戰上出成果,有效履行我軍新時代使命任務。

鄧小平曾說過,軍隊在手裡,不會有什麼大問題。防範化解風險、維護國家安全的手段有很多,但軍事手段始終是保底手段和最後選項,軍事實力永遠是底牌和王牌。軍隊關鍵時刻能夠頂得上、靠得住、打得贏,國家安全才有底數,民族復興才有底氣。

「戰勝,則所以在亡國而繼絕世也;戰不勝,則所以削地而危社稷也。」軍事上的落後一旦形成,「保底手段」保不了底,「防身利器」防不了身,對國家安全的影響將是致命的。回首歷史風雲,多少政權顛覆,多少國家衰亡,多少文明湮滅,多少夢想破碎,大都是軍隊戰敗結下的苦果。

「四海頻傳風浪險,西極帳峙狼煙高。」當今天下並不太平,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依然大行其道。我國周邊有風有浪,戰爭危險現實存在,這無法迴避也迴避不了。一旦有事,軍隊必須拉得出、上得去、拿得下,否則就可能釀成不可挽回的嚴重後果。

「凡國之重也,必待兵之勝也。」對於戰爭風險,我們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寧可備而不戰,不可無備而戰,這是底線,也是紅線。強化忘戰必危的憂患,砥礪以戰止戰的刀鋒,才能不負重託、不辱使命。

(四)

「20NN年,人類和病毒必有一戰……」這是畢淑敏的長篇小說《花冠病毒》封底一句預言式的話語。

作者在今年《我希望是預見,而非重現》一文中又寫道:病毒肆虐,到底發生了怎樣的變異,如何與各種生物和平共處,等等,「這些都值得我們深深思考」。

的確,戰「疫」終將結束,而病毒不會消失。我們的思索不能停滯,從現在就要開始。

從某種意義上講,一場全民參與、切中要害、針砭時弊的總結與反思,不僅將為戰勝疫情帶來契機,也將為一個民族的復興夯實精神地基。

堅持底線思維,增強憂患意識,這就是思索的價值。

「因循苟且逸豫而無為,可以僥倖一時,而不可以曠日持久」。從瘟疫、瘧疾、流感,到非典、禽流感、伊波拉,人類與病毒的較量從未停止,而且不斷升級。

可以預見,未來重大傳染病和生物安全風險仍會像一把利劍高懸人類頭頂。試想,如果有一天病毒再次變本加厲來襲,我們能否沉著冷靜、科學應對?

馬克思說過:「沒有哪一次巨大的歷史災難不是以歷史的進步為補償的。」

倘若,經此戰「疫」,我們對社會責任有了新的感悟,對生活習慣有了新的養成,對應急機制有了新的完善,對制度優勢有了新的提升。那麼,這個「補償」就是值得的,這個「進步」就是巨大的。

歷史長河奔騰不息,有風平浪靜,也有波濤洶湧。

今天的中國,正跨越在復興之山峰,正攀行於歷史之高峰,前程是星辰大海,徵途卻風雨如晦。我們只有堅守底線、防患未然,知危圖強、常備不懈,方能夠戰勝一切艱難險阻、迎來更加美好明天。

相關焦點

  • 溫故而知新:「備豫不虞,為國常道」
    習近平總書記2018年1月在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強調:「『備豫不虞,為國常道』。  習近平總書記引用「備豫不虞,為國常道」,意在告誡廣大黨員幹部在治國理政過程中要一以貫之增強憂患意識,一以貫之防範風險挑戰,對問題風險保持警惕,增強底線思維,做到「亂雲飛渡仍從容」。「備豫不虞,為國常道」見於唐吳兢編選的《貞觀政要》。該書記載魏徵勸諫唐太宗說:「備豫不虞,為國常道。豈可以水未橫流,便欲自毀堤防。」
  • 學習日記 | 備豫不虞 為國常道
    學習日記 | 備豫不虞 為國常道 2020-10-06 23: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兩會走筆|備豫不虞,織牢織密公共衛生防護網
    「備豫不虞,為國常道。」習近平總書記5月24日下午在參加湖北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堅持整體謀劃、系統重塑、全面提升,織牢織密公共衛生防護網。這場抗疫鬥爭,考出了我們的諸多優勢,也正是憑藉這些優勢和人民群眾艱苦卓絕的努力,疫情防控阻擊戰取得了重大戰略成果。與此同時,這場抗疫鬥爭,也考出了我們公共衛生體系、醫療服務體系中存在的一些短板和不足。我們要正視存在的問題,認真總結經驗、吸取教訓,加大改革力度,抓緊補短板、堵漏洞、強弱項,該堅持的堅持,該完善的完善,該建立的建立,該落實的落實,將守護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的「防護網」切實織密織牢。
  • 戰「疫」故事匯 | 李兆剛:瑤鄉戰「疫」唱響「麻哈咧」
    戰「疫」故事匯 | 李兆剛:瑤鄉戰「疫」唱響「麻哈咧」 2020-05-03 20: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4·15】備豫不虞,為國常道——屏南法院努力下好國家安全先手棋
    【4·15】備豫不虞,為國常道——屏南法院努力下好國家安全先手棋 2020-04-15 17:3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陳鈺燁:記錄基層戰「疫」中的她身影
    福州婦聯 自信從容 秀美大方 勤勞睿智 與時俱進 關注 今天,我們一起來看——芳華印記之象園街道婦聯主席陳鈺燁的戰「疫」故事。
  • 戰,必勝!利川公安抗疫MV《你的答案》震撼來襲
    戰,必勝!利川公安LI CHUAN GONG AN 疫▲點擊觀看高清視頻疫魔來襲變模樣這裡城市暫停播放歡樂消失遠方我堅持,為己夢想的痴狂ZHONG GUO JIA YOU從容面對人生的難,不懼疫魔降,在藏藍警營這塊熱土,也許分離兩茫茫,哪怕遍體鱗傷,也挺著胸膛,擦掉流淌的淚汗,有心人,加油!
  • 戰「疫」:「青蔥」在「疫」線閃光
    在「疫」線,廣元監獄共青團員聞「疫」而動,毅然「逆」行,增長才幹迎接挑戰,苦練本領接受考驗。1月27日,負責監獄團委工作的宣傳培訓科副科長何新成,主動申請第一批封閉值班。「牢記習總書記五四運動100周年講話,越是艱險越向前,勇立『疫』線潮頭,爭做戰『疫』先鋒,上為黨委分憂,下為團旗添彩」。
  • 戰「疫」 中小學生徵文:《致敬戰「疫」中的白衣戰士》
    同舟共濟 全民戰「疫」 山東省中小學徵文大賽小學組徵稿展示:作品:《致敬戰「疫」中的白衣戰士》作者:山東師範大學第二附屬中學(建大校區小學部在這場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戰「疫」中,金銀潭醫院的院長——張定宇醫生,在離炮火最近的地方,幾乎是以倒計時的方式與疫情進行搏鬥,與生命進行賽跑。他是一位漸凍症患者,他是新冠肺炎感染患者的丈夫。這其中任何一個身份都可以讓他遠離危險的抗疫一線。可是共產黨員、醫生、院長的三重身份,讓他在這非常時期、危險時刻,沒有理由退半步!
  • 戰「疫」到底,不要怕,別放棄……這首公益歌曲鼓舞人心
    戰「疫」到底,不要怕,別放棄……這首公益歌曲鼓舞人心 2020-02-09 12:0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擔非常之責 戰非常之「疫」——滿洲裡紀檢監察鐵軍逆「疫」而上再...
    擔非常之責 戰非常之「疫」——滿洲裡紀檢監察鐵軍逆「疫」而上再出徵 2020-12-07 17:5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戰「疫」 中小學生徵文:《共同戰「疫」》
    (點擊圖片進入專題)同舟共濟 全民戰「疫」 山東省中小學徵文大賽小學組徵稿展示:作品:《共同戰「疫」》小年夜裡,唯一的一列趕往武漢的高鐵上,車上是數名醫生和護士,他們猶如上戰場打仗的戰士,按下自己的紅手印,發出「若有戰,召必回,戰必勝」的錚錚誓言。在這除夕夜誰不想和家人團圓,他們在嚴寒中,危機四伏的疫區,如鍾南山爺爺這樣的逆行者選擇抗疫的最前線,以自己的醫術撐起保護你我生命的屏障。一份物資,一個背影,他們用行動詮釋了「英雄就是普通人擁有一顆偉大的心。」
  • 「戰「疫」說理」中國精神在戰「疫」中的生動體現
    中國精神歷久彌新,在這場全國戰「疫」的過程中迸發出勃勃生機,愛國、團結、奮鬥、創造、擔當這五個關鍵詞,是中國精神在這場戰「疫」中的生動體現。戰「疫」使愛國精神空前高漲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激勵我們自強不息的精神力量。中華民族是一個有著愛國主義傳統的民族,歷史上蘇武牧羊、嶽母刺字等故事一直流傳至今。
  • 亂雲飛渡仍從容 風雨無阻更向前
    抗疫大戰 打出「硬核」戰果這場表彰大會,是在中國抗疫鬥爭取得重大戰略成果的背景下舉行的。今年5月8日,習近平曾在黨外人士座談會上介紹了中國抗疫「戰果」:用一個多月的時間初步遏制了疫情蔓延勢頭,用兩個月左右的時間將本土每日新增病例控制在個位數以內,用3個月左右的時間取得了武漢保衛戰、湖北保衛戰的決定性成果。
  • 千秋巾幗撐起戰「疫」半邊天
    在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面前,千秋巾幗舍小家、顧大家,義無反顧,堅定前行,積極投身疫情防控,她們在各自崗位上,用各自的責任和擔當,撐起了戰「疫」半邊天。護士長程芳坦言:「患者的樂觀心態,能夠讓我們更加從容地面對疫情,完全有信心打贏這場硬仗。」  600公裡外的湖北武漢,那裡有17名來自安徽天長的援鄂醫療隊隊員,其中12名女性,名副其實的「半邊天」。
  • 戰「疫」 | 在行動:北京科技社團戰「疫」工作簡訊(第二期)
    在黨建引領、專家建議、科普傳播、技術服務、公益活動等諸多方面持續參與,為戰「疫」提供科技支撐。目前全國疫情防控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效,但仍需持續努力,各科技社團要繼續加強黨建引領和自身建設,深刻認識做好首都疫情防控工作的極端重要性,切實做好各項防控工作,攜手奮進、抗擊疫情,堅決打贏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總體戰、阻擊戰。
  • @盈江人:戰「疫」!戰「疫」!請繼續帶好口罩!
    @盈江人:戰「疫」!戰「疫」!請繼續帶好口罩! 試想,那麼多一線人員連夜作戰,出生入死堅守陣地,一個城市、一個省份,乃至一個國家投入如此大精力戰疫,不就是希望早日取得勝利?即便無心幫忙,也不該存心添亂。有句話說得好:「你的良心不會痛嗎?」 一個真正具有法治精神的現代公民,一定善於自我管理和自我約束。特別在涉及公共利益時,更當克制衝動,釋放出應有的責任感。面對公共事件,我們該承擔什麼?
  • 戰「疫」:全獄「一盤棋」,「疫」線無閒人
    全獄「一盤棋」「疫」線無閒人1月29日以來,廣元監獄三批***名民警工人,不忘戰「疫」初心,牢記「疫」線使命,披甲執戈,「沙場」演兵,集中隔離戰備勤,紮根「疫」線練「內功」,多措並舉強素質,嚴守「鐵規」遵「禁令」,時刻準備上一線。
  • 晏美華:致敬戰「疫」夫妻
    他們白衣執甲,攜手並肩,是向「疫」而行的青年伴侶;是伉儷情深的戰「疫」夫妻。每個時代,都有不同的英雄,今天,他們就是凡人英雄。周陳涔 程娟娟 夫妻周陳涔, 30歲,重慶兩江新區第一人民醫院重症醫學科醫生;程娟娟,25歲,重慶兩江新區第一人民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護士。
  • 戰「疫」最前線戰士王皓宇:鏡頭裡的戰「疫」印記
    解放軍報記者 王傳順攝這是戰「疫」最前線一名戰士的足跡——70天奮戰武漢,38次進入「紅區」,10萬張影像記錄……在火神山醫院、泰康同濟醫院、湖北省婦幼保健院光谷院區和中部戰區總醫院都留下了他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