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豫不虞,為國常道。」
中華民族歷史上經歷過許多磨難,但從來沒有被壓垮過,而是愈挫愈勇,不斷在磨難中成長、從磨難中奮起。
亂雲飛渡,何以從容?
其中一條重要的治理智慧,就是習主席多次強調的:「凡事從壞處準備,努力爭取最好的結果,這樣才能有備無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動權。」
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堅持底線思維,增強憂患意識,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基本經驗,也是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的重要保證。
(一)
德國著名社會學家貝克認為,在後工業化時代,人類正在步入一個「風險社會」。這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無疑是一次極大的「風險」。
庚子新春,億萬中國人民面臨一場近乎極限的壓力測試:病毒來勢洶洶,致病率極高,傳染性極強,傳播範圍極廣,防控難度極大……這是一次大戰,也是一次大考。
如何應戰?如何應考?歷史將答案濃縮於這場戰「疫」之中。尤其是,底線思維、憂患意識等「硬核」思想力量,以更加客觀且直觀的方式展現出來。
一方面,從「最壞處」著眼:寧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萬一,把困難想得更充分些,把形勢估計得更嚴峻些,把措施定得更周密些,不獲全勝決不輕言成功。
一方面,向「最好處」努力: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各項工作,鞏固和拓展來之不易的良好勢頭,精準有序推動復工復產,把疫情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限度。
兩個多月的抗疫實踐證明,從最壞處打算,「世事紛繁多元應」,就不會出現最壞的局面;向最好處努力,「越是艱險越向前」,就能爭取到最好的結果。目前,中國國內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生產生活秩序加快恢復,但我們仍然絲毫不能放鬆警惕。越是這個時候,越要牢牢守住底線,咬緊牙關、善作善成,將戰「疫」進行到底。否則,不做最壞的打算,麻痺鬆懈、僥倖厭戰,就可能「帶來嚴重後果,甚至前功盡棄」。
(二)
早在兩年前,習主席在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就列舉了8個方面16個具體風險,其中之一是:「像非典那樣的重大傳染性疾病,也要時刻保持警惕、嚴密防範」。
這場猝不及防的疫情,再次驗證了習主席關於底線思維理論的科學性、預見性和前瞻性,也充分體現了我們黨一以貫之的治國理政原則:「堅持底線思維、增強憂患意識,提高防控能力,著力防範化解重大風險」。
我們黨在內憂外患中誕生,在磨難挫折中成長,在攻堅克難中壯大。無論遇到多麼嚴峻的困難挑戰,都始終保持如履薄冰的謹慎、見葉知秋的敏銳和居安思危的憂患,一次次沉著冷靜、有效應對,一次次扭轉危局、贏得勝利。
中共七大召開時,面對「光明」已現、勝利「將至」的大好前景,毛澤東一口氣講了「十七條困難」:「外國大罵」「國內大罵」「準備被他們佔去幾大塊根據地」「被他們消滅若干萬軍隊」……同時指出,全軍要「準備吃虧」,做好「對付非常的困難,對付非常的不利情況」的「精神準備」。
正是「在最壞的可能性上建立我們的政策」,「把工作放在最壞的基礎上來設想」,我們雖然在解放戰爭初期丟掉了一些根據地和大城市,但始終信念堅定、信心滿懷,運籌帷幄、佔據主動,最終實現「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建立了新中國。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應變局、平風波、戰洪水、防非典、抗地震、化危機的實踐都表明,在出現重大風險之前「圖之於未萌,慮之於未有」,既「想一萬」,又「想萬一」,「壞處」才能全力避免,「好處」才能盡力贏得。
「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敢以此規。」這是一條亙古不變的真理。
(三)
《左傳·成公十年》記載:「君子曰:『恃陋而不備,罪之大者也。備豫不虞,善之大者也。』莒恃其陋而不修城郭,決辰之間而楚克其三都,無備也。」
莒國之敗,在於「無備」。這也警示後人:「一國的國防,就是那個國家的自存之道」。軍隊不僅是國家安全的保底線,也是國家富強、人民幸福、民族振興的生命線。備戰打仗這條「底線」,什麼時候都必須守住守好守牢。
這場戰「疫」,不見硝煙,卻驚心動魄;沒有戰火,卻排山倒海。生命重於泰山,打贏事關安危。人民軍隊始終堅持底線思維,做到「兩手抓」「兩手硬」:既在疫情防控戰場上打勝仗,更在練兵備戰上出成果,有效履行我軍新時代使命任務。
鄧小平曾說過,軍隊在手裡,不會有什麼大問題。防範化解風險、維護國家安全的手段有很多,但軍事手段始終是保底手段和最後選項,軍事實力永遠是底牌和王牌。軍隊關鍵時刻能夠頂得上、靠得住、打得贏,國家安全才有底數,民族復興才有底氣。
「戰勝,則所以在亡國而繼絕世也;戰不勝,則所以削地而危社稷也。」軍事上的落後一旦形成,「保底手段」保不了底,「防身利器」防不了身,對國家安全的影響將是致命的。回首歷史風雲,多少政權顛覆,多少國家衰亡,多少文明湮滅,多少夢想破碎,大都是軍隊戰敗結下的苦果。
「四海頻傳風浪險,西極帳峙狼煙高。」當今天下並不太平,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依然大行其道。我國周邊有風有浪,戰爭危險現實存在,這無法迴避也迴避不了。一旦有事,軍隊必須拉得出、上得去、拿得下,否則就可能釀成不可挽回的嚴重後果。
「凡國之重也,必待兵之勝也。」對於戰爭風險,我們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寧可備而不戰,不可無備而戰,這是底線,也是紅線。強化忘戰必危的憂患,砥礪以戰止戰的刀鋒,才能不負重託、不辱使命。
(四)
「20NN年,人類和病毒必有一戰……」這是畢淑敏的長篇小說《花冠病毒》封底一句預言式的話語。
作者在今年《我希望是預見,而非重現》一文中又寫道:病毒肆虐,到底發生了怎樣的變異,如何與各種生物和平共處,等等,「這些都值得我們深深思考」。
的確,戰「疫」終將結束,而病毒不會消失。我們的思索不能停滯,從現在就要開始。
從某種意義上講,一場全民參與、切中要害、針砭時弊的總結與反思,不僅將為戰勝疫情帶來契機,也將為一個民族的復興夯實精神地基。
堅持底線思維,增強憂患意識,這就是思索的價值。
「因循苟且逸豫而無為,可以僥倖一時,而不可以曠日持久」。從瘟疫、瘧疾、流感,到非典、禽流感、伊波拉,人類與病毒的較量從未停止,而且不斷升級。
可以預見,未來重大傳染病和生物安全風險仍會像一把利劍高懸人類頭頂。試想,如果有一天病毒再次變本加厲來襲,我們能否沉著冷靜、科學應對?
馬克思說過:「沒有哪一次巨大的歷史災難不是以歷史的進步為補償的。」
倘若,經此戰「疫」,我們對社會責任有了新的感悟,對生活習慣有了新的養成,對應急機制有了新的完善,對制度優勢有了新的提升。那麼,這個「補償」就是值得的,這個「進步」就是巨大的。
歷史長河奔騰不息,有風平浪靜,也有波濤洶湧。
今天的中國,正跨越在復興之山峰,正攀行於歷史之高峰,前程是星辰大海,徵途卻風雨如晦。我們只有堅守底線、防患未然,知危圖強、常備不懈,方能夠戰勝一切艱難險阻、迎來更加美好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