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雙11剛剛結束,餘波未止。
網紅主播們為了證明自己的商業價值,這些天,都在絞盡腦汁策劃帶貨。今年雙11鳴鑼當天,李佳琦和薇婭就接連登上熱搜榜,有媒體替他們算了筆帳,李佳琦、薇婭10月21日當天一晚收入就能達到6到8億。可見,帶貨網紅的掙錢力真的是槓槓滴。
有人賺錢,就會有人眼紅。在很多人眼裡,當網紅是當下最讓人羨慕的行業——門檻低,時間自由,收入還高。有調查顯示,大學畢業生最嚮往的職業裡,有54%的人選擇做網紅主播。無數年輕人興衝衝地衝進來,籤MCN,抱大腿,幻想自己成為下一個李佳琦和薇婭。
接下來,請準備好雨傘,一盆冷水馬上要潑過來。
言歸正傳,什麼是MCN?說白了MCN就是個中間商,一邊對接優質內容,一邊尋找商業合作去變現。聽起來像不像傳統媒介?沒錯,國內不少MCN以前就是小媒介公司,趁著這股熱潮,紛紛改頭換面,把自己叫MCN了。公司還是那套人馬,改個業務範圍,籤兩個小網紅而已。
那麼就讓我們看一看,想籤約MCN、當網紅,有哪些坑。
第一坑:沒有培養網紅的「公式」
MCN心裡清楚,想批量製造李佳琦、薇婭是不可能的,人在其中所能起到的作用太少,更多是靠機遇。打造一個頂級流量的網紅,其實是個玄學。很難真正做到「你來一個人我就能給你做增長」。人不是產品,每個人和每個人不同,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語言方式或表達能力,沒有一套統一打法,所以說,在人上面做增長是最難的。
其實,MCN對頂級流量網紅是又愛又恨,如果不是強利益捆綁,大部分的頂流網紅都會陸續流失。謙尋為什麼能跟薇婭這麼穩定?人背後坐鎮的老闆是自己的老公啊。
即便如此,為了生存,MCN也得拼命做孵化。某某MCN在去年的規定是,三個月達人粉絲不到一百萬,整個團隊開除。不知道去年有多少團隊,因為玄學不精,成了下崗青年。
第二坑:躺著賺錢的時代早就過去了
MCN最主要的賺錢方式就是賣廣告。2019年上半年之前,大部分MCN賺錢都是躺著賺的。直到2019年下半年,MCN的競爭走向白熱化,不得不在骨頭縫裡找肉吃了。
那麼MNC的日子為何突然不好過了呢?
首先,經濟大環境太差,品牌方縮減各類開支,其中佔比很大的營銷費用被砍掉大半,市場上的肉少了,而過去幾年跑來吃肉的人激增,現在大部分人當然只能喝湯了。
順便插一句,不要輕易相信頂流網紅的帶貨能力,真實數據能嚇你一跳。前段時間,雅士利請吳曉波賣奶粉,一場直播花了60萬,結果只賣出15罐奶粉。
其次,是蜜芽、星期六這類賣貨的電商平臺也來搶生意了,它們掌控著高毛利部分。相比來說,廣告公司長期面臨的一個主要問題是毛利低,做得好的,毛利率也才只能到10%-20%。但如果電商平臺直接扶持自己的網紅分銷渠道,那麼MCN連10%的毛利都賺不到了。
第三坑:你把MCN當大腿,MCN把你當棋子
前面說了,IP是難以複製的,每個公司基本上都是海量籤約,每家公司剛開始給到的扶持資源都差不多。籤約進來就代表著賽馬的開始。賽馬,就意味著殘酷的高淘汰率。
那麼,MCN籤下你之後,會給流量支持嗎?
公司的流量扶持一般是兩種,一種是買量,公司會自掏腰包給達人購買流量,另一種就是向平臺申請支持,不過這些支持,野生達人其實也能申請到。這些流量進來,能不能接住,還是靠達人本身。達人最核心的就是內容能力,萬丈高樓平地起,成功還得靠自己。把自己內容做好,即便不籤約,也可以快速漲粉。
其次,MCN會提供商業上的支持嗎?會。
跟MCN籤約、有商業收益,公司要拿走大頭,這無可厚非,因為MCN公司運營成本很高,公司需要盈利才能活下去。市面上能保單的MCN少得可憐。一般美妝方向,時尚方向,零食方向的,才敢保單,因為這些都是廣告投放大戶。但是有保單協議的公司,是要壓很高的賣貨KPI的。整個環節裡,網紅只不過是一枚棋子,除非是有話語權的頂級達人。
第四坑:合同籤不好,一分錢都拿不到
一般來說,草根達人對商業上的事情並不專業。合同籤得不好,很有可能被玩死都拿不到一分錢。比如此前就有林晨同學控訴所在MCN事件。
很多MCN希望自己能成為類似傳統的娛樂經紀公司那樣,籤了藝人後,經紀公司可以拿走絕大部分的收入。但這條路目前來看,很難實現。
為什麼這樣說呢?
一方面從資源和資本實力來看,MCN很難與實力強的經紀公司類比,對藝人的包裝和投入上也是如此。另一方面,十多年前,傳統經紀模式就已經難以為繼了,這一點從各類藝人紛紛成立自己的工作室就可以看出來。
經紀公司都難做的事,僅僅是跟風而起的MCN機構,更沒有能力複製這條傳統路線了。
個人如何做網紅?
歸根結底,MCN行業亂象很多,95、00後都嚮往的這個魔性之地,現階段還只是一門脆弱的生意。
那麼不籤MCN,要怎麼玩才能成網紅呢?
先來糾正一個錯誤觀念。前面講了,很多人想當網紅,是因為覺得網紅門檻低,好像誰都能當網紅。可是當任何人都能做一件事的時候,它就成了一個門檻極高的事情,而且有些時候門檻就是天賦本身。
如果有人覺得自己有這方面的天賦,也找到了感興趣的行業,在開始做之前,還要提醒一句,一定要考慮如何商業化。其實相當多達人過得很難受,不是沒有粉絲,而是空有粉絲,不知道怎麼變現。
一個在長沙做MCN的朋友,抖音1000萬美食劇情類粉絲,沒賺什麼錢。四月份開始測試直播帶貨,投了一堆各種資源、人力和財力,收效甚微。一年時間,燒掉380萬。虧損原因當然有很多,很重要的一點是沒想好內容型IP怎麼變現。他本來以為,做大粉絲量就能坐等廣告主找上門,開始前沒論證,想當然就這麼幹了,可是誰知道美食+劇情號這個賽道雖然漲粉快,但是成本高,帶貨轉化低,收益遠比預想的慢。
有心栽花不如無心插柳
很多人覺得,自己做自媒體太慢,籤了MCN,成功的速度和機率就會大很多,其實不然。比如,有個主播,抖音七萬粉絲,人家就是一個東北五線城市的職員,月工資兩千八,靠抖音一個月賺三千塊錢,在當地生活得很舒服。
這種狀態就很好。什麼叫自媒體?分享自己的生活,分享自己的態度,才是自媒體的初衷。
不是做自媒體就可以成功變現的,這是被資本給洗了腦。有心栽花花不開,自媒體的商業回報,很多時候是無心插柳的結果。
所以說,年輕人出於興趣,在業餘時間做做自媒體是挺好的事情。但是如果把它當作一定可以讓自己成功成名的道路,一窩蜂擁上去,從概率來看,絕大部分人會成為在風口漫天飛舞的炮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