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四世同堂,10人中9人感染,北京防疫人員家中老年人兒童無人照料...

2020-12-17 新浪財經

來源:北京商報

全文共2838字,閱讀大約需要7分鐘

2月14日下午4點,在市政府新聞辦新聞發布廳召開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會,市衛生健康委、市委社會工委市民政局、市疾控中心、北京醫師協會等有關單位將發布信息,並答記者問。

01

最新疫情

北京新增6例確診,11例治癒出院

2月13日0時至24時,本市新增6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5例為確診病例的密切接觸者,1例無湖北接觸史,均已送至定點醫療機構進行救治。現有疑似病例167例。新增密切接觸者74例,累計確定密切接觸者1776例,其中798例已解除醫學觀察。治癒出院11例。

截至2月13日24時,本市累計確診病例372例。其中出院79例,死亡3例,另有1例死於其它疾病,289例在定點醫院進行隔離治療。東城區12例、西城區46例、朝陽區58例、海澱區58例、豐臺區36例、石景山區14例、門頭溝區3例、房山區14例、通州區17例、順義區10例、昌平區24例、大興區39例、懷柔區7例、密雲區7例、延慶區1例,外地來京人員26例。平谷區尚未有病例。

2月13日新冠肺炎新發病例活動過的小區或場所

為幫助市民及時了解病例線索,便於社區有針對性地開展防控工作,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發布2月13日新發病例活動過的小區或場所,具體信息如下:

朝陽:垡頭街道翠城熙園小區

海澱:紫竹院街道鑫德嘉園

石景山:老山街道玉泉北裡2區

大興:舊宮鎮潤楓錦尚小區

確診病例已收入定點醫院進行救治,小區居民不用擔心和焦慮。希望大家在疫情期間注意「勤洗手、戴口罩、常通風、勤鍛鍊、不扎堆、講禮儀、穩心態、樹信心、不信謠、不傳謠」。如有疫情防控方面的問題,請撥打12345或登錄北京新冠肺炎線上醫生諮詢平臺進行諮詢。我們發現,有部分患者從自感有症狀到醫療機構就診的時間間隔較長,不僅影響了治療效果,也容易傳染給家人、朋友和同事。如有發熱、咳嗽、乏力等症狀,請做好個人防護,及時到發熱門診就醫,不要帶病堅持上班,也不要在家中拖延,每個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讓我們共同參與社區防控,營造健康家園,建設健康北京。

警惕聚集性疫情:一家四世同堂,10人中9人感染

會上,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龐星火介紹了一個北京的疫情案例,一個四世同堂的家庭,10人中有9人陸續出現症狀。龐星火說,這個四世同堂的大家庭,7口人在一起生活。1月中旬,三個親戚途經武漢來京探親,1月23日,家裡有人發病了。這一家人的公共衛生意識很好,除了佩戴口罩外出取藥,基本上不外出,也不和其他人來往。但是由於一共有10口人生活在一起,空間太小,不能完全隔離,9人相繼感染。龐星火提醒,家中有人發病後,應該及時就醫,和家人相對隔離,避免傳染。

02

服務保障

一線防疫人員家中,無人照料的老年人、兒童可免費託養

隨著全市疫情發展形勢的變化,推進疫情防控工作中遇到一些新問題亟待解決,比如說參與疫情防控一線醫護人員親屬的保障問題、慈善捐贈物資的規範管理問題以及疫情期間的社會心理調適問題等。為此,在前期有效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基礎上,進一步出臺13項具體措施。

1.加強疫情防控一線醫護人員親屬的服務保障。因子女、父母等近親屬或其他法定監護人員參與全市疫情防控一線醫護工作,特別是支援湖北疫情防控醫護工作而無人照料的老年人、兒童、殘疾人,可免費到福利機構或政府提供的專門場所臨時託養、照護。有上述情況的,可撥打市民服務熱線12345,由市民政 局辦理。

2.對受疫情影響的民政兜底保障對象應救盡救。啟動低保對象、特困人員、老年人、殘疾人、困境兒童等民政兜底保障對象大排查,查清楚有無生活困難、有無感染或隔離情況、有無必要的防護措施,做到應幫盡幫、應救盡救、應保盡保。疫情防控期間,對特困、城鄉低保、低收入家庭,應為其提供日常防護用品;對上述家庭中出現疫情感染患者的,可直接發放臨時救助金;對其他生活困難患者、以及因不能就業導致生活困難的群眾,開展先行救助;對非本地戶籍感染者生活困難的,直接實施臨時救助。臨時救助金額一般不超過3個月低保標準。對因疫情感染造成嚴重困難的家庭和個人,採取一事一議方式提高臨時救助額度。

3.簡化社會救助審批流程。疫情防控期間,社會救助實行簡易審批程序,取消民主評議、入戶調查環節,由社區(村)把關提出意見,審核審批委託授權鄉鎮(街道)辦理,當月審批當月發放。對正在申請社會救助的困難家庭中有疫情感染患者的,實行先救助、後審批,待疫情解除後再補辦相關手續。推行社會救助全流程網上辦理。

4.加強分散供養人員照護管理。實行定期探訪制度,及時了解特困人員的個人防護情況。特困人員出現發熱等疑似症狀的,及時送定點醫療機構就醫;對分散供養特困人員的照料護理人集中或居家隔離的,另行指定專人和場所為供養對象提供照料服務。

5.加強對特殊困難居家老年人幫扶。因為子女親屬接受隔離治療,且空巢(獨居)、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經與家屬協商一致,在防控到位的前提下,充分發揮社區聯防聯控機製作用,動員居(村)民委員會、物業企業、養老服務機構等做好上門幫扶或到養老機構臨時託養。有上述情況的,可撥打市民服務熱線12345,由市民政局辦理。

6.加強受疫情影響無人照料兒童救助保護。對父母等監護人處於隔離觀察、住院治療期間無人照料的兒童,各區落實臨時監護人;無親友和個人承擔臨時監護照料的,由政府提供專門照護場所,指派專人照護。兒童隔離觀察結束後可轉入兒童福利機構進行臨時照護。有上述情況的,可撥打市民服務熱線12345,由市民政局辦理。

7.先行做好新發現的事實無人撫養兒童保障。對疫情防控期間新申請事實無人撫養兒童保障待遇的,簡化審核審批程序,先救助後確認,具體手續待疫情結束後補辦,做到當日審批當月發放。

相關焦點

  • 四世同堂大家庭九人感染,北京疾控中心提醒謹防家庭聚集性傳染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2月14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劉世昕)今天,北京市疾控中心副主任龐星火用一起家庭聚焦案例來提醒公眾,有了與新冠肺炎相關症狀一定要儘快就診,不要等、不要拖,減少傳染家人。龐星火說,北京一個四世同堂的大家庭有10口人,該家庭成員曾和途徑武漢來京的訪客聚餐,之後出現病症。儘管這戶人家很有公共衛生健康意識,出現病症後,不再與外界接觸,但畢竟10口人居住在一個密閉空間,加上家裡還有較小的幼兒,很難實現有效隔離,最後造成9人出現症狀。
  • 「四世同堂」用英語怎麼翻譯?
    之前有關於四級翻譯鬧出笑話的熱搜,然後有人翻譯「四世同堂」為「four ages live together」,更有同學將這個詞翻譯為「son, father and grandfather」。但是這些翻譯都不準確。今天我們就來一起學習「四世同堂」該如何翻譯!
  • 臨潁臺陳鎮這位老人四世同堂,後輩50餘人共同為他慶生
    1999年,老伴去世後,由五個兒女家輪流照料,兒女和孫兒輩們都很孝順,常回家看望,陪老人說說話,帶些老人愛吃的點心。平時老人家頭腦清醒,常關心兒孫們的工作學習,教育兒孫們好好做人,認真做事,刻苦踏實,勤儉廉潔,樂於奉獻,不求回報。老人家有三個兒子,兩個女兒。因為老人正直,在外任校長、廠長時,從不用自己的權力為兒女謀門路,兒女們都是憑自己的能力去打拼。
  • 四世同堂,8口人,午餐準備了10道菜,家常又美味!
    老公出差回來,公爹做10道菜接風,沒山珍海味,卻溫馨難得!老公家裡四世同堂,上有奶奶爺爺、爸爸媽媽、下有我們2口子和2個孩子,平常很熱鬧,總是一起聚餐。」來看看我家老頭準備的山東家常菜呀,四世同堂,8口人,午餐準備了10道菜,家常又美味!第一道:清蒸海鯧魚。這鯧魚是我前段時間託朋友在海邊買了送給老頭吃的,冰箱裡還有一些,被他拿出來蒸了。
  • 英語翻譯四世同堂算什麼,還有更難的?網友:試試百家姓
    其中,英語四級考試中的翻譯題「四世同堂」,和英語六級考試中的翻譯題「荷花梅花牡丹」成為了網友們討論最多的對象。 相比英語六級考試中的「荷花梅花牡丹」翻譯比較困難,英語四級考試中的「四世同堂」這個翻譯就有點刁鑽了,所以很多大學生都說自己翻譯錯了方向。
  • 北京一家10口9人感染!最有效治療方法出現!各醫院停止現場掛號!
    2月5日-2月13日北京新冠肺炎新發病例活動小區或場所如下: 北京一四世同堂家庭9口人患病 今天(2月14日)下午,北京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舉行第二十場新聞發布會。
  • 「四世同堂」用英語怎麼翻譯?不是「four ages live together」
    之前有關於四級翻譯鬧出笑話的熱搜,然後有人翻譯「四世同堂」為「four ages live together」,更有同學將這個詞翻譯為「son, father and grandfather」。但是這些翻譯都不準確。今天我們就來一起學習「四世同堂」該如何翻譯!
  • 多方合力織密弱勢兒童的保護網
    特殊困境兒童是最讓人牽掛的群體之一,疫情中,因監護人確認感染、疑似感染或需隔離觀察,或因防疫抗疫工作需要,難免會有監護人不能完全履行撫養義務和監護職責,這時,兒童臨時監護缺失問題難免凸顯。3月14日下午,一則「湖北孝感1名幼兒被餓死」微博帖文引發網民議論,博主稱「今天我心情非常沉重,孝感城區裡絲小區小孩子被餓死家中,沒人管,十幾天了,都臭了,昨天晚上發現被拖走」。
  • (文化·視點)特寫:中國電影人的「四世同堂」
    新華社廈門11月28日電題:特寫:中國電影人的「四世同堂」 新華社記者任沁沁、顏之宏、宓盈婷 「我83歲了,還想再努力努力,拍兩部人物片,巴金、夏衍。黑澤明85歲還拍呢。」中國影協顧問丁蔭楠說。
  • 楊作民先生百歲壽誕 眾弟子四世同堂共慶賀
    楊作民先生百歲壽誕 眾弟子四世同堂共慶賀 2020-09-02 15: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四世同堂大家庭 一家六口樂融融
    四世同堂大家庭 一家六口樂融融——記瀋陽最美家庭代表、市司法局工作人員楊茂玲「我只是在盡一個兒媳、妻子、母親的責任 !」面對人們的羨慕和稱讚,楊茂玲說。楊茂玲是瀋陽市司法局工作人員,在同事和鄰居眼裡,她是一名好兒媳、好妻子、好母親。她因此成為瀋陽最美家庭的優秀代表。楊茂玲與公公婆婆在一起一住就是30餘年。30多年間,楊茂玲像對待親生父母一樣對待公婆。婆婆喜歡吃甜食,她每次外出都給老人帶一些酥軟可口的甜品。
  • 「最美家庭故事」|一個特殊的「四世同堂」大家庭——張吉蓮家庭
    張吉蓮家庭《孝經》中說,「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大概意思是說,關愛自己的親人的人,對其他人的態度也不會差;尊敬親人的人,對其他人也不會怠慢。仙龍鎮粉店村的張吉蓮說,人生在世,誰都不容易,所以,她用《孝經》中的這句話勉勵自己,和丈夫一同把身邊需要照料的親人(建卡貧困戶、低保人員)團聚在一起,讓所有的不幸變成幸福,組成了特殊的「四世同堂」大家庭。2019年12月,張吉蓮家被評為永川區「十大最美家庭」。
  • 英語四級翻譯鬧出笑話,四世同堂,大家都是怎麼翻譯的
    首先,第一個被吐槽的短語就是「四世同堂」。看起來好像很簡單的樣子,但是你要是想用標準的英語完整地表達這個意思就不簡單了。不信的話,你自己試一試。我相信,能翻譯正確的人很少。
  • 疫情中獨自「留守」家中的孩子們
    但宋瀾作為確診患者,在酒店無法便利獲得複診和常規吃藥,讓方方一個人住酒店隔離,又擔心交叉感染,最終她選擇讓方方留在家中。宋瀾臨住院前,給方方買了速凍餃子,還教她怎麼煮。親戚也幫忙找飯店做盒飯解決方方的午飯、晚飯,但新問題來了,騎手現在越來越少,「2月11日我們加價50元,等了40多分鐘才找到一個騎手。」
  • 截至目前全國1217家兒童福利機構內外孤棄兒童零感染
    上下齊心慎終如始全國兒童福利機構內外孤棄兒童零感染核心閱讀全國共有1217家兒童福利機構、1806家未成年人救助保護機構,福利機構工作人員共4.9萬人。截至目前,全國兒童福利機構內外孤棄兒童無人感染。15個省份發現報告並救助保護393名因疫情影響造成監護缺失的兒童。
  • 返臺確診臺商與確診者住同一家防疫旅館 臺專家憂在臺感染
    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浙江臺商持核酸檢驗陰性報告返臺後確診,經PCR檢驗中的Ct值判斷,臺專家憂心是在臺感染。連日來,臺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的說法一變再變,10日更推翻先前說法,確認浙江臺商與確診的德國工程師曾住同一家防疫旅館,緊急下令召回該旅館14名員工採檢,並進行病毒基因序列比對,以釐清是否在檢疫旅館遭感染。島內社區感染疑慮迄今仍未排除。
  • 今日疫情匯總:美國逾160萬兒童感染新冠,阿湯哥因劇組人員違反防疫...
    ,美國已有近164萬名兒童確診感染新冠,佔新冠病例總數的12.2%。這意味著每10萬名兒童中有2179人感染新冠。 (圖說:美國各州兒童感染新冠病例佔該州總病例百分比) 另外,近期美國兒童感染病例快速增加。
  • 兒童節談兒童照料:隔代撫養的全球趨勢及中國特點
    它們從父母(尤其是母親)或者兒童的角度出發,很少從祖輩自身感受和經驗出發,來探討老年人的角色與作用,動機與行為,以及隔代撫養對老年人晚年生活影響,以及社會政策的意涵等問題。在隔代撫養和兒童照料研究議題上,祖輩主體性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人們把老年人提供隔代照顧看作是家庭義務,甚至還存在一種浪漫化的想像,覺得這是中國社會特有的文化習俗,老年人也很享受天倫之樂。
  • 助推我國5G新基建提速,移動通信即將告別「四世同堂」
    資料圖 5G基站 新華社記者 徐子恆 攝「四世同堂」運營成本沉重在5G商用啟動之後,中國移動通信進入「2、3、4、5」四代技術同堂的特殊時期記者注意到,目前北京、山東、江西等多省市已在落實國家相關規定。北京市廣播電視局方面表示,700MHz頻率的遷移將為北京市廣電的5G建設工作奠定基礎。不過,目前國內模擬電視用戶已為數不多。截至2019年底全國有線電視總用戶為2.16億戶,其中有線電視模擬網的佔比不到1.1%。
  • 澳洲女子患有腦癱,卻被護理人員留在椅子上一年無人照料
    據英國《太陽報》5月15日報導,在澳大利亞阿德萊德,一名患有腦癱的女子被人遺棄在家中,等到再次被發現時,她處於半昏迷狀態,在送往醫院治療後,她仍然不幸身亡。調查人員隨後前往史密斯太太在肯辛頓公園的家中,發現其生活條件讓人「無法接受」。隨後偵探進行了調查,以便查明為什麼史密斯太太會被人留在家裡,無人照料,而這樣孤獨且悲慘地死去。據說,史密斯太太獨自一人生活,只有一個護理人員來為她平時的需求提供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