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丹陽郡建置時間暨郡治宛陵略考(上)

2021-03-02 宣城歷史文化研究

陸再奇

漢丹陽郡 ,史書常作「丹揚郡」 「丹楊郡」。秦始皇統一中國,實行郡縣制時,丹陽郡屬地隸屬於會稽郡。秦末,分會稽郡西部置鄣郡 。《漢書》卷28《地理志上》「丹揚郡」條:丹揚郡,故鄣郡。

漢高祖劉邦元年(前206)二月,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分封十八諸侯王時,鄣郡隸屬項羽的西楚國。五年(前202)正月,劉邦徙齊王韓信為楚王,鄣郡隸屬楚國淮東之地。六年(前201)正月,劉邦將韓信的楚國一分為二,以淮東五十三縣為荊國,分封堂兄弟劉賈為荊王,鄣郡為劉賈荊國所轄之地。十一年(前196),淮南王英布起兵反漢,攻打荊國,殺荊王劉賈,劉邦親帥兵馬平定淮南王英布叛亂。劉邦二哥劉仲的兒子、沛侯劉濞,時年二十,剽悍勇猛,以騎將,隨從劉邦破英布。十二年(前195),英布敗走吳越,劉邦認為東南之地與漢王朝懸隔,非強權不能鎮之,然而自己的親生兒子年幼,被迫冊封劉濞為吳王。

荊國轄東陽、鄣、吳3郡53個縣,其中東陽郡析東海郡南部地區置,會稽郡析出鄣郡後或稱吳郡,或仍稱會稽郡。吳王劉濞充分利用管轄地的銅礦、海鹽資源,招募天下亡命之徒私下鑄錢、煮鹽,「積金錢,修兵革、聚糧食,夜以繼日,三十餘年。」(《漢書》卷三十五《吳王傳》)至漢文帝後期,漢王朝中央政府所擁有的珍寶、粟谷還沒有吳國東山府珍藏的珠寶、海陵倉儲藏的粟谷多,「夫漢並二十四郡,十七諸侯,方輸錯出,運行數千裡不絕於道,其珍怪不如東山之府。轉粟西鄉,陸行不絕,水行滿河,不如海陵之倉。」(《漢書》卷五十一《枚乘傳》)吳王劉濞的勢力強大到足以與漢王朝中央政府抗衡的地步,「夫吳有諸侯之位,而實富於天子。」(《漢書》卷五十一《枚乘傳》)

漢景帝即位後,中央皇權和地方王國勢力的矛盾日益激化。景帝三年(前154),也就是劉濞被立為吳王之後的四十二年,晁錯看到諸侯王勢力與中央集權的尖銳矛盾已經到了非解決不可的地步,便主張通過削減諸侯王封國領域的辦法來達到維護西漢政權的目的。景帝接受了晁錯《削藩策》建議,下詔削割了趙王河間郡、膠西王6個縣、楚王東海郡,直屬漢中央政府。削藩之舉激起了各諸侯王的強烈反對。當景帝準備繼續擴大削藩,擬削奪吳王劉濞的會稽郡、鄣郡時,劉濞感到難以自保,「漢廷臣方議削吳。吳王濞恐削地無已,因以此發謀,欲舉事(《史記•吳王濞列傳》),私下聯絡膠西王等一起叛漢。景帝的削割會稽、鄣郡的詔書發到吳國時,劉濞打起「誅晁錯,清君側」的旗號,率先起兵叛漢。膠西王、膠東王、菑川王、濟南王、楚王、趙王也隨之發難,史稱「七國之亂」。

三個月後「七國之亂」被平息。在竇太后的幹預下,景帝廢吳國,將吳郡收歸漢中央政府,新置江都國,改封自己的第五個兒子汝南王劉非為江都易王,江都國管轄原吳王劉濞的鄣郡和東陽郡。《漢書•江都易王劉非傳》載,景帝二年(前155),漢景帝封劉非為汝南王。劉濞等七王發動時,劉非剛十五歲,上書自請去攻打吳王劉濞,景帝賜給他將軍印,讓他領兵擊吳。「七國之亂」平息後,劉非遷為江都王。《史記•諸侯王表》載,景帝三年正月,吳王濞反,六月,七國之亂平,吳國除。以吳郡屬漢,以東陽、鄣二郡置江都國,徙汝南王非為江都王。元朔二年(前127),劉非在位二十七年後死去,其長子劉建繼嗣江都王位。《漢書•江都易王劉非傳》載,劉建是個荒淫無恥的傢伙,而且還私藏兵器、璽綬、符節等,時刻準備謀反。元狩二年(前121),劉建在位六年,企圖謀反陰謀敗露,畏罪自殺,江都國被廢除,改其封地為廣陵郡,郡治今江蘇揚州市區。《史記•五宗世家》載,元朔二年,江都王建嗣,元狩二年謀反,「國除,地入於漢,為廣陵郡」。江都國原轄郡治位於今江蘇盱眙縣馬壩鎮東陽古城的東陽郡被廢除,鄣郡 合廬江郡東部4縣更名丹陽郡。丹陽郡郡治由今浙江安吉縣遞鋪鎮安城古城村(原鄣郡郡治所在地)遷治長江岸邊的丹陽縣(縣治今馬鞍山市當塗縣丹陽鎮)。

廬江郡,秦末置郡,郡治今江西鄱陽境內。漢高祖元年(前206),項羽分封諸侯王時,以九江郡、廬江郡封英布。四年(前203),英布投降漢王劉邦。五年(前204),析廬江郡置豫章郡。《水經•贛水注》:豫章,「秦以為廬江南部」。四年英布降劉邦,被封為淮南王。《史記•黥布列傳》載,六年(前201),「布遂剖符為準南王,都六,九江、廬江、衡山、豫章郡皆屬布。」《史記•淮南王列傳》載,十一年(前196),英布叛漢失敗後,劉邦改封其子劉長為淮南王,淮南國國都由六遷壽春(今安徽壽縣壽春城南),「王黥布故地,凡四郡。」漢文帝七年(前173),淮南王劉長因與匈奴、閩越首領聯絡圖謀叛亂,淮南國被廢除,所轄九江、廬江、衡山、豫章4郡歸於漢王朝。

文帝十六年(前164),文帝將劉長的淮南國一分為三封給劉長的三個兒子,劉安以長子身份襲封為淮南王,時年十六歲。《漢書•淮南王傳》載,阜陵侯(劉)安為淮南王,安陽侯(劉)勃為衡山王,陽周侯(劉)賜為廬江王。漢景帝四年(前153),廬江王劉賜徙為衡山王,廬江國除為廬山郡、豫章郡。元狩元年(前122),漢武帝劉徹以劉安「陰結賓客,拊循百姓,為叛逆事」等罪名,派兵進入淮南國,從劉安家中搜出了準備用於謀反的攻戰器械及偽造的玉璽金印,自知罪無可赦的劉安被迫自殺,而與他串通一氣的衡山王劉賜聞訊後,也自殺而亡。《史記•淮南衡山列傳》載,淮南、衡山親為骨肉,疆土千裡,列為諸侯,不遵蕃臣職以承輔天子,而專挾邪僻之計,謀為畔逆,仍父子再亡國,各不終其身,為天下笑。淮南王劉安、衡山王劉勃死後,淮南國除為九江郡、衡山國除為衡山郡。漢武帝藉機對原衡山國、淮南國、江都國及廬江郡版圖進行較大調整。(1)分衡山郡西部合南郡東部數縣,置江夏郡;(2)分九江郡西部數縣置六安國;(3)以衡山郡東部與九江郡南部數縣,置廬江郡(位於長江以北),郡治舒縣(今廬江縣境內);(4)撤銷位於江西鄱陽的廬江郡,將廬江郡東部的春谷、宣城、涇縣、陵陽4縣併入鄣郡,改鄣郡為丹陽郡,廬江郡其餘各縣入豫章郡。《漢書•地理志》載,(東漢)丹陽郡領縣十六,其西南部廬東水附近四縣本為廬江郡地,武帝元狩二年割畀鄣郡。

漢武帝改鄣郡名丹陽郡,將郡治由今浙江安吉縣遞鋪鎮安城古城村(原鄣郡治所在地)遷治長江岸邊的丹陽縣(縣治今馬鞍山市當塗縣丹陽鎮)。

其一,可能與丹陽哀侯劉敢有關。劉敢,江都易王劉非之子,漢武帝劉徹的侄兒。《史記•建元以來王子侯者年表》載,元朔元年(前128)十二月,漢武帝劉徹分封劉敢為丹陽侯、食邑為蕪湖縣。元狩元年(前122)劉敢薨,無後,丹陽侯國除為丹陽縣,歸屬漢王朝的鄣郡。明嘉靖《寧國府志•制置紀》載,漢高祖六年,以鄣郡合會稽、東陽二郡,封從兄賈為荊王置國,都今鎮江府。十一年,賈為英布所殺,改國為吳,封兄子濞為王,徙都陵(今揚州)。景帝三年,濞誅,封子渄於此,改號江都。非後入為太子薨,武帝析封渄子敢為丹陽侯,敢薨,國除。元封二年(誤,實為「元狩二年」),始置丹陽郡,隸揚州部刺史,治姑熟,今太平府。統縣十七:宛陵、於潛、江乘、春谷、秣陵、故鄣、句容、涇、丹陽、石城、湖熟、陵陽、蕪湖、黟、溧陽、歙、宣城。

其二,可能與丹陽縣曾為戰國時楚國都城有關。《漢書•地理志》丹揚郡丹陽縣下班固原注:「楚之先熊繹所封,十八世,文王徙鄭。」先秦諸子楚辭金文專家譚戒甫也認為:「楚到山東後,由於周族的發展,楚又被迫遷徙到今江蘇丹陽。」(譚戒甫:《楚的開國史》,1962年11月7日在湖南師範學院的講演稿)中國先秦史學會副理事長王玉哲也認為,楚族系由河南東部徙居於蘇、皖境,到熊渠時始沿江西上,因而「楚之先王熊繹所居之丹陽,當以此地最近情理(王玉哲:《楚族故地及其遷移路線》)。」但是,從考古學證據看, 楚以丹陽為都,應有相應的古代城址作依據。當塗境內沒有發現和丹陽作為楚國都城地位相稱的古城址。《元和郡縣圖志闕卷逸文》卷一歸州丹陽城條載,「在縣七東裡,楚之舊都也,周武王封熊繹於荊丹陽之地,即此也,與江南丹陽不同。」美國西東大學蒲百瑞認為:班固混淆了漢代的丹陽縣和西周及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都城丹陽。近幾十年來的考古資料與古文字資料所提供之事實,亦足證其誤,當代多數專家學者多不認同,因此,很少被人提起。按照中外歷史上名隨人遷的慣例,秦漢時期,今當塗名丹陽可能是隨著楚都的遷移而遷移 。

其三,可能與丹陽縣地理位置有關。丹陽縣,秦代置縣,境內左天門、右牛渚,大江濤翻,雄關屏立,其險自古甲於東南。《史記•秦始皇紀》載:始皇帝三十六年(前210)東巡,過丹陽至錢塘(今屬杭州市),在此設丹陽縣。

其四,便於漢中央政府加強對丹陽郡的控制。西漢武帝時期,長江以南氣候潮溼。相對於中原,基本沒有開發,呈原始狀態。《漢書•嚴助傳》載:「越,方外之地,酇發文身之民也。」丹陽縣相對故鄣縣來講,緊臨長江,一旦發生戰事,便於軍事鎮壓。嚴耕望《漢書地誌縣名首書者即郡國治所辯》「丹陽郡」條載:丹陽郡,按:地誌,丹揚郡(王鳴盛曰當作「陽」),「故鄣郡……武帝元封(錢坫曰當作「狩」)二年更名丹揚。」考丹陽,秦縣,見始皇紀,則郡徙治所於丹陽,因以縣名郡也。其郡本名鄣郡治鄣縣(今安吉西北),漢因之,武帝徙治丹陽縣(今當塗東),更郡名曰丹陽,後又徙治宛陵(今宣城)也。

丹陽郡郡治丹陽縣,前後僅有12年的時間,元封二年(前109)即移治宛陵縣(今市區宛溪河東岸,與市區陵陽山隔宛溪河相望)。筆者認為,可能是出於地理位置、政治、軍事、經濟等多重因素考慮:

其一,宛陵縣地理位置比丹陽縣更優越。丹陽縣地處長江岸邊,多為地勢低洼的水網地帶,屬典型的「江南可耕之土皆下溼厭水」,因此,當時沒有足夠的資源支撐郡縣兩級政府官員、駐軍及城中居民的物質需求。宛陵縣地處皖南山區向長江沿岸平原過渡地帶,境內低山、丘陵、崗地、平原、圩區、湖泊、河流等地貌齊全,既有「山川之勝」,又兼「海陸之豐」,農耕文明時期,最適宜人類居住。原始社會時期,人類即在此從事生產生活,創造了水陽江文化。

其二,宛陵縣境內水運交通四通八達。中古時期,人類交通以水運為主,長江航道洪水滔天、風高浪急,人類難以駕馭。宛陵縣境內,春秋末年,吳國伍子胥開挖的胥河,形成了一條從今蕪湖青弋江口至江蘇宜興荊溪大浦口的河道,古稱「中江」,將長江水系與太湖水系連接起來。宛陵城岸邊的天然河流宛溪河又將流徑境內的青弋江和水陽江兩大水系溝通起來,直達長江,便於與各地間的聯繫,包括政令的傳達,物資和人員的運輸、來往等。

其三,為了進一步加強對丹陽郡銅資源的控制。銅是西漢時期最重要的經濟基礎,元狩五年(前118)鑄「五銖錢」後,銅錢作為流通貨幣通行全國,但對銅資源的耗費極其驚人。《漢書•食貨志》載,「自武帝專令上林三官鑄錢, 至平帝間上林共鑄五銖錢 280 億枚。」據實測每枚重 3.5 克,共耗青銅約九萬八千噸, 平均每年耗青銅約八百多噸。丹陽銅上承春秋戰國時的「吳越金錫」, 下啟唐宋時期的「梅根冶」、「永豐監」,漢代直接影響著當時的貨幣鑄造和銅器鑄造,為此,武帝劉徹在丹陽郡境內設置了全國唯一的「銅官」,主持採銅鑄幣,專門負責丹陽郡境內銅礦資源的開採和治煉。《漢書•地理志》載:「丹陽郡有銅官。」魏嵩山先生依據文獻記載考證,西漢丹陽銅得名產於丹陽郡,既不只限產於今宣城縣,也不只限產於今當塗,而是遍產於該郡所屬今蘇浙皖交錯的茅山、天目及九華山區(安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三期《西漢丹陽銅產地新考》)。

其四,宛陵扼江淮與閩浙江交通咽喉,在此置郡可防遷至江淮的越人南逃閩浙。歷史上,長江以南為越人聚居地。春秋時期,越人在此建有吳國和越國,戰國時期,先後被楚國、秦國吞併。秦末漢初,越人逐漸形成東甌、閩越、南越、西甌及雒越等幾個比較強盛的部落王國。《漢書•地理志》注引臣瓚曰:「自交趾至會稽七八千裡,百越雜處,各有種姓。」建元三年(前138),閩越國出兵進攻東甌國。東越國自知國力不如閩越國,請求內附漢王朝。西漢武帝劉徹派嚴助率兵相救,並應東甌國請求將其全部遷往淮河流域,原東甌國故地被閩越國佔領。建元六年(前135),閩越國國王郢(前155—前135)發兵攻打南越。郢的弟弟餘善與大臣、宗室合謀以郢沒有漢王朝旨意擅自攻打南越,殺死郢。劉徹立閩越宗室繇(今福建將樂)君醜為「越繇王」,冊封餘善為「東越王」,與繇王並立。元鼎六年(前111),餘善刻「武帝」印璽自稱「東越武帝」,公然對抗西漢王朝。劉徹發兵數十萬攻打餘善,繇王居股等人合謀殺死了餘善。劉徹認為閩越之地多山險阻而且民風強悍,命令軍吏將閩越人遷徙於江淮一帶,降封居股為東成侯。《史記•東越列傳》:「天子曰:東越(即東甌)狹多阻,閩越悍,數反覆,詔軍吏皆將其民徙處江淮間。」為防止越人沿胥河流竄回閩浙,第二年(即元封二年、前109)又將丹陽郡郡治遷至宛陵縣(今宣城市區)。

鄣郡更名丹陽郡的時間,現有史料有三種說法:通行說法是元封二年(前109),如清嘉慶《寧國府志》。第二種說法是元狩二年(前121),如明嘉靖《寧國府志》,歷史學家周振鶴編著的《漢書地理志匯釋》持此觀點。周先生指出:「元狩元、二年之間接連廢除衡山、淮南、江都三國,武帝於是對故淮南、江都別郡進行一番調整,鄣郡於此時增縣四(春谷、宣城、涇縣、陵陽),才更名丹揚。」第三種說法以歷史學家嚴耕望為代表,兼顧了前兩種的說法,他在其《漢書地誌縣名首書者即郡國治所辨》一書中認為,鄣郡先徙治丹陽縣,更郡名丹陽郡,後又徙治宛陵(今市區)。錢坫在校對《漢書•地理志》時認為:元封二年(前109),鄣郡更名丹陽郡,可能是傳抄時錯誤所致。他考證:江都王建以元狩二年自殺國除,非元封也,「封」當「狩」字誤,《宋書•州郡志》正作元狩。當依《宋志》改正,此語極是。漢改郡名均在國除為郡或郡境有所變動之時,若元封二年,鄣郡無所變化,不得無故更名。元狩元年、二年之間接連廢除衡山、淮南、江都三國,武帝於是對故淮南、江都別郡進行一番調整,鄣郡於此時增縣四,更名丹陽。

《二十二史考異》卷九《侯國考》載,「班志郡國名,以元始二年戶口籍為斷,其侯國之名,則以成帝元延之末為斷。」由此看來,《漢書•地理志》事實上乃是兩份資料的混合物。一份是平帝元始二年各郡國的戶口籍,另一份大抵是成帝元延、綏和之際各郡國的版圖(即所屬縣目)。這兩種資料生硬地湊在一起,結果產生了此矛盾。歷史學家周振鶴在其《西漢政區地理》一書中指出,由於缺乏對斷代的政區沿革進行研究,甚至使人形成一種錯誤觀念,以為每個朝代只有一套政區模式,而正史地理志正是這種模式的寫照,不明白這些地理志一般都僅代表某一時期(甚至某一絕對年代)的政區體制,並非該朝代一成不變的常例。例如西漢一代政區變動十分頻繁,而且變動幅度很大,《漢書•地理志》所記載的只是這種變動的尾聲,所表示的是西漢末年的行政區劃。前人和今人都有不明白這個道理的,以為《漢書•地理志》代表的是西漢一代常制。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鄣郡更名丹陽郡正確的表述應為:丹陽郡,故鄣郡,屬江都。元狩二年治丹陽。元封二年,移治宛陵。

(作者系宣城市史志辦副主任,市歷史文化研究會副會長)


投稿郵箱:xclswhyj@163.com

聯繫微信號:ltsr2718

相關焦點

  • 東吳以江東六郡為根基,那麼歷史上「江東」是現在的哪個地方呢?
    三國時期的孫權,一般稱之為「江東孫權」,當然,孫權是以江東六郡為根據地,一步步地發展壯大,最終成就帝業,三分天下一分天下。所以,歷史上的「江東」現在在哪裡?過去的「江東」不同於現在的「江東」。如今江東是指長江中下遊地區,即江西九江以下,江南地區東部(也包括安徽省和江蘇省的部分江北地區)稱為江東。
  • 古會稽郡古地名及區劃演變過程
    會稽郡治所移至山陰縣(今浙江紹興城區),領十五縣。三國吳時分會稽郡置臨海郡(今浙江東南)、建安郡(今福建)、東陽郡(今浙江金華、衢州一帶)。西晉至南朝末年,會稽郡僅轄今紹興、寧波一帶。
  • 漢代湖南僅長沙、桂陽、武陵、零陵四郡,今耒陽為桂陽郡治
    這個故事,說明吳姓長沙國因無後嗣廢除後,當即就被肢解為長沙、桂陽、武陵、零陵四郡。一年多一點時間後,漢景帝只將長沙郡封給自己那個無寵的兒子劉發,立為長沙國,再隔十三年後,即景帝後二年(前142年)方將原吳姓長沙國地,全部交給劉發的長沙國。
  • 新興郡、九原縣建置與并州刺史梁習
    新興郡九原縣建置雲中郡趙武靈王置(約在公元前300年),在郡內築雲中城、九原城;秦始皇時置九原郡(前214年),西漢改九原郡為五原郡,郡治九原;漢高祖劉邦分雲中郡東北部置定襄郡(前195年前後);朔方郡為漢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置。從戰國到秦漢,四郡一直與匈奴為鄰。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秦已並天下,乃使蒙恬將三十萬眾」,「西北斥逐匈奴。
  • 鶴山建置288年,古今簡史!
    據上世紀50年代本縣考古發現的陳岡、水西貝丘遺址出土石器考證,早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已有人類在這塊土地上勞作生息。鶴山的建置歷史較短,縣境歸屬屢變。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平定南越,「在嶺南設置桂林、象、南海三郡。今廣東省大部屬南海郡,下轄番禺、四會、龍川、博羅縣,郡治番禺……這是嶺南歷史上第一次劃分行政區。」(《簡明廣東史》,廣東人民出版社)。今鶴山境域究屬哪縣?舊縣誌稱「鶴山在兩漢為四會縣地,屬南海郡」(《道光鶴山縣誌》)。
  • 豐潤區建置沿革
    水經註:秦始皇二十二年(前225年)滅燕置右北平郡治(郡治無終。今河北薊縣),漢書注右北平郡秦設。」(縣誌一卷沿革四頁)「秦始皇26年(前221年)分天下為36郡,置守尉丞。綱目。仍置右北平郡。水經注」。(遵化通志59卷事紀秦3頁)漢:土垠縣,屬幽州右北平郡公元前206年漢王朝建立,實行封國與郡縣並存的地方行政制度,並在郡縣上設州。
  • 忻州古城走筆之四——新興郡、九原縣建置與并州刺史梁習
    東漢建安二十年(215年),在今忻州市地面上發生了一件具有深遠歷史意義的大事,這就是曹操「省雲中、定襄、五原、朔方郡,郡置一縣領其民,合以為新興郡。」就其治理并州,抑豪門,斬育延;置屯田,勸農桑,使得「單于恭順,名王稽顙,部曲服事供職,同於編戶」,州內寧肅,百姓安心,就足以稱為「治最」;而其具體實施內遷四郡,空邊實民,置新興郡、築九原城,更是在忻州歷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永遠值得忻州人紀念。
  • 延陵郡與其他郡望、堂號
    延陵郡與其他郡望、堂號一、延陵郡華夏炎黃周吳尊前朝後漢設治郡唐宋百家標郡堂季札四房遂延陵郡:秦、漢時期下設的行政機構,郡名(望)是漢民氏族為顯示尊貴而標榜其祖仙曾經昌盛發祥的所在區域,有的先後曾設過郡治,有的沒有設過郡治,但存祥瑞,比郡域更顯尊貴。
  • 漢武帝在朝鮮半島設立的漢4郡,統治範圍在哪?又是如何消失的?
    公元前109年,西漢武帝派兵由水、陸兩路大軍進攻滅亡了盤踞在朝鮮半島中部、北部的衛滿朝鮮,並在其舊地設立樂浪郡、玄菟郡、真番郡及臨屯郡,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漢4郡」。那麼問題來了,「漢4郡」其統治範圍在哪?又是如何消失的?先說樂浪郡!
  • 周至建置史上的裡程碑——僑置恆州
    在終南古城僑置的恆州長達七年之久,這是周至地域歷史上第一次設恆州,還是個僑置恆州?為啥是僑置恆州呢? 經查閱史料《宋書卅郡志》和《晉書地理志》得知詳情。僑置郡縣,是我國古代政權在戰爭狀態下,政府對淪陷地區遷出的移民進行異地安置,為其重建州郡縣,仍用其舊縣名,這類州郡縣被稱為僑置州郡縣。
  • 地緣詳解燕國的遼西郡和遼東郡
    在當時的情況下,這些郡其實都是帶有強烈軍事色彩的軍鎮,因此是否有足夠的防禦力,和自給能力都是需要考慮的因素。也正因為如果,燕山山脈邊緣的丘陵地帶成為了這些軍鎮的所在地,而控制了這些丘陵地帶,也就等於控制了那幾條穿行於燕山山脈的「遼西古道」。既然燕山以南的丘陵區設置了「漁陽郡」和「右北平郡」,那麼另兩個郡自然就在燕山以北了.它們就是遼西郡和遼東郡。
  • 王氏家族21個郡望分布!王家人都來看看你的先祖來自哪裡!
    治所在琅琊,郡治相當於今山東省膠南諳城、臨沂、膠南一帶。  3、北海郡:漢景帝置。治所營陵,郡治相當於今山東省東部濰坊地區。  4、東海郡:秦置郯郡,後改稱東海郡。  8、東平郡:漢代置東平國,南朝宋改為郡。治所在無鹽,郡治相當於今山東省東平東、泰安一帶。 9、新蔡郡:晉惠帝置,從汝陰郡分出置郡。治所在河南省新蔡,郡治新蔡縣一帶。
  • 探秘零陵古郡蔣琬故裡
    為探秘零陵古郡蔣琬故裡,進行了一些新的發現與思考。零陵古郡,乃全國12大漢唐古郡之一。零陵建城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漢之初。據記載,漢武帝元塑五年(公元前124年),漢武帝封長沙王劉發之子劉賢為泉陵侯,在此築城。東漢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零陵郡治遷至泉陵侯國,此後兩千多年,歷朝歷代在這裡建郡置府從未間斷。
  • 涼州 絲路古郡——河西四郡
    河西歸漢,漢朝隨之在這裡駐軍屯墾,推行郡縣制,設置了著名的河西四郡: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座連成一線的郡城,加上30多座屬縣縣城,將走廊牢牢控制,如同漢朝伸向西方的鐵臂,攥住西域。「張掖」之名,很好地說明了漢武帝的意圖:「張國臂掖,以通西域。」
  • 絲路古郡:河西四郡
    張騫帶回的消息是:大月氏人無意復仇,他只好單幹,打通河西走廊並控制西域,目的是隔斷蒙古草原上的匈奴與青藏高原上的羌族聯繫,這就是「斷匈奴右臂」的戰略。  公元前121年,驃騎將軍霍去病先後兩次出師河西,大破匈奴。渾邪王乃殺休屠王,率部4萬餘人降漢。河西走廊從此納入中原王朝的版圖,漢人開始大規模建城。
  • 耒陽的建置
    自此,耒陽縣隨桂陽郡歸屬長沙國。    王奔新朝天鳳元年(14),改耒陽縣為南平亭,隸南平郡(桂陽郡改)。    東漢建武年間(25-36),廢南平亭,復耒陽為縣,隸桂陽郡,屬荊州刺史部。東漢獻帝建安十三年(208)赤壁之戰後,劉備南徵武陵、零陵、桂陽、長沙4郡,次年領荊州牧,建安十六年,任命諸葛亮為軍師中郎將,督桂陽等郡,耒陽隸屬劉備治下的桂陽郡。
  • 琅琊:臨沂歷史上最好聽的名字,前後叫了千餘年,三國孫權之子孫休、東晉開國皇帝司馬睿都做過琅琊王!
    秦統一後,實行郡縣制,此地置為琅琊郡,是當時全國36郡之一,並附置琅琊縣,郡治所就在琅琊縣,相當於現在的省會城市。秦始皇曾三次巡視琅琊臺,可見此地位置的重要性。西漢時,琅琊郡治所移至東武縣,也就是現在的諸城市古城子村。
  • 西部文化|絲路古郡,河西四郡
    張騫帶回的消息是大月氏人無意復仇,他只好單幹,打通河西走廊並控制西域,目的是隔斷蒙古草原上的匈奴與青藏高原上的羌族聯繫,這就是「斷匈奴右臂」的戰略。公元前121年,驃騎將軍霍去病先後兩次出師河西,大破匈奴。渾邪王乃殺休屠王,率部4萬餘人降漢。河西走廊從此納入中原王朝的版圖,漢人開始大規模建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