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28 08:1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編者按:
199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同意上海市加快浦東地區的開發開放,改革的號角在浦東這片土地上吹響了。當時在現在塘橋地區的仁濟東院的地塊上,一片雜草叢生,周邊是滿眼的農田。正是在這片空曠土地上,仁濟人看到了歷史賦予的嶄新發展機遇,勇立潮頭,1994年起,開啟了仁濟醫院東進的步伐,二十多年來全體仁濟人都是參與浦東開發開放的見證者、建設者和締造者之一。
——————
——————
1992年,我從上海第二醫科大學(現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畢業,來到山東路仁濟醫院從事婦產科臨床工作。有幸目睹老一輩仁濟專家大師的精誠醫德,有幸在他們的耐心帶教指導下,習得仁濟的精湛醫術。1999年,百年仁濟隨著浦東開發的節奏,東進到浦東塘橋。根據科室工作需要,我被派駐到當時的臨時門診負責婦科門診工作。
每天清晨,需換坐三輛公交車,跨過南浦大橋,到當年窄小的浦建路上的門診小樓。小樓是臨時搭建的2層板房,周圍還有散在的農田,今日的巴黎春天當年還是雜亂的長途汽車站。臨時門診雖然小,但是各個科室齊全,內科、外科、婦科、眼科、口腔科……等等,基本每個科室一個醫生,大伙兒關係極親密。記得當時對門是熱情的康復科李克明老師,左邊是和藹的內科張世華主任和漂亮的楊海芸醫生,午間吃飯和串門也是熱鬧的。
那時我在孕期,女兒一天天在我肚子裡長大,我看著醫院的門診和病房大樓一天天成型。門診量也是一天天增多,從最初來諮詢的幾個浦東本地婦女,到每天幾十個正規就診的患者,每個人都是期盼著仁濟醫院早日建成。可惜因為女兒的出生,沒能看到仁濟東院的開張日。
產假結束後,我重回工作崗位。2000年,仁濟東院已經是煥然一新的紅磚大樓,醒目地站在東方路上了。當年的門診是迴廊型,中間是大玻璃頂透光的中庭,設計理念在當年真是超前的。婦產科門診在三樓,午間休息,晴天可以看陽光透過玻璃頂灑到一樓,雨天可以聽雨滴敲打在玻璃上的清脆。再然後,因為學習、出國和工作調整,我只是間斷到東院工作。那時,隨著仁濟醫院的名聲遠播,各地患者紛至沓來,每天淹沒在醫療工作中,再也沒有時間和閒心聽雨望天了。偶爾抬頭,老門診大廳的玻璃頂也沒了之前的耀眼明亮。
2012年底,我被派駐到浦江鎮仁濟南院工作,沒能看到臨沂北路新門診大樓的開張。直到2016年的某個冬日午間,女兒有幸代表復旦附中合唱團,參加仁濟醫院門診的志願者演出。5層樓的門診大廳,中間依然是挑高的大玻璃頂,陽光從天棚瀉下,音樂在陽光裡飄溢飛升,嫋嫋漫入門診各個區域,氣氛頓時溫馨起來。那一瞬間,驚覺時光的飛逝,轉眼間孩子已經長大成熟,仁濟醫院更是壯大和偉盛。
▲吳震溟的女兒作為志願者參加「仁濟之聲」活動
仁濟醫院東進21年,我從黃浦江畔的山東路出發,目睹了仁濟醫院東院的強大和鼎盛,又南下參與了浦江鎮仁濟南院八年的建設和成熟,接著繼續跨過杭州灣到寧波醫院建設產科。兜兜轉轉,今日浦東開發三十年,我又重回浦建路仁濟東院,醫院的面貌日新月異,醫院的人才輩出。在一代代仁濟人的傳承中,仁濟的版圖在擴展,仁濟的高度在增長,仁濟的名聲依然在外,不變的是百年「仁術濟世」的精神!
文 | 吳震溟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浦東開發開放30年有感 | 吳震溟:女兒陪我一起見證日新月異的仁濟》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