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分晉是怎麼發生的呢?哪一個國家才最強呢?

2020-12-11 小周同學的王者

三家分晉是怎麼發生的呢 ?在春秋之際,周天子沒有實權,底下的諸侯國眾多,大家都在擴張土地,連年徵戰,包括內部的,也在自相殘殺,這六卿中的中行氏和範氏就這樣被無情的吞併了。這六卿只剩下了四家,韓氏、趙氏、魏氏和智氏。而在這餘下的四家裡,就屬智氏最厲害了。

晉獻公將晉國公子近乎誅殺,為分晉留下埋伏,晉厲公時期六卿勢力已經威脅王權,想要削弱六卿,可是皇室勢力已經不能撼動六卿地位,最後被反殺。這時候往往六卿會找原先流落他國王子回國成為新的王,可是往往是沒有實力的王,如待宰的羔羊,六卿漸漸擁有廢立晉侯的大權。

經過長久發展,在晉定公時期,六卿中兩卿範氏,中行氏家族衰敗,取消了中軍,六卿由此演變成四卿,晉出公時期,勢頭正盛的正卿智氏執掌大權,由此威脅到其餘三家利益,其餘三家勢力趙氏,韓氏,魏氏,聯合打敗智氏,歷史中的六卿最終只有三卿留在舞臺。其實和周天子分天下一樣,把整個國家分成幾個諸侯國,最後各國逐漸強大,分裂國家,形成戰國七雄,後來項羽就是犯此錯誤,歷史沒有對錯 。

春秋時晉國是北方大國強國,強大到什麼程度,它分裂產生的三個國家,趙魏韓,戰國七雄佔其三,僅一個魏國,就把秦,齊,楚攪的多年不寧,趙國也是虎踞北方,韓國稍弱,若三家不分,最後統一天下最有可能。 一個國家的君主把同姓王都給限制住了,把權力都分給了貴族,貴族都有自己的領土。這裡的分封制是真實存在的,類似於一個大的國家,裡面包含了很多的小國家一樣,而這些小國家,就是這些貴族,這些貴族在領地內有絕對的權力,可以有自己的軍隊、自己的經濟體系、包括繼承權都是有的。

這樣當貴族們的權力一天天的大了起來的時候,他們就可以架空君主的權力,甚至取代君主的地位,春秋末年的時候,「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的故事,都是這種極端情況的演變。使晉國強大的國君是晉文公,就是那個在外面流亡了十多年的公子重耳。晉文公當上國君之後,開始整頓吏治,發展農桑。在晉文公的時代,又首創了三卿六軍制,後來又對自己的軍隊進行了擴張,原本的兩軍擴展到了三軍,而每個軍又設置了一將一佐,也就是六卿。

晉文公在和楚國交戰的過程中,這個三軍六卿的戰鬥模式非常的管用,也讓晉國越發的強大,這種情況一直持續了兩百年之久,也在慢慢的變化,由先前的三軍擴展到了六軍,六卿也變成了十二卿。其中權力最大的這六家人,分別是韓、趙、魏、中行、智和範,之後晉國的權力就慢慢地分散到了這六家人手裡,也為後來的「三家分晉」埋下了伏筆。

相關焦點

  • 春秋戰國的分水嶺——三家分晉
    有的國家內部發生了變革,大權漸漸落在幾個大夫手裡。這些大夫原來都是王室貴族,為了擴大自己的勢力,他們積極對外徵戰,就這樣,他們的勢力越來越大。一向稱霸中原的晉國,到了春秋末期,國君的權力也衰落了,實權由六家大夫把持,另外還包括郤、欒等大家族。他們各有各的地盤和武裝,互相攻打。後來有兩家被打敗,還剩下智家、趙家、韓家、魏家。這四家中以智家的勢力最大。
  • 三家分晉到三國歸晉
    兩百年之後的大漢江山,出了一個投機鑽營的安漢公,他還作王莽,乃是漢元帝王皇后的侄子。話說王莽的領導漢平帝駕崩之後,其便利了平地兩歲的玄孫廣寧侯子嬰為帝,並改名為孺子,世稱孺子嬰。在公元八年時機成熟,往往逼迫子嬰讓位於他,改號維新。這標誌著有二百一十年歷史的西漢王朝毀滅。那麼講到這兒,你有沒有覺得有點耳熟啊?
  • 本來可以一家佔晉,為什麼最後成了三家分晉?智伯怎麼身死族滅?
    春秋末年時,晉王朝已經名存實亡,實權被韓、趙、魏、智、範、中行六大家把控。各有兵馬,相互攻打,最後僅存四家。分別是智伯瑤、趙襄子、魏桓子、韓康子。四家之中以智伯瑤實力最強,他也是唯一有實力做到一家佔晉的人。可為何最後變成了三家分晉,最強的他反被淘汰在歷史的塵埃中?當我們重新回到這段歷史中,會發現根本原因出在智伯瑤自己的身上。
  • 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蝴蝶效應,三家分晉,使得周王朝的禮樂徹底崩滅
    春秋戰國,兩個時期共同構成了東周時代,但不論怎麼劃分,春秋和戰國都是兩個概念,完全不相同的時代,而將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分離開來的最早觀點,則是來源於著有《史記》的司馬遷口中。司馬遷又以何來作為劃分春秋和戰國的分水嶺呢?
  • 三家分晉,緣起武鄉?!
    三家分晉是指春秋末年,晉國被韓、趙、魏三家瓜分的事件。春秋晚期,晉國被晉國韓氏、晉國趙氏、晉國魏氏、晉國智氏、晉國範氏、中行氏六卿專權。公元前490年,趙氏擊敗範氏和中行氏。公元前458年,範氏和中行氏的土地盡為韓、趙、魏、智氏四家瓜分。公元前457年,韓、趙、魏聯合擊敗智氏,平分其地,分別建立韓、趙、魏三個政權。
  • 三家分晉後,晉國沒有立即滅亡,而是苦苦支撐了數十年之久
    在春秋戰國時期,晉陽之戰是發生晉國四大卿大夫——智氏、趙氏、韓氏、魏氏之間發生的一場兼併戰,最終導致晉國的大臣智伯兵敗身亡,智氏領地也被韓趙魏三家瓜分
  • 三家分晉,誰才是禮崩樂壞的罪魁禍首?司馬光用七個字說出真相
    三家分晉的意義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發生了一件足以改變天下局勢和歷史走向的事:周威烈王姬午分封中原大國晉國國內的三位卿大夫為諸侯國君,而原先的晉國徹底滅國,其封地被魏斯、趙籍、韓虔所分。史稱:三家分晉。
  • 如果沒有三家分晉,可能不會有春秋戰國之分
    一、一個時代的終結 三家分晉,這個「晉」是指晉國。晉國,姬姓,是成王之弟唐叔虞的封國。經過幾代人的發展,晉國在晉文公時開始稱霸諸侯。不像齊國,齊桓公一死,他的霸業也隨之煙消雲散。晉國在文公死後,其霸業不僅沒有倒塌,反而更加的輝煌。晉文公死後,晉國一直在稱霸的路上,一路向前。晉悼公時,晉國霸業達到巔峰。
  • 如果沒有三家分晉,最後一統天下的會是誰?
    首先,這個假設如果存在,晉國在晉文公之前幾代就不應該當政,因為晉文公祖上只是晉國的旁支,這支旁支被封於曲沃,並逐漸強大,最終吞併了晉國國君的領地,此後,為了避免同樣的事情發生,晉國國君一直在同室操戈,晉國公室一直在互相殺戮。
  • 韓趙魏三家分晉後,晉國的原國君去哪裡了?結局又怎麼樣了呢?
    但如果要問起三家分晉後,晉國的原國君去哪裡了,結局又如何,或許就沒有多少朋友清楚了。誠然,這個問題不是那麼重要,但作為我國歷史上一個重大分界點,我們這些歷史愛好者們,總該是要有一些了解的。這裡感謝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女性粉絲提問,接下來,筆者會跟大家一起簡單地了解下,三家分晉的前世今生(有對歷史感興趣的朋友,都可以在評論區留言)。
  • 與其說是三家分晉,不如說是三家分智氏,為何晉最大武裝會失敗
    在春秋到戰國過渡的這個階段,各個國家都存在卿大夫們之間相互兼併,也確實有人取得了最大的勝利,比如齊國的田氏,他們就靠著反覆的爭鬥兼併,直接就吞併了整個齊國,並不像晉一樣被三分。這也讓齊保持了極強的競爭力,晉曾經也有類似田氏這樣能完整過渡的家族,那就是卿大夫裡面最強的智氏。
  • 三家分晉為什麼是春秋戰國分界線,其代表危險、縫隙和失控的開始
    三家分晉為什麼是春秋戰國分界線,其代表危險、縫隙和失控的開始春秋戰國的分界線是三家分晉,這點在史學界幾乎沒有爭論,因為當公元前403年,作為中華大地上名義上的最高統治者周威烈王,連續籤發了三份委任狀之後,便已經表明了曾經的
  • 為什麼會有三家分晉,晉國國君為何不能阻止,後來國君去了哪裡
    從唐叔虞被封為國君開始,到晉國末代國君晉靜公被廢為止,晉國在周朝一共存在了657年,晉靜公是在公元前376年被韓、趙、魏三家給瓜分了,然後晉靜公也被廢為庶人,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晉國這個春秋時期實力最強大的諸侯國,會被韓、趙、魏三家給瓜分了呢?
  • 三家分晉,春秋之終戰國之始,七雄爭霸拉開序幕
    國土增大自是惹人眼紅,於是有的諸侯大國內部政權也發生了改變,逐漸旁落士大夫之手,其中三家分晉最為大眾所知,它被認為是春秋之終,戰國之始。背景晉國本位春秋時期的中原霸主,國土面積連綿千裡,地大物博,然到了春秋末期,國君手中的權利也逐漸衰落,當時國家實權主要由韓、趙、魏、智、範、中行六家士大夫把持,國君也不過空有其位,手無實權。
  • 三家分晉,趙魏韓誰的算盤最精?
    韓國的國土比東周最強盛的時候,多一個上黨郡,少一個洛邑,它的領土在三晉當中,最像一個國家。韓國的國境,除了與魏、趙接壤,南部在伏牛山與楚國接壤,無論此前還是此後,楚國都未在這個方向對韓國發起進攻,反而在伏牛山上修築長城,防範韓國。韓國真正有可能發生戰爭的方向,來自東部的鄭國。此時的鄭國經歷春秋三百年,大起又大落,實力大不如前,早晚會被韓國兼併。
  • 若沒有三家分晉,晉國有爭奪天下的實力嗎?
    自從韓、趙、魏三家分晉之後,這三家又分別成長為戰國七雄之一,其中魏國曾經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時間裡作為天下第一強國存在,趙國經過趙武靈王的改革之後成為唯一一個能夠和秦國對抗的國家
  • 三家分晉我們都知道,但三家歸晉是怎麼回事?
    現代物理學家有一個猜想,這個猜想讓很多人難以接受,但是卻具有很大的可信度,那就是:我們的這個世界是虛擬的,並且有人在瞅著我們這個世界。 其實從歷史角度來看的話,這種猜測並非空穴來風,因為從中國歷史上來看,有三家分晉,也有三家歸晉。
  • 古國探尋之唐晉:三家分晉,在晉國最光輝的時刻就已經造就
    而晉文公正是學習了「廟算」的優點和本領,才在晉楚之戰中一舉戰勝,將楚成王踩在了腳底下。究竟是怎麼樣操作進行的呢,下面我們一一說明。一、打擊瓦解楚國同盟陣營,未戰而屈人之兵。不管這個故事是否為真,在兩軍對壘時還想著別人「情誼性的幫助」,簡直愚不可及,戰爭中哪有情義可言?「城濮之戰」後,晉文公大會諸侯,一舉成為繼齊桓公之後的春秋第二任霸主。
  • 三晉之地,為何隨著三家分晉,便開始處處挨打,滅亡之路無法改變
    然而歷史總是令人意外地,隨著晉國宗室的衰弱,三家分晉,徹底沒有了往日的輝煌。如果說這三家處在燕國那樣尷尬的位置,也並不會在中原受到怎樣的為難。但是三晉偏偏初在了中原中心位置,可謂是死戰之地,也是受到了各國的覬覦,使得三晉自從建立以來就一直戰爭不斷,令人唏噓。
  • 三家分晉是怎樣的一個過程?三家分晉後,晉國國君的結局又如何?
    在我們的正常認知範圍內,「 三家分晉 」不僅是戰國時代的開端,而且也是晉國滅亡的標誌,那麼在我的記憶中,可能是我們的求學時代,歷史教材並沒有過多地去解釋這段歷史,所以就造成了我們對「 三家分晉 」有一個常識性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