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說是三家分晉,不如說是三家分智氏,為何晉最大武裝會失敗

2020-12-23 史海魅影

晉國的消失讓秦有了東出的可能,事實上要是晉沒有消失,他們確實有極大希望完成統一。其實三家分晉確實有著必然的因素,晉淪為卿大夫們的傀儡也是必然的結果,可是晉國確實有一個別的選擇,那就是以一種完整的形態被替代。在春秋到戰國過渡的這個階段,各個國家都存在卿大夫們之間相互兼併,也確實有人取得了最大的勝利,比如齊國的田氏,他們就靠著反覆的爭鬥兼併,直接就吞併了整個齊國,並不像晉一樣被三分。這也讓齊保持了極強的競爭力,晉曾經也有類似田氏這樣能完整過渡的家族,那就是卿大夫裡面最強的智氏。

智氏家族起源於獻公重臣荀息,此人是晉國霸業的主要締造者之一,他也因此得到了晉國的重用,他的家族也一下子成為國內的名門。後來更是一門出了三位卿大夫,在他之後,家族也一直都在晉國的政局中顯得非常活躍。他們家族不僅長期擔任主要執政官,更是直接掌握著主要軍權,也有著極高的威信。隨著家族的發展,在晉後期的六卿中,智氏成為了最強的一方,中行氏也是從他們家族中分出來的。隨著新一輪的兼併,智氏再度得到了大量的土地,他們的家族變得更強,除了他們之外,就只剩下韓趙魏三家,這三家論實力是絕對比不上智氏的。

因此到了智伯掌權的時候,他就有了要徹底吞併三家的想法,可沒想到,最終卻是三家聯手把他給打敗了,智氏家族就這麼覆滅,三家分晉徹底成為定局。為何智氏家族會在實力有絕對優勢的情況下,最終走向滅亡呢?顯然,這與晉國卿大夫的鬥爭形勢有著一定的關係。智氏家族在發展的過程中,也是靠著不斷兼併其他家族,才能慢慢擴張,可這就導致晉國內部卿大夫們的勢力範圍是比較複雜的。比如三家分晉剛剛出現後,仔細看三國的地盤,就能發現三個國家的地盤犬牙交錯,甚至有大量的飛地,簡直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寫實版本。

這是因為卿大夫家族畢竟不是一個真正的國家,他們也不會從一開始就劃分出一個成國家規模的地盤範圍,完全就是得到封地就劃為自己的地盤,在爭奪的過程中,他們也是先搶著要好地方,剩下的人別人再拿走。晉國總共就那麼大,經過這麼不斷的劃分,就導致各家的封地相互交接,智氏家族確實是最強的,可他們家族龐大的地盤沒有能連接在一起,並不像國家那樣有著極強的凝聚力。

這就導致隨著智伯的戰敗,智氏家族瞬間就瓦解了,根本沒有什麼有力的抵抗,諾大的地盤就是一盤散沙,任由三家隨意分割。同樣,韓趙魏三家確實是最大的贏家,可由於分出來的地形使得三家各有優勢,誰都無法吃掉誰,三晉也就能一直獨立到被秦滅掉,一個強大勢力必然要有著擁有足夠向心力的地盤,這種犬牙交錯的領地劃分,是不利於各家發展的。此外,智氏的滅亡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必然的結果,韓趙魏三家能在複雜的競爭中倖存下來,他們的實力其實並不弱。

比如趙氏一家抗住了三家的進攻,還能順利找到機會反殺智氏家族,這就說明他們這些家族都是非常有實力的。以智氏的能力,要想隨意滅掉一家,難度也是比較大的,而這些家族生存至今,也是肯定懂得唇亡齒寒的道理。他們在發展的過程中,一定會優先抱團去對付強大的一方,這樣才能保證平衡,大家都能繼續存活,就不用擔心被一個怪物給吃掉了。韓魏一開始跟著智氏去對付趙氏,他們肯定是留有餘地的,他們原本就不是和智氏真心同盟,只是被脅迫著過去,心裡肯定隨時都在考慮要跳反。當趙氏送來機會,兩家是沒有任何猶豫就答應了,雖然弱者聯合是無法避免的結果,但智伯還是有迴旋的餘地。

他錯誤地估計了形勢,還選擇了非常糟糕的策略,智伯是一個剛愎自用的人,他確實有著非常不錯的才能,也有著遠大的理想,可他從一開始出發點就有問題。他有意要維護晉室,還試圖削弱各個卿大夫的實力,用大家的封地去增強晉室的力量。對於這些卿大夫們來說,這是絕對不能接受的事情,因此當智伯做出這件事之後,他就已經成為所有卿大夫們共同針對的目標,哪怕是智氏家族內部,也不見得全都會支持他。

偏偏他沒有察覺到問題,還是一意孤行,又過於冒險選擇自己與兩個不知底細的家族合作。智伯在爭鬥中的嗅覺還是不夠敏銳,他們家族像智果這樣的人已經察覺到問題了,可惜他還是太固執,這也讓自己多次錯失扭轉局面的機會,像他這樣的領導人,也確實很難在複雜的政局中有更大的作為,和趙襄子這些人比起來,他確實差了不少。

我是史海魅影,關注我為歷史點讚。

相關焦點

  • 三家分晉,緣起武鄉?!
    三家分晉是指春秋末年,晉國被韓、趙、魏三家瓜分的事件。春秋晚期,晉國被晉國韓氏、晉國趙氏、晉國魏氏、晉國智氏、晉國範氏、中行氏六卿專權。公元前490年,趙氏擊敗範氏和中行氏。公元前458年,範氏和中行氏的土地盡為韓、趙、魏、智氏四家瓜分。公元前457年,韓、趙、魏聯合擊敗智氏,平分其地,分別建立韓、趙、魏三個政權。
  • 本來可以一家佔晉,為什麼最後成了三家分晉?智伯怎麼身死族滅?
    春秋末年時,晉王朝已經名存實亡,實權被韓、趙、魏、智、範、中行六大家把控。各有兵馬,相互攻打,最後僅存四家。分別是智伯瑤、趙襄子、魏桓子、韓康子。四家之中以智伯瑤實力最強,他也是唯一有實力做到一家佔晉的人。可為何最後變成了三家分晉,最強的他反被淘汰在歷史的塵埃中?當我們重新回到這段歷史中,會發現根本原因出在智伯瑤自己的身上。
  • 春秋戰國的分水嶺——三家分晉
    韓趙魏三家分晉智伯當權公元前475年,晉定公去世,晉出公繼位。晉陽之戰公元前455年,為了振興晉國,重建霸業,智伯對三家大夫趙襄子、魏桓子和韓康子說:「晉國本來是中原霸主,後來被吳、越奪去了霸主地位。為了使晉國強大起來,我主張咱們每家都拿出一百裡的土地和戶口來劃歸國君公室,我智家先拿出一個萬戶邑獻給晉公,你們看如何?」。三家大夫其實都擔心失去土地後,自家的實力會下降,因此都不願獻出封邑。但是三家並不齊心,又不敢單獨對抗智家。
  • 為什麼會有三家分晉,晉國國君為何不能阻止,後來國君去了哪裡
    從唐叔虞被封為國君開始,到晉國末代國君晉靜公被廢為止,晉國在周朝一共存在了657年,晉靜公是在公元前376年被韓、趙、魏三家給瓜分了,然後晉靜公也被廢為庶人,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晉國這個春秋時期實力最強大的諸侯國,會被韓、趙、魏三家給瓜分了呢?
  • 三家分晉後,晉國沒有立即滅亡,而是苦苦支撐了數十年之久
    智氏敗亡後,晉國再也沒有可以與韓趙魏相抗衡的力量,三卿便毫無顧慮的瓜分晉國領土,而晉國國君成了一個傀儡,最終走向「三家分晉」。公元前403年(晉烈公十三年),周威烈王賜封趙、韓、魏三家為諸侯,晉國名存實亡。由此,晉陽之戰的結束,可以理解為三家分晉的開始,而魏國、韓國、趙國這三國被冊封為諸侯國,可以說是三家分晉的完成。
  • 三家分晉是怎麼發生的呢?哪一個國家才最強呢?
    三家分晉是怎麼發生的呢 ?在春秋之際,周天子沒有實權,底下的諸侯國眾多,大家都在擴張土地,連年徵戰,包括內部的,也在自相殘殺,這六卿中的中行氏和範氏就這樣被無情的吞併了。這六卿只剩下了四家,韓氏、趙氏、魏氏和智氏。而在這餘下的四家裡,就屬智氏最厲害了。
  • 如果沒有三家分晉,最後一統天下的會是誰?
    再加上晉景公設立六卿制度,三家分晉,實際上是晉國自己的原因造成的。因此,要想沒有三家分晉,首先就必須沒有晉武公、晉獻公、晉文公他們的祖先被周天子封在曲沃的事情。晉國春秋時期圖我們都知道,魏國流失的商鞅造成了秦國強大,流失的張儀以商於(wū)之地欺騙楚國和齊國絕交,最終讓楚國在齊、秦之間平衡的國策失敗,流失的人才範雎提出遠交近攻,讓三晉受苦
  • 三家分晉,春秋之終戰國之始,七雄爭霸拉開序幕
    六大家族各有封地且私下經常相互攻打,爭奪對方領地擴大主權,在之後的明爭暗鬥交戰中範和中行兩家被滅,土地被其餘四家瓜分。六大家族便只剩下了智、趙、韓、魏,其中屬智家勢力最大,野心也最大,他們早不滿足現在的得失,將目光放向了國君之位。
  • 第一戰:三家分晉(2)分家前夜 晉國六卿
    晉最大的歷史功績,在於在中華文明最開始萌發興起的時候,起到了保護火種的巨大作用。 沒有晉,也許我們的祖先就該披毛飲血了。 可以這麼說,如果沒有晉,華夏文明或許早已滅亡,中國歷史也要重新改寫。畢竟世界上太多的文明都是死在了野蠻人手中,華夏文明剛萌芽時還禁不起風吹雨打,晉國可以說是中華文明門神編制的001號。
  • 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蝴蝶效應,三家分晉,使得周王朝的禮樂徹底崩滅
    「三家分晉」是司馬遷在《史記》當中首次提出來的觀點,因為三家分晉從名義上破壞了周朝的禮樂制,故而這是春秋向戰國邁進的標誌性事件。三家分晉是從「三家」開始的,而晉國自西周王朝成立以來,始終都只是活在智、趙、魏、韓四大世家的制衡之下。
  • 三家分晉是怎樣的一個過程?三家分晉後,晉國國君的結局又如何?
    公元前349年,晉靜公被韓昭侯派去的心腹韓玘( qǐ )所殺。 自古亡國之君下場往往都非常悲慘,晉靜公有此結局也當在意料之中了。 那麼若細究起來,「三家分晉」的最初起源是在哪裡呢?
  • 若沒有三家分晉,晉國有爭奪天下的實力嗎?
    自從韓、趙、魏三家分晉之後,這三家又分別成長為戰國七雄之一,其中魏國曾經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時間裡作為天下第一強國存在,趙國經過趙武靈王的改革之後成為唯一一個能夠和秦國對抗的國家
  • 魯國三桓實力強大,為何不學「三家分晉」,將魯國瓜分呢?
    庶子之長又稱「孟」,故又稱孟氏、孟孫氏)、庶次子叔牙(諡僖,其後代稱叔孫氏)、嫡次子季友(諡成,其後代稱季氏)皆按照分封制被魯莊公封官為卿,後代皆形成了大家族,由於三家皆出自魯桓公之後,所以被人們稱為「三桓」。那麼,問題來了,魯國三桓實力強大,為何不學「三家分晉」,將魯國瓜分呢?
  • 三家分晉到三國歸晉
    有人說歷史不會重演,但總會驚人的相似,莫非真得有輪迴嗎?咱們都背過朝,代表夏、商、周、秦、漢三國,咱們就串一期,來看看歷史上它到底有沒有輪迴。話說公元前二零七零年至公元前一千六百年,是我國的第一個朝代,夏朝開國領袖就是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大禹。但實際上家天下的夏王朝是由大禹的兒子下棋開始的。而夏王朝最後一位君主是誰呀?
  • 晉國內鬥總決賽:三家分晉,春秋落幕
    公元前497年到公元前492年,由趙氏家族內部矛盾引起的晉國六卿內戰,最終中行氏和範氏落敗,被淘汰出局。 自從中行氏和範氏被滅之後,晉國就只剩下了智氏、韓氏、魏氏、趙氏四家卿族,其中要數智氏的實力最為強勁,當時的智氏家主是智瑤,其人聰慧過人,年紀輕輕便已屢立戰功。
  • 春秋時期的三家分晉,為秦始皇統一六國打下了基礎,是真的嗎?
    晉文公是當時五霸之首,而「三家分晉」或晉國滅亡的禍根就因他而起。為什麼說晉國滅亡是晉文公引起的呢?原來在晉文公當政期間,他不再推行分封制,也就是不再把自己的兒孫分封到晉國各地,也不讓自己的兒孫掌握軍政大權,而是在軍中設立了六卿。說白了就是讓6個大臣掌握軍政大權。
  • 如果沒有三家分晉,可能不會有春秋戰國之分
    韓趙魏三家正式成為諸侯。這是司馬光《資治通鑑》的開篇。 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春秋》的紀事終結於此。或周貞王元年,公元前468年了,《左傳》紀事終結於此。 但以事件來劃分,韓趙魏三家分晉無疑是標誌性的事件,甚至可以說,如果沒有三家分晉可能都不會有春秋戰國這樣的劃分。
  • 「三家分晉」的歷史玄機:實力最強的智氏被滅族,趙魏韓誰最精?
    中國早期的歷史事件中,「三家分晉」無疑是極具歷史意義的一個,它是周王朝分崩離析的標誌性事件,它直接改變了其後中國歷史的走向。晉國自文公開創霸業,襄公繼業,一躍成為春秋強國。到了晉獻公時,曾誅殺公子,晉國不再立公子為貴族,而是以異姓大夫為貴族,晉王室的力量也就從此衰落,而異性卿大夫就沒有什麼制約的力量。
  • 三家分晉我們都知道,但三家歸晉是怎麼回事?
    其實從歷史角度來看的話,這種猜測並非空穴來風,因為從中國歷史上來看,有三家分晉,也有三家歸晉。一切都那麼讓人感到戲劇化,這或許是歷史跟我們開的玩笑吧! 圖片:三家分晉資料截圖 一、三家分晉 三家分晉發生在春秋後期,指的是晉國的三個貴族,瓜分了晉國。
  • 戰國社會的新現象與各國變法,最出名的是三家分晉,田氏代齊
    各國內部的兼併鬥爭中,最出名的是「三家分晉」、「田氏代齊」。晉國本有十二卿,經過不斷兼併,到了後期,政權實際掌握在中行氏、範氏、趙氏、韓氏、魏氏、知氏六個強宗之手。公元前497年,範氏、中行氏攻趙氏,知氏、韓氏又奉晉君之命攻範氏、中行氏,範氏、中行氏遂敗。知氏又脅迫韓、魏攻趙,不料反被三氏合謀攻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