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萬國公墓,初名薤露園,1909年10月,由浙江上虞人經潤山在上海西鄉(今虹橋路、滬杭鐵路西側)購地20餘畝籌建,1914年建成。後被滬杭甬鐵路佔用。1917年,經潤山之妻汪國貞在虹橋路南、張虹橋購地55.6畝,將薤露園移至此外,更名為「薤露園萬國公墓」。後改為公營。
起名「萬國公墓」,原意是指作為公共墓地,不受國籍、種族、姓氏等限制中外人士都可安葬。
薤露園,其名取自西漢無名氏創作的一首輓歌——《薤(xiè)露》: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復落,人死一去何時歸。薤是什麼?其實就是我們叫作小蒜、薤白頭、野蒜、野韭菜等名字的一種植物。
此歌大意是:薤上的露水,為何那麼容易幹呢?但露水幹了明天早晨還會再降落,可人啊,一旦死去何時歸?
現在公墓地址佔地151.95畝,1984年改為宋慶齡陵園。陵園由宋慶齡紀念設施、名人墓園和外籍人墓園以及少兒活動區四個部分組成。國內名人和外籍人墓園對外仍稱萬國公墓。
宋氏墓地安葬著孫中山夫人宋慶齡女士和父母宋耀如和倪桂珍以及她的保姆李燕娥。
在中國名人墓園則安葬著「八百壯士」抗日英雄團長謝晉元,創作了漫畫《三毛流浪記》的著名畫家「三毛之父」張樂平,上海京劇院院長、著名京劇藝術表演家周信芳,復旦大學創始人馬相伯等知名人士。魯迅先生1936年10月19日也曾葬於此地,1956年10月14日,魯迅先生靈柩移葬到虹口公園新建墓地。
在外籍人墓園則葬有來自世界25個國家的600多名外籍人士,其中有,魯迅先生的日本朋友內山完造夫婦,傑出的國際主義戰士、羅馬尼亞的白求恩布庫爾·柯列然,中國福利會顧問、宋慶齡生前摯友、美籍專家耿麗淑,第六、七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外文局老專家魏璐詩,現已遷葬韓國的韓國獨立運動和「大韓民國臨時政府」的早期重要成員,如國務總理、臨時大總統樸殷植,國務總理、軍務部長盧伯麟,法務總長、代理國務總理兼外務總長申奎植,臨時議政院院長金仁全和韓國獨立軍基地的開拓者安泰國等。
另外,在宋氏陵墓區域內還安葬著一位叫威廉·亨利·端納的澳大利亞人。端納出身於澳大利亞,早年在香港做特派記者,後進入中國內地採訪,因最先披露袁世凱與日本籤訂「二十一條」密約而轟動一時,並由此成名,後投身政界,在旅居中國近40年,先後給孫中山、張作霖、張學良,最後是蔣介石等實權人物充當過私人顧問。
端納為蔣介石作為近10年的私人顧問,與宋美齡的關係也非常要好。西安事變爆發後,蔣介石被張學良扣留,端納陪同宋美齡飛赴西安營救蔣介石。抗日戰爭爆發後,宋美齡在國際舞臺發表了許多動人心魄的演講和灑淚之辭,多出自端納手筆。
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爆發,美國對日宣戰,端納得信後立即進入菲律賓首都馬尼拉。後被日本人關進了集中營,生活了3年多,被麥克阿瑟將軍派出的傘兵營救,隨後宋美齡派專機,接回端納。
1946年11月初,端納因患癌病逝世。宋美齡在其床側誦讀《聖經》,為其超度,並撥出在上海的宋氏墓地一角,予以安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