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秦始皇吧
世界奇蹟的締造者——全才冤臣蒙恬
檔案
姓名:蒙恬
祖籍:齊國
座駕:四驅戰車
武器:九十釐米長劍
歷史評價:筆祖、大秦忠良,抗匈名將
經典之戰:大破匈奴之戰
特長:精通兵法、典獄、書法、音樂、發明、工程的全能型人才
必殺技:萬箭攅射
智商:文武雙全、聰明絕頂
相貌:絕世帥哥
性格:忠肝義膽、胸襟坦蕩、一心為國
缺點:無
偶像:秦始皇嬴政
最好的兄弟:蒙毅、扶蘇
最討厭的人:趙高
理想:開疆拓土,令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抱怨
死亡方式:服毒自殺
簡歷
約公元前250出生~約公元前226年:出身名將世家,少與李斯學習典獄之學,後擔任獄官
公元前226年~公元前215年:投身沙場,參與秦統一六國戰爭,並因功升為秦內史(鹹陽市長)
公元前215年~公元前210年死亡:奉令率三十萬大軍北守長城,威震匈奴
先提一個問題,中國歷史上死的最冤的一個忠臣是誰?
伍子胥?白起?李牧?
都不是,伍子胥死的壯烈,是因為他沒有識人之明;白起死的不值,是因為他的性格太固執;李牧死的悲慘,是因為他明知不可為而為。
故此三人死的一點兒都不冤,實乃性格決定命運。
真要說冤的,那就是本篇要介紹的大秦名將蒙恬了。這可不是小生我說的,那是唐太宗李世民說的。以李世民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他的評價還是有些分量的,看來蒙恬確實死的很冤,比竇娥還冤。
是啊,蒙恬一生行事,又忠誠又講義氣,與上與下與同僚,關係都處的很好,他怎麼就被害死了呢?
一個字,衰;兩個字,倒黴;三個字,不走運!
事實上,蒙恬在臨死的時候也曾仰天長嘆:「我何罪於天,無過而死乎?」
既然如此,那作為一個品德性格全無缺點的大帥哥,蒙恬為什麼會莫名其妙的捲入到一場兇險至極的宮廷內爭裡去,結果被活活的搞死了呢?
1.多才多藝的風流公子
古箏五弦,施於竹如築。秦蒙恬改為十二弦,變形如瑟,易竹以木。——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
自蒙恬始造,即秦筆耳。以枯木為管,鹿毛為柱,羊毛為被。——崔豹《古今注》
與兩位武安君白手起家不同,蒙恬出身於秦國名將世家。他的祖父蒙驁,是事奉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秦王嬴政四代秦國國君的秦軍元老。自昭襄王時期從齊國來到秦國,至公元前240年為國捐軀,蒙驁一生共為秦國打下七十餘座城池,可謂戰功赫赫。他的父親蒙武,戰功稍遜,但曾多次作為王翦的副手南徵北戰,也是秦國的一名宿將。而蒙恬與他的弟弟蒙毅,不但容貌俊美、聰敏好學,且自小出入宮中,與嬴政共同跟李斯學習刑獄之法,故深得嬴政寵信與重用。可以說蒙氏與王氏,是秦國的兩個名將批發工場,數十年人才輩出,一個比一個牛。
蒙氏兄弟家世顯赫,從小就受到了非常良好的正統儒法教育,他們的老師李斯,不但是儒、法家巨子,同時也是一代書法大家(小篆就是李斯整理的),而小蒙恬也很爭氣,長大後不僅成了個法律專家,而且博覽群書、興趣廣泛,尤善書法、音律之學。傳說我們現在用的毛筆、古箏,就是這個大帥哥發明的。
不過,據史學家考證,毛筆與古箏在秦代以前早已有之,蒙恬恐怕只是改良了它們的製作工藝,並非其真正的原創,但這並不妨礙民眾對蒙恬的神化,據說在「湖筆之都」浙江湖州善璉鎮,當地人不但奉蒙恬為「筆祖」,還給他編造了一個英雄救美自由戀愛的老婆卜香蓮,稱為「筆祖娘娘」,將夫妻二人供奉在蒙公祠內,每逢農曆三月十六筆祖生**及九月十六**筆組娘娘生**,鄉民們就要舉行盛大的祭祀敬神廟會,以紀念他倆。
看來,蒙恬並不是一個只懂得打仗的大老粗,他寫的一手好字,彈的一手好箏,且還有些大發明家的風範,可謂文採風流的很呢,可惜史書在這方面記載太少,不然,蒙恬又何嘗不是另外一個瀟灑儒將周公瑾?
2.第一仗就輸了
秦代是全能官吏的時代,文職武職之間並無截然的界限,軍吏可轉任文法吏,文法吏也可從軍作戰。蒙恬在李斯門下學成之後,擔任過一段時間審理獄訟的文書。但他很快就棄法從戎,投身到了轟轟烈烈的秦統一六國的戰爭之中。而他的弟弟蒙毅則繼續學習典獄,後來成為始皇帝最為信任的上卿,兄弟倆一文一武,輔佐嬴政建功立業,可謂大秦雙柱。
公元前226年,秦數十年對六國用兵到了收穫果實的時候,當適時,韓、趙、燕三國均已為秦所滅,秦王嬴政即得天下之半,可謂雄心勃勃、豪情萬丈,續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就在此刻!
下一個對手,就是楚了吧,這是最後一塊難啃的骨頭了,吞之,則天下定矣。
況且,秦將王賁已奪楚十餘城,形勢可謂一片大好,此時不滅,更待何時?
然而,如此重要的任務,派誰去好呢?嬴政掰著手指頭數了數手中幾張王牌:王翦、王賁、李信、蒙武……每一個都是那麼地出色,唉,人才太多也不好辦哪,難選,頭痛!
於是嬴政把幾位王牌都召了來,一個一個的問。
首先問李信。李信這人,年少壯勇,曾以數千騎兵一口氣追逐燕軍直至遼東,逼殺太子丹以獻,從此一戰成名,可謂秦國眾多戰將中的後起之秀,嬴政很看好這個潛力股。
「寡人慾取荊,於將軍度用幾何人而足?」
「昔武安君率師七萬伐楚,一戰舉鄢、郢以燒夷陵,吾雖不及武安君,然用二十萬人足矣。」
嬴政又問王翦:「老將軍以為如何?」
王翦沉吟了一會兒:「信以二十萬人攻楚,必敗。以臣愚見,非六十萬人不可。」
嬴政一皺眉,顯然很不滿意王翦的回答,六十萬,那不是要寡人將全部家底奉上麼?王翦啊王翦,你怎麼說也是我大秦第一名將,豈能如此膽怯?你一舉滅燕趙的威風哪兒去了!
「王將軍老矣,何怯也!」嬴政搖頭長嘆,心裡暗想,要是白起還在就好了,那滅楚還不跟玩兒似的。
王翦不說話了,你不信我,那我還說什麼!李信不老不怯,你找他好了,我告病就是。
於是嬴政又轉頭望向李信,那是一種難得的信任眼神。寡人沒有白起,就只有靠你了,希望你能成為新一代的武安君,我大秦世出名將,決不能就這樣在王翦手中斷了。
李信狂喜,再拜曰:「微臣願領兵二十萬伐楚,並請一人為副,隨臣一同前往,不知大王可否割愛?」
「將軍欲請何人?但講無妨。」
「蒙恬。」
蒙恬?嬴政愣住了,自己這位同學的才氣,那是沒得說了,可是蒙恬從來沒有帶兵打過仗啊,他能行麼?
「蒙恬精通兵法,臣自問不及也。若得此人,楚必可數戰而取之。」
嬴政終於點頭了,蒙恬的本事,他最清楚,這懷才就跟懷孕一樣,那是藏不住的,蒙恬遲早都會是一代名將,早點讓他鍛鍊一下也好,寡人即將一統寰宇,此用人之際,正需多培養一些年輕的國家棟梁。
於是在秦王嬴政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秦國再次大興兵。王翦之子王賁,率師十萬伐魏;李信、蒙恬兩隻初生虎,則率軍二十萬,大舉攻楚。王翦告病回到頻陽(今陝西銅川西南)老家,在暮色黃昏的莊園中靜靜的坐著,心如止水。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或許,我真的老了,大秦已經是年輕人的天下了,大王、賁兒、李信、蒙恬,你們好好幹吧,大秦的未來是你們的!
一陣晚風吹過漫野的黃花,王翦感到些涼意,他披衣而起,落寞的眼神泛著點點淚光。
另外一邊,李信與蒙恬帶著秦王嬴政與全城父老期望的目光,領兵出徵了,兩個年輕人是說不盡意氣風發,道不完的豪情壯志,特別是蒙恬,第一次領兵打仗,就是如此重要的一戰,內心的興奮可想而知。為了大王的信任,為了蒙氏一族的榮耀,這趟一定要打一個漂亮仗回來,自己可是大秦戰神蒙驁的子孫啊,無論如何決不能給爺爺丟臉。
當時,楚國的主力都在楚國新都壽春(今安徽壽縣),由大將項燕率領。此人在歷史上似乎沒啥名氣,但提到他的孫子西楚霸王項羽,那可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了,項燕雖然比不上自己的牛叉孫子,但對付李信與蒙恬這兩個剛出道的毛頭小夥子,還是綽綽有餘的,他自知楚軍戰鬥力不如秦軍,只有利用楚國遼闊的疆域,以縱深誘敵,拖長戰線,消耗秦軍,然後趁機突擊,一舉可勝。
然而毛頭小夥子李信可是個不怕天不怕地的傢伙,何況一個項燕。戰前他要求士兵輕裝上陣,只帶幾天的乾糧即可,不必過多輜重,欲來個因糧於敵、以戰養戰、千裡突襲——這是昔**武安君白起一舉破郢的良方妙藥,作為武安君的狂熱粉絲,李信打仗一向奉之如神。
李信錯了,今時不同往**,自白起水淹鄢城、屈原忠烈投水,楚人個個恨秦人入骨,還有誰會讓他輕易因糧於敵,何況壽春的縱深比鄢郢的縱深,相差何止千裡,秦軍貿然深入,那不是去找死嗎?
冷靜的蒙恬很快發現了這個足以致命的危險,他勸李信說:「楚國地大,冒進恐有後顧之憂,望將軍慎之。」
李信不以為然,正因為楚國地大,我們才要長驅直入,尋求楚國主力速戰速決,否則一步步推進,那要打到什麼時候,我聽說王賁那小子已經引汴河之水灌淹魏國都城大梁,一口氣把魏國給滅掉了,咱倆再不加把勁,他老王家就要把風頭全給搶光啦。
蒙恬說不動李信,只好作罷,誰叫人家是主將呢?現在只有寄望於項燕了,希望他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草包,乖乖的留在壽春等我們來跟他決戰。
於是李信下令兵分二路,一路由蒙恬率領進攻寢丘(今安徽臨泉、河南固始一帶),另一路則由李信親自統率,直取平與(今河南平輿北)。這兩個地方,乃是楚都壽春面前最後兩個險要,下之,後面就是一馬平川,幾天就可以兵臨壽春城下了。
平與與寢丘對於楚國的重要性,李信知道,項燕一樣清楚,但他根本沒派兵去救,因為他的既定戰略就是誘敵深入,不給點甜頭給敵,敵能深入嗎?
所以一切都變得出奇順利起來,倆生猛小夥果然夠猛,沒幾天就各自高奏凱歌,捷報如雪片般飛入鹹陽,秦王嬴政欣喜若狂,倆小子幹的好,趕快給我拿下壽春,回來寡人直接封你們做上卿。
戰爭進行到這一步,勝利的天平還都在秦軍這邊兒,可是從這一刻開始,楚國開始玩弄陰謀詭計了,而且玩的李信暈頭轉向,差點把褲子輸掉。
首先,楚國開始求和,楚君負芻派人到平與李信營中,說要交出青陽(今湖南長沙),以土地換取和平。李信當然一口答應,看來楚國人是怕了,根本沒有反抗的信心,不如就先收好處,以迷惑他們,然後突然攻打壽春,揍他個措手不及。
李信又錯了,這次不是他在迷惑楚國,而是楚國在迷惑他,他這邊剛跟楚國籤訂停戰協議,轉頭楚國就毀約派青陽之兵攻打南郡(即原先白起攻下的鄢郢一帶),耍的他是團團轉。
後院著火,李信只得回師去救南郡,否則他這一支孤軍,被楚國這麼前後一夾,形勢危矣。另外還有一個原因,李信說不出口,其實他的軍糧早用光了,楚國人都是小氣鬼,看秦軍來了就收拾東西跑路,一點兒糧食也不留給他,所謂「因糧於敵」老早就變成了一個笑話。
李信匆匆忙忙往回趕,卻不知項燕的二十萬大軍已經偷偷出發,神不知鬼不覺地尾隨在秦軍之後,緩緩的跟進,放槍地不要。
經過一番急行軍,李信十幾萬秦軍主力終於趕到南郡城下,把楚青陽軍一頓痛扁。其實這個時候,李信還沒有輸,只要他佔住南郡城,與蒙恬前後夾擊項燕軍,或許還能反敗為勝。
可惜李信不是李牧,匆忙回師,也不曉得搞搞偵查,明明有二十萬敵軍跟在後面,竟一無所知,還以為楚國人打南郡只是在玩花樣拖延時間而已。要說項燕不愧是項羽的祖宗,隱蔽工作做的還真好。
最終,李信還是錯過了最後一個反敗為勝的機會,他在南郡稍作休整補充糧秣,就帶兵繼續東進,欲與蒙恬在城父(今安徽亳縣東南)會師,合兵伐楚。項燕當然不會給他這個機會,經過三**三夜緊追不捨,楚軍也已來到南郡附近,李信方一出城,伏兵就上來了。
結果不用說,李信猝不及防,秦軍兵敗如山倒,7名都尉陣亡,大勢已去,李信只好收起雄心壯志,帶著殘兵狼狽撤退。事實證明,薑還是老的辣,對付老將就得用老將,秦軍在統一六國過程中,吃的幾次大虧都是在龐暖、李牧、項燕等老將身上,年輕人畢竟愛衝動啊,衝動是魔鬼。關鍵時刻,還好有蒙恬,他雖然年輕,比李信卻稍稍沉穩一些,敗信傳到城父,秦軍軍心浮動,將士皆有懼意。這時候蒙恬表現出了非同尋常的大將之風,他一路收攏李信的敗軍,從容退回趙境。項燕追殺而來,碰了個壁,只得轉身去攻南郡。嬴政得報大怒,一腳踢翻座前的席案,拂袖而出,侍從們趕緊備了車追,嬴政縱身上車,直奔王翦老家頻陽飛馳而去。
嬴政是來道歉的:「寡人不用將軍謀,李信果辱秦軍。將軍雖病,獨忍棄寡人乎!」
看來嬴政作為千古一帝,果然胸懷博大,身為萬乘之君,勇於承認錯誤,光這一點就難能可貴。
王翦一笑應允,但向秦王嬴政提出了三個條件:
一.給他六十萬兵。
二.請蒙恬之父老將蒙武為副將。
三.請鹹陽田宅數處。
秦王嬴政大笑許之。王翦果然是個聰明人,秦空國而專委於彼,他多請田宅,就是為了安寡人的心哪!
次年(公元前224年),王翦蒙武率六十萬大軍仍按李信進軍路線,進入陳邑、平輿一線後,便接受李信輕率進攻失敗的教訓,大軍停止深入,並聯營十餘裡,堅壁固守。楚王負芻不敢掉以輕心,亦傾全國之兵以御之。項燕多次前來挑戰,秦軍終不應戰。王翦命士兵養精蓄銳,並每**殺牛宰羊,與士卒同食。(此李牧故技爾)兩軍相持長達一年,秦軍士卒每**閒的丟石頭玩兒,個個恨不得立刻衝到戰場上殺敵。而楚軍終不得一戰,遂漸漸放鬆了警惕。王翦蒙武抓住機會率軍大進,大敗楚軍於蘄(今安徽宿縣)南,又乘勝追擊,連敗之,並斬殺其帥項燕。(這可真是風水輪流轉,從前是項燕追殺李信,現在輪到王翦追殺他了。)
看來,除非是白起李牧一樣的天才戰神,「凡與敵戰,須務持重,慎不可輕舉」都是為將者必須遵守的最高法則。這一戰,王翦蒙武老哥倆給李信蒙恬小哥倆好好的上了一課。
經此一戰,楚軍精銳盡喪,公元前223年,秦將王翦、蒙武攻入楚都壽春,俘獲楚王負芻,在楚地設置楚郡,綿延興盛了八百餘年的楚國宣告滅亡。這一年,大秦帝國的掘墓人小項羽年方十歲,正跟著叔叔項梁四處逃難,總有一天,他要為祖父項燕報仇雪恨。
緊接著,秦軍滅楚挾餘威,摧枯拉朽橫掃燕代之地,公元前222年,王賁攻遼東,虜燕王喜,繼而攻代,虜代王嘉。王翦則悉定江南地,降百越之君,置會稽郡。王翦父子出盡了風頭。
至此,韓、趙、魏、楚、燕五國悉數滅亡,山東六雄惟有與秦相距最遠的齊國苟延殘喘。於是在這一年五月,秦王嬴政提前慶祝,特許天下聚飲。
在這個普天同慶的日子裡,蒙恬在幹什麼呢?他在反思,出道第一戰就遭到失敗,其教訓不可謂不深刻,歷史上所有的成功者,都善於總結經驗教訓,蒙恬也不例外。
3.成長
秦滅六國主要有三大絕招:
一.遠交近攻。這個我們在白起那一章提過了,簡單來講,就是交好麻痺遠敵,以便從容攻近,由近及遠,步步蠶食。
二.反間之計。這個我們在李牧那一章也提過了,簡單來講,就是離間六國的關係,讓他們鷸蚌相爭;或者離間六國的君臣關係,讓他們自毀長城。
三.金錢攻勢。這一招是和第二招配合使用的,簡單來講,就是用大量的金錢收買六國的執政之臣,能收買的利用之,買不了的則刺殺或間殺之。據《戰國策》載,秦為連橫六國總共花去了足足三十萬金,可謂大出血本,當然,賠本的買賣秦人不會幹,等六國一滅,他們就會連本帶利的收回去。
三管齊下,再加上秦國強大的軍事實力,六國焉能不亡?這三招,簡直就是亂世稱霸經典教科書了,中國歷史上每逢群雄逐鹿,最後得到那頭「鹿」的,莫不是這三招的集大成者。
所以戰國末期將近四十年,虎狼之秦竟沒有揍過齊國一次,不是因為它惹不起,而是要把它留在最後收拾。事實上,一條看不見硝煙的戰線,早已在齊國悄然發動,所使用的戰略,就是我們前面提到的那三招。
三招看似玄乎,其實說白了,關鍵就是「錢」嘛!有錢能使鬼推磨,何況身在「風月之都」臨淄的齊國「市儈」們。於是在「孔方兄」的強大攻勢下,齊國群臣,上至丞相後勝,下至侍從太監,全都成了秦國黃金的奴隸。而一眼望去這朝廷上下都成了親秦派,齊王建自然也不好多說什麼,咱們就今朝有酒今**醉,明**醉死再去醫院好了!
正所謂金錢使人墮落,此言非虛也!
當然不是,《孫子兵法》曰,「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故兵列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蒙恬這麼做,是因為齊國的情況與楚國大相逕庭。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嘗言:「山東以自守則易弱以亡,以攻人則足以自強而集事」,這一說法是有道理的。齊地地形的主體是魯中南低山丘陵,四周都是平原,缺乏天然的屏障來鞏固其略地,封閉性遠不如秦國的關中之地,三面均可能受敵,不易固守;更糟糕的是,臨淄四周低山丘陵方圓不過數百裡,縱深亦遠不如楚江淮之地,幾處險要一被突破,全境即可能被擊穿;再說今齊之主力俱在西界齊長城一帶,其北境防守必然空虛,秦軍只要繞過這一條「馬其洛防線」,趁虛而入,齊一無戰心二無地利三無名將,此三無之國,怕甚重蹈覆轍哉?
春秋齊靈公時平陰之戰,戰國齊緡王時樂毅伐齊,晉、燕就是看準了這一弱點,而把齊國給打穿了的。不過,從前的晉、燕給齊國留了一條小命,而今嬴政對齊國的老命,卻勢在必得,秦一統天下的千古偉業,註定畢其功於蒙恬之手。
於是事情簡單極了,王賁蒙恬大軍,由燕地南下,經歷下、淄川,直搗臨淄,一路勢如破竹,所過之處,如入無人之境,齊國的西路大軍,完全變成了擺設。
齊王建大窘,慌忙令齊西路大軍回援臨淄。
遲矣!臨淄城四十年不修戰備,對身經百戰的秦虎狼之師而言,不過是豆腐一塊。蒙恬大軍一番猛攻,這座當時世界上最繁華富庶的欲望之都,即被攻破。齊王建倉惶向南逃至齊重鎮莒城,企圖重演田單復齊的故事。秦使陳馳入見齊王,許諾只要歸降,秦將封以五百裡之地,猶不失為一方諸侯。齊王建苟且成性,居然上當,遂放棄抵抗乖乖投降,開開心心的來到他的新「封地」共城。(今河南輝縣)
齊王建很快發現,什麼五百裡封地啊,全都是騙人的,秦人給他的不過是一座種滿了松柏的小山丘而已,別說人了,連只兔子都沒有。結果,可憐的齊王建只好唱著「小丘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在一片蓊翁鬱郁的松柏林中活活的餓死了。
齊國的遺老遺少們,在聽說齊王建死後,愛其不幸,怒其不爭,從而為他做了一首歌:
「松耶,柏耶,住建共者客耶!」
柏楊先生把這句歌詞演繹成了一首小詩:
「滿耳松樹的濤聲
滿目柏樹林
飢餓的時候不能吃
口渴的時候不能飲
誰使田建落得如此結局
是不是那些——
圍繞著他的客卿大臣。」
我們且把這一首言簡意賅悽悽切切的哀歌,當作六國滅亡的輓歌吧,不管六國之民如何心念舊國,總之一江春水向東流,六國已不復存在,天下已然歸一了,這個「一」,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王朝——大秦帝國。
滅齊一役,功在蒙恬,大秦帝國最璀璨的將星終於瓜熟蒂落,秦王嬴政,哦,不,現在該叫他始皇帝了,始皇帝龍顏大悅,即封蒙恬為京都最高軍政長官「內史」,換句話說就是「鹹陽市長兼京畿警備部總司令」。蒙恬,註定將遠超他的父親和祖父,成就大秦蒙氏一族的巔峰與傳奇。
第二:統一度量衡、法律、文字。規定車寬為六尺,六尺為一步,天下統一使用李斯所整理的小篆。
「度量衡」就不說了,「車同軌」對於車輛生產標準化的意義也毋庸多言,光「統一文字」這一項,對中華民族的貢獻就有夠深遠了,因為任何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都必須擁有統一的文字,蓋只有統一的文字,才能產生統一的文化認同,就算時至今**,漢字也是聯繫世界華人的最大紐帶之一。
第三:收天下之兵器,以聚鹹陽,熔化之後鑄成大鐘,以及十二銅人,各重千石,坐高三丈,置宮庭中。
據說,此十二銅人的原型乃是蒙恬部將狄人阮翁仲。蒙恬軍滅齊之後,應該沒有立刻回鹹陽,而是駐守在帝國北疆,防備匈奴。在一次與匈奴的惡戰中,阮翁仲奮勇殺敵,最後身陷重圍,十分慘烈的戰死疆場!
痛失好友,蒙恬悲不自勝,他親自將阮翁仲的屍首運回鹹陽,表其功於皇帝。為了紀念這第一個為帝國捐軀的高級將領,始皇帝下令為其舉行國葬,並仿阮翁仲形貌鑄為十二銅人,廷尉李斯與大將軍蒙恬親題銘文曰「皇帝二十六年,初兼天下,改諸侯為郡縣,一法律,同度量。」
據史書記載,此十二個銅人,直傳至東漢之末,被董卓椎破十個,以鑄小錢。尚餘二個,晉末為苻堅所毀,這是後話。
第四:人口普查。
秦始皇三十一年(公元前216年),始皇帝下令「使黔首自實田,並賜黔首裡六石米,二羊。」就是讓老百姓自報土地面積,開展土地普查運動,並賜給每一百戶六石米、二隻羊,以安土樂民。
不過始皇帝的好意老百姓似乎並不怎麼心領,史書記載,這一年始皇方推恩,出行時就遭盜匪襲擊,還差點喪命。
第五:將天下豪富十二萬戶遷到鹹陽,置於朝廷的監控之下。
天下豪富十二萬戶,這裡面應該包括不少六國宗室,可憐這些從前養尊處優的「皇親國戚」,所有本地業產,肯定是帶不走的,只好貶價出賣,已大受損失,又被官吏驅迫上路,一路哭著被押送到了鹹陽,無異遞解人犯。到了鹹陽,恐怕也沒啥好**子,天子腳下的賤民而已。
這是一把雙刃劍,好處是利於帝國暫時的穩定,壞處是鹹陽人口暴增,造成糧食運輸大成問題,且六國之「餘孽」亦愈加憎恨「暴秦」,只等一個好機會揭竿而起。
第六:帝國交通網建設。
秦始皇二十七年(公元前220年),始皇帝派官吏前往各處,將天下險要地方所有城堡關塞,概行平毀,並分頭治「馳道」於天下。自鹹陽起,東至齊魯,北達燕山,南通吳楚,作輻射形狀,直達各郡,其道廣五十步,三丈而樹,厚築其外(路基高出兩側地面,以利排水),隱以金椎(用銅錘把路面夯實,以增加其密實度),樹以青松(好一個林蔭大道!),除路中央三丈為皇帝專用外,兩邊還開闢了人行旁道;每隔10裡建一亭,以為驛站。
同樣是把雙刃劍。
好處多多,第一:帝國不必四方駐兵,而可放心將軍隊主力集結在秦國本部,以遙控全中國局勢。第二:便於始皇帝巡遊各地,一覽帝國山川名勝。第三:帝國道路網四通八達,帶動商業旅遊業蓬勃發展,想要富,先修路嘛!第三:古代農業生產落後,區域性的天災時有發生,戰國時各國連年攻殺,很難互相救濟,最後苦的還是百姓,既然現在有了大一統的條件,秦始皇當然要貫通天下,使食糧流轉自如,此舉實大有益於蒼生也。
壞處大大,第一:勞民傷財,激化矛盾,使本來就不穩固的秦國江山危機四伏。第二:天下險要變通途,全國對內不設防,百姓造反也容易了。
我們看到,伴隨著秦始皇的全方位大規模改革,帝國貌似強大了,卻傷害了無數既得利益者的生存空間,這些失去了一切的亡國之民,將會爆發出無與倫比的力量,將始皇帝的一切夢想與豐功偉業摧毀殆盡。是的,如前所述,中國歷史上所有激進的改革者都不會有好下場,即使號稱鐵血鷙悍的始皇帝,也同樣不會例外。
5.遠徵
接下來的幾年,始皇帝在煩勞的政事與一次次的巡遊之中度過。
帝國初建,百廢待興,始皇帝身體雖不好,卻勤奮的令人咂舌,史書記載,他每天批閱奏章,竹簡多達一百二十餘斤,閱讀達不到這個定額,完不成規定的工作量,絕不休息。
看來秦始皇應該是一個工作狂,他就像一架永遠不知停歇的高能機器,運轉運轉再運轉,不到油盡燈枯,絕不停擺。
除了處理政務,秦始皇還有一個愛好,那就是巡遊天下。他東登泰山封禪,南至會稽觀海,西往臨洮縱馬,北臨碣石刻碑,帝國的山山水水,莫不留下他樂此不疲的匆匆足跡。
看來秦始皇還是個瘋狂的自駕遊愛好者,休息二字在他的辭典裡,根本不存在。
其實,秦始皇不辭辛勞多次巡遊天下是有其政治、軍事、 經濟目的的。這時,齊、燕、越等沿海之地新並不久,六國遺民充滿仇視心理,妄圖復國,秦始皇不得不到各地鎮撫,yi shi wei she(這四個字百度不讓發)。
據史書記載,時年35歲的劉邦和23歲的項羽,都曾領略過秦始皇巡遊時的綽約風採。
「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 ——這是劉邦的雄心。
「彼可取而代也!」 ——這是項羽的壯志。
如果說秦始皇是劉邦與項羽的奮鬥目標,那麼對於蒙恬來說,秦始皇就是他所崇拜的最高偶像。他這一生剩下的時間,就是要為了偶像秦始皇開疆拓土的偉大理想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沒錯,帝國初定,秦始皇下一個目標就是開疆拓土,為帝國爭取更大的輝煌與榮耀。
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始皇遣大將軍蒙恬發兵三十萬人,北伐匈奴。
關於這件事的緣由,《史記》上的記載荒謬的簡直令人可笑。
《史記》上說,公元前215年,始皇帝出巡抵達碣石,派一個盧生的故燕國術士入東海訪求古仙人「羨門」,結果盧生神仙沒找來,卻找來了一本算命書,叫做《洛書•摘亡闢》,上呈皇帝。
秦始皇披閱書中言語,大抵覷無縹渺之談。惟中有一語道:「亡秦者,胡也!」
《史記》上就說,秦始皇當時就慌了,沒搞清楚這個「胡」指的是他寶貝小兒子「胡亥」,就自以為是的認為這個「胡」指的是北方的匈奴,於是立刻傳令,派蒙恬率三十萬大軍北伐匈奴,將帝國滅亡的隱憂,消弭於未發之刻。
依我個人的淺見,《史記》這段記載荒誕不經,似有後人(應是漢代儒生)篡改之嫌,小生試分析如下:
第一:這本書來歷不明,其語似乎強加了後人的意志在內,真實性可疑。
第二:盧生獻文的奇怪方式。派你去找神仙的,你找不到就找不到,弄啥破書來糊弄人啊,你以為秦始皇是大昏君一個麼?再說前文明明是寫在東海之濱,後文怎麼又寫在皇帝回京之後獻了,《史記》的記載不清不楚,上下文對不上,明顯有篡改痕跡。
第三:很難想見,這種可怕的預言能真正的獻給象秦始皇那樣的意志堅強的專制君主。以秦滅六國的雄威,始皇帝竟會膽小到懼怕還未成氣候的匈奴麼?可怪復可笑。
第四:就算秦始皇真的看到這本書,相信了這條預言,他也不會派蒙恬去攻打匈奴,要打也應該打東胡才對。一則東胡帶個「胡」字,更符合書中預言的描述;二則東胡當時也比匈奴要強大的多,誰更有可能「亡秦」,顯而易見。(彼時之匈奴,遠遜漢之匈奴也)
第五:秦始皇在北伐匈奴的同時,還對南越進行了更大規模的用兵,史書記載是足足五十萬,幾乎是蒙恬軍的一倍。如果始皇真認為「亡秦者必為胡」,為何徵南的兵要比伐北的兵要多呢?這豈不是前後矛盾了嗎?
所以我認為,秦始皇派蒙恬大舉北伐,有著更深層次的原因與目的。
第一:當時的匈奴,雖實力未達鼎盛,卻掠奪成性,他們趁著戰國末年秦滅趙的大好時機,不但重新控制了陰山南北的廣闊地區,還得寸進尺,竟渡過黃河,佔據了古時稱為河南地的河套地區,也就是今天的寧夏回族自治區的中部黃河沿岸地區。
古謠云:「黃河北,陰山南,八百裡河套米糧川,渠道交錯密如網,阡陌縱橫似江南」。又云:「黃河百害唯富一套。」河套地區因長期受到黃河水的浸潤灌溉,土地肥沃,水草豐美,氣候溫潤,不但是良馬出產地,而且盛產糧食,被譽為「塞上糧倉」、「塞北江南」,是片膏腴殖壤的肥美之地。趙國得河套則富強,失河套則益衰,當年長平之戰,若不是趙國因為匈奴的襲擾無法有效的控制河套富庶之地,也不會因缺糧窘迫到輕率出戰的地步,可以說趙國之亡,匈奴幫了秦國很大的忙。
所以啊……
這廣闊肥美的草原,這當年趙武靈王縱橫馳騁的趙國故土,竟被小小匈奴給佔了,這是驕傲的秦始皇所無法容忍的。
難道我泱泱大秦,還比不過從前的弱趙,竟然讓匈奴人騎在咱們頭上撒野們嗎?不能,決不能!
大秦誕生於草原,牧馬是他們的本行,騎兵是他們的王牌,秦始皇能將這片大有益於帝國軍事民生的肥美之地,拱手讓給匈奴人嗎?不能,決不能!
趙武靈王時期,大批趙國移民遷到了陰山以南的雁門九原地區牧馬、耕種,秦始皇能拋棄這些華夏子民,讓他們飽受匈奴人的欺辱、壓榨、殺掠與荼毒嗎?不能,絕不能!
所以,為了大秦的尊嚴,為了嬴氏的榮耀,為了華夏族的生存空間,秦始皇一定要反擊,一定要拓疆!
第二:大秦以戰爭立國,將士以軍功立身,當天下一統,中原再無戰事,軍人們無法再立戰功,他們的前途就沒了著落,久而久之,將士必生怨言,這對帝國的穩定是極其不利的。
看來,從商鞅建立軍功爵制度以來,大秦帝國的命運就決定了,它必須永不停歇的對外擴張,膨脹,直至無法承受、全體爆炸!事實上,秦國任何一任偉大的君主,都無法徹底壓制住秦國軍人集團無限膨脹的野心與欲望,秦昭襄王是如此,秦始皇同樣也不例外,他剎不住車了。
所以,帝國一定要拓疆,無法控制,無法阻擋,宿命使然。
就這樣,蒙恬義無反顧的出發了,從此,鹹陽的花花世界與他再無半點關係,他註定要在帝國的北疆度過餘生,那裡的生活艱苦、單調、孤獨寂寞,卻宏闊、壯美、豪情萬丈!
幾度風雨幾度春秋
風霜雪雨博激流
歷盡苦難痴心不改
少年壯志不言愁
金色盾牌熱血鑄就
危難之處顯身手 顯身手
為了母親的微笑
為了大地的豐收
崢嶸歲月
何懼風流
為國守疆,青春無悔,大丈夫當如此也!
如覺得文章不錯,請把它放到你的圈子裡!
點右下方【❀好看】可能您的朋友也需要!
【每天一品】
【萬古江水】
作者:蒙漢良
【約稿】因疫情原因,蒙氏文化活動和宣傳報導減少,
現公開向熱愛族氏文化宗親及社會各界人士約稿。
主題:古今蒙氏文化史料,題材不限。
編輯部郵箱:26347626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