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西奈山,在猶太歷史中此山是上帝發出啟示的主要地點,上帝在此向摩西顯靈,並賜給他十誡;日本的富士山,神道教的信徒們認為此地是通向另一個世界的門戶;對於藏傳佛教徒來說,岡底斯是密宗冥想神勝樂金剛的居所;耆那教徒稱岡底斯是他們的第一位先知得到啟蒙的地方。
我們人類的確相信某些山峰能提供某種精神通道。
藏傳佛教中,岡底斯山是一座神山。按照密宗講,它象徵密宗中本尊勝樂和佛母金剛亥母;還有的佛教徒則認為佛陀便居住在此山,它周圍有五百羅漢侍守。
根據印度教,溼婆(Lorda Shiva),即無知和幻覺的摧毀者,居住在岡底斯山的山頂,在那裡他和他的妻子帕爾瓦蒂一起處於永久的冥想狀態,印度神話認為岡底斯是世間人類可以訪問溼婆的唯一居所。
耆那教也視岡底斯山為一座有靈性的聖山,是該教創始人勒夏巴哈獲得解脫的地方。 就這座山峰的成分而言,印度教典籍《毗溼奴往世書》中記載,岡底斯山的四面由水晶、紅寶石、金子和青金石組成。而根據神話,東面由水晶,南面由青金石,西面由紅寶石,北面由金子組成。佛教徒將岡底斯命名為崗仁波切 ,仁波切意為「珍寶」。
苯教發源於岡底斯地區,對它崇拜由來已久。苯教徒認為此山是萬山之王,是諸天神的住處,是天神下凡和升天的天梯,祖師先饒米沃且之化身就是沿著天梯下凡的。苯教還認為天像一蓋傘,地像一蓮花,岡底斯山就是傘把和蓮花的根莖。
岡底斯山不僅是苯教的發源地,也是印度教大自在天派的發源地。有些學者進一步推測分析認為,東南亞地區的許多宗教,諸如苯教、印度教、耆那教、祆教皆屬一個源頭,最早都起源於岡底斯山。
印度教徒認為,只要朝拜過岡底斯山,其他的山就不必朝拜了。圍著岡仁波齊轉一圈(約六七十公裡),可洗盡一生罪孽;轉上十圈,可在五百輪迴中免受地獄之苦;轉上百圈,便可以升天成佛。每12年一次的馬年朝山盛會更是延續至今。人們都相信,馬年來岡底斯朝聖一次,等於常年朝拜13次,因為大小眾神都會在馬年聚集於此。
雖說,到今日無人徵服過岡底斯。可是,古老的傳說記載了一段故事:
根據傳說,藏傳佛教大師米拉日巴受到苯教捍衛者那若崩瓊的挑戰。兩人進行了激烈的交鋒,不分上下。最後,他們決定決戰岡底斯,看誰能最先達到山頂。比賽當天,米拉日巴的擁護者們很震驚地看到大師沒有行動起來,而是盤腿而坐,靜靜冥想,那若則騎著一個大鼓,空中升騰起來,奔向山頂。當那若接近頂峰時,米拉熱巴瞬間離地飛馳而去,因為他騎著太陽的光線,自然就贏得了勝利。那若見狀,連同鼓一起滾落下來,自此,在岡底斯山上留下了一個非常明顯的豁口,那是那若的鼓留下的痕跡。
最後,願我們,有時候能夠擺脫塵世的枷鎖,擁抱大自然,擁抱神聖。
攝影:
JOE CUMMIN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