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秒讀懂「東林黨」:一個讓魏忠賢與錦衣衛都忌憚的勢力

2021-02-23 三千年讀史

明季東林黨,門戶氣太重。亦有附託者,邪正雜然共

————張洵佳

前言:

明朝末年,張居正倒臺之後,什麼一派別最為有名?

當然是連皇帝都要忌憚三分的東林黨

神宗時期,當時最大的地主不是別人,正是以皇帝、王公、太監、權臣為代表的地主團,而且大地主集團基本上是當時最腐朽的集團。當然,在這一部分人之外,還有一部分號稱「清流」的中低級官員、中小地主和地主階級知識分子。

而這一部分人,雖然官職不高,但是勝在量大,而他們當中又有一部分人,已經看到了朝廷的腐敗,王朝已經到了大廈將傾的地步,稍有不慎,就會滅亡!

於是,也為了避免王朝的覆滅,這一部分鬱郁不得志當時卻算得上是中流砥柱的人群,決定緩和階級矛盾,同時解決社會危機,學會抱團取火,組建了一個巨大的團體,以數量超越質量的辦法,與當時的以神宗為首皇帝集團展開了鬥爭。這就是明末有名的「東林黨」

從歷史的角度上而言,這是一個擾亂朝綱,加快歷史進度的黨派。但是站在文化角度而言,這是有著深遠影響的文化盛舉!

以我看來,這就是一群號稱「清流」,鬱郁不得志的文人墨客,中低層官員為了自保,而組建了一個黨派,欲與天比高。而且還成功了,對自己,對歷史都造成了一定影響的「拉幫結派」。

那麼,真實的東林黨是什麼樣的呢?

01東林書院和東林黨的興起

萬曆二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594年,吏部郎中顧憲成因為和明神宗意見不和被革職,他隨即回到家鄉江蘇無錫,與原任行人高攀龍、御史錢一本、太傅少卿史孟麟等名人大儒在無錫開辦東林書院。

顧憲成等人一貫認為,士大夫要關心朝廷、關心民生、關心世道。在他和同事的講學中,經常會議論朝政,時不時會借著講學抨擊一些失職的大官僚和為非作歹的大太監。也正因為如此,得到了社會上對現實不滿和被打壓的另一部分的大地主、官僚、知識分子、商人的認可與支持。

甚至當時朝中一些在職的正直官員,如吏部郎中趙南星等人也對「東林書院」及其擁護。由於多方力量的扶持和幫助,這些志同道合(拉幫結派)的人串通一氣。大肆推廣東林書院。短時間之內就讓當時的東林書院成為社會輿論的中心。很快就形成了氣候!

由於東林書院的聲名鵲起,這群被壓制、抵禦甚至被流放的一群人,就形成了一個巨大的利益團體,漸漸的已經可以與皇帝集團開始抗衡。由於這部分人大多出自東林書院,故名:「東林黨」

在我看來,東林黨之所以形成如此之快,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當時的皇帝集團不體諒民間疾苦,導致非議紛飛,讓東林黨的人得到了民心。才會有如此的氣候。

02、東林黨的主張與鬥爭

東林黨的社會主張在當時環境下,主要是通過大量的個人活動表現出來的,綜合概括起來,也就是立太子、用賢臣、反專橫、清宦官的四項治國之本。東林黨真的就如此大義嗎?

1、立朱常洛為太子

神宗的皇后當時膝下無子,而王貴妃則產下了朱常洛,即後來的明光宗,鄭貴妃生了朱常洵,也就是後來的福王。本來按常理來而言,朱常洛就是長子。立太子就應該是他。畢竟儒家之中的禮法有言:

「有嫡立嫡,無嫡立長」

按照這個禮數而言,讓朱常洛當太子是理所當然的。可惜神宗偏偏喜愛鄭貴妃,想要讓鄭貴妃兒子常洵為太子。當然這樣的做法就與當時的禮法以及朝臣的想法完全違背了。於是就爆發了第一次衝突,這樣導致了後來的「國本之爭」。

知道「蝴蝶效應」嗎?當時就起了蝴蝶效應,「國本之爭」之後,又爆發了後來的「三王並封之爭」,這個爭端解決之後,又出現「福王就國之爭」和「三案之爭」等,就是「蝴蝶效應那種,因為一個噴嚏,引起了一連串的連鎖反應。一時之間,爭端無數,情況慘烈。

到了最後,不得不說東林黨是真的厲害,硬生生贏了皇帝集團,朱常洛順理成章的成為太子,也就是「明光宗」。雖然這一次爭端是「東林黨」贏了,但是由於在爭端之中消耗巨大,光宗即位後不久又病去世,導致「東林黨」是陪了媳婦兒又送地!

於是大地主集團迅速反撲,「東林黨」損失慘重,為後面東林黨的破產埋下了鋪墊。

2、重用李三才

李三才還是有一定的能力,從戶部主事一路做到了戶部尚書。在他擔任御史監督漕運和巡撫鳳陽諸府期間,力主改革弊政、停徵商稅、反對礦鹽並懲治了稅使陳增的部下程守訓。

並且發放糧餉賑濟災民,修繕河道治理水患,是一個有才能、有道德的好官,深得百姓愛戴。可惜,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更何況是朝廷?雖然有東林黨的人為他保價護航,可惜太子爭端之中,東林黨已經損失慘重,而且還失去了皇帝這個靠山。東林黨自己都難以自保。

果然,不久之後,由於嫉妒李三才的人太多,加上「黨派之爭」,朝廷之上對李三才群起而攻之,加上李三才之前自己作死,私用皇木、營建私地

就這兩點,就夠他死的了,因此,在大地主階級的打壓下,李三才最終被貶為平民。東林黨人想要依靠李三才為主,打造一個任用賢能、澄清吏治朝廷的計劃就此破產。

在我看來,這一場戰役,李三才是失敗已經是註定了的,本來明後期時代,當時的黨派之多,令人咂舌。李三才又是那種雖然有才能,但是屬於守家有於,發家無望的人。在黨派與政敵的雙重打壓之下,李三才必敗無疑!東林黨也被帶向了覆滅的路上。

3、反對橫徵暴斂

如果說立太子和重賢臣,只是東林黨和大地主階級在政見上的不同,很難說誰對誰錯,那麼反對橫徵暴斂,客觀來說還是能配得上其「清流」二字。

翰林院大臣姚希孟認為:三吳諸郡,財賦一直很重。自從滿族在東北大地興起之後,戶部已經告急,於是戶部資金緊缺。這種情況下怎麼辦?大地主集團的方法就是加強賦稅,但是普天之下的平民百姓,那你又受得了涸澤而漁的痛苦。

財賦根本之地,十室九空。東林黨因此主張減輕人民的負擔,以此來維持人民的最低生活和生產條件,保障封建統治階級的剝削收入。例如減少濫徵濫派,減輕輕工業尤其是江南織造的供應,採取更多「惠商」的措施,減輕人民負擔最重的「解役」等等。

無一不是利國利民。可惜東林黨之前已經損失慘重,現在想要與大地主集團抗爭,怎麼可能還有機會呢?最後這些政策全部被皇室一一拒絕。東林黨已經大廈將傾!

4、反對太監幹政

明神宗在位時為了搜刮財物,就派出許多大太監到外地去。這些人時常勒索財物,殘殺人命,為非作歹,卻肆無忌憚。嚴重的時候,甚至一些地方官員也因為反對他們的行為,而被他們隨意處置。但是他們是皇帝指派出來的,地方官員怎麼敢於他們爭鬥?

最初,東林黨人葉向高、楊漣、趙南星等人得到執政機會,於是對大地主集團和太監有一定的約束。他們也曾幻想依靠拉攏皇帝和重要的賢臣,以此來改良朝政、安定民生。

可惜了最後這些幻想都因為破壞大地主集團的利益,大地主集團為了保證自己的利益。最終,大太監魏忠賢糾合了浙、楚、齊等除東林黨以外的勢力對東林党進行了殘酷的打擊,製造壓制他們的輿論,東林黨因為反對太監幹政受到了巨大的打擊。這時候的東林黨,基本上已經破碎,想要東山再起,絕無可能。

03、東林黨的是非對錯

東林黨雖然以「清流」為名,但是真的就如此公正清流嗎?

東林黨一貫以清流自居,提出的一些執政理念,也給當時的國家和社會帶來了希望和積極的意義。但是可惜,東林黨本身內部就有利益糾紛。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東林黨也不例外!東林黨內部也經常用道德禮法給敵人扣大帽子,用奸計打擊政敵,為自己謀私漁利。一旦一共集團開始謀取私利,那麼離破碎也不遠了。果然,在東林黨發展來來以後,就開始了內鬥。造成了巨大內耗。加上敵人的挑撥離間與打壓,最後東林黨自然而然就破碎了。

因為東林黨的人一心謀私,再加門戶之見,極力排斥同為東林黨的馬士英和阮大成、以及大順和大西軍的聯手合作,這才造成了南明的分裂和混亂,最終直接加速了弘光王朝的覆滅。

著名歷史學家吳晗也尖銳地批判錢謙益:「人品實在差得很,年輕時是個浪子,中年是熱衷的政客,晚年是投清的奸人,居鄉時是土豪劣紳,在朝是貪官汙吏。一生翻翻覆覆沒有立場,沒有民族氣節,除了想做官以外,從沒有想到別的。」

總結一下:

不管東林黨最初的意義是什麼,在東林黨發展起來之後,自己內部的損失,加太子之爭導致了內耗嚴重,最後的破滅是必然的。

但是不得不說東林黨建立之初的本意還是好的,就如同魏忠賢一樣,雖然最後也是罵名不斷,但是如果沒有魏忠賢,大明衰敗的更快,東林黨也是一樣。

千秋功過誰能平?

相關焦點

  • 繡春刀,飛魚服以及「好人魏忠賢」
    再說繡春刀,這是古史記載中極少有的制式兵器,錦衣衛可以不穿飛魚服,但不能不佩繡春刀,傳說繡春刀每一柄都是千錘百鍊之作,所以刀鋒犀利無比。雙手持刀,一刀砍下,足可把整隻馬頭砍斷。反而主導誅殺魏忠賢的,也被歸為一丘之貉。 這就使得對歷史比較陌生的觀眾不由得奇怪:魏忠賢如果是個壞人,為何還有如此多的死士在他本該樹倒猢猻散的時候還為之效忠?
  • 魏忠賢從一個小混混到九千歲,除了自己阿諛奉承外,還有什麼?
    魏忠賢是明朝末年最有名的太監之一。在當時號稱「九千歲」,仗著皇帝的寵信,權勢燻天。不過魏忠賢是從街頭小混混,進宮後,一路升遷,很短的時間就達到了巔峰。那麼,魏忠賢是如何發跡,從一個文盲無賴成長為司禮監秉筆太監的呢?
  • 魏忠賢的功與過,到底是明朝的救贖,還是覆滅的端源
    魏忠賢的成長不僅有他們的幫助,還有一個重要的人物就是客氏——眀熹宗的母乳。因為明熹宗與客氏的關係,明熹宗也很喜愛魏忠賢。後來客氏成為了奉聖夫人,藉助這層關係魏忠賢直接進入了司禮監。明朝時期出現閹黨控制朝廷的現象不少,忠於皇帝的太監慢慢培養出了屬於自己的勢力。明朝自進入中期,大臣的權力越來越大,皇帝的權威被限制。
  • 袁崇煥為魏忠賢建祠就是阿諾奉承?那是你不知道魏忠賢有多狠!
    二人手段的殘忍程度可想而知;朝堂:當時朝廷黨派眾多,像什麼湘黨、楚黨、浙黨等等,當然,聲勢最大的還是東林黨。萬曆後期,東林黨是很得勢的,首輔葉向高等人都是東林黨人,而孫承宗、熊廷弼雖然不是東林黨人,但是也與之交好,最終受到迫害也是因為這個原因。
  • 為何崇禎一扳倒魏忠賢,大明就垮了?因為魏忠賢不把手伸向一種人
    那個時候閹黨勢力很大,魏忠賢為丞相後,又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以致崇禎皇帝無論如何也無法將權力完全集中到自己手裡,更別說推行自己的利民政策,於是他抓緊時間剪掉了自己的黨羽,最終於1627年12月18日將其貶去,魏忠賢也於12月22日自盡而死。到時,按理說朝堂上的心腹大患都沒了,政治上比較清明,但明朝還是走向了滅亡,真是奇怪。
  • 為什麼有人說,「魏忠賢」不死,明朝就不會亡?
    但是在魏忠賢死後,明朝沒做多久就滅亡了,那麼魏忠賢到底在明朝扮演了一個什麼樣的角色呢?不可否認的是,魏忠賢的確是明朝的竊權者,但是在魏忠賢當權的時期,明朝並不能說內外腐朽的非常嚴重。在這一時期,明朝的防禦重點主要在遼東地區,孫承宗率軍向關外湧去,袁承煥在關外也打了幾次勝仗。
  • 「九千歲」做的惡,都是替「萬歲」背的鍋——換個角度說說魏忠賢
    等到了明朝宦官的權勢燻天,馬屁精們便把所有的宦官都尊稱為太監,太監也就稱為宦官代名詞。人們對於太監的另一個印象就是這幫貨色都不是什麼好鳥,其實這也是一種誤解,主要源於經常跟太監爭權奪利(還總打不贏)的那幫士大夫持之以恆的抹黑詆毀。其實歷史上大部分的太監沒那麼大的權勢,自然也壞不到哪兒去,而且不乏著名的好太監。
  • 魏忠賢禍國殃民,為何他掌控朝政期間,努爾哈赤無法打入中原?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明朝宦官魏忠賢都是一個禍國殃民的大太監。在其主政期間,明朝貪汙腐敗盛行,百姓民不聊生。崇禎上臺後,才救百官和萬民於水火之中。然而,勵精圖治的崇禎上位後,國家不僅沒有往好的方向發展,反而滅亡了。為何在魏忠賢把持朝政期間,努爾哈赤的滿洲鐵騎進不來呢?
  • 魏忠賢不死,明朝能續命多久?天啟帝死前遺訓,崇禎不聽果真出事
    對付東林黨時,他以受賄和結黨為名把大批東林黨言官革職查辦,殺了楊鏈、左光鬥、魏大中等「東林六君子」,讓朝內沒人敢為東南士紳說話。魏忠賢更是派錦衣衛和稅監南下江淮,把一些富豪抄家以求殺雞儆猴,讓當地的豪強乖乖交稅。
  • 南明之道貌岸然偽君子,東林黨到底做了什麼,導致罵聲一片
    他的名氣也越來越大、人氣越來越旺、弟子越來越多,逐漸形成了一股龐大的輿論勢力,從而開始對明朝政治勢力進行操控。從此之後,以顧憲成弟子門人為主的「東林黨」勢力開始登上歷史舞臺,在明朝朝堂中拉幫結派、上躥下跳、惹是生非,大肆奪權攬權,似乎想要朝中的所有官職都讓東林黨人擔任。
  • 東林黨和閹黨誰更壞?
    國家國防建設,鎮壓農民起義軍,抗擊女真人,都需要花錢。練兵養兵錢從哪來?只能從農民身上扣,農民沒有話語權,被逼地走投無路只有起義,需要更多兵鎮壓,徵更多的稅,造成更多農民起義……惡性循環。         魏忠賢是粗人,粗人不會也不屑於玩兒虛滴,你不玩兒活,讓願意幹活的人幹。你敢罵我,我殺你。        閹黨和東林黨,是一個沒文化的流氓收拾一群有文化的流氓的故事。
  • 東林黨未必都是好人,閹黨也未必都是壞人
    從這個意義上說,東林黨和閹黨之爭,很大程度上是意氣之爭,乃至賣直求名,黨同伐異。天啟帝剛繼位,出現了所謂的眾正盈朝的情況,結果東林黨在事關國家前途命運的遼東局勢、財政等重大問題上拿不出什麼好辦法,不在做事上用力,就在「言路」上用力,把持輿論,在朝廷內部搞鬥爭,非要和閹黨爭個你死我活。最後把一些原本並不見得就是閹黨的人也推到了閹黨那邊去。
  • 九千歲與東林黨,誰在禍國?
    崇禎當了17年皇帝,到上吊時都不知道宮裡藏著一個寶藏 齊楚浙黨與魏打得火熱,閹黨「爪牙」(稅官)送錢的踏破魏府門檻,有錢好辦事,而魏辦事能力沒得說,一定給你辦成。但從根本上考究一下的話,沒接觸過底層社會的他們大都是江南鄉紳巨賈子弟,花成千上萬的銀子買個科舉名次,甚至不乏中舉後繼續買官者。盤根錯節的黨同伐異,漸漸成為朝堂上掌握話語權的中堅力量,排擠齊浙楚、閩等小黨派勢力時,所用手段不比閹黨遜色多少,這就是明末歷史上的東林黨。對比中國歷史上出現的其他朋黨,東林黨很多人似乎更適合生活在現代的美國政壇。
  • 為何崇禎剛殺了魏忠賢,大明就垮了?因為魏忠賢不把手伸向這些人
    魏忠賢便雞犬升天成為了司禮秉筆太監兼任提督。而熹宗在歷史上我們知道,是一個有名的「木匠」皇帝,天生喜歡全神貫注地營造木材。就這樣,朝政之事就漸漸被魏忠賢把持在手中。公元1623年,魏忠賢手掌東廠大權。他排除異己,結交黨羽,權傾天下,是為「九千歲」。他在內朝手掌大權,太監宮女,甚至皇后妃嬪都要聽從魏忠賢以及客氏的眼色。
  • 為何魏忠賢專政的時相安無事,崇禎上臺十幾年大明就沒了呢?
    魏忠賢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吧,他是明代末年最大的宦官,有人可能是最大的宦官不也還是宦官嗎?可他絕對是歷史上絕無僅有的一個宦官,他在最頂峰的時候,他深得皇上寵信,皇上是萬歲,而他卻是「九千九百歲」,天下的百姓只知道有個忠賢,卻不知道有皇上。
  • 如果崇禎沒有殺大奸賊魏忠賢,明朝的結局是不是會更好一些?
    關於魏忠賢的惡惡,大家都知道的很多,就不多贅述了,但是魏忠賢之「才」一直是一個很少被提及的話題,今天我們來看一下,魏忠賢對明朝的「貢獻」到底有多少。魏忠賢所處的時代,明朝面臨著巨大的危機,女真族在努爾哈赤的領導下,不斷入侵明朝,已經嚴重威脅到明朝的生存!因此,如何有效地調動明朝的一切力量,抵禦女真的入侵,是這一時期的重大歷史任務。
  • 皇族王八蛋,閹黨真小人,東林黨竟是偽君子?
    明朝閹黨禍亂朝綱,權傾朝野的太監魏忠賢,被稱為「九千九百歲」,為了隻手遮天,更是置國家安危於不顧,大肆排除異己,殘害忠良。當時魏忠賢為了打擊東林黨,曾參照水滸傳製作了一份東林黨的名錄,即《東林點將錄》,其中被列為「東林黨黨魁」、「天魁星及時雨」的是內閣首輔葉向高。
  • 如果歷史重演,崇禎皇帝還會誅滅魏忠賢!重用東林黨嗎?
    還政治一個清明!隨後不久,少年天子,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誅滅了以魏忠賢為首的宦官集團!並且昭告天下。重新啟用以楊蓮為首的東林黨人士!殊不知。這是一個極大的錯誤!間接導致了大明江山的覆滅!百姓們,都對他寄予了厚望!此時的崇禎也是躊躇滿志,並決心要與後金一決雌雄!但是一個叫李自成的陝西人,卻毀了他的大好計劃,迅猛發展的農民起義,已經嚴重的威脅到了,大明的江山社稷!對內還是對外!這是一個難題!
  • 魏忠賢的功與過,明朝權力制衡的關鍵人物,存在即合理
    說到魏忠賢,相信大部分網友都覺得她是一個大奸大惡之,的確如此,魏忠賢倚仗著皇帝的權力,曾經害死了很多忠臣良將,不過如果將時間放在明朝末年來看,魏忠賢的功與過,還需要仔細來分析,為什麼這麼說呢?明朝到了中後期之後,文官集團的勢力越來越大,皇帝的權力已經被嚴重的限制,任何皇帝想要有所作為,首先得到文官集團的支持,這讓不少皇帝感到非常的痛苦,因為文官集團往往只考慮自己的利益,從來不會顧及明朝統治者的處境。
  • 當信王選妃撞上天啟大爆炸,魏忠賢有嘴也說不清
    天啟七年初,魏忠賢又特地搜羅了二百多株牡丹,只有皇帝享用的「御袍黃」給朱由檢,詳見《酌中志》、《崇禎長編》、《全史宮詞》等。明朝禁止大臣交結藩王,魏忠賢沒有天啟皇帝的授權,他敢如此嗎?有些人還真是把朱由校當作一個不識字的文盲傻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