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歷史源遠流長,其中不乏許多奇人異事,千古名句,而在這些眾多的名句之中,雖說許多都是被人們所熟知的,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有些名句雖被人們熟知廣為流傳,但卻不知道其出處。這樣的句子數不勝數,而今天要說的千古名句,則是從一位九歲孩童的嘴裡說出來。而且此話一出,使得孔融都自嘆不如,他究竟說了什麼呢?
孔融也算是家喻戶曉的人物了,作為孔子的二十世孫的他,也算是名門之後。自小被譽為神童的他,小小年紀便知道讓梨,因此孔融讓梨的故事也是被後人廣為傳頌。自幼便頗有名氣的孔融,後來也確實不凡。據說孔融十歲之時隨父親到京城洛陽,當時的名士李膺在洛陽任職,孔融想去見見,於是便去了李府門前對守門人說:「我是李膺的親戚」。
當見到李膺時,他正在接待賓客,見到是個小孩說是自己的親戚不免好奇,便問道:「你與我是什麼親戚關係?」孔融答道:「我的先祖孔子與你的祖先老子有師資之尊,所以我與你也算是世交。」聽完這十歲孩童的答案,在場的賓客無不驚訝。隨後名士陳韙也前來拜見李膺,有人便將剛剛發生的事告訴了他,而他卻調侃道:「小時了了,大未必佳。」說孔融小時候聰明,等長大了就不一定還聰明了。誰知小小年紀的孔融也不是個願意忍氣吞聲,輕易受辱的人,他立刻反唇相譏到:「想君小時,必當了了。」
此話一出陳韙也被噎得說不出話來,此時的李膺也坐不住了,忍不住地稱讚孔融將來「必為偉器」。畢竟在《三字經》中有「融四歲,能讓梨」的記述,也可以看出孔融確實堪稱神童了,而後他也確實頗為不平凡,當然為人也確實恃才傲物了一些。
孔融步入仕途後,依舊我行我素,他不畏權貴,敢於仗義直言,因此名氣也是越來越大,到的最後「海內英俊皆信服之」。雖說孔融負有高氣、才疏意廣,他自恃清高,卻缺乏才幹,因此並沒有什麼現實的作為。但是不能否認他的才氣和他對漢朝的忠誠。
據說孔融知道曹操終究是要篡奪漢室的,所以和曹操不合,經常趁機諷刺曹操。在曹操攻下鄴城時,聽說袁紹有位兒媳甄氏美貌無雙,於是起了納妾的心思,卻沒有想到,被自己的兒子曹丕捷足先登,將甄氏納為了妾室,孔融聽說後自然不會放過這個挖苦曹操的機會,於是寫信給曹操說道:「周武王消滅商紂王以後,把妲己賞賜給了周公。」期初曹操以為是真的,結果翻遍典籍不見其出處,忍不住好奇的曹操親自問孔融,孔融答道:「以今度之,想當然耳。」到了此刻曹操那裡還不知道孔融是在嘲諷自己。
由此曹操對孔融也是起了殺心,但是以孔融在當時名士之中的影響力,曹操還是忌憚萬分的。不久孔融的同僚郗慮便誣陷他,而曹操也指使丞相軍謀祭酒路粹枉奏孔融「招合徒眾」,「欲圖不軌」、「謗訕朝廷」、「不遵超儀」等罪名,最後將其處死,誅連全家。
然而此時孔融的子女,女兒僅有7歲兒子僅有9歲,當官吏來府上抓人的時候,孔融請求放自己的子女一條生路,看著自己的父親為了自己在苦苦哀求官吏的小男孩終於忍不住了,對自己的父親說道:「安有巢毀而卵不破乎?」孔融才恍然大悟,是啊 ,自己都死了,這些年幼的孩子又怎麼可能會倖免,而且失去了這個家,他們又靠什麼存活?而這句話也正是今天的成語「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的出處。小小年紀便有此氣魄,從容面對生死,不愧是名門之後,也讓的孔融不得不感嘆,在這種時刻居然糊塗了,還不如一名孩童來的淡定。
清廷賜黃馬褂,民國時他是北洋軍閥,被譽為「第一劍仙」,他是誰
秦始皇多次出巡,不敢相信:主要目的竟是這……與「坑儒」都有關
清朝時英國租借香港100年,李鴻章堅持99年,原因令人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