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新公園荷花池」
地點:臺北市中正區二二八公園
五月天一首有名的同志歌曲《擁抱》中有一句:「晚風吻盡荷花葉,任我醉倒在池邊。」講的就是這個池塘。它同樣在白先勇的《孽子》中成為主角們聚會的重要場所。
在1996 年,陳水扁主政的臺北市政府想要重新規劃新公園,企圖讓這個「男同志」的標誌性地標重新為城市大眾所用。於是,為了抗議這項粗暴的市政,以高校及年輕的同志群體組成的「同志空間行動陣線」 便發起了以「新公園」而起的抗爭運動,並同時首度宣揚了同志在大眾空間層面的公民權這一嶄新概念。
它是「新公園」,而不是「二二八公園」
• 2 •「漢諾瓦街」
地點:舊臺大醫院前,又稱「常德街」
這是和新公園聯繫緊密的一條街。在手機通訊尚未普及的時代,同志們在新公園的晚風下散步,然後去酒吧飲酒。再後,他們來到漢諾瓦街。羅馬柱和樹影下互相談話。
而1997年7月30日的午夜,許多男同志一如以往,來到這邊。結果遇到了警察粗暴的臨檢,被全部帶到警察局。這是常德街最黑暗的一夜。
• 3 • 林森北路gay bar聚集圈
地點:臺北中正區林森北路
黃道明在談論《孽子》時提及:「gay bar在臺灣作為一個新興的社會空間,是因為它的疆域的界定正是建立在拒斥原有三水街茶室「人妖」的交易文化之上。」
而今林森北路的已經取代了當初的新公園和成了臺北gay圈中最熟悉的bar 聚集點。他們已經自動形成了某種規範:matt和goldfish是「熊吧」;any bar以中年為主;g-star則是年輕男同志的聚會地。而相隔不遠的巷子裡,則有在女同志社群中十分有名的t婆吧——L.world
我的朋友同時也告訴我,許多gay bar也都會在週三舉辦lady’s night,吸引很多女同一起來聚會。
• 4 • 「愛之船 love boat shop 啦啦時尚概念館」
地點:臺北市中正區羅斯福路三段240巷11號
復古、懷舊、鄉愁、非常彈性的集體記憶⋯⋯這些在同志的系譜當中是可以創造出來的。女同志的空間的爬書因此也有了一種集體懷舊、鄉愁的感覺。位於小巷弄內的愛之船打著暖黃色的燈光,從外看過去似乎更像一個略帶私密性的「共同之家」。
• 5 • 「晶晶書庫、藝廊、生活廣場
GinGin Store The First LGBT Culture Shop in Asia」
地點:臺北市中正區羅斯福路三段210巷8弄8號1樓
我時常到晶晶買書,到後來便成了它的會員。從天河撩亂到同志文學史⋯⋯晶晶很精細地分了女同文學、男同文學、女同情色、男同情色、性別研究;還有各類寫真和影片;兼賣各式束胸和工具。帶塵去的那天,店員是左耳戴著耳環的小哥。我們在店裡與他聊了十幾分鐘的貓,後來他追出來,把我們遺下的袋子遞給我們。
「有空常來。」
• 6 •「 h*ours咖啡」
地點:臺北市中正區羅斯福路三段210巷8弄12號1樓
它就在晶晶旁邊,時常會路過。店門口有很明顯的「hiv+ok」標語,插著招搖的彩虹旗。老闆說店內顧客大多為年輕的男同志,但也有一些像我一樣的人。
「在這裡大家樂於和陌生人談話。」
• 7 •「女書店」
地點:臺北市大安區新生南路三段56巷7號
也許把女書店歸入「彩虹地圖」裡是不那麼恰當的作法,但是在臺北的性別地標中,不應該錯過它。這是華文地區第一家女性主義專業書店。當然,也關注著同志議題。前些日子,找一本書,搜遍各大網站和書店無果後,我在課後去女書館詢問,得知已無庫存。但店員依然認真記下書名,並講起對巴特勒的看法。之後她跟我說「感謝支持」,並遞來幾張女書店近日要開展的性別文化講座。
「有空來坐坐也好喔。」
我們在行走的過程中逐漸體認到,以「彩虹」作為象徵的一切也許並不僅僅是性別身分,它更加意味著抵認同、失敗美學語境下相對於主流社群的「弱勢」、「非主流」——那些一切不被主流所佔據的世俗世界理解為「正確」的一切。
我們可以看見,臺灣的同志空間也在疼痛和摧毀中才逐漸建立,同志國一步步完整。到了今天,從101大樓望下來的臺北夜晚璀璨安詳。不管是在東區、北區、西區還是南區,每個不為人知或廣為人知的巷弄裡,都留下他們、她們、我們的足跡。每每由我們愛的人留下。
言說仍在持續。在實體空間之外,還有彩虹山莊、拉板、queerology……現在社會的規訓是一種數位的、虛擬的規訓;不再像以前一樣是實體空間的、身體的規訓。因此拒絕所有形式的壓迫和偏見,變得更加容易,也更加舉步維艱。
但是,「希望所有孤單和恐懼的個體,都有和彼此作伴的可能。」
我愛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