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遂良書法大美-「心、手、筆」調

2021-02-08 當代書法


褚遂良書法大美

「心、手、筆」調

整理編緝 |《書法當代》 文章來源 | 網絡

褚遂良,唐朝著名書法家。他的書法,初學虞世南,晚年取法鍾繇、王羲之,融匯漢隸,豐豔流暢,變化多姿,自成一家。與歐陽詢、虞世南、薛稷並稱初唐四大書家。相傳虞世南死後,唐太宗嘆息無人可以論書。魏徵稱讚說:「褚遂良下筆遒勁,甚得王逸少體。」魏徵認為,他對王字理解的深刻,有辨認王字真偽的能力。他的傳世書跡有楷書《孟法師碑》、《雁塔聖教序》、《伊闕佛龕》。

一、「君若手和筆調,固可貴尚。」

唐代有高度發展的文化,就這種文化的總體來說,是高於以前任何一個時代的。在這種文化的薰陶之下,湧現了一大批一流的政治家、文人、鑑賞家,他們禮貌周到,談吐雋雅,有極好的藝術修養和高尚的審美情趣。 藝術史研究的目的——像沃爾夫林《藝術史原理》中所說的——就在於把風格設想為一種表現,一種時代與一個民族的性情的表現,而且也是個人氣質的表現。褚遂良的書法,正好也體現了這幾點。

也就是說,在他的書法藝術之中,既可以看到他所處的時代的風氣,也是他那個階層的貴族氣息的展示,同時,也可以見出他自己的那種可以稱為「唯美」的審美態度。與他作為政治家一樣,在他身上體現了藝術家的氣質。 遺憾的是,褚遂良幾乎沒有關於書法方面的論著傳下來,以致於我們不能一目了然地知道他的書學主張。但褚遂良的父親禇亮與歐陽詢、虞世南為好友,這當然會影響到褚遂良的書法風格。

褚遂良與虞世南有過一次對話:「褚遂良亦以書自名,嘗問虞世南曰:『吾書何如智永?』答曰:『吾聞彼一字直五萬,君豈得此?』曰:『孰與詢?』曰:『吾聞詢不擇紙筆,皆得如志,君豈得此?』遂良曰:『然則何如?』世南曰:『君若手和筆調(tiao),固可貴尚。』遂良大喜。」(《新唐書》卷一九八《歐陽詢傳》)這話可能一直在激勵著褚遂良。

自有書法以來,人們便對它的美做出種種的探索:在漢、魏,人們對它的「勢」讚美不已;在晉、南北朝,人們對「筆意」津津樂道;在隋唐,人們開始對書法的「結構」之美而感到賞心悅目。但是,他們顯然還沒有觸及到一個更關鍵的問題:書法創作之中的「心」、「手」、「筆」之間的關係問題。如果說有,那可能是由虞世南開始。虞世南著有《筆髓論》,其中「契妙」一節說: 「字有態度,心之輔也;心悟非心,合於妙也。借如鑄銅為鏡,非匠者之明;假筆轉心,非毫端之妙。必在澄心運思至微至妙之間,神應思徹,又同鼓琴,綸指妙響,隨意而生;握管使鋒,逸態逐毫而應。學者心悟於至道,則書契於無為。苟涉浮華,終懵於斯理也!」這是由藝術的形態方面向藝術的根源之地進發的一種標誌。因此,褚遂良同虞世南一樣,更多地注意到了藝術的修養問題、藝術的創造問題。他們明顯地與「尚意」書家們面對的問題相一致了,而這正是中國書法創作史上的一個進步。

再引虞世南《筆髓論》中的另兩節「釋真」與「釋行」,來揣摩褚遂良的書法創作: ……若輪扁斫輪,不徐不疾,得之於心,而應之於手,口所不能言也。拂掠輕重,若浮雲蔽于晴天;波撇勾截,如微風搖於碧海。氣如奔馬,亦如朵鉤。變化出乎心,而妙用應乎手。然則體約八分,勢同章草,而各有趣,無間巨細,皆有虛散。這是一種多麼抒情、多麼輕靈的風格啊!「體約八分」,不就是含有濃厚的隸書筆意麼?「皆有虛散」,晚年的褚遂良,不正是就這樣地由質實而走向虛散麼? 乃按鋒而直引其腕,則內旋外拓,而環轉紓結也。旋毫不絕,內轉鋒也;加以掉筆聯毫,若石璺玉暇,自然之理。亦如長空遊絲,容曳而來往;又似蟲網絡壁,勁實而復虛。右軍云:「遊絲斷而能續,皆契以天真,同於輪扁。」又云:「每作點畫,皆懸管掉之,令其鋒開,自然勁健矣。」由書法的意象之美,到書法的筆法之美,便鑄造了褚遂良的優美的書風。

二、褚遂良書法的「空靈」

梁巘《評書帖》中說:「褚書提筆『空』,運筆『靈』。瘦硬清挺,自是絕品。」書法的空靈,正是通過運筆與提筆而體現出來的。 在歐書或虞書之中,我們都找不到明顯的運筆的痕跡。但是褚遂良卻不同,他不掩飾用筆的痕跡,甚至樂於強調這種痕跡,以表現他所傾心的活潑節奏,一起一伏,一提一按,造成一種韻律,異常明快。像孫過庭《書譜》中要求的「一畫之間,變起伏於鋒杪;一點之內,殊衂挫於毫芒」,在褚遂良的書法之中,體現得是最為徹底的。

褚遂良比虞世南或歐陽詢的機遇都要好。他可以在優遊不迫的生活之中,紙、墨、筆都極其精良,在面對一張紙時,可以仔細地考慮每一點一畫如何處理。因此,他的書法表現的是一種風度,一種最微妙、最飄忽的心情的變化。 按照這樣的意味去看褚遂良的作品時,我們便要驚訝於這些作品,沒有一件不是傑作:它自成一個世界,一個整體。當褚遂良將他的書法藝術推向它的最高峰時,他便以這種種的美,建成他的書法境界:沒有一點鋪張,一切都是那麼單純、自然和平靜,並不要求藝術有意想不到的強烈的刺激,要求用筆、風格、線條都有新奇的效果,它不過是在紙面上,以筆鋒展開一種優美至極的舞蹈——它的妙處,就在於它的瀟灑自然,即不倉惶失措,也不鋒芒畢露。它讓人看了,覺得只是一種為之微笑的境界,以及一種精緻的趣味。

三、褚遂良筆意的華美

晚年的褚遂良,在書法上達到了一個至為高超的美的境界,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如果把歐陽詢、虞世南的楷書作品和禇遂良的作品放在一起,我們會明顯地看到一種風格上的轉變。顯然是對筆法的追求,造成了這種轉變。如果說,書法中楷書之有筆意的表現,當以褚遂良為最高。如果說,北碑體現了一種骨氣之美,歐陽詢體現了一種來自於嚴謹法度的理性美,虞世南體現了一種溫文爾雅的內斂之美的話,那麼,禇遂良卻是表現了一種來自於筆意的華美。

在歐陽詢或虞世南那裡,線條與筆法是為塑造字型而服務的。而褚遂良則不然,他是一位具有唯美氣息的大師,他刻意地處理每一筆畫,每一根線條,每一個點與每一個轉折……,而結果則是,這種刻意卻超出了字形以外,而看來好像具有一種脫離了形體的獨立意義,使點線變為一種抽象的美。

可見由歐陽詢等人建立起來的嚴謹的楷書結構,在禇遂良的筆下,已經開始鬆動。這種鬆動並不是由於他功力不夠,或者別的什麼,而是他知道如何運用結構的疏密、用筆的疾緩來表現流動不居的情感。

倘若我們將歐陽詢推舉為「結構大師」的話,褚遂良則是「線條大師」。他的線條充滿生命,書家的生命意識也融入結構之中,而明顯地體現了中國藝術美學中一個重要的審美範疇:飛動之美。 這種飛動之美來自於何處?顯然,褚遂良比起歐陽詢或虞世南都更富於藝術天賦,也就是說,在他的藝術化了的性格之中,更有一種智慧的流露。

袁中道在《珂雪齋集》卷一《劉玄度集句詩序》中說:「凡慧則流,流極而趣生焉。天下之趣,未有不自慧生也,山之玲瓏而多態,水之漣漪而多姿,花之生動而多致,此皆天地間一種慧黠之氣所成,故倍為人所珍玩。」在褚遂良的書法中,的確可以見到這樣一種由「慧黠」而帶出的流動之美、舞蹈之美。他在用筆時就像舞蹈家靈敏比的腳尖,縱橫自如、卷舒自如。在輕靈飛動的連續動作中,完成一個又一個美的造型。在褚遂良那細勁、遒婉的線條中,有一種神融筆暢似的適意,悠悠地流動於指腕之間,落實在點畫之間,從而體現作者剛正、鯁直的性格和滿腹經綸的學識修養。

褚遂良摹王羲之小楷《樂毅論》,無言之美!










書法教材

歷代書法電子高清圖U盤4500張高清圖

經典書法碑帖,3.8萬字高清單字貼U盤套裝

智永書法教學視頻合集

整理編緝_雪梨減

本文/圖片 均來自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本文言論不代表本平臺立場

轉載請註明來源

特別聲明

圖片均搜集自網絡公開資料

編輯並不確定作品之真偽,不作為投資收藏的依據

僅供書畫愛好者參考

版權聲明

我們尊重原創,本號所推內容若涉及版權問題

敬請原作者告知,我們會立即處理




點擊「閱讀原文」 進入「藝術書單」

相關焦點

  • 方正寬結、婉媚遒勁——褚遂良楷書的風格特徵
    清代劉熙載曾稱褚遂良是「唐之廣大教化者」,米芾也曾對褚遂良大加讚譽:「如熟馭戰馬,舉動從人,別有一種驕色」可見他的書法藝術成就之高,和影響之遠,這導致了大量的人受到了褚遂良的影響以致很多作品都被傳為褚的真跡,實際上是不真實的。但這些作品中又有作品在歷史上包括現在的書法學習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作品的真假只能判定是否是某人所作,並不能影響我們的學習與欣賞。
  • 褚遂良:別人學歐陽詢書法只學到形似,我是為了自成一體
    宋代不以唐書為然的大書畫家米芾也用最美的詞句稱頌他:「九奏萬舞,鶴鷺充庭,鏘玉鳴璫,窈窕合度」,以表明褚的字體結構有著強烈的個性魅力。李宗瀚則評價褚遂良說:「遒麗處似虞,端勁處似歐,而運以分隸遺法。」褚遂良的出位,多得了諫臣魏徵的推薦。李世民酷愛書法,尤其是二王書法,其時,他正廣求王羲之故帖,爭獻王羲之手跡的人很多,但虞世南唐初秘書監、大書法家)去世,獻書真假難辨。
  • 褚遂良的起筆、收筆,有哪些形態?《雁塔聖教序》字字解析(01)
    二石均由初唐著名書家褚遂良書,萬文韶刻,實為褚氏傳世之代表作品。褚書瘦勁俏麗、端莊古雅,此碑一出,爭先效仿者甚眾,成為一時風尚。縱觀歷代學褚書者,均臨習此碑。 褚遂良像 褚遂良(五九六—六五九),字登善,杭州錢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河南陽翟(今河南禹州)。
  • 重溫經典 褚遂良書法作品高清欣賞
    史載此人博涉文史,尤工書法。唐太宗曾經說:「虞世南死後,無人再與我論書法。」魏徵便推薦褚遂良,說「遂良下筆遒勁,甚得王逸少體。」太宗時歷任起居郎、諫議大夫,累官至中書令。後因反對唐高宗立武則天為後,屢被貶職而死。
  • 褚遂良之死
    他筆下的線條充滿了動感,如同一個個跳躍的音符大唐貞觀十二年( 638),大書法家虞世南逝世。唐太宗李世民嘆息道:「虞世南死,無與論書者!」魏徵不失時機又順水推舟地向唐太宗推薦了褚遂良:「褚遂良下筆道勁,甚得王逸少體。」從此,褚遂良走上了一段順暢的仕途,也正式登上大唐書法的舞臺。
  • 褚遂良《雁塔聖教序》,唐楷典範
    《唐人書評》中把褚遂良的字譽為「字裡金生,行間玉潤,法則溫雅,美麗多方」,連宋代不以唐書為然的大書畫家米芾也用最美的詞句稱頌他:「九奏萬舞,鶴鷺充庭,鏘玉鳴璫,窈窕合度」,以表明褚的字體結構有著強烈的個性魅力。
  • 褚遂良的「紙上輕功」!
    褚遂良,杭州錢塘人,字善登,高宗時封河南郡公,故人稱「褚河南」。
  • 褚遂良:如此偉大的人物,卻在絕望中走完了一生
    誰也沒料到,正是憑藉功力深厚的書法,讓他成為朝廷重臣。貞觀十二年(638年),唐太宗一直視為師長的大書法家虞世南去世了,這讓他特別難過:「虞世南死後,再也找不到人談論書法了!」大臣魏徵聽後,對他說:「褚遂良的字寫得很好,下筆遒勁,有幾分王羲之的感覺。」唐太宗喜出望外,即刻任命褚遂良為「侍書」。褚遂良不僅書法水平一流,他的學識同樣淵博。
  • 褚遂良的筆法是如何形成的
    褚遂良傳世書法以楷書為最,唐代張懷瓘《書斷》以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及陸柬之四人隸書(楷書)並列「妙品」。元代虞集則謂:「楷書之盛,肇自李唐。若歐、虞、褚、薛,尤其著名也。」後世皆以褚遂良為初唐書法之代表,列為「初唐四家」之一,更將其稱為「廣大教化主」。褚遂良為什麼會得到這樣高的評價呢?筆者以為褚遂良最重要的貢獻之一是調和南北、裁剪唐法,本文也對他筆法的形成過程做了分析。
  • 書法大家褚遂良,20幅褚楷集字字帖欣賞,疏瘦勁練、臨帖首選
    褚遂良,唐代著名書法家。字體端莊俊秀,飄逸。自成一體是唐代顏,柳,歐體之外不可小視的大書法家,善寫楷書,是初學書體臨習得不錯範本。很多人將褚遂良和虞世南的楷書進行比較。小編認為,風格不同而已,虞世南內斂溫婉,筆力勁健,二王一脈,褚遂良寬博大氣,線條秀美!字如同每個人的性情!
  • 褚遂良楷書大字《陰符經》筆法:行字筆勢書法賞析
    一、行字的筆勢,按照我們通常所說的,雙人旁、兩橫、豎鉤組成,那麼在書法當中也有著各自的專業術語。褚遂良《陰符經》褚遂良《陰符經》二:疊烏勢、奮筆勢、蟹爪勢。1、疊烏勢(雙人旁),之前的課程中,講到過立人勢:單人旁,這裡多了一筆。
  • 書法字帖 @ 褚遂良-枯樹賦(附下載)
    褚遂良(596-659),字登善。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博涉經史,工於隸楷。
  • 書法高手,臨王羲之楷書《樂毅論》,你能猜出是誰嗎?
    在那麼多後世書家的臨摹作品中,最出名的當屬唐代褚遂良的臨摹版本。褚遂良作為王氏筆法的傳承者和發揚者,他的用筆頗具王羲之神韻。通過這篇小字楷書,我們也能清楚地看到褚遂良的功力之深。現在的很多書法愛好者,在臨習這篇《樂毅論》的時候,學的正是褚遂良的臨摹本。
  • @褚遂良 雁塔聖教序
    褚遂良(596-659),字登善。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博涉經史,工於隸楷。虞世南去世後,唐太宗嘆息:「虞世南沒後,無人可與論書者矣!」
  • 褚遂良楷書賞析《大唐皇帝述三藏聖教記》
    全國書法大賽火熱報名中褚遂良楷書賞析《大唐皇帝述三藏聖教記》《大唐三藏聖教序》與《大唐皇帝述三藏聖教記》兩石位於陝西西安市南郊慈恩寺大雁塔底層,分立塔門之東、西龕各一。褚遂良書法特點中整幅書法作品以弧形線條居多,即使是短線條,也有一詠三嘆的情調。弧線的大量使用,使原本筆直、堅挺的基本筆畫,增加了柔和委婉。褚遂良在起筆時略微多了點逆筆,然後引回,波轉一下。這些用筆都使褚遂良的書法顯得生動活潑,不局限於原有的形式。《雁塔聖教序》的筆畫纖細而俊秀,即使是複雜的波折轉筆,也是一絲不苟,毫無鬚髮的遺憾。褚遂良秉承了文人書法家的筆法,在書寫過程中卻又能把握輕重、灌輸力量。
  • 毛筆書法中的用筆原理
    書法,講複雜很複雜,講簡單又很簡單。要而言之,學習書法,無非用筆、結字,再加上整幅作品的布局謀篇。這兒就其扼要,先談用筆。趙孟《蘭亭十三跋》說:「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由於「折釵股」、「屋漏痕」在我國歷代書法創作用筆中所形成的歷史地位和重要性,這裡且擇要而述。1、錐畫沙、印印泥這是講書法中鋒用筆,藏鋒含蓄之妙。
  • 高清經典 | 褚遂良《雁塔聖教序》
    褚遂良像褚遂良(公元596年-公元659年),字登善,唐朝政治家、書法家,杭州錢塘人,祖籍陽翟(今河南禹州);工書法,初學虞世南,後取法王羲之,與歐陽詢、虞世南、薛稷並稱「初唐四大家」;傳世作品有《雁塔聖教序》《倪寬贊》《
  • 褚遂良臨《蘭亭序》單字高清,不一樣的「永和九年」
    《褚摹蘭亭序》卷,唐,褚遂良摹,紙本,行書,縱24cm,橫88.5cm。
  • 【碑帖觀止】褚遂良的摩崖書風:《伊闕佛龕碑》
    提起龍門石窟,有一塊石碑——《伊闕佛龕碑》,這塊石碑出自初唐書法大師褚遂良的手筆。 由中書侍郎岑文本撰文,諫議大夫褚遂良書。字共三十二行,滿行五十一字。計一千六百餘字。碑文主要記述唐太宗第四子魏王李泰為其母文德皇后長孫氏死後做功德而開鑿,太宗末年李泰與太子李承乾爭奪太子位,李泰借為母親開窟造像做功德,實有獲得太宗好感,為自已撈取政治資本的目的。
  • 書法被中醫學認定為養生之首,不同書體具有不同的養生功效!
    練字看上去只是手在動,其實全身的氣血都在運行,書寫者絕慮凝神,心正氣和,身安意閒,血脈通暢,完全進入了「練功」的境地。因此練習書法被許多人比喻為「練氣功」。 書法與中醫養生 中醫學認為:「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七情太過可使髒氣失調,書法可調節心態,使情緒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