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墨客忠愛伴書而行。為何寫這篇文章?在這個喧囂和霓虹閃爍的城市生活,人從學校畢業就在職場奮鬥,中年為生活奮鬥,到了暮色之年,人閒下來,想讀讀書,未過百目,已無眼力,趁著年輕多像文人墨客學習,讀讀書,到處看看,開闊眼界,積累我們的人生閱歷,為職場上增加機會,在精神上升華思想。一生落幕之時,別落得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乍暖還寒孤獨終老時,思想裡總要留點什麼。
杜甫的仰望人物是諸葛亮,他更願成為國家重用之臣,為國富民安出一份力,實現自己的理想。而現實卻是殘酷的,他一生憂國憂民、悲天憫人、不能如願,給後代留下來無數絕頂詩句。太多的詩句值得我們反覆品味,千古仁人志士,猶歷滄桑而長嘆息。杜甫晚年饑寒交迫,窮困潦倒。從《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詩句中就可以看出,「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裡裂。床頭屋漏無幹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溼何由徹?」這詩作於公元761年,安史之亂,天災,一家人在屋漏的黑夜。
晚年的詩句還有《旅夜書杯》,「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登嶽陽樓》,「昔聞洞庭水,今上嶽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風疾舟中伏枕書懷三十六韻奉吳湖南親友》等。只有這些詩伴隨著他的晚年生活。
李清照晚年思念亡夫。記錄下其與趙明誠往日的恩愛。「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面對晚年生活,情藏於墨中。
讀書是理所應當的,文人嘛,看書自然屬於本職工作,而行是很多文人寫作的靈感。民間白話常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行萬裡路,不如閱人無數;閱人無數,不如名師指路,名師指路不如自己去悟。」而正文原文:明朝,董其昌《畫禪室隨筆——卷二》中有「讀萬卷書,行萬裡路」。雲遊四方即可了解民情,也可了解世俗文化,文人作詩、作畫都是藝術,來源於生活,高於生活,可見雲遊對於文人墨客的重要性。
參悟,對文人墨客更為重要,很多古代思想家,藝術家,文學家在世俗文化中能夠有獨到的見解和對大眾文化的升華,有的上奏皇朝的治國文化;有的對百姓疾苦的連連哀嘆,編寫成詩;有的在盛世為國人留下千古絕句。就是一個「悟」字。借用佛學一句話「修為成佛在求,悟為明性,在知修行,以行制性,悟道以性施行,覺得有心生律,修者以律制心」。
下面說一個參悟的文人,阿根廷的豪爾赫·路易斯·博爾赫斯是一個非常博學而且才高八鬥的文人,他的文學涵養和對書本知識的崇敬迷戀,已經遠遠超過所謂社會中的普遍精英,更別說像我這樣的普通人。博爾赫斯1899年8月24日出生於布宜諾斯艾利斯的書香門第之家,從小沉浸在西班牙文和英文的環境中 。父親在這樓房裡專闢了一間圖書室,內藏大量的珍貴文學名著,博爾赫斯得以從祖母和英籍女教師那裡聽讀欣賞,博爾赫斯受家庭薰陶,自幼熱愛讀書寫作,很小就顯露出強烈的創作欲望和文學才華。
7歲時,他用英文縮寫了一篇希臘神話,8歲,根據《堂吉訶德》,用西班牙文寫了一篇叫做《致命的護眼罩》的故事。 9歲的時候,他進入正式的學堂,直接讀4年級,開始系統地學習西班牙和阿根廷的古典文學。博爾赫斯帶著四重身份,離開了布宜諾斯艾利斯之岸,開始其漂洋過海的短暫生涯。
晚年的博爾赫斯一生讀書寫作,卻雙目失明,仍以口授的方式繼續創作,成就驚人,然而,他的婚姻生活並不如意,他長期獨身。1986年,一代文學大師博爾赫斯終因肝癌醫治無效,在日內瓦逝世。豪爾赫·路易斯·博爾赫斯是孤獨的,他的靈魂因為太過飽含智慧與沉重的生命意義而被迫離群索居。正如張愛玲所說:極端病態與極端覺悟的人終究不多,時代是如此沉重,不容許我們那麼容易就大徹大悟。
《EVERNESS》他的這首傑出的十四行詩沒有得到非常廣泛的推廣,相比起他的其他詩,這首十四行詩,非常小眾,是哲人和悟者喜歡的,有一種參透人生的意味。詩句原文:「Sólo una cosa no hay. Es el olvido.Dios, que salva el metal, salva la scoria.Y cifra en Su profética memoriaLas lunas que serán y las que han sido.Ya todo está. Los miles de reflejos.Que entre los dos crepúsculos del día.Tu rostro fue dejando en los espejos.Y los que irá dejando todavía.Y todo es una parte del diverso.Cristal de esa memoria, el universo;No tienen fin sus arduos corredores.Y las puertas se cierran a tu paso;Sólo del otro lado del ocaso.Verás los Arquetipos y Esplendores.」
找到一個翻譯稿「不存在的唯有一樣。那就是遺忘。上帝保留了金屬,也保留了礦渣,並在他預言的記憶裡寄託了將有的已有的月亮。萬物存在於此刻。你的臉在一曰的晨昏之間,在鏡中留下了數以千計的反影它們仍將會留在鏡中。萬物都是這包羅萬象的水晶的一部分,屬於這記憶,宇宙;它艱難的過道沒有盡頭當你走過,門紛紛關上;只有在日落的另一邊你才能看見那些原型與光輝」
記得我兒時最初接觸書是一些不知什麼意思的古詩,讀個懵懵懂懂,後來上學,被老師和家長逼著背晦澀難懂的古詩詞,看了杜甫的詩使人感悟人生的辛酸,讀李白的詩讓人感嘆官場的腐敗,讀魯迅的文章使人認清社會的現實,讀巴金的文章能感到希望。每一本好書都有自己的靈性,傳遞作者的思想的同時,也在完成它自身的使命。
一詞一景,一花一葉,一悲一泣,道盡了想念、愁苦和坎坷,說著說著怎麼走上黛玉路線了。還是希望每個人能夠一詞一景,一花一葉,一笑一從容。再多財富,再大名氣,不如充實的人生和人老淡然的狀態,找到自己真正的熱愛,多讀書,到處看看,這才是理想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