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沒有理想的人,是最無希望的人

2020-12-15 格命草

#

堅定執著的理想追求

理想,就在大洋對岸,只有執著追求,經得起驚濤駭浪的人,才能抵達彼岸;理想,如同一座引航燈塔,只有堅定方向的人,才能穿過黑暗,找到真正的航道;理想,如同一團燃燒的火焰,照亮人生的旅程,讓人生熠熠閃光。

一個人沒有理想,就失去了生活的動力,很難有直面困難和挫折的勇氣;沒有理想的人,是最無希望的人,也是最無創造力的人。

一個詩人,要通過詩意的創造,將審美理想蘊含在獨特的創作之中,充分顯示對生活的審美價值取向:求真、向善、崇美。

有理想,更在於行動,沒有堅韌的毅力,沒有堅定的信念,沒有持之以恆的執著,不可能到達理想之岸。

古希臘詩人荷馬,雙目失明,留下傑作《荷馬史詩》;拜倫跛足,著有《唐璜》等名作;德國詩人海涅,全身癱瘓,雙目失明,寫出不朽詩作……只有對理想堅定執著的人,才有希望走向成功。

徐志摩:從一點意思的晃動到一篇詩的完成,這中間幾乎沒有一次不經過唐僧取經似的苦難的。詩不僅是一種分娩,它並且往往是難產!這份甘苦只有當事人自己知道。詩人是一種痴鳥,他把柔軟的心窩緊抵著薔薇和花刺,口裡不住的唱著星月的光輝與人類的希望,非到他的心血滴出來把白花染成大紅他不住口。

讀書摘錄,僅供交流學習,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張杰(詩者),筆名:格命草,讀睡詩社創辦人,《讀睡詩選》主編,中國詩歌學會會員。大學修讀新聞傳媒專業,本科學歷,文學學士學位。詩歌以感情真摯,風格隨性見長,擅於從生活中捕捉情感,感悟人生,注重內在情感的表達,注重詩的真善美追求、詩的藝術創新、詩的精神愉悅,把寫一輩子詩歌作為人生理想之一。詩觀:詩者,格物致知,玩物尚志!#詩者#

相關焦點

  • 讀書多的人,靈魂都會優雅起來,讓我們努力做一個常讀書的人吧
    這種改變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就是閱讀。一條小溪和長江黃河,見識和體驗到的世界是完全不一樣的。如果你願意成為長江黃河,那就努力做一個多讀書的人吧,這可以讓我們的一生過得更有寬度和廣度。世界首富巴菲特的合伙人查理·芒格曾說過,他所見過的優秀的人,沒有一個是不讀書的。事實也是如此,查理·芒格被稱之為移動的書架。
  • 陌陌發布讀書大數據:上海人讀書最多,北京人最愛分享
    在4月23日世界讀書日來臨之際,國內領先的移動社交平臺陌陌用大數據的方式發布了《2020網民閱讀報告》。根據這份報告顯示,上海人讀書最多,北京人最愛分享,陝西人聊天最愛說書,福建人最愛參加線上書友會,其中31.6%網民讀書量更是超過了上一年的總和。
  • 「教書」的人不「讀書」了,「讀書人」又怎麼可能愛「讀書」?
    一、最該讀書的「教書」人,讀書嗎莎士比亞說:「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生活裡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卡萊爾說:「好書是人類靈魂最純潔的精華。」然而,從《中國教師報》的一項調查結果可見,教師作為教學生讀書的人,按理說最該是與書為伴,卻也正在與書疏離----在教師的個人藏書方面,61.4%的教師在100冊以下,其中10.5%是「基本沒有」;在教師年均購書支出方面,60.5%的教師在200元以下,8.7%是「基本不支出」,訂閱報刊在200元以下的達65.3%
  • 沒有理想的人不傷心
    但誰能說出by 雅戈泰沒有理想的人不傷心原先夏天是從來不午睡的,那樣靜謐的時間,最適合單車悠然漂流,實際上即是到處遊蕩閒逛,這屬於志大才疏男人的通病吧。單車既能代步,而且不緊不慢,所以「永久」拉風,前些日子在某東上看見同款高配二八大梁自行車,懷舊奢靡,數千大洋,竟是有點貴了,悻悻然作罷,這個世界除了「永久」這個詞之外,再無永久的東西了。
  • 理想人生|為心找到淨土,讀書遠遊,參悟文化
    在這個喧囂和霓虹閃爍的城市生活,人從學校畢業就在職場奮鬥,中年為生活奮鬥,到了暮色之年,人閒下來,想讀讀書,未過百目,已無眼力,趁著年輕多像文人墨客學習,讀讀書,到處看看,開闊眼界,積累我們的人生閱歷,為職場上增加機會,在精神上升華思想。一生落幕之時,別落得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乍暖還寒孤獨終老時,思想裡總要留點什麼。
  • 不懂規則的人可悲!不讀書的人生可憐!忘恩負義的人最可恨!
    01不懂規則的人可悲孫楊的事情,有人說全是他母親作的妖,就算不是,母親的教育方式也是有問題的。以至於讓孫楊成為現在的媽寶男,做事全無自己主見,就連回答記者問,都是要看母親的意思。你這麼高,對女朋友身高有沒有要求?孫楊回答說:「我考慮一下吧,這個和父母商量一下吧。當觀眾一片譁然的聲音後,孫楊又補充了一句,母親希望找個1米75左右。「孫楊母親說,他現在才21歲,運動員的職業生涯才剛剛開始。現在開始肯定不現實,奪了冠軍後對他的關注肯定更多了。希望他的人生更加完美。魯豫:」所以就是說暫時不考慮?
  • 沒有理想的人不傷心?有理想的快樂你根本想像不到
    時間改變了很多東西,但是又好像什麼都沒有改變。因為疫情的原因,城隍廟其實對外開放的時間並不長。在這樣的時間點上,又一次有幸目睹老人在陽光下讀書的樣子,這大概就是歲月靜好最美的解釋吧。,接觸著各種平凡的人,我們喜歡刷明星愛豆的視頻和盛世美顏,喜歡看社會各種奇葩帶來的搞笑言論和行為,喜歡關注名人的一舉一動,卻鮮少去關注身邊人最平凡的小事。
  • 為什麼我們要讀書:「不讀書的人,只能活一次」
    米蘭.昆德拉這不難理解,翻閱啟蒙運動以降的書單,我們發現盧梭的《社會契約論》是關於"主權在民"的思考,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是弄清人類認識來源、範圍及界限的探索,波伏娃的《第二性》是對女性如何存在的思考……哲學典籍、文學小品,無一不是一串"長長的疑問"。這是世界的精粹。
  • 豆瓣讀書整改一個月,編輯成了最恐慌的一群人
    昨天晚上,就在網民一面為成團的「姐姐們」加油打call,一面討論分析《信條》劇情之時,編輯們卻在本該下班放浪的時候,成了最恐慌忙碌的一群人。 這意味著,對於僅將豆瓣讀書作為記錄工具的用戶來說,基本上不受影響。但對於希望分享閱讀感受、推薦新書好書的用戶來說,則相當於被扼住了喉嚨,也把這個讀書人互通有無的網絡切割成了一座座孤島。
  • 一個沒有理想的人該怎麼辦?
    沒有理想,在我看來是件很可怕的事。就相當於人生失去了方向,站在人生的路口不知道該往哪走。這樣的人生,只能到處的隨波濁流。我覺得,一個人也不能說有太大理想,但至少得有一個小理想。一個理想,雖然說不能一直指引你走向成功,但是它代表了,你對自己的未來抱有期待,你的人生還是有抱負的。
  • 理想型戀人最明確的星座,非常清楚自己喜歡的人,不會被人左右
    每個人的生活環境不同,所以造就的個性也都是不一樣的,喜歡的異性更是截然不同。但是有這麼一些人,他們的理想型的戀人非常明確,心裡非常清楚自己所喜歡的人,不會被人所左右,一起看看十二星座當中,理想型最明確的星座都有哪一些吧。
  • 經常讀書的人與不經常讀書的人,有什麼區別
    你有多久沒有讀完一本書了?還記的距離你上次讀書行為,已經過去多長時間了嗎?根據2018年國家統計公布的數據顯示,相比看視頻,國內富裕階層的人更喜歡讀書。其實不只是國內如此,其他國家和地區的中產以上階層都喜歡讀書。比如比爾·蓋茨,每年都會公布自己的書單。
  • 我沒有理想,沒有目標,所以比較開心
    原創 吳主任 吳主任 收錄於話題#吳主任心靈大保健151個圖:Tivadar Kosztka Csontvary我是個沒有理想和目標的人。當然也在不間斷摸索,找了很久很久,什麼事我做不了倒很明確,至於最適合我的職業是什麼,我的天賦應該用在哪個領域,我這輩子要實現什麼成就。很遺憾,統統都沒有答案。我今年35歲,我沒有理想,沒有目標。你可能會問,那方向呢?這樣豈不是完全迷失了,渾渾噩噩過日子嗎?
  • 讀書,給了我新的希望
    為了照顧家人生活,讓弟弟妹妹繼續讀書,上完小學二年級,她輟學了。4年前,第四完全小學建成,曲措重新走進學校讀書。在學校,曲措不僅學到了文化知識,更懂得了很多做人的道理。曲措說:「讀書,給了我新的希望,也給了我發展自己的機會。」第四完全小學是全寄宿制學校。老師們按照自願原則,組成周末補習班,為留守兒童補習功課。有的老師還當起「愛心父母」,照顧孩子們的生活。
  • 讀書是最好走最公平的一條路,你怎麼看?
    我們每次同學聚會,說起這些年的經歷,雖然大多數同學並沒有過上想要的理想生活,但無一例外大家都認為,是高考改變了自己的生活。不管上的什麼大學,後來找了什麼工作,是高考讓自己看到了更大的可能,也是高考讓自己一直相信世界上一定有公平,努力了總會有一定的回報。不讀書,能參加高考並考上重點大學嗎?如果有讀書考試這樣一個現成並且公平的機會擺在面前,只要憑自己努力,不用依靠任何人,為什麼不拼盡全力去試試?
  • 不讀書和愛讀書的人,差距能有多大?
    開篇問問你,你認為讀書有用嗎?很多人都堅持所謂的讀書無用論,尤其是老一輩的人。當他們看到很多畢業生出來後,工作也非常普通,工資又低,就會覺得讀書無用。真的無用嗎?但是普通家庭的孩子並沒有那麼多機會去接觸,畢竟能把主業的學習成績搞好就是全家的期盼。並且,現在很多父母自己都沒有閱讀習慣或不重視閱讀作用,給孩子從小營造的氛圍自然也不好,長大之後能成為一個愛讀書的人,自然也難上加難了。二是沒有養成閱讀的興趣習慣。
  • 層次越低的人,越迷信讀書?看看名人怎麼讀書
    關於讀書,有兩種聲音:一種認為,讀書是人生最好的增值方式;另一種認為,層次越低的人,越迷信讀書。這兩種觀點都很重視讀書的價值。讀書,是門檻最低的高貴,但具體該怎樣讀書?讀書,就像一座燈塔,照亮世間美好。中國人有一種聖賢情結,與西方信仰不同,中國人信仰聖人,崇尚名人,那些人太高大、太完美,高山仰止。
  • 專訪︱羅志田:我們希望年輕人多讀書
    【編者按】近日,樂道文庫的首批作品《什麼是日常統治史》《什麼是科學史》《什麼是概念史》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刊行,反響熱烈。本叢書由羅志田教授主編,邀請各領域成名學者,以相對通俗的方式,分享其在這一學門研究成果。他認為年輕人應該多讀書,希望通過樂道文庫「展示學術論域是如何不斷開拓的,有意從事研究的大學生,或可藉此得到一種做學問的路徑」。
  • 知海無涯,讓讀書成為習慣||世界讀書日
    知海無涯,讓讀書成為習慣||世界讀書日羊城晚報出版社  作者:  2020-04-23 世界讀書日全稱為世界圖書與版權日,又稱"世界圖書日
  • 讀書使人明理,小學生、中學生和大學生需明白的道理
    有一話題人們時常談起:」讀書使人明理「。成年人都認為自己很明理,至於是否明理,也沒有規定具體的標準,但人人心中有桿秤,對於所謂的「明理」都有各自的評判標準。對於小學生、中學生和大學生而言,他們沒有走向社會,正處於完成學業階段,每個家庭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通過讀書達到明理的目的,那麼,讀書使人明理,究竟需要明哪些「理」?根據自己多年的教育教學經歷,結合自己教育孩子的一些思考,談一下自己的理解。小學階段:明確規則意識,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用一句話來說,小學階段就是要養成遵守校規校紀的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