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恆大對陣江蘇蘇寧的關鍵決戰,90分鐘的較量,當保利尼奧全場沒有1腳射門、特謝拉卻貢獻出5次突破3次被侵犯2次射門打入1球的數據時,勝利的天平已經註定。
卡納瓦羅和奧拉羅尤到底是不是出色的教練,到底有什麼絕招,到底為這場決戰設計了什麼戰術體系,其實都有一個簡單的衡量標準,那就是核心球員的發揮。
從對陣國安到對陣蘇寧,保利尼奧連續4場比賽只有一場爆發,而那場3-1也是恆大最近4場唯一一次獲勝;反觀特謝拉,從對陣上港到對陣恆大,連續4場讓人印象深刻。
換句話說,同樣是過度依賴保利尼奧和特謝拉這樣的巨星的個人能力,奧拉羅尤能夠笑到最後的原因,是他知道怎麼發揮特謝拉的最強優勢,然後用全隊的犧牲促成了這種爆發;反觀卡納瓦羅,到了決賽,他給暴力鳥的任務實在太多,結果衝淡了球隊的絕對力量。
這就是雙方主帥的能力差距,也是本場比賽的真正命門。
中超決賽首輪,因為阿不都海米提紅牌停賽、只有高天意首發最合適,為了一個U23名額的問題,奧拉羅尤突然祭出了4-4-2的體系,沒用對陣強隊慣用的三中衛,但只踢了45分鐘就換回3中衛。對陣恆大的第二回合,他到底採用什麼戰術是個疑問。
從實際比賽來看,蘇寧與上場類似,右腳球員吉翔取代了羅競首發踢左邊前衛,吉翔進攻中既要增援邊路進攻,防守端也要大幅回撤,而左後衛周雲隨時可以內收,整個陣型在3中衛和4後衛之間比較靈活。
反觀廣州恆大,依然是堅持4-3-3的思路。
上一場很多人解讀,說奧拉羅尤中場換上一個中後衛是為了加強防守,而我個人觀點則一直堅持,是為了改變進攻,可惜上場效果並不明顯,這或許才是本場繼續重回4-4-2的原因。
卡納瓦羅的4-3-3有個致命問題,保利尼奧進攻時經常前插擔任中鋒,陣型一旦變成4-2-4,中場誰組織是個問題。在鄭智無法出場的情況下,黃博文體能不足以支撐90分鐘,徐新、何超等人極不穩定,蘇寧這邊死拼中場,正是抓住了這個問題。
不過從整場比賽的傳控球和連續傳球能力來看,恆大明顯佔據優勢,全場共有21次連續5腳以上的傳球,而蘇寧還是以簡單快速為主。雙方真正的差距,是在細節的處理上。
從上半場踢得死氣沉沉,甚至復出了紅牌+丟球的代價,到下半場剛開始就再丟1球,90分鐘的比賽裡,恆大實際上只踢了50分鐘就輸了比賽。
而在整個上半場,全隊的活動能力說明了問題。恆大上半場所有球員的活動熱區過於集中在兩個邊路,在中圈附近形成了一個真空地帶——
恆大在需要組織核心掌控全局的地方恰恰缺少了一個關鍵人物,最終導致進攻失常。
其實上一場的0-0已經暴露出這個問題,在塔利斯卡缺席的情況下,艾克森無力替代他的作用,韋世豪和費南多是邊鋒類型,鄭智早早下場,黃博文很少前插,恆大球員的跑位過於固定,缺少換位,很難打擊對手。
於是,本場卡納瓦羅讓韋世豪替補,讓保利尼奧和塔利斯卡在場上輪流前插、輪流組織,費南多的活動面積也很大,試圖讓進攻活起來。
但問題是,恆大的進攻沒有plan C,沒有極端情況下的替補方案。
保利尼奧本場明顯不在狀態,上半場28次傳球,只有6次傳向進攻3區,還都是很短距離的傳球,在瓦卡索等人的強硬盯防下,他缺少硬度,失誤較多,也沒法組織進攻。
這種狀態甚至持續了整場,全場他的主要傳球路線都是回傳為主,跟塔利斯卡、韋世豪等人的聯繫非常少,這讓恆大組織進攻壓力的只能落到塔利斯卡的身上,而廣州塔從來都不是一個好的組織者,恆大怎麼辦?
在對手組織無力的情況下,蘇寧4-4-2的兩道防線非常整齊,一起夾防中路,逼迫恆大嘗試邊路傳中;從對陣國安到對陣蘇寧,所有對手都清楚恆大沒有真正的中鋒,單純邊路傳中,強隊並不怕。而恆大面臨的困境是:
可以說,整場比賽卡納瓦羅最大的失誤,是誤算了黃博文的出場順序,他把黃博文當做一個後手招數放在替補席上備用,但開局50分鐘滿盤皆輸之後,這個後手招提前廢了。如果開局不用何超而用黃博文首發,恆大在控球的同時不缺組織,或許會是完全不同的局面。
上一場決戰,蘇寧全場0射門,幾乎沒給恆大任何威脅,這說明,如果簡單複製對陣上港的快速反擊思路,對不缺速度的恆大防線來說根本沒用。本場這種情況依然有過。
在上圖這些瞬間裡,蘇寧只靠特謝拉和埃德爾的快速推進,很容易陷入到多人包夾中,想打開局面或者射門依然很難。
恆大的防守體系沒有短板嗎?有,那就是吳少聰。我賽前專門寫了一篇文章,解讀吳少聰的問題, (連結放在這裡)核心觀點是,國安雖然1-3輸給恆大,但全場不是沒有機會,只可惜細節沒做好。
蘇寧本場顯然受到了這個啟發。比如吳曦中路直塞製造埃德爾射門的瞬間,很多人都注意到了吳曦的妙傳,但謝鵬飛和阿不都海米提的無球前插,攻擊的全都是吳少聰所在的區域,而此時,吳少聰明顯站位失誤,在3個中場球員包夾吳曦的時候,他依然太靠前,讓出了左路大片的開闊地,吳曦完全有更好的傳球選擇。
其實開場5分鐘,蘇寧已經暴露出真實的意圖,那就是找機會攻擊吳少聰。
細心的球迷可以回看錄像,看看第5分鐘吉翔的這次傳中,在特謝拉已經跑到邊路要求、恆大陣地防守沒有短板的情況下,吉翔原地調整了好幾秒,只想做出一次傳中,而此時,埃德爾和謝鵬飛都在吳少聰的前後跑到。
卡納瓦羅既不願意使用楊立瑜削弱3前鋒的進攻,也不放心嚴鼎皓在中場的能力,只能用吳少聰的短板已經先後被兩個主教練完全看透,但他始終沒有主動改變,這就是他另一個死穴。
蘇寧看似本場全場有57%的進攻佔比在左路,對左路的依賴程度依然非常高。
但是對比兩回合球員的活動熱區可以明顯看到,第一回合對陣恆大時,只有死攻左路,右路幾乎放棄,換成三中衛試圖解放邊後衛時,右路的吉翔因為得不到高天意足夠的支援,也無法太多前插。
而本場,蘇寧右路明顯更加活躍,更加針對吳少聰的短板攻擊。要知道,這個活動熱區圖只是觸球位置的疊加累計,並沒有完全涵蓋無球跑動的熱度,如果算上無球跑動,能量改變更明顯。
吳少聰是個可以培養的人才,但他過於高的身高、缺少絕對速度、轉身不夠靈活、沒有大賽經驗等問題都是疑問。下半場剛開始,當特謝拉的反擊再次來到他的區域時,他遠遠地看著,甚至無法回歸,結果特謝拉一個人直接打爆了兩大中衛鎖定勝局。
丟球後5分鐘,卡納瓦羅換下吳少聰,但是為時已晚。
在電視直播中,解說董路評價卡納瓦羅的戰術時比較一針見血,他說:
卡納瓦羅的戰術,說簡單點,就是一撥人不行就換另一撥人上,沒什麼體系,全靠個人發揮和衝擊力。這是需要總結的地方。
其實這種問題在整個賽季都很明顯。鄭智老了,保利尼奧分身乏術,恆大缺少真正的中鋒,進攻端的困境已經越來越明顯。恆大今年最大的問題就是,快速反擊非常犀利,但破密集防守沒有辦法。
反擊很容易踢,不管恆大還是蘇寧,只要巴西球員或者歸化球員的個人能力強突,總能找到解決辦法。但是陣地進攻呢?
蘇寧這邊兩場決賽沒有落後過,一旦落後了,他們還有一招高中鋒桑蒂尼硬砸的戰術沒怎麼發揮;恆大這邊,卡納瓦羅卻不知道該怎麼讓球隊找到組織能力,今年第1階段多次面對密集防守,他的辦法其實只有一個,保利尼奧撿漏或者強打,逼平大連、逆轉蘇寧、戰勝建業都是同樣一招。
等到保利尼奧不行了,卡納瓦羅調教進攻的戰術能力不足,成為了這支恆大的硬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