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中國節·春節】爆竹聲中一歲除 總把新桃換舊符

2021-02-18 黑河宣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元日》王安石


除夕,俗稱「年三十兒」。「除」,以新易舊曰除,即交替之意;「夕」,本義是「日暮」,引申為「夜晚」。「除夕」即含有舊歲到此夕而除,明日即另換新歲之意。

除夕與春節首尾相連,是「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的重要時刻,自古傳承著祭祀神祖、「守歲」、「壓歲」、吃年夜飯、包餃子等習俗。

守歲

守歲,俗稱「熬年」,是中國人的不眠夜。對年長者來說有歲月易逝之感,有珍惜歲月之意。對青少年來說有新芽茁壯之感,有努力奮進之意。守歲是人生的一個驛站,既有對即將逝去的舊歲的留戀之情,也有對新的一年的憧憬和嚮往。

守歲是從吃年夜飯開始。年夜飯也叫「團圓飯」、「合家歡」,中國人全年吃得最長的一頓飯。一家人歡歡喜喜、團團圓圓圍坐一桌,品嘗美酒佳餚,更享受著濃濃的親情和節日的喜慶。


「守歲」,就是指在舊年的最後一天夜裡不睡覺,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來的習俗,也叫「除夕守歲」,俗名「熬年」。探究這個習俗的來歷,在民間流傳著一個有趣的故事:

太古時期,有一種兇猛的怪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們管它們叫「夕」。它的形貌猙獰,生性兇殘,專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一天換一種口味,從磕頭蟲一直吃到大活人,讓人談「夕」色變。後來,人們慢慢掌握了「夕」的活動規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竄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嘗一次口鮮,而且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後,等到雞鳴破曉,它們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準了「夕」肆虐的日期,百姓們便把這可怕的一年最後的一夜視為關口來煞,稱作「年關」,並且想出了一整套過年關的辦法:每到這一天晚上,每家每戶都提前做好晚飯,熄火淨灶,再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後門都封住,躲在屋裡吃「年夜飯」,由於這頓晚餐具有兇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辦得很豐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圍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須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靈保佑,平安地度過這一夜,吃過晚飯後,誰都不敢睡覺,擠坐在一起閒聊壯膽。就逐漸形成了除夕熬年「守歲」的習慣。

「守歲」習俗興起於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歲」的詩文。「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人們點起蠟燭或油燈,通宵守夜,象徵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風俗被人們流傳至今。

年夜飯

吃年夜飯,是春節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候。大年夜.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闔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家人的團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與滿足,老人家眼看兒孫滿堂,一家大小共敘天倫,這是何等的幸福。


年夜飯南北各地不同,有餃子、餛飩、長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講究。北方人過年習慣吃餃子,是取新舊交替"更歲交子"的意思。又因為白麵餃子形狀像銀元寶,一盆盆端上桌象徵著"新年大發財,元寶滾進來"之意。有的包餃子時,還把幾枚沸水消毒後的硬幣包進去,說是誰先吃著了,就能多掙錢。


春聯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副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

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鬥方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鬥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家俱、影壁中。

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託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內容有各種動、植物等掌故,如喜鵲登梅、燕穿桃柳、孔雀戲牡丹、獅子滾繡球、三羊(陽)開泰、二龍戲珠、鹿鶴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壽、犀牛望月、蓮(連)年有魚(餘)、鴛鴦戲水、劉海戲金蟬、和合二仙等等。而農曆猴年,也少不了以「美猴王」為元素的剪紙。

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有的人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漢族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託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

在古代過年的「錢年俗」中,「壓歲錢」是最重要的一種。壓歲錢又寫作「押歲錢」,還有「拜錢」、「歲錢」、「新年歲」、「分歲錢」、「守歲錢」等多種叫法。古人是這樣定義的:在過年時「贈小兒錢,曰壓歲錢」。


這種概念的「壓歲錢」,也是最為流行的說法。壓歲錢的產生與古人對錢幣功能的崇拜有直接關係,古人認為,凡錢都有「厭勝」功能,能闢邪趨吉,保健康平安,壓歲錢的民俗學功能,最初就是「厭勝」。

清代富察敦崇在《燕京歲時記》「壓歲錢」中條稱:「以彩繩穿錢,編作龍形,置於床腳,謂之『壓歲錢』。」這個說法,反映的就是「壓歲錢」的本義。在同一詞條中,富察敦崇又稱,「尊長之賜小兒者,亦謂之『壓歲錢』。」

如何給小孩子壓歲錢?通行的是小孩給長輩磕頭拜年後,長輩就會遞過準備好的壓歲錢。其實,清代最講究的是將錢用紅線串起來,放在孩子睡覺的房間。據清蔡雲《吳歈百詠》記載,當年的杭州「除夜將睡,以錢置小兒女枕邊,名『壓歲錢』。」

古人的壓歲錢一般給多少?肯定不是現在的「多多益善」,但也非「意思一下」就行。壓歲錢包含著長輩對孩子的祈望,所以準備壓歲錢時都要討個吉利,多「以百為數」,即壓歲錢一般一百文,既不多給也不少給,取「長命百歲」之意,故民間又稱壓歲錢為「百歲錢」。

「百歲錢」風俗在民國時仍很流行,民國二十六年《衢縣誌》記載:過年時,「尊長選大錢數十枚分賜孫子,曰『壓歲』。多至百文為度,亦曰『百歲錢』。置之臥所,是為『壓歲』。」老家在浙江紹興的周作人,在其《兒童雜事詩》中便曾回憶了小時候在故鄉得壓歲錢的情形:「昨夜新收壓歲錢,板方一百壓枕邊。」

來源:北京晚報-北晚新視覺網,主筆:倪方六。


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

中國的燈籠又統稱為燈彩。起源於1800多年前的西漢時期,每年的除夕節前後,人們都掛起象徵團圓意義的紅燈籠,來營造一種喜慶的氛圍。除夕之夜守歲,門口掛著紅燈籠,堂屋燃著熊熊的紅火,點著蠟燭或油燈,一家人圍桌而談。

因各地禮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異,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將祖先牌位依次擺在正廳,陳列供品,然後祭拜者按長幼的順序上香跪拜。漢人祭祖,多半做魚肉碗菜,盛以高碗,頗有鐘鳴鼎食之意。


我國部分地區有一種除夕上墳的風俗,稱為送年食。上墳時間一般在除夕的下午,人們把做好的年夜飯,送到亡故親人的墳上,讓亡故的親人與生者一起享用除夕夜的美食,從而寄託人們對亡故親人的哀思。

1、忌倒汙水、倒垃圾

據說,隨意亂倒汙水、垃圾,亂丟雜物,隨地便溺的話,不小心就會濺灑到神靈身上,如果神靈惱怒的話,就會降禍到人。

2、進餐忌諱有人來串門

正式進餐時,非常忌諱別人來打擾的,特別忌諱有人來串門,因為這叫「踩年飯」,會使全家人不得安寧。

3、忌過早睡覺

守歲,其實就是在除夕不睡覺,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來。「守歲」的意思是要守住一年中的最後一天。

4、不能動「魚」

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團年飯」,有一家人團聚過年的味道。吃團年飯時,桌上的「魚」是不能動的,因為這魚代表「富裕」和「年年有餘」,象徵來年的「財富與幸運」,它屬於一種裝飾,是碰不得的。

5、燈長開不關

除夕晚上睡覺的時候,是不能關燈的,只能到年初一天亮才能關燈。除夕夜的燈火,通宵不熄,俗稱「光年」。不論是否守歲,屋裡的燈都不要關,要徹夜不滅,寓意來年前途光明。

6、吃餃子不能說話

到晚上11點左右,開始下餃子。第一鍋餃子出鍋之後,卻不能吃。餃子一出鍋,還是和小年夜一樣,先得擺供臺。與此同時,由長房長孫挑鞭,次子點火,在自家的大門外燃放爆竹。一掛鞭放完,全家進門,按照大小依次給長輩磕頭,然後開始吃餃子。吃餃子的時候不許說話,不許矗筷子,即使自己已經吃完了也不能隨便站起來離開。

7、忌開箱櫃

不少地方講究從除夕這天的太陽落山到第二天春節太陽升起之前,忌開箱櫃,以守住財物。

8、忌吃藥

正在服藥的病人,如果可能,最好是暫時停藥,家裡年前煎過的藥渣也倒掉,不要留下;據說這樣才有利於來年的身體健康。

9、忌打碎器物

除夕還有忌打碎器物的習俗。民間認為如果這一天打破碗碟杯盤,則意味著新一年會有「破運」。有時不小心在這天打碎杯盤,長輩會抓緊用紅紙包起來並口念「歲歲(碎碎)平安」等吉祥語來補救。民間認為,將紅紙包起來的碎片放在神案上數天,即可化解可能的災難。所以,人們在除夕這天為了博個好彩頭,都會慎言謹行,以求得一個吉祥如意年。

10、不可說不敬之語

許多地方也稱除夕夜叫「吉祥夜」。在這個晚上,無論大人抑或是小孩,都要說吉祥話,不可說晦氣話、髒話和不敬之語,否則一年都要倒黴。長輩給晚輩添飯加菜,如果吃飽了不想要,不能說「不要」,而是說「有了」;如果個別茶果吃完了,要說「吃興了」或「太多了」,而不是直接說「沒有了」……這些吉利話是 人們的「除夕功課」。

除夕有很多的禁忌,如忌言鬼、死、殺等不吉字眼、忌打碎碗碟,忌惡聲謾語,忌隨地便溺,忌潑汙水、燈油於地等。甚至還有不能大小便的說法,但是人有三急,所以為了來年交好運,能做到的還是儘量去做吧。


一年又一年,春華秋實,四季安好,

一年又一年,風花雪月,終生相守。

除夕,又一年的開始

此時,你我,笑迎新歲

國學精粹與生活藝術gxjhshys 綜合編輯整理

相關焦點

  • 總把新桃換舊符的新桃是什麼意思 總把新桃換舊符的意思螞蟻莊園...
    螞蟻莊園總把新桃換舊符的新桃是什麼東西呢?總把新桃換舊符是來自王安石的一首詩,這首詩是《元日》好多小夥伴可能不熟悉這首詩,這首詩是選學內容,有些小夥伴都沒有聽過,下面小編就來告訴大家答案。螞蟻莊園每天答案合集
  • 爆竹聲中一歲除 總把新桃換舊符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元日》王安石「除」,以新易舊曰除,即交替之意;「夕」,本義是「日暮」,引申為「夜晚」。「除夕」即含有舊歲到此夕而除,明日即另換新歲之意。除夕與春節首尾相連,是「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的重要時刻,自古傳承著祭祀神祖、「守歲」、「壓歲」、吃年夜飯、包餃子等習俗。守歲
  • 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步韻王安石的詩步韻·王安石《元日》爆竹聲中一歲除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七絕】無題           作者:王德金又是一年看歲除,千家萬戶飲屠蘇。慢思對子心歡喜,也把新聯換舊符。【七絕】除夕               作者:劉嫦月又到年終一歲除,煙花爆竹暖屠蘇。揮毫潑墨賦佳句,撰寫新聯換舊符。
  • 爆竹聲中一歲除, 春風送暖入屠蘇.
    元日【宋•王安石】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 元旦,一元復始的寄託中,是「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改歲宜新,應時納?從今諸事願、勝如舊。人生強健,喜一年入手。休辭最後餘、酴酥酒。真是滿滿的儀式感,比起今人的吃大餐、看電影、購物閒逛或者旅遊來,爆竹歡慶、香湯沐浴、高燒銀燭、喝酴酥酒……似乎就格外地淵源悠長、富有餘味。酴酥酒,應該就是屠蘇酒,古代春節時飲用的酒,又名歲酒。
  • 「總把新桃換舊符」中「桃」和「符」指的是一種東西嗎?
    「總把新桃換舊符」中「桃」和「符」指的是一種東西嗎?這是螞蟻莊園2021年1月1日的題目。答案中有兩個選項,你們覺得,總把新桃換舊符中桃和符是一種東西嗎?01「總把新桃換舊符」中「桃」和「符」指的是一種東西嗎?
  • 爆竹聲中一歲除!藏在古詩裡年味經久不衰,穿越古今來重溫
    一首詩歌講述著一個故事記錄著一個國家淵遠流長的傳統文化名師領讀古詩詞,讓孩子們讀懂國學精髓愛上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今天是名師領讀古詩詞第【15】期節目跟著音頻讀詩吧 ▼王安石爆竹聲中一歲除文化部朗誦藝術水平考級高級教師廣東省朗誦協會青少年語言語言藝術專業委員會委員今天是個什麼日子?
  • 爆竹聲中一歲除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卻把新桃換舊符。」這首詩是我國北宋詩人王安石所做,題目為《元日》。
  • 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閩西等地客家人的供品有講究:上供時米中要插12雙筷子、12根大蒜(閏年各加一),放黃紙錢、白紙錢、桔子、柚子等,有的還有銀元,取"有財有食"之意。有的加插"歲飯花",取"來歲和花發"之意。寧化等地,舊時這天請男人起床不叫"爬起來"、"起床",而是叫"出首"。
  •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 十首新春古詩送給你
    元日王安石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此詩描寫春節除舊迎新的景象。一片爆竹聲送走了舊的一年,飲著醇美的屠蘇酒感受到了春天的氣息。初升的太陽照耀著千家萬戶,家家門上的桃符都換成了新的。
  • 這首描寫「春節」的經典古詩,句句入心?
    而王荊公最得世人哄傳之詩句莫過於《泊船瓜洲》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元日宋代:王安石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這是一首寫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取材於民間習俗,敏感地攝取了老百姓過春節時的典型素材,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細節:點燃爆竹,飲屠蘇酒,換新桃符,充分表現出過年的歡樂氣氛,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抒發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充滿歡快及積極向上的奮發精神。「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 濟南平陰孝直鎮 千門萬戶曈曈日 總把新桃換舊符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這首詩描寫了宋代人過年時最典型的喜慶場景,展現了一幅富有濃厚生活氣息的民間風俗畫卷。近日,濟南平陰孝直鎮吳莊村家家戶戶像過年一樣一大早就拿著掃帚,將房前屋後打掃得乾乾淨淨。眼下,春節未到,這裡的群眾怎麼這麼有興致呢?
  • 讀兩首春節的名詩,看古人怎麼過大年
    元日(宋.王安石)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這是王安石寫的過年詩,題目說的元日就是春節。王安石那個時候距今也有千把年了,但是從詩中可以看出來,過年的一些活動,和現在還是差不多的,只是一些事物或名稱有所改變。詩裡可能就是桃符和屠蘇陌生一點,其他的都好懂。全詩只有四句,但是王安石能從民間習俗入手,重點抓住有代表性的三個生活細節來描寫。燃放煙花爆竹,舉杯飲屠蘇酒祝福,再一個就是新桃換舊符。過去沒有發明火藥的時候,是燃燒竹子做爆炸聲的。
  • 春節讀詩:不須迎向東郊去,春在千門萬戶中
    不需迎向東郊區,春在千門萬戶中。「清朝葉燮《迎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無論是達官顯貴,還是平民百姓,無論窮與富,無論經歷了磨難,還是有所建樹,在春節這天,都是一個新的起點。穿新衣,帖對聯,整肅心境,規劃事物,祈福祝福,春節這日,對每個人都有重大的意義。普天同慶,萬民同歡,互相感染和渲染著這春天的歡樂。清初的詩人葉燮,描寫了春節熱鬧的人間場景。
  • 網絡中國節·元旦丨新的一年,從「元旦」詩詞開始
    元日 王安石 〔宋代〕 爆竹聲中一歲除, 千門萬戶曈曈日, 總把新桃換舊符。 在噼裡啪啦的爆竹聲中,一年又過去了。迎著溫暖的春風,愜意地喝著屠蘇酒,看著新年初升的太陽照耀著大地,家家戶戶都在元日的陽光下,懷著對未來美好的憧憬,把舊的桃符取下來,換上了新的桃符。
  • 一元震旦,辭舊迎新;心有所念,命有所幸
    【關注綠字營 共享讀書趣】#王安石變法的獨特之處#元 日宋·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唐宋八大家裡文採斐然的王安石,被後人視為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文學家。
  • 總把新桃換舊符——老年俗帶來的文化小生意
    總把新桃換舊符,小小「福」字蘊含著大大的文化內涵和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2020年的第一場雪,比以往時候來得更早一些。1月初,普降大雪的華北平原銀裝素裹,雪花緊鑼密鼓地落著,與植物、建築一道織成了一幅天然水墨畫。下雪那天,李秀和丈夫在自家店鋪裡忙活著,顧不上欣賞雪景,不僅因為這不足20平方米的店鋪壓根沒有窗戶,更重要的是,離春節越近,兩口子的生意也就越忙。
  • 春節習俗知多少~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