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維吾爾族總人口數為10069346人。歷史上,維吾爾族生活得怎樣,當然能通過人口的發展變化看得出來。
人口話題其實是歷史進程中,很容易被忽視的一個問題。但是,又不得不承認,民族發展的基本動因是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而這中間最核心的便是人口。人口的發展、運動和變化受物質資料生產方式的制約,受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制約。人口是社會關係的體現者,是社會經濟生活的主體。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因此,社會生產方式決定著人口的發展。
所以,一個民族是否發展了、壯大了,甚至生活條件是不是得到改善了,生活得是否富裕和優越了,最直觀的方式是看這個民族的人口。以新疆維吾爾族為例。
維吾爾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主要分布於天山以南,塔裡木盆地周圍的綠洲是維吾爾族的聚居中心,其中尤以喀什噶爾綠洲、和田綠洲以及阿克蘇河和塔裡木河流域最為集中。天山東端的吐魯番盆地,也是維吾爾族較為集中的區域。天山以北的伊犁谷地和吉木薩爾、奇臺一帶,有為數不多的維吾爾族定居。此外,在湖南省桃源縣和河南省澠池縣,也有少量維吾爾族分布。
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維吾爾族總人口數為10069346人。歷史上,維吾爾族生活得怎樣,當然能通過人口的發展變化看得出來。
維吾爾族的祖先是回鶻人。840年,因為統治無道,回鶻汗國被所屬部黠戛斯打敗,回鶻貴族與部眾大部分南遷,其餘部分西遷。據今天的歷史學家估算,當時,回鶻的總人口不到百萬。
南遷者由烏介可汗統領,有20多個部落(近可汗牙13部、特勒嗢沒斯及相愛耶烏率領的5部、特勤那頡啜及相赤心率領的約9部),這些部落的人口大約有30萬(艾尚蓮《回鶻南遷初探》《民族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1982)。按《資治通鑑》記載,南遷的數十萬回鶻被唐軍或者殺死、或者俘獲,唐朝把俘獲的回紇人一部分發配到江淮地區(卷第二百五十 唐紀六十六:吐蕃、回鶻比配江、淮者……虜久羈旅,所部遇之無狀,困餒甚)。後來,完全融入了當地,和今天的維吾爾族人口沒有關係。
西遷部分分三路,去今新疆方向的兩支,進入今甘肅河西走廊的一支。河西走廊的一支在甘州站住了腳跟, 並於後來建立了一個小王國——甘州回鶻王國。與當地的存在的民族如漢族人、西夏人、契丹人、塞人、藏人及其它突厥民族如拔野古(Bayirqu )等雜處一地,也是我們今天所說的裕固族人的祖先。這一部分人雖然在歷史上與新疆的兩支曾經有過「互動」,但因為這種「互動」帶來的人口變化是可以忽略不計的。
新疆方向的兩支,一支由出自其統治部落藥羅哥的一王子的率領下來到了吐魯番綠洲,建立了高昌回鶻王國(也稱高昌回鶻)。一支由龐特勤率領南越天山進入塔裡木盆地,先停駐於庫車,後駐蹕於焉耆,即後來的焉耆回鶻。這兩個部落的人才是今天維吾爾族的真正先民,建立的這兩個政權,也是回鶻在這一帶建立政權之始。其人口約近20個部落,不抵南遷部分,人口約近30萬。
還有沒有西遷的,依附佔領鄂爾渾河流域的轄戛斯,這部分人口就更少了。所以,我們今天基本可以給唐代維吾爾族先民在新疆給出這樣一個人口數字——30萬,或者更少。很明顯地,南遷部落達27個之多,西遷的還是足20個,最合理的數字應該是20-25萬。
現代學者們普遍認為唐朝的人口峰值出現在唐玄宗天寶十三年至十四年間(754年-755年),因學者考慮到佃農、隱戶、奴僕、士兵、僧道、外族等不納入戶口統計的人而對唐朝人口峰值有不同看法。唐朝史學家杜佑認為唐朝天寶年間戶口峰值為一千三四百萬戶 ;現代學者趙文林、謝淑君認為天寶十三年(754年)唐朝人口頂峰6300萬;現代學者凍國棟認為唐朝人口峰值在唐玄宗天寶十三年(754年)大約1430-1540萬戶約為7475-8050萬人;現代學者王育民認為唐朝天寶年間戶口峰值為8050萬;葛劍雄認為唐朝天寶十四年(755年)左右的人口峰值在8000-9000萬之間;現代學者陳旭麓提出唐朝人口峰值是9254萬;日本學者日野開三郎更認為唐朝人口最高峰時2000萬戶,人口達1.4億人。
這就是說,在唐朝,人口總數在6000萬至9000萬之間應該是沒有爭議的。如同今天新疆維吾爾族先民人口總數在20—30萬之間應該也是沒有爭議的。至解放前,中國總人口至4億,而通過能反應新疆民族、人口等籍研究分析,這個時候的維吾爾族人口總數大約200萬。
這個比例數字是很驚人的,無論是按照最低數字還是最早數字計算,維吾爾族的人口發展數量,遠超全國的平均水平。但在這中間,還有一個不可忽略的歷史細節,即1934年,盛世才在新疆時,迫於維吾爾人民要求更改族稱的壓力,將「纏回」更名「維吾爾」,把一些與維吾爾不同源的民族劃入了其序列。
當時,政府為此發布過這樣一則通告:
為通令事,本年十一月二十九日,案奉主席督辦訓令開,為通令事
照得纏族自漢唐以來,散處於天山以南者,派別頗多,名稱亦極複雜。
至滿清中葉改建行省,始統稱之為纏族。
茲該族文化促進會呈請恢復該族固有之維吾爾名稱前來。
本府遍稽史乘及省志諸書,該族部滿中只有畏兀兒並無威武爾,當系音近誤譯輾轉訛傳。
但畏兀兒系該族中之一部份落,以名其全族亦欠妥葉,且更改一名,民族名稱徒泥於古而無深意,亦不足以垂久遠而示來。
茲本府為慎重起見,特於第三十次會議提出討論,經全體出席委員決定,改為維吾爾三字。
所謂維吾爾者,以狹義言之,而維持吾族之意也;
以廣義言之,並含有維持吾國之義。
以此定為該族名稱,不但毫無牴觸,且顧名思義。亦可以使該族一般民眾引起合群愛國之心,較之其他名稱殊覺妥善。
自此以往,該族即稱為維吾爾族,簡稱為維族。
其從前訛為威武爾者一律更正,以免貽誤。
除登報並通令布告外,合行令仰該廳即便查照,此令等因。奉此,除分令外,合行令仰該縣長即便知照,並錄案布告,仵眾周知。此令。
廳長:藍彥壽
民國二十三年十二月五日。
在「照得纏族自漢唐以來,散處於天山以南者,派別頗多,名稱亦極複雜。至滿清中葉改建行省,始統稱之為纏族」這樣的語句裡,不給看出,時稱「維吾爾」所包含的一定不是一個具有相同族源的民族,這也是我們今天看到吐魯番地區的維吾爾人多少與南疆地區的維吾爾人,在長相上有所不同的原因。有「一籃子」式的人為劃分的成分,也造成了維吾爾人口整體發展的水平超過了全國人口發展水平的現象。
這些都屬於「歷史問題」,只能是「僅供參與」的。但有一個事實卻是板上釘釘的:維吾爾族的人口總數由解放前的200萬,發展到了現在的突破1000萬。也就是說由200萬至1000萬翻了5倍。增長比例和數量遠遠超過了我國人口總數由解放前的4億至現在的13億。
維吾爾族的人口增長速度更為詳細的數字是這樣的:1953年第一次全國人口普查時有361.05萬人;到1990年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時增至721.44萬人;據1999年版《新疆統計年鑑》,1998新疆維吾爾族人口已達813.95萬人。完全可以說是人口增長最快的少數民族之一。告訴人們的是這樣一個道理:為促進各民族平等團結、發展進步和共同繁榮,我國採取的民族政策是行之有效的,是讓少數民族享受到了民族政策溫暖的,是偉大的,是光芒萬丈的。
本文配圖為:1943年,解放前的新疆社會民情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