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陽而生》中,在一線城市打拼的熊頓馬上就30歲了,這在父母心中無疑已是「大齡剩女」,所以為了女兒的終身大事,熊頓父母不辭辛苦地從老家趕過來,想要跟郭成父母見面,並且儘快讓他們結婚。
熊頓父母的催婚,是一種愛女心切,是一番好心。
但凡養過女孩的父母都會明白這種拳拳之心,小時候希望她快點兒長大,有出息,嫁個好人家,幸福地生活。當她真的長大了,又開始各種擔心,怕她受欺負、被欺騙,盼著看她順利步入婚姻殿堂,以為那樣才能安心。等她真的結婚了,你會發現,你的心還是懸著的,生怕她過得不好。
所以,熊頓父母這種一心想要儘快促成女兒婚事的心思,是不難理解的。然而,這僅僅是站在父母立場上的一種想法和行為。事實上,父母的這種做法,對子女的婚事並沒有太大的幫助,甚至會適得其反。這樣的好心,真的要不得。
為什麼說父母這樣的好心要不得?
首先,感情是兩個人的事。
你們兩個相處得怎樣,有沒有到達可以談婚論嫁的程度,又或者有沒有什麼矛盾和阻礙,是只有你們自己清楚的。如果父母只是憑著自己的主觀判斷覺得你們該結婚了,就來幹涉這件事,就很容易給雙方帶來壓力。
就拿熊頓和郭成來說,父母只是覺得他們已經交往了3年,可以結婚了,卻不知道郭成從來沒跟熊頓提過想要結婚的意思。在這種情況下,貿然催婚,結果只能是嚇跑了郭成,也讓熊頓覺得有失面子和自尊。
當然,對於郭成這種心猿意馬的男人,失去了並不可惜。可我們拋開這個前提,假設郭成就是那個合適的人,他們的關係只是暫時還沒到達那種程度,或者只是中間出現了小的插曲,這個時候父母的幹涉就很容易帶來適得其反的效果了。
你也許會有這樣的疑問:難道他們一直不結婚,父母也不聞不問,由著他們蹉跎光陰嗎?
父母當然是可以問的。但是你得先問自己的孩子,聽聽她的想法,在她的同意下再去跟她的男朋友溝通,這既是對孩子的尊重,也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煩。而不是沒有任何徵兆地去給對方施加壓力。
其次,人都是趨利的。
沒有人希望自己在戀愛時像一個透明體,總是被別人問東問西甚至安排進度。也沒有人希望自己的另一半是一個家裡事兒多的人,自己婚後的生活總是被對方的父母幹涉。甚至於,如果雙方條件差距比較大,那麼條件好的一方,可能會考慮對方家庭給自己帶來的拖累。
在熊頓和郭成的愛情中,可以說就是條件差距比較大的。熊頓是個滬漂,郭成是本地人,家境也不錯。即便郭成本人不考慮這種差距帶來的影響,郭成的父母也不可能不考慮,所以熊頓父母堂而皇之地住進郭成的房子,對他們婚事的影響還是非常大的。
另一方面,熊頓作為在這段關係中弱勢的一方,而且是女孩子,她是希望維護自己的面子和尊嚴的,她有著自己的矜持,可父母卻主動要求跟男方父母見面,主動催婚,這也會讓熊頓心裡有一種自卑和羞澀感,這種痛苦和傷害,會比失戀更甚。
很久之前,我的一位好朋友說過她母親瞞著她去見她的男朋友,而且還對她男朋友的同事表明身份說自己是他嶽母,其實那個時候他們根本還沒有結婚的打算。她的母親也是愛女心切,想替女兒把關,可是這讓我這位朋友覺得顏面掃地,她怕男友覺得母親是上趕著把女兒嫁給他,這件事成了他們關係的轉折點,並且最終因此分手。
我這位朋友的母親和熊頓的父母其實有著一樣的好心,但是這樣的好心卻很容易辦了壞事。既容易讓對方產生不必要的誤解,也容易傷了自己孩子的自尊心,這種好心,真的要不得。
最後,婚姻是水到渠成的事。
很多父母當子女到了一定的年齡,都很盼著他們快點兒完成自己的婚姻大事,由此也出現了不少「催婚族」。父母的這番好心,我們是應該理解的。
可是由於生活環境和認知上的差異,父母對於婚姻的看重和要求跟子女是不一樣的。現在的年輕人更加注重婚姻的質量,注重情感的契合度,對於我們來說,婚姻不應該只是一個結果,而是感情到了一定程度的水到渠成,它跟年齡是沒有必然的關係的。
我們有句俗話說「好飯不怕晚」,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可讓我們的父母接受這樣的觀點也是非常難的。
這其實是兩種觀念之間的碰撞,但是具體到個人和家庭,如果父母過於固執,我行我素,不考慮子女的想法和感受,而一味只想著催婚,就會導致子女婚姻的不穩定甚至不幸。在這一方面,父母應該承認自己認知的落後性,更多地考慮年輕人的想法和生活模式。
很簡單的,就拿熊頓來說,她快要30歲了,在父母的認知裡,這就是典型的「老姑娘」,可對於一線城市打拼的年輕人來說,這是一個很美好的年齡,30歲以上還沒結婚的人比比皆是,這不是什麼新鮮事。
所以父母的好心,應該要切合子女的實際才行,而不是由著自己的主觀判斷去做自己認為對的事。
既然如此,父母應該怎樣做才是真正的「愛女心切」?
我們一定要明白,每個人的人生之路都是要靠自己走的,我們不可能一輩子牽著孩子的手領著她前行,因此,必要的時候,要學會放手。
當子女長大了,你要學會給她自己做主的權利和選擇的自由,她有著怎樣的感情,選擇怎樣的婚姻,你只需要在大方向上保證她不走錯了路就好了,至於她如何戀愛,何時結婚,那應該是她自己的事,交給她自己去把握就好。
同時,父母也應該懂得尊重孩子,懂得站在孩子的立場上來顧及她的感受。如果她是個矜持的人,你就別去替她主動;如果她是個好強的人,你就別去揭穿她傷自尊的時刻。哪怕她在愛情裡受了傷,摔了跟頭,你也要假裝看不見,相信她能夠自己爬起來繼續前行。
《小別離》裡面說:「世間所有的愛都是為了相聚,唯有父母之愛最終指向別離。」但願那些「愛女心切」或者「愛子心切」的父母,都能夠懂得,「放手」才是真正的好心。
作者簡介:孤獨的幸福樹,一個喜歡讀書和寫字的女子,希望我的文字能夠伴你溫暖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