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鄧肯還沒退役的時候,當時很多人就說過幾年以後會有很多人拿鄧肯的得分來貶低鄧肯,結果不出所料,就鄧肯的歷史地位以及所取得的容易而言,除了得分真的沒啥可黑的。
鄧肯職業生涯場均數據為,常規賽為19分10.8籃板3次助攻2.2次蓋帽,季後賽為20.6分11.4籃板3次助攻2.3次蓋帽,總決賽為20.8分13.3籃板2.8次助攻2.4次蓋帽。明顯可以看出鄧肯是屬於季後賽比常規賽好,總決賽比季後賽好。
人們總是說鄧肯所取得的成就是得益於馬刺的體系,那麼馬刺的體系是什麼呢?恐怕沒人說得清楚,說馬刺體系的人恐怕真沒多少人看過馬刺以前的比賽。所謂的馬刺體系也就是波波維奇體系在以前是沒人說的,也就最近這年才被提起。那是因為有很多普通球員在其他球隊表現一般,來到馬刺以後會表現很好,離開後又會表現一般,加上穩定的的GDP組合以及波波維奇的執教,自然被人們說成是一種體系。而在這個體系中,鄧肯的表現並不是很突出,所以說鄧肯得益於馬刺體系。
鄧肯97年進入NBA,那個賽季是波波維奇執教的第二個賽季,第一個賽季就是擺爛拿鄧肯。請問這樣的菜鳥教練有什麼體系所言,那時候是雙塔時代,鄧肯和羅賓遜組成的內線雙塔奪得了99年的總冠軍,此後羅賓遜的狀態大幅度下滑。
99-04年之間,馬刺就是鄧肯時代。那個時候,羅賓遜已經老去並在03年退役,而帕克和吉諾比利分別是01年和02年進入聯盟,一個是首輪28位,一個是次輪28位,那個時候都還是菜鳥。那個時候馬刺只有一種打法,那就是把球交給鄧肯,讓鄧肯來處理。鄧肯就是馬刺的攻防核心,進攻時,就是馬刺的軸。那幾個賽季,鄧肯場均得分23+,籃板12+的數據。
從04-05賽季一直到08-09賽季,馬刺屬於GDP時代,這個時候波波維奇才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執教風格。那就是以團隊為主,從剛開始的單一核心向多核心轉變。但是馬刺的打法依舊是以內線為主,吉諾比利和帕克均是以突破為主,配合內線的鄧肯,那個時候馬刺幾乎是聯盟最不善於三分的球隊。
09-11兩個賽季,是馬刺打法轉變的有一個時期。隨著鄧肯內線能力的下降,馬刺開始提速,到11-12賽季,終於形成了後來馬刺的團隊籃球。鄧肯也開始了較多的中遠距離投籃,帕克和吉諾比利的突破,外線配多個三分射手,這個時候才開始有了所謂的馬刺體系。
現在說馬刺體系的球迷恐怕大多數都沒有看過07年之前馬刺的比賽,尤其是05年之前的馬刺,那個時候,真不知道所謂的馬刺體系是什麼,而鄧肯的絕大多數榮譽均來自那個時候。